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时作业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时作业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时作业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时作业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时作业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1930年6月,苏共十六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其中特别强调,“从1930至1931年起,在工业城市、工人区和工人镇对男女少年儿童实施七年制学校程度的义务教育。”这一决定意在(

)A.赢得卫国战争胜利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D.服务工业化建设2.苏联(俄)历史上某个时期,中央先后收到农民的来信说道,“粮食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耕的种子都吃掉。”“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苏联(俄)正在推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3.“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个小农国家里直接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农业政策上表现为A.实施粮食税 B.开展农业集体化 C.推行余粮收集制 D.确立农产品收购制4.1917年10月,俄国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禁止买卖、出租、出典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让出土地”,而1922年5月制定的《关于劳动土地使用的基本法》则规定“可以出租家中的一部分土地”。这一变化表明A.国有土地走向私有化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C.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扩大 D.国家注重发展高效农业5.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相比较,其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布尔什维克党起了领导作用 B.工人阶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C.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D.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6.1921年,列宁指出在经济政治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企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愚蠢,就是自杀”。这反映出当时苏俄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性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意义不大C.应该把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D.不同社会制度可以和平共处7.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联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联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由材料可知,私人企业的发展A.促使国家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B.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C.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D.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果8.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评价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十月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A.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C.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了现实 D.彻底推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9.1921年夏,苏俄开始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其活动严格建立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的原则之上。亏损和不盈利的企业(主要是前几年与生产军工产品有关的)则关闭或暂时停业。这种做法A.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C.背离了计划经济的轨道D.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10.有观点认为,虽然冷战格局的形成是在二战后,但造成这种格局的分裂与对抗的原因则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可见,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A.造成了世界政治制度的分裂 B.预示着美苏冷战对峙的开始C.埋下了意识形态之争的因子 D.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11.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水平的219%,而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据此可知A.特殊时期苏联经济模式占有优势B.美国比苏联更注重工业发展效益C.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D.苏联比美国的经济体制更有优势12.20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纪德受邀到莫斯科旅行后,罗曼·罗兰认为:“我确信,他们有时甚至过分低估了其他民族的生命力”,纪德则写道:“苏联人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他们被弄得深信:外国的一切都远不及苏联好”。可见两人共同担忧的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是A.出现特权阶层B.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C.民众思维僵化D.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13.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工业化的问题,但它没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A.没有完成实现工业化任务 B.没有推动苏俄经济的发展C.必然被苏联模式所取代 D.没有使苏俄过渡到社会主义14.20世纪发生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B.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C.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15.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16.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文化建设方面投入239亿卢布,占国家全部预算开支的19.9%,相当于工业拨款的一半以上。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文化建设方面投资已达1078亿卢布,1937年其占国家预算支出的比重提高到了29.1%,已经超过了工业的预算拨款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B.落实经济与文化同时并举的方针C.加强培养工业化急需的各类人才 D.大力宣传苏联发展模式的优越性17.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1919年,列宁指出“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这反映了列宁A.缔造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做铺垫C.意在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力 D.正确认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18.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A.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粮食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多种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19.1921年后,布尔什维克党内的一些人说苏俄政策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敞开了大门”。西方一些革命家,“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在因退却而嚎陶大哭”。对此,列宁强调:退却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进攻。由此可见,当时苏俄(

)A.遭受资本主义的严重威胁 B.立足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C.放弃国家资本主义的探索 D.终结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20.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A.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B.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C.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D.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二、材料分析题21.20世纪3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出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在变化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相似之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T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心增长26%。——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材料二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材料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済指标最好的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步平、荣维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让人民不再“恐惧失业”。(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影响。(4)概括上述三国在这一时期所采取的共同的经济政策。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材料二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桌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大国崛起·风云新途》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材料三

