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气体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2_第1页
相关气体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2_第2页
相关气体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2_第3页
相关气体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2_第4页
相关气体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煤间接液化-相关气体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1)主讲教师:李霞目录一氧化碳(CO)01二氧化碳(CO2)02催化剂还原工段涉及到的危险性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氮气。一氧化碳(CO)01一氧化碳,无色无臭气体。1.危险特性:爆炸极限(V%)12.5~74.2%。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或明火能发生爆炸。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则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一氧化碳(CO)012.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引起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颜色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甚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达50%。一氧化碳(CO)013.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适当喷头烧掉。也可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一氧化碳(CO)014.操作处置: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的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和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和泄漏应急处理设备。一氧化碳(CO)015.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的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二氧化碳(CO2)021.健康危害:当空气中浓度超过3%以上,能出现呼吸困难、头疼、眩晕、呕吐等;10%以上时,出现视力障碍、痉挛、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意识丧失;35%以上时,出现中枢神经的抑制、昏睡、窒息致死。同时接触液化二氧化碳或干冰,可引起皮肤的冻伤。二氧化碳:无色无臭气体,无毒,不燃,可作为灭火器的填充物。二氧化碳(CO2)022.泄漏处理:应使吸入气体的患者移至新鲜空气的地方,安置休息并保暖;如患者呼吸停止,须进行人工呼吸;皮肤等冻伤可用水冲洗,并送医院救治。二氧化碳(CO2)023.操作处置: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全身防护服,以防受伤;钢瓶漏气,可用排风机排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