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位研究生)题目: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Master,sDissertation(Master,sDegree)Title:ResearchonShenmucountyjuvenilecrimecausesandpreventivemeasuresAuthor:WanxiaLiuSubject:TheResearchofMarxismintheChineseContentTutor:MinfangFanMarch,2014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第1章绪论2008年8月的一天晚上,榆林市神木县城区一网吧内,一学生模样的青少年,正一脸慌张的拆卸着某台电脑的电板,而在他旁边已经放着几张相同型号的电板,此时一位中年人从网吧里间走了出来,对青少年进行了阻止,而青少年却突然拿起手中的工具刀,冲上去对着中年人连捅数十下,直到中年人倒在血泊中。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事件的主角姓卢,16岁,是神木县某一高中的一名学生,正值暑假期间,卢某回到家乡,本想利用去网吧上网的机会进行盗窃,却因被发现,而将中年人杀害。案件很快被破,卢某也被检察机关处理。拿到此案件后,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们却很惋惜,因为在两年以前,还是初中生的卢某就因为偷盗,被公安机关送至该院,该院为挽救卢某,而依法对卢某作出了不上诉决定,此后卢某也十分争气的考上了重点高中,没想到的是两年以后卢某却成了一名杀人犯,同时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卢某带着人们的惋惜走了,但是卢某的案件却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到底存在问题吗?为什么检察机关想拯救一个未成年人,最终他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们的司法机关在处理本案件时有没有什么缺陷?到底怎样才能处理好犯罪的未成年人,使他们重新做人,带着这些思考,本文对近年来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对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为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探求一条解决之道。1.1研究背景及意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发展历程中必然的事实。说它是必然的,是因为从古至今,不论国家是否发达,未成年犯罪问题一直存在。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认为,通过和犯罪者比较从而使其他人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和良好感看成是社会团结的重要原因。因此,罪犯的出现有着重要的维护和增强社会团结的作用,因为犯罪者被社会认为是属于低劣的那部分人组成的群体,这就使得社会的其他部分人产生优越感。犯罪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社会中,人和人的行为是存在着必不可少的差异。犯罪是社会为了发展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虽然我们不能使犯罪消失,但是犯罪本身的实质是牺牲其他人的利益。如果不对它进行约束和控制一定会导致犯罪的恶性循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物质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精神文化发展产生的滞后性,使得道德素质落后于经济发展,在内部控制力下降和外部干扰增多的双重影响下,怎样有效地控制犯罪的发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理论意义上讲,在神木县一系列统计数据看出,最近几年无论是未成年犯罪的案发数量还是犯罪性质都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未成年犯罪这一问题已成为神木县构建和谐社会的拦路虎、绊脚石。要从根源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深入调查这些犯罪产生的原由,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并从中吸取宝贵经验为预防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部门及部分法律条款的修改及完善提供案例参考。从社会意义方面来说,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让好多未成年人走向了犯罪的道路,造成了人格的扭曲和错误的价值观,甚至成为了日后成人犯罪的“预备员”。这也同目前我国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方针不相符。从现实意义方面来看,未成年人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尤其是在神木县这个经济、思想、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更需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把他们能够培养成为将来改变家乡的面貌,促进神木县发展的主力军。神木县未成年人罪犯仅仅在少年管教所的就有200多人,这个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认真剖析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其中的特点、原因,找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无疑对预防和遏制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将给社会、家庭、学校的现有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借鉴和警示,并针对其中的不足加以改善和提高。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状况目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较好的国家总结出以下结论:第一、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普遍性原则。他们认为这是每个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未成年人在每个国家的国民阶层里都有大体相同的分布,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未成年本人的素质低而导致的。同时也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普遍的扩张性,而不是什么特异的现象。第二、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社会的制约性和成长的制约性的特征。在他们看来,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的多数人是会受到发育成长所制约的,这种成长中的阻碍(如触犯法律)是会随着他们的社会成熟而减退的。并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是同社会结构的状况紧密联系着的,家庭、职业、学校、业余时间的分配等,都会对其有着“常态反应”。