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瞿秋白(1927年12月)(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说明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有什么不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三、论述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结合材料与相关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从1930至1931年起,在工业城市、工人区和工人镇对男女少年儿童实施七年制学校程度的义务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联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强调对工业城市、工人区和工人镇男女儿童实施七年制义务教育目的是为工业化服务,D项正确;此时卫国战争还没有爆发,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停止,排除B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1930年已经开始,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根据“粮食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耕的种子都吃掉。”可得出当时推行余粮收集制,农民有所抱怨,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3.A【详解】根据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个小农国家里直接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所以A正确;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这与材料不符,所以B错误;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这与材料不符,所以C错误;农产品收购制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这与材料不符,所以D错误。4.C【详解】由禁止各种方式的出让土地到允许可以出租家中的一部分土地,说明对农民土地的管控措施有所放松,农民可以选择出租部分土地,经营自主权扩大,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没有涉及土地所有制,也不能体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否提高,排除AB;土地经营方式出现变化不代表国家注重发展高效农业,排除D。5.C【详解】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而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C正确。6.A【详解】列宁认为经济政治落后的国家不能完全禁止、杜绝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相当于“自杀”,这意味着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本国经济,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国内战争结束,面临经济恢复问题,说明当时苏俄为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有必要采用资本主义的某些方式,体现了当时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性,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是鼓励私有而非把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排除C项;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不等于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据材料可知,苏联的私人企业多集中在小工业中,私人企业在涉及民生的行业中的发挥明显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故选B;A项说法与苏联当时实际不符,排除;苏联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在斯大林时期,排除C;此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开展,排除D。故选B。8.C【详解】根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理论在俄国成为了现实,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但并不是十月革命的主要意义,排除;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是在实行工业化以后,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9.B【详解】据材料“取消国家对企业的供应,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故B正确;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胜利,故A错误;当时苏俄尚未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C错误;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不能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变,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企业自己到市场去采购资料……经济核算、自负盈亏、经济独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经济政策的角度分析材料含义,得出企业自主权的结论,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0.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根据材料“但造成这种格局的分裂与对抗的原因则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可知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埋下了意识形态之争的因子,C项正确;材料与世界政治制度的分裂说法无关,排除A项;十月革命不能预告美苏冷战的开始,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与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A【分析】试题分析:1928年到1932年末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此时苏联因为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所以出现了上述现象,故选A;题干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困难,所以没法推论出B;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下的美苏经济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经济危机下的美苏经济【详解】12.C【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20世纪30年代……他们有时甚至过分低估了其他民族的生命力……苏联人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他们被弄得深信:外国的一切都远不及苏联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共同担忧的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当时苏联民众思想被同化,思维僵化,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出现特权阶层,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故D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影响13.C【详解】该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没有能够完成苏俄(联)工业化的任务,而当时的国情又要求苏俄(联)应该尽快实现工业化,所以这就意味着它必然会被新的经济政策所取代,故选C;A项是该学者论述的事实,不是他论述的目的,排除A;新经济政策起到了推动苏俄经济的作用,B说法有误,排除;该学者论述的依据是新经济政策没有实现苏俄(联)的工业化,而非没有使其过渡到社会主义,排除D。故选C。14.B【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所列举的政治事件均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表明世界整体联系的加强,故答案为B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表明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与较量,排除D项。考点:国际格局的变化发展·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国际格局·特点15.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较简单,漫画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选A。B项说法错误,军事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并不能认为是遥遥领先;C项错误,斯大林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民的生活水平迟迟的不到提高;D项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可能是健康的经济发展。考点:斯大林体制点评: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种体制的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16.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巨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困难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据此可以推断苏联这样做主要是为加速工业化服务的,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苏联的“主要意图”,排除。故选C项。【点睛】17.D【详解】材料强调“现在不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这说明列宁正确认识到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材料与政权的性质无关,A项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开始于1918年11月,排除B项;材料与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无关,C项排除。故选D。18.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1920年之前就已经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排除A项;此时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而非免去农民多种赋税,排除C项;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农民首先要缴纳赋税,不能有限处理农产品,排除D项。故选B项。19.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21年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手段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政策遭到国内外部分未能深人了解苏俄国情的人的误解,B项正确;1920年年底,苏俄打退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排除A项;当时苏俄选择了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排除C项;1917年,十月革命终结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2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造成了苏联的重重困难和解体,B项正确;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体制僵化造成的结果,是苏联旧体制弊端的表现,不是导致失误和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AC项错误;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与苏联的解体和失误有关,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错误。21.(1)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措施: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3)原因:制定了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设置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影响: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4)共同之处: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概括得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依据所学知识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等角度分析。(2)“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角度说明。(3)“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得出:制定了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设置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等角度补充。“影响”,依据所学得出: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4)“共同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的角度说明。22.(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历史条件: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独立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3)道路: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