行政学与行政法(下)_第1页
行政学与行政法(下)_第2页
行政学与行政法(下)_第3页
行政学与行政法(下)_第4页
行政学与行政法(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学与行政法(下)第一节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1、公共危机的概念第一种是从词源意义上的考察。第二种是从决策主体的视角。第三种则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进行的考察。2、公共危机的特点

首先,公共危机的公共性。

其次,公共危机的社会结构破坏性。

第三,公共危机的波及性。

第四,公共危机的反复性。

3、公共危机的定义

一种由于各种矛盾、冲突而引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人类公共生活的紧张关系和紧张状态,需要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4、危机中的政府

首先,政府本身就处于危机之中。

其次,政府过程就是政府解决危机的过程。

第三,政府解决危机的过程就是重塑政府合法性的过程。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公共危机的分类1、根据公共危机产生的内因:外生型危机和内生型危机2、根据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自然危机3、根据公共危机的复杂程度:结构良好、结构不良好的国务院的分类

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工矿商贸企业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社会安全事件类: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事件、群体性事件以及其它刑事案件等。公共卫生事件类: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经济危机类:资源、能源和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金融信用危机和其他严重经济失常、经济动荡等涉及经济安全的突发事件

(三)公共危机的分期

1、预警期2、爆发期3、缓解期4、善后期第二节公共危机管理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背景

从社会发展看从自然灾害看从事故灾难角度从公共卫生角度社会安全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几点认识

首先,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其次,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权力干预公共危机的过程。第三,公共危机管理是非常时期公共权力暂时干预私人领域的过程。第四,公共危机管理是法定的行政行为。第五,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系列的行为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因此,公共危机管理就是政府为了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在非常条件下依法以公共权力暂时干预私人领域,并通过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危机评估、秩序恢复的政府行政管理行为。2、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基础

战争状态法律规范。一般的紧急情况法律规范。恐怖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骚乱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灾害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事故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

行政法规与规章方面,主要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等,这些从纵横两个方面构成了我国从政府层面上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

第三节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二、公共危机管理的职能与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危机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国务院设立“应急办”同时,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按分级原则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之领导机关。三、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预警及准备决策:雀巢与强生应对机制:预警及准备:1、动态预测:2002北京暴雨与泥石流2、避免过分自信:纽约停电

3、构建良性激励机制

2001广西南丹“7·17”特大透水事故4、建立预案5、组织建立与演习2、识别危机

搜寻信息并分析1996年三株的两年官司与80亿损失,10万人失业;1994年奔腾芯片事件结论:1.如果消费者认为你是错的,你就是错的!2.如果你碰巧是对的,请参照第1条。

3、隔离危机

1)

取舍原则:迅速收集信息并判断主要影响利益方;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简单的评估2)

组织与机构与人物的介入。4、管理危机危机发生先期处置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结束善后处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1实时决策:2000年康泰克PPA2快速反应:1995年日本核泄露3媒体沟通:2002艾滋病扎针4政府形象:1988苏联地震5善后处置:2000云南地震6政策改进:60年代美国种族政策四、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

原则:1、三T原则: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yourowntale);提供全部情况(tellitall);尽快提供情况(tellitfast)2、信息梯度发布原则:数量上由多到少。次序上有高到低。内容上先主后次。

松花江污染事件2005-11吉林石化:2005。11。13下午,双苯厂一车间爆炸——20日哈市谣言地震,地震局辟谣未说明原因——21日,哈市第一次公告宣布管网维修停水——22日第二份公告吉化污染松花江——22日晚宣布次日正式停水,恐慌逐渐平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反思一、公共危机治理的价值变迁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之名也不能逾越。——罗尔斯

二、公共的危机治理责任

“重叠共识”。政府的责任。政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思考: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能力建设你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设想第八章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一、行政改革的基本含义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职责的划分、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行政改革的三种类型:调适型、转轨型、发展型行政改革的两种方式:突变型

渐进型二、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基本趋势

优化政府职能重组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政策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

西方行政改革基本特点

计划性与渐进性依法改革、配套立法重视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益三、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科学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辨证关系广泛吸收国外行政改革经验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第九章

行政法概述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

一、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有三层含义:1、行政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2、行政不限于国家事务;3、行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国家事务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4、行政活动的方法和手段是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二、行政权:是指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公共行政组合子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三层含义:1、行政权的合法来源是国家宪法和法律;2、行政权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行使;3、行政权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之一。是指国家通过宪法、法律确认的,由相应的义务所保证的公民的资格、利益、自由和权能。三、公民权利:四、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1、行政法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2、这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五、行政法的渊源:一般渊源:1、