=1\*GB3①第三、有权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处理的机关处理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往往会留下烙印。他们认为,法院、检察院、少年执刑组织、刑事警察官等如果过重地、过早地、过于片面化地处理问题,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的负面作用,会使他们失去自尊与自信,促使他们产生“非社会化”的思想,使他们越来越早地开始走向犯罪的道路。第四、强调全面地探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主张要加强形式和方法上的多样性,要广泛地采取预防性的措施。送未成年犯管教所应当是最后采取的手段,积极主张应当减少对未成年罪犯的关押。1.2.2国内研究状况我国犯罪学界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起步很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研究才逐渐发展。关于未成年人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初创(1979.9-1982.7)、起步(1982.7-1985.11)、调整(1985.11-1991.5)和深化(1991.5-至今)共四个发展时段。197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号召全国司法部门、教育部门、科研单位展开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的序幕从而拉开了,1981年1月,作为专门研究未成年人问题的机构中国未成年人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各部门、各学科之间在未成年人问题研究上进行协调与联落。在这个基础上,1982年7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学会成立,使未成年人犯罪学科建设开始进入正常轨道。这个阶段理论研究水平当然还是相当薄弱的,在我国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必然要“摸着石头过河”,独创一条道路。因为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情。另外,我国犯罪学研究有它自身的特征,即“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的间接应答性”=2\*GB3②。因为我国长期以来把政治问题与犯罪问题联系起来,一直对犯罪的资料与数据进行了保密,研究者在不了解犯罪问题的真实情况下很难做出正确的研究结论,从而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无法深入开展下去。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一部汇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优秀成果的著作《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年鉴》于1988年正式出版,本书的出版弥补了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空白历史,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主要成果包括肖剑鸣于1989年提出的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同步论。=3\*GB3③把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进行比较,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一样,都未能避开要以犯罪率增长为代价;1989年,孙晓励提出了冲突与利益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存在的目的基于人类依其自身的利益,在可能性领域进行选择活动,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有限,社会个体还不能够充分地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致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一致,如果不存在利益的差异,也就不会有违反社会利益、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产生;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周仲飞教授提出了生产方式——人的需要——犯罪论。第一层释译,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第二层释译,认为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需要即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外部活动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从而提出生产方式—人的需要—犯罪的理论。1988年,未成年人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未成年人犯罪教研室主任艺军在犯罪根源研究中提出了本能差异论。这个理论采取回溯法与还原法构建了罪因分析的宏观理论模型,从属系发生史即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以及个人发生史即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研究犯罪问题,即人类在创造一个社会的同时也创造出自身的对立面,从而说明了犯罪产生的最终原因即为本能的异化,它产生于人类社会诞生之初。=4\*GB3④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魏植槐于1997年提出了犯罪原因体系的“犯罪场”理论。本理论认为犯罪原因是一个系数,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诸多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狭义的犯罪原因主要由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组成与犯罪条件即犯罪场,合称为广义的犯罪原因。认为个体原因和减少犯罪的社会原因和控制犯罪场个体原因对控制犯罪具有相同重要的价值。从1992年5月至今,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步入了深化阶段,以1992年5月艺军、肖剑鸣筹划举办当代中国“犯罪行为及犯罪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简称C.C系列讲座)为标志,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8月,我国第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1993年,我国犯罪学研究会成立并把未成年人犯罪列入犯罪学的分支学科,这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已进入了专门学科分支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的探索,如李文繁的《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及对策》(1988)、白良之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对策研究》(1997)、杨德志的《