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依赖无能”_第1页
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依赖无能”_第2页
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依赖无能”_第3页
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依赖无能”_第4页
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依赖无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依赖无能〃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觉得自己要独立,不能、也不愿依赖别人,他们不肯暴露脆弱,也不向外界寻求帮助,什么事都自己来、自己承受。这其实便是一种看似独立聪明,实则却很〃傻〃的行为。因为他们永远无法和别人建立真正的联结,心中往往有很深的孤独和空乏之感。这样的情形,在心理学上被描述为〃依赖无能〃(counter-dependency),来一起看看依赖无能有着怎样的表现,以及它在本质上和〃独立〃的区别。“依赖无能”有哪些表现?从行为上来看,依赖无能者会尽可能地回避对他人的需要,如果不得不依靠别人或者寻求外界的帮助,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羞耻和尴尬,甚至还会因此厌恶g己。这种依赖也包括情感上的,比如在自己非常难过、孤单的时候也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寻求慰藉与关怀。与依赖别人相比,他们相对更能接受被别人依赖。但比起这样,他们更希望别人也不要依靠自己。因为,依赖无能者往往对〃依赖〃这件事本身抱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的事就该自己做〃。他们不喜爰、也不擅长应付来自他人的依赖。于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有〃逃避人际交换〃的倾向。也就是说,最好你是你,我是我。对他们而言,似乎只有避免你来我往的付出,才能获得〃孤岛般的独立〃。即使面对亲近的人,他们也会把得到和给予的关系算得格外清楚——〃你帮了我一次,我一定要在下一次帮回来〃。因此,依赖无能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结和长久的关系。他们身边可能也不乏朋友和熟人,但那些试图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联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刻发现和他们之间像是隔了一堵墙——到了一个点就很难再靠近。这是因为依赖无能者鲜少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脆弱,让他们的伴侣和身边亲近的人时常产生〃找不到存在感〃的挫败心情,好像自己的存在对对方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依赖无能和独立之间的界限在哪里?依赖无能者对于自己最大的误解,可能就是觉得自己很独立、很强大,不需要依赖他人。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依赖无能不等于独立。乍看之下,依赖无能者和追求〃独立〃的人很像:强大、自信,甚至非常成功。不过,独立的人内心世界往往是平静的、充盈的,在独自面对各种问题时并不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十分享受这种不依靠他人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们也并不会因为自己在特定的时候表示出对他人的需要和依靠,而感到羞耻和恐慌。依赖无能者则完全不同。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脆弱不安的。美国心理学家JanaeWeinhold和BarryWeinhold(2008)在他们所著的关于依赖无能的书中指出,这个人群对于依靠别人这件事是心怀恐惧的。他们害怕,却又隐隐渴望着亲密。如果这个人群中存在一句共通的咒语,那一定是“我不需要任何人〃一一对别人这样说的同时,也在内心这样告诉自己。他们为自己营造出一种独立的表象,而这种〃独立〃实别人眼中的独立的人。际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他们只是在做一个际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他们只是在做一个因此,依赖无能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独立〃。他们所认为的“独立〃,并非源于内心对〃独立〃本身的需求,而是来自于对“不依赖〃的需求。依赖无能者并不是从不会有依赖别人的冲动,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想要依靠别人,也不是不渴望亲密的联结。在一些波动的瞬间里,他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想要亲近、依赖他人的愿望。但他们却会对人际交往中各种微小信号的过度解读,极其容易将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理解成对他们的拒绝,从而一瞬间就打消E己的念头。并从此用更加严实的〃外壳〃武装起自己。同时,对依赖无能者来说,表达需求是那么困难,所以他们的需求常常会以别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他们可能经常让别人听到.看到自己的抱怨,却又拒绝帮助;甚至去指责、控诉对方没有做好,来别扭地表达自己需要对方的事实。由于表达需要的方法是负面的,关系反而可能变得更加糟糕。为什么这些人无法依赖别人?依赖无能者的这种无法依赖别人的心理,在本质上是自身匮乏感的体现和信任感的缺失。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感到需求无法被g身拥有的资源所满足,人们会产生一种长久的匮乏感。比如,客观上贫穷的生活,或者有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匮乏感,习惯于夸张地跟孩子强调:〃我们家很穷,你要节约〃、〃养你太费钱了,我们都快要养不起了〃、〃也不知道花这么多钱养育你,你长大后能赚几个钱〃……在这样的匮乏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g就和他们如影随形。对于一般人来说,接受别人的付出,带来的感受是温暖;但对他们而言,接受别人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虚弱和没有力量——他们不会感到在这种交换中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而会尊感一种〃我没有〃的低人一等的感觉从年幼时尊感一种〃我没有〃的低人一等的感觉从年幼时感到自己不得不承受了他人的〃赐予〃,认为需要依赖别人、接受别人付出的那一方是更加弱势的、低姿态的,又因为自己处于这种“低一级〃的位置而感到受伤。而这些感受正是来自于他们童年那些匮乏的经历。另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从父母那里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无法健康地完成与父母情感的分离,在长大以后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Weinhold(2008)在书中指出,我们在三岁以前需要完成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与父母的情感联结;二是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依赖无能的形成则是因为没能完成与父母之间健康的联结与分离。情感联结的建立是健康的分离发生的前提。这种情感联结指的是,父母会肯定孩子表达自己,会在他们需要依靠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他们不管在感到开心、难过、迷茫还是脆弱时,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依靠。而我们的安全感,以及对他人、对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但,如果在本该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结的阶段,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既不被鼓励也不被接纳,甚至总是在想要寻求依靠的时候感受到了负面的信号。比如,虽然父母为自己付出,也接受了自己的依赖,但他们的态度却总是给孩子一种〃我在给他们添麻烦〃的感觉。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产生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而那些没能形成情感联结的孩子,有一部分会走上错误的分离道路。他们看似非常独立,但其实这种独立并不是从他们内心的感受出发的,而是即使当内心感受到对他人的需求时,也强迫自己不去这样做,从而形成依赖无能的状态。至此,我们了解到,依赖无能者的“独立〃是表面的、甚至是伪装的独立,他们在努力营造一个自信强大到不需要依赖别人的形象时,内心又常常在经历着欲亲近而不能的煎熬。在生活里,他们也许十分成功、风光无限,可是当脱去那层坚强的外壳时,心中的孤独和恐慌大概也只有自己了解。所以,你中枪了吗?或者,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呢?References:Henriques,G.(2014).SignsofCounter-Dependency.PsychologyToday.Weinhold,J.B.,&Weinhold,B.k.z(2008)Theflightfromintimacy:heal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