宪法:2、

法律3、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殊渊源:1、

法律解释2、

国际条约和惯例六、行政法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2、

行政法内容广泛,数量众多3、

行政法的易变性第二节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政行为的基本准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起着保证行政法制统一、协调和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行政法的灵魂。其根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即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二、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合法性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行政合法性原则

1、行政权力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

2、行政主体必须严格遵循行政法律规范的要求,不得享有行政法规范外的特权,“越权无效”

3、违法行政行为依法受到法律制裁

4、行政主体应对其行政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主体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该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在法律规范明示或默示的范围内,基于行政目的,在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决定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法律目的

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要有正当的动机

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情理:合理利用土地四、行政应急性原则: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行政应急性原则

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

2、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应由有权机关予以确认

3、行政机关作出应紧急行为应受到有权机关之监督

4、应急权力的行使应该适当

5、应急权力造成个人或组织正当权益受损的,应该在事后予以补偿第三节行政法学的地位与发展

1、

行政法是法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仅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1)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2)行政法是宪法重要的实施法3)行政法影响着其他部门法:行政裁决、2、行政法学的作用:保障行政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二、行政法学的发展

国外行政法的发展

中国行政法的发展

思考: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行政合法性原则?

第十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一、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主体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2、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二、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即狭义上的人民政府,是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事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的国家机关。行政机关1、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2、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3、行政机关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三、行政机关的分类

1、中央行政机关2、地方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

国务院: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也就是中央人民政府,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等人员组成。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的职权拥有17项行政管理职权:行政立法权行政领导权其他职权(P641授权)国务院组成部门(27个)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拥有规章权、行政管理权、争议裁决权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预防腐败局列入国务院直属机构序列,在监察部加挂牌子。拥有规章权、行政事项处理权、争议裁决权

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

国家粮食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国家烟草专卖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国家外国专家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设置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承担。

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具体工作由总参谋部承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具体工作由教育部承担。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具体工作由水利部承担。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承担。

2、地方行政机关:

三级以外,地方政府存在四级形式为∶

省级政府,分别为省、自治区政府;

地区级政府,分别为地级市、自治州政府;

县级政府,分别为县、自治县政府,县级市以及市辖区政府,旗政府;

乡级政府,分别为乡(民族乡)、镇政府。

直辖市

省级政府即直辖市政府;

县级政府,分别为县、自治县、市辖区政府;

乡级政府,分别为乡(民族乡)、镇政府。1)

地方行政机关的法定职权

执行权制令权对所属部门领导和管理权保护保障权对下级机关领导权和监督权注意:1)地方行政机关的职能部门2)地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3)乡镇人民政府3、被授权组织与被委托组织

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由特定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将其职权的一部分,依法委托给其他组织的法律行为。四、国家公务员P83

《公务员法》: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条例》:是指国家按照法定方式任用的,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划分个人行为与机关行为的标准1)行为作出的名义。以机关名义作出的,为行政行为,以自己名义作出的,属个人行为。2)职责范围。职责以内,属于机关行为,职责以外,属于个人行为。3)行为是执行机关的命令或委托,不管机关的命令或委托是否超越权限,概属机关行为。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变更:晋升、降职、交流、撤职、辞职公务员法律关系的消灭:开除、辞职、辞退、退休、离休、判刑五、行政相对人P98

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所指向的一方当事人,即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共同构成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当事人,是权益受到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者组织。思考:比较行政委托与行政授权组织第十一章

行政行为概述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行政行为1、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的行为2、行政行为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3、行政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1、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内部组织法和外部行政法2、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两种行为:一是行政立法行为;二是指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形式、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仅对行为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的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4、依职权的行为与依申请的行为。依职权的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赋予的职权,无须相对人的请求而主动实施的行政行为;依申请的行为必须有相对人的申请才能实施的行政行为。5、授益的行为与不利行政行为。第十二章

行政立法行为

一、概念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行政立法是从属性立法,不同于制定源法律规范的立法。二、特点

1、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权限的国家行政机关2、行政立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务及与行政管理密切关联的事务3、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实施和执行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行行政管理职能。三、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主要区别1、立法主体不同2、立法权来源不同3、立法内容不同4、立法效力等级不同5、立法程序不同6、立法形式不同7、立法效果不同四、行政立法的分类