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研究》(1993)等;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研究,如樊英的《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探讨》(1988)、全史卓的《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预防》(1986)等;三是国际比较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如张盛康的《东西方国家未成年人犯罪干预比较》(1997)、张英的《中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比较研究》(1999)等;四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探讨,如邵道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的《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1986)一书中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能动内化过程”理论;=5\*GB3⑤罗达骅、史起才在其主编的《未成年人犯罪心理》(1990)一书中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动因”理论;许乾程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状态分析及防治对策思考》(1996)一书中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病态综合症”理论。另外,还有艺军的“青春期危机论”;王国鑫、戚力扶的“互相作用论”;蔡勤国的“心理矛盾论”等。1.3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当理清的几个概念依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以青少年作为主体来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他们一般不对二者进行明确的区分,把未成年人犯罪与青少年犯罪混淆起来。然而虽然在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彼此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必须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1)对于“未成年人”的概论一般是指没有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公民。不同国家的法律对成年人年龄的划分又有所不同。我国法定为十八周岁,因此,在我国所认为的未成年人是指十八周岁以下的公民。正如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所规定的那样:“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指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基于此,从刚刚呱呱落地的婴儿至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的范围。因此,“未成年人”在我国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它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在民法通则、刑法及其诠释中,也都以“未成年人”这个概念所界定的范围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特殊的规定。比如,《民法通则》第10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它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其民事行为。”第16条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刑法》第264条规定:“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人或家庭的,处拘役或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第349条规定:“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制造毒品、贩卖、走私、运输或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这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未成年人”一词作为法律中规定特定群体的一个法律用语的规范性、明确性、法定性特征。(2)从我们的生活习惯上讲,“青少年”应该包括“青年”和“少年”两种人;从社会学范畴来讲,“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它的界定也是不一样的,它在年龄上和青少年的范围不同。许多学者对青少年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年龄的人也发生过争议,有的规定为25岁以下,有的规定为30岁以下,有的规定为35岁以下的。这种争议导致对青少年犯罪的统计,人们所依据的标准也不同,这必然导致对青少年犯罪数量及所占比重统计结果的差别,以至有的统计提到青少年犯罪占到整个犯罪数量的60%,有的则说远远低于这个标准。而在我们通常用到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却将“青年”解释为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对“少年”一词的解释是十岁左右至十五六岁的阶段。但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成长分段,“少年”是十岁左右至十四五岁左右的阶段;“青年”是十六七岁至二十四五岁左右的阶段。因此,不管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还是心理学上的分段,青少年应是“趋于成熟”至“成熟”这样一个年龄段的群体,是生理因素与心理素质定型也是易变的年龄段。这主要是从生理及心理上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个年龄限定。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前者以法律形式的存在,限定非常明确,而后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整个人生划分中的某个阶段,界定相对模糊。1.4研究方法1.4.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大量中外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借鉴专家学者的丰富经验,同时辅以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1.4.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拟通过对神木县未成年人现状进行调查。以神木县中小学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同时,还参考了当地政府的一些有关资料,最终完成了这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删除内容不全问卷,取得有效问卷576份。1.4.3访谈法深入团委、政法委、妇联、派出所与学校进行访问,重点与老师、父母和未成年人进行交谈,了解未成年人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4.4数据分析法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神木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相关结论。由于论文在功能分析、数量分析、调查法等方法方面略显薄弱,研究的主观性比较强,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1.4.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神木县各种不同未成年人犯罪个案进行分析,从大量个案中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特征、原因与发展趋势。1.5研究思路与创新点1.5.1研究思路以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出发,总结和归纳出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深度剖析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5.2研究创新点通过对近期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案例的解读,分析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原因,探索其根源,试提出预防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参考价值。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第2章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述2.1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现状神木县对未成年人问题的研究始于2004年,到2006年时对未成年人问题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关注未成年人问题》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该书详细调查分析了神木县未成年人的现状,包括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犯罪问题均做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据统计:从2004年到2011年神木县以未成年人为题的文章不少,有关未成年人的文章大约有105篇,其中主要是以论述未成年人教育与心理情况有关,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文章仅有28篇。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发展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引起了更加高度关注。近两年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达到了高峰。但总体上来讲,关于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文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2.1.1呼吁性研究呼吁性研究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柳常东的《关爱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校长参考》,2008年1月);汪乐的《关注未成年人儿童》(《法律天地》,榆林市出版社,2007年10月);高正的《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思考》(《陕西教育》,2006年8月)等等。其作者主要是往往把儿童外显、未成年人的一些问题看得比较严重,凭经验与直觉来判断教育实践,从某些较为极端、突出的个案出发,指出未成年人存在的各种生存问题,呼吁大众关注未成年人群体。2.1.2实证性研究有关论文有:蔡敬华、贺妍娜的《论流动视阈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以神木县为例》(《师范学报》2008年10月),通过较为细致的调查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存在问题。杜峰的《论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心理特点与防治》(《云梦学刊》2007年8月),从分析未成年人的不良心理特征入手,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原因,进而提出对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导致犯罪的防治,文章重点是论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单一方面,针对性强却不够全面。章利华的《浅析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园地》2008年5月),在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分析的原因中主要有:1.缺失的家庭教育;2.片面的学校教育;3.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并针对原因提出预防对策。乔力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透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6月),主要论述了四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作案动机及目的单纯、经历少、涉世浅;2.犯罪年龄低龄化;3.组织化、团伙化、特别明显;4.以侵害财产为目的的物欲性案件较多。李宏羽的《青少年犯罪原因探究》(《法制与社会》2008年3月)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率的逐年上升必须从原因上去探究。他总结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家庭环境的不良、教育环境的薄弱、缺失关爱、诱惑四伏的社会环境;同时,较低的文化水平及法制观念,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个人注意倾向,长期积累却得不到解决的心理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内部原因。李微微、樊颖的《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8月)认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由是多方面的:户籍壁垒是制度原因;家庭教育缺失是直接原因;学校教育失当是主要原因;社会教育缺位是重要原因。白伟、毛黎的《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法纪教育》(《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6月)主要是从缺失法纪教育现状的四个方面来总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是对未成年人缺乏法纪教育工作应有的认识;二是法纪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三是缺乏有效性法纪教育方式;四是法纪教育的制度保障力度还不够。