1、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2、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五、行政立法的主体

1、国务院2、国务院各部、委3、国务院直属机构4、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民政府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6、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

7、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六、行政立法的位阶1、

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2、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规章的效力七、行政立法的程序1、

立项2、

起草3、

听取公众意见4、

审查5、

决定与公布八、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指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行政措施。1、行政规范性文件是一种特殊政令,而不是行政立法。2、行政规范性文件不是一般政令,而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令。3、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对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抽象行政行为。4、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发布的用以对社会进行管理,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政令。规范性文件的存在问题

1、

主体混乱2、

规范越权严重3、

内容与上一级规范性文件抵触4、

不以法律法规规章作为制定依据5、

制定程序上没有没有遵循程序规则思考:我国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存在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第十三章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

第一节

行政处罚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的特征1、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主体。2、行政处罚的对象是作为外部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行政处罚的前提是相对人实施了违法的行为。4、性质是一种以一种以惩戒为目的的具有制裁性的具体行政行为。二、行政处罚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主体不同。对象不同。形式不同。性质不同。救济途径不同。行政处罚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分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2、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执行

联系起因有一致之处。区别:法律性质不同目的不同。主体不同。三、行政处罚的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主体法定依据法定程序法定2、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第五条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3、公正公开的原则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处罚不仅在形式合法,也要符合立法精神。公开原则:1)实施处罚的动因符合行政目的2)处罚决定建立在正当考虑基础上3)处罚的轻重程度应与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及危害大小相适应。4)处罚行为必须符合理性。4、处罚救济原则:无救济即无处罚

5、一事不再罚原则《行政处罚法》: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1)行为人的一个行为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给予两次以上处罚,但罚款只能一次。2)同一行为,违反一个法律法规规定,该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同时并处两个以上处罚,可以进行两次以上的处罚,但罚款只能一次。3)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仍应处罚。四、行政处罚的种类与形式

(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人身自由罚:行政拘留。

行为罚(能力罚)。

财产罚。声誉罚(申戒罚、精神罚)。思考:劳动教养是否是一种行政处罚?课本P227 五、行政处罚的程序

简易程序:1)表明身份;2)说明处罚理由;3)

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4)制作笔录;5)制作当场处罚决定书。2、一般程序

1、立案。1)行政机关经过对立案材料的审查,认为有违法行为的产生2)是应该受到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3)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内且归本机关管辖4)不属于使用简易程序条件

2、调查。立案之后进行全面调查,先取证,后处罚,无调查无处罚。3.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行政机关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证据及法律依据。

4.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意见。对其提出的事实理由,应当进行复核;复核成立的,应当采纳。

5、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第二节行政强制

广州“孙志刚事件”成都3岁幼女李思怡活活饿死案件

一、概念与特征

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公民人参健康、安全的需要,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1、行政强制主体是作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2、行政强制的对象是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政相对方,3、行政强制的目的是保证法定义务的彻底实现。4、行政强制行为是一种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二、行政强制行为的种类

(一)以调整内容为标准看,可分为人身强制:

财产强制:

(二)以使用目的和程序为标准

1、

先执行后争讼,无条件执行即时强制措施:预防性强制措施——强制隔离;制止性强制措施——收容审查1、

执行性强制措施1)间接强制执行代履行;执行罚2)

直接强制执行三、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的区别1、性质不同2、目的不同3、

法律后果不同4、

适用频率不同5、

诉讼结果不完全相同第十四章

行政许可\行政合同\行政指导

第一节行政许可

一、行政许可的含义

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1、法律的一般禁止2、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一般禁止的解除3、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事实某种行为的资格的获得二、行政许可的作用

1、控制风险:审查和监督2、配置资源:政府调节3、提供政府公信力:公信于民三、设定行政许可的范围1、

经济管理领域2、

社会管理领域四、我国行政许可设定的依据

1、正式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2、临时依据:国务院决定、省级地方性规章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部门规章、不享有地方规章权的政府文件

第二节行政合同

福建省龙岩市的一些教育局在与当地中考毕业生签订的师范学校委培合同中约定,学生出资读书,学成后由教育局负责安排教师工作岗位。为此,每个家庭都给孩子花费了几万元钱。可当孩子们学成到教育部门报到求职时,却被告知必须参加“择优录用”考试,不保证教师工作岗位,且并非有编制和工资保障。孩子们无奈将教育局告上了法庭。一、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行政合同有以下特征