总之,关于神木县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已有过一定的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注意到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影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目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文章数量上还不够多,内容分析上也深入,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尚未发现以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状况为实证研究,这对神木县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犯罪预防因缺乏有力的基础材料而使得文本性的理论研究变得虚无。因为,没有实证的科学研究是空洞的,实证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会对理论研究提供基本的支撑。因此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证意义。2.2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2.2.1犯罪性别分析表1神木县检察机关2007-2011年未成年人犯罪性别情况统计表年度人数男女人数(%)人数(%)2007302892382008322473925200945357711232010604980121820116753781320合计231189804020表1的调查统计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主体是男性,但女性犯罪在数量上则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引起社会的关注。2.2.2犯罪年龄分析表2神木县检察机关2007-2011年未成年人犯罪年龄情况统计表年龄段\年度2007200820092010201114-16岁111214192316-18岁2021304245表2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作案年龄段多集中在16岁到18岁,占总人数的68.9%。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是年龄越来越小,初犯年龄提前,低龄犯罪数量快速增长。神木县检察院近五年中,每年审查办理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犯罪时未满16周岁的占30%左右,这与生活水平提高,未成年人发育年龄提前是相符合的。处于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因此,他们虽然体能充沛,欲望强烈,但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喜欢冒险,逆反心理较重,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丧失理智,走向犯罪。故这一阶段又称为青春期或危险期。辍学生、中小学流失生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犯罪低龄化已成为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中一个严峻的话题,如何进行有效防控应当引起全县高度关注及积极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若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将会为未来孕育出一支庞大的犯罪后备军团。这已不是危言耸听。2.2.3犯罪受教育程度分析表3神木县检察机关2007-2011年未成年人犯文化程度情况统计表

20072008200920102011合计文盲(人)537111426小学(人)1517212526108初中(人)91012101369高中(人)22691027中专以上(人)121538合计(人)3034476067238表3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至2011年间,未成年人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文盲都呈增长的趋势,值得有关部门重视。未成年人犯中以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居多,占总人数的74.3%。这表明未成年人罪犯中大多数文化素质比较低。而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未成年人却低于受过小初高文化程度的未成年人,这表明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知识相对缺乏,就会直接导致未成年人对外界的不良影响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未成年人往往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片面地认识事物,面对外界诱惑缺乏抵制能力,因而在错误的认识下极易做出越轨行为,而没有受过教育的未成年人一方面在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在多数呈无知犯罪的状态,因此,犯罪率较低。14岁-18岁的未成年人本应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但一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过早地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在社会化的进程中过早地受到不良影响的同时没有良好的抉择能力,而导致犯罪。同进,这一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是道德意识容易产生偏差的阶段。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7%,这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提高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应当注意未成年人犯的文化水平有提高的趋势。2.2.4犯罪身份职业分析表4神木县检察机关2007-2011年未成年人犯身份职业情况统计表职业人数百分比(%)在校学生6624.0闲散人员12752.5外出打工4522.5合计238100从表4的调查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从未成年人犯罪的身份角度来看,社会闲散人员一直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力军,占犯罪比例的52.5%。在这类人群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小学或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在家,有少部分进城务工,但绝大多数人因年龄偏小不具备务工的基本条件,未外出谋业而只能呆在家里,这样就变为社会闲散人员。这些人年龄不大,可攀比心理却不小,可是由于没有稳定生活来源,资金又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要得到资金,就极可能剑走偏锋,很易走上犯罪道路,加上对电视、网络的模仿,其作案手段往往很残忍,他们是大案要案的主幕。另外有22%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在校学生。在神木县2007年至2011年未成年犯罪人中在校学生有65名,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的24%。在校生犯罪率较高,与现行教育体制重分数轻德育不无关系,与学校管理方式亦紧密相关,这些因素应该在教育界引起警惕。2.2.5从犯罪类型角度分析表5

神木县检察机关2007-2011年未成年人犯涉及犯罪类型情况统计表犯罪名称人数百分比容留、组织卖淫3916.5盗窃4319.0诈骗208.0组织淫秽表演178.0绑架94.0扰乱公共秩序31.0故意杀人104.0故意伤害3113.0强奸198.0强制狠裹、侮辱妇女31.0非法拘禁31.0敲诈勒索52.0故意毁坏财物72.0倒卖文物20.9组织淫秽表演41.1非法持有毒品41.1破坏公用电信设施83.0冒充军人招摇撞骗52.0非法持有假币20.9抢劫52.0合计239100表5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神木县检察机关2007年至2011年所审查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除了传统的侵财、暴力型案件外,未成年人犯罪还涉及到贩卖假币、毒品、卖淫、网络等各种类型的案件,犯罪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以财产型犯罪为主的诈骗、抢劫、抢夺、盗窃犯罪占49%以上,因此,仍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2.2.6从犯罪组织结构分析表6神木县检察机关2007-2011年未成年人犯罪组织结构情况统计表年度1或2人

3人以上

案件数涉案人数案件数涉案人数20074752420084592820097101036201011151416201115195449合计415692153表6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间,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不论是在案件数量,还是在涉案人数上都呈逐年增加上趋势。从犯罪成员的构成人数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多以团伙犯罪的较多。如表6中所显示的,三人以上共同犯罪的计91件共15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75.5%。随着犯罪人类的增加,加上人们防范意识的增强,单个人的作案难度也在增加,同时,也表明未成年人有一定的行为意识,知道以强对弱。而且,团伙犯罪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人数越来越多,组织越来越严密,大约有69%以上的犯罪是由团伙实施的,往往带有贪利目的及暴力。2.2.7从犯罪地域空间分析表7

神木县检察机关2007-2011年未成年人犯作案地域情况统计表

20072008200920102011合计城市4610151752乡镇3567930农村2213513合计91317253195表7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作案地点来分析,未成年罪犯作案大多选择城市、乡镇,比例为87.5%,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选择农村的则相对较少,只占13.5%,这与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以劫财有关。而神木县作为能源大县,城镇发展规模远远大过农村,城镇相对于农村来说是非常繁华,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具有更大诱惑性,多数未成年人可能因经济、娱乐、网络等原因引发犯罪行为。随着土地的流转,大量的农村人口将会拥入城市,进入城市的未成年人也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他们由于受到各种诱惑或社会化的偏差而走上违法犯罪的在整个未成年人犯罪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而且,未成年人犯也成为流动作案人员中的一部分,给社会治安带来更大的危害。此外,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也呈上升趋势,而“留守未成年人”犯罪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的“留守未成年人”也理应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重视与警惕。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第3章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3.1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3.1.1居住地周边环境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娱乐场所往往灌输着许多不良的信息和风气,比如网吧的黄色网站、游戏厅的暴力化游戏、歌厅等娱乐场所的“特殊服务”、录像厅的黄色光碟等,再加上这些娱乐场所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或为了利益根本不顾出入其中的是否是未成年人。这些都对涉世未深,判别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对未成年人的居住周边环境及是否经常出入这些场合做了深入调查,犯罪的未成年人居住地周边环境中一般都会出现录像厅、游戏厅、歌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有115人,占到了57.9%,无娱乐场所的有80人,占40.1%,而常出入这些娱乐场所的有141人,占总数71.1%,这表明一些未成年人在自己闲暇之余常光顾歌舞厅、桑拿按摩房、录像厅;去游戏厅打电子游戏和网吧玩网络游戏,翻阅不健康的音像制品和书籍等,而当这些不良文化产品进入他们视野的时候,并未受到任何制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导致他们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此外,未成年人的经济基本靠父母,为了进入娱乐场所消费,往往会铤而走险。3.1.2交友不慎出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未成年人的数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养育成本的增加在减少。家庭中的子女数量也在减少,因此,交友成为未成年人生活中的重要一环。而在现实中,有很多未成年人借交友玩耍,认识了社会上一些有违法犯罪劣迹或别有用心的人,并被他们利用、引诱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可以说他们之所以犯罪主要是因为交友不慎。一些犯罪同伙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千方百计地拉未成年人入伙,使得这些犯罪团伙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存在。在神木县司法实践中,也有很多未成年人犯罪多以团伙犯罪为主。因此,在社会上结交不良朋友,进而引诱未成年人上当受骗,成为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重要形式之一。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将这个问题列入调查中。经调查发现,结交不良朋友的有157人,占了总人数的80.5%,而没有的仅仅为38人,占总数的18.5%。这也就印证未成年人交友不慎而致犯罪的突出影响。案例:杜某十五岁,成绩一直很好。2011年他在暑假期,在和朋友一同玩时认识了在社会上混的卢某等一伙人。卢某出手大方,经常带资金少得可怜的杜某到网吧、游戏室等地方玩。他本人也很羡慕卢某,他见卢某虽然才比自己大两岁,活得却比自己潇洒得多,于是天天跟着卢玩。但是进入那些场合玩耍必须要有钱的。当卢某口袋中的钱也很快就用完后,就对杜某说:“我们现在没钱玩了,要玩就必须去搞钱”。于是二人决定到杜某自认为有钱的同学家去抢钱,杜某带着卢某等三人趁其父母上班而该同学一人在家时,闯入同学家实施抢劫,同时还将该同学打成重伤。公安机关很快就破了案,将卢某和杜某等人抓获归案。到了9月1号,杜某坐在牢房里悔恨交加,他痛哭道:“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多么想背着书包去上学呀,当时我只是想到好玩,我没想到我的行为是犯法的,我后悔呀!”但是法律是无情的,谁触犯了它就要受到处罚。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得知,未成年人接触社会上的不良人员之后,如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极易使其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监督其交友圈子,谨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给国家、社会以及家庭造成不良影响。3.1.3学校方面的原因案例一:未教人员张某,男,16岁,神木人,因寻衅滋事被送劳动教养。据了解,张某原本学习成绩很好,自上高中以来,由于学校离家很远,就在学校读寄宿,他也想好好读书考一所好大学。可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却从此改变他的命运,由于高中寄宿的学生很多,在食堂打饭时总有一些学生插队,他自己看不惯就批评了那些插队的学生,结果那个学生叫了一群社会上的人对他大打出手,还时刻威胁他。之后,他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当时学校老师也没能及时发现。从此以后,他就感觉结识社会上的人很风光,于是他也每天想着怎样认识社会上的人,一是可以让自己不再受欺负,二是自己也可以风光一下。就这样,他自己也主动结识了一帮社会青年,拉帮结伙,并常常参与他们的打架斗殴。最近这次是由于在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时和网吧的老板发生争执,他自己不服气,于是就叫来一帮社会青年在网吧寻衅滋事,结果被送到神木县未成年劳动教养管理所劳动教养一年。案例二:犯罪嫌疑人刘某,男,1993年11月出生,初中肄业,在家务农。在2009年2月6日下午7点左右,刘某伙同另外两个本村的未成年人在某乡一所中学的校外边对该学校的一名学生许某进行殴打,并威胁许某买烟。同年的3月23日下午4点多,刘某又伙同另外两个本村的未成年人在某乡一所中学的校外边,无故将该中学三名学生殴打一顿,并威胁让他们买烟买水。同年的4月5下午7点多钟,刘某再次伙同另外两个本村的未成年人在某乡一所中学的校外边威胁一高中学生江某,并强要50块钱,后几人分花。从上述的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方式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关系重大。比如案例一,如果在一直学校保持良好秩序的习惯,对于别人提出意见能虚心接受,那么不会使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流失,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教学管理方面的失当也是造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体制老套。一直以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高低在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眼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向高一级别的学校跳跃的所谓上学考试也一样,以学生的成绩去衡量。该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的大小亦是从考试成绩而得到的升学率来评价。因此,各个学校的主抓方向的是升学率,因此如果这门课在升学考试的时候考,那么我们就认真学习,让学生们反复考试练习,以使学生们可以彻底地掌握相关内容。但如果这门课在上学考试不考,学校会主动减少这门课的课时,甚至取消该课目,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教育的最后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考试的机器,当这些机器一停止运转时,学生就像彻底解放一样,扔掉有关学习的一切。这会使一部分所谓的“双差生”的失去耐心,萌生了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甚至抵触情绪,就这样将孩子推到社会上,很容易失足,走向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完善。学校管理不够完善,片面的应试教育使得法制教育也达不到预期目的。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厌学心理,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的管理不够完善,学风不正,致使大量的未成年人长期在社会上游荡,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使得其本身又缺少相关的法律知识做支撑,对外界的一些不良因素几乎没有什么鉴别能力与抵制能力,他们做事情往往靠的就是“哥们义气”,真是“只要兄弟有需求,要我死都可以的”,豪言壮语,会不自觉地让未成年人自己误入歧途,踏入犯罪的不归路。加上有一些学校本身的学风就不好,对学生的逃学、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不良风气视而不见,导致学校不良风气盛行,致使学生素质低下,进而交叉感染。三是在学校教育中,个别老师以考试成绩的高低给学生划分等级,学生自己的学习成绩的高低也决定着他们受老师关怀程度的多少。每个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排在最后面,这些学生被当作差生或者不好好学习的坏学生的称号存在,因此,在学校里很少或者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关心。如果这个未成年人在家庭教育存在缺失的时候而不能弥补时,他会将学校当成自己最后的保障机构,但此时,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以及待遇也几乎形同虚设,由于成绩不好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关心,,把所谓的“差生”当成坏学生去对待,他们抱着“破罐子破摔”心理,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在校期间和同学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未成年人除了受教育本身以及个别教师问题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产生偏差外,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环。在未成年人的同学关系调查中,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处的都很好的仅仅占到39.5%,这一比例显然不是很高,而且在调查中发现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有些好,有些不好甚至一般的比例也都不高。