①合同当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②合同缔结的目的是执行公务,其直接涉及公共利益。③合同是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④在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中,行政机关拥有优先权。⑤行政合同纠纷通常通过行政法的救济途径解决。

思考:行政合同概念是否可以成立?2.我国行政合同的种类

1)

政府采购合同2)

科研合同3)

国家订购合同4)

公用征收合同5)

公益事业建设投资合同6)

国有企业承包管理合同二、行政合同的作用1、从行政主体的角度,更好地行使行政职能2、从相对人角度,也调动了其参与行政的积极性三、行政合同的缔结1、行政合同缔结的前提1)适合行政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需要2)不超越行政权限3)合同内容和程序必须合法2、缔结行政合同的方式

(1)招标

(2)拍卖(3)协议

3.行政合同的履行

(1)行政机关的权利①要求对方当事人本人履行义务的权利。②监督和指挥合同履行的权利。③单方面变更、解除合同的权利。④制裁权。

(2)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①取得报酬权。

②损害赔偿请求权。

③必要和有益的额外费用偿还请求权。

④不能预见的物质困难的补偿权。

⑤国家行为所致损害的补偿权。

⑥不可预见的经济风险的补偿权。

4.我国行政合同制度的现实

①有关行政合同的规定都在相应的单行法律、法规之中

②在单行法律、法规中,有些规定体现了行政合同的特殊性,有些则依然在应该规定特殊规则的问题上混用民事合同规则。③行政合同的救济缺少特殊性。

第三节行政指导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二、行政指导的特征

1、

非强制性2、依据的特殊性3、表现形式的灵活性4、与行政执法的关联性

三、行政指导的种类P288

1、以有无法律依据为标准——有具体法律依据的行政指导和无具体法律依据的行政指导2、以指导层次或指导对象看——宏观行政指导和个别行政指导3、从作用性质看:促进性指导和限制性指导4、以行业或部门管理领域为标准还可分为教育、商业、科技、对外贸易等5、从功能角度看:助成性指导、规制性指导和调停性指导

四、行政指导的兴起与意义

1、兴起运用行政指导最为典型的国家是日本。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欧洲的第三条道路2、意义

1)行政指导是对现行法律不完备的及时补充。2)行政指导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理性选择。3)行政指导是协调政府与公众关系的有效手段。五、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指导制度

1、我国行政指导的原则公共利益原则科学性原则自愿性原则案例乡政府做出的“倡议”行为是否属于行政指导?

2、我国行政指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指导立法的不够完善

行政主体对于运用行政指导的管理方式还不适应。

行政指导的前提存在问题。

对行政指导的救济机制亟待完善。

附:行政指导是否可诉

1、美国:自动洗衣店是否属于《合理劳动标准化法》的适用范围。2、某市政府是否可以设定玄武岩石材企业的生产方式。

思考:

信赖保护、

行政指导与法律救济案例1、福建泉州市洛江区工商局《印刷行业行政指导服务与监管协议》是否属于行政合同?2、福州市政府是否违约?第十五章

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救济

一、定义:

行政法制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分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两种。1、一般监督国务院对所属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的上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及下级人民政府的监督;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专门监督审计监督:既包括对其他行政机关的审计监督,也包括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等非行政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国家各级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进行监督、纠举、惩戒等具有行政法律效力的专门活动。二、行政救济

法定行政救济机关(人民法院、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诉控告、检举的机关等),应认为其权益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侵害的行政相对人的请求,对被指控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从而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为。2、导致行政救济的原因之一——行政违法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行政违法包括实体违法和程序违法。表现形式:行政失职;行政越权;行政主体滥用职权;事实依据错误;使用法律、法规错误;程序违法。3、导致行政救济的原因之一——行政不当

行政不当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合法但不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不当以行政合法为前提行政不当属于行政裁量范围内的不当行为

三、行政救济的方式

1、赔礼道歉2、恢复名誉、消除影响。3、返还财物、恢复原状。4、履行法定义务。5、撤销行政违法行为。三、行政救济的途径

行政系统的内部救济

人民法院的外部救济

第十六章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及时原则。5、便民原则。

行政复议的补充规则

一级复议规则全面审查规则不调解规则书面复议规则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范围与管辖

一、可申请复议的范围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

(略)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不可申请复议的范围

1、内部行政行为2、居间行为二、行政复议机关

1、行政复议机关是承担并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国家行政机关。2、行政复议机关的种类

县以上人民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