这说明,未成年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得当,会使他们的交往方式与交友习惯都受到制约,同学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一般而言,当未成年人在家庭里找不到依托时,继而首先转向学校的老师及同学中相处较好的人寻找关心,如果连这个层面也不能保证的时候就会接着转向社会了,那么这个时候社会和家庭与学校不同,比较复杂,加上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不高,就很容易踏入歧途。3.1.4家庭方面的原因(1)父母的受教育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罪犯的父亲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占14.8%,初中文化的占47.9%,而小学以下文化的占38.6%;母亲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仅为7.3%,初中文化的37.6%,小学文化的占63.7%。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未成年人犯罪的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虽然此次调查无法证实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低是否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因素,但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不仅遗传了父母的血液,更是在模仿父母社会交往与社会生存。如果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处理事物的方式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是错误。对子女的教育也呈现出很强的机械性。在他们自身的知识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把握,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显现出心有余而力所不及的情形。未成年人也会依据父母的心理去推理事物的正确度。(2)家庭经济状况本次调查将调查对象家庭按照经济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富裕型(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一般型(家庭年收入在5千元至2万元之间)、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调查对象中富裕型占16.3%,一般型占24.4%,贫困型占59.6%。调查数据也显示,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对他们的犯罪有较大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更大。但在如今的社会,新鲜事物不断萌生,由于未成年人涉事不足,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总想去尝试。加上自己长期的社会关系中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因此当互联网的出现并在社会广泛推广之后,使得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于其中。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变主动为被动了,以前总是别人的操纵自己,现在自己终于可以操纵别人了。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来自家庭方面,当家庭条件较差的却又不能满足他们对这些新鲜事物好奇心的需要时,未成年人就会考虑从家庭外部获得既得利益,可是凭借自身的能力再加上学习时间的严格限制,根本不允许他们有太多的资金去操纵互联网,因此也会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3)犯罪时家庭状况本调查所表达家庭状况是指家庭结构是否完整,父母亲能否与未成年人一起生活,主要分为父母离异、家庭健全、留守、与其他亲人一起生活四类。在犯罪的未成年人家庭中,家庭健全的有116人,占59.8%,父母离异的有62人,占32.2%,留守的有5人,占2.5%,与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的有13人,占6.2%。在不健全家庭中,离婚的家庭中成长的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很多,占了32.1%。在对神木县少管所副所长的采访中我们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在看押服刑与少年教养人员中,因父母离异致使未成年人生活环境改变、最终心理失衡下犯罪的占51%;由于父母过度溺爱而实施暴力的占32%以上。”(4)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犹如未成年人顺利成长的摇篮,这个摇篮摇晃过当,或者不摇对未成年人成长都不利,为此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未成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表示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明显影响的占到总数的57%,比例相对较高。但总的来说,有两种家庭教育方式对未成年的成长不利,甚至会直接促使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一是暴力型。暴力型家庭中的家长会对未成年人以暴力对待,动辄打骂。在暴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未成年人,从小能感受到的也只不过是漠视与忽略。他们很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庭对于他们来说给予的不是温暖而是恐惧,长期以来,他们缺少归属感,认知偏执、个性冷漠,没有通过家庭完成最基本社会规范,使得未成年人在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比如,被调查对象宋某,在谈及家庭教育经历时说:“11岁那年就是因为逃课的事情,我父亲狠狠地打了我,打完后把我绑在树上,妈妈要放我下来,他却不让,直到凌晨4点多妈妈才偷偷溜出来帮我松绑,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我觉得父亲用这样的方式教育我是最失败的。”二是过分溺爱型。溺爱型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与说话不分对错,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对的,长此以往,未成年人自己也会把自己所认为的一切都是对的,以自己为中心。被调查对象黄某,他说:“以前家里比较富有,爸妈特别宠我,让我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时候跟我别家孩子打了架,不管我是否有理,妈妈总是要到人家家里去讲理,为我出气,回来还表扬我、安慰我”。这两类人一旦脱离了家庭进入社会,很容易演变成挑战社会权威,蔑视社会公德,行为反应偏激,极端自我,在社会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把握不好分寸,甚至陷于犯罪泥潭。(5)缺少家庭关爱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港湾,能否在健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能否得到家庭的关爱,对未成年人未来的性格培育及行为方式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陈某由于父母离异,父母重新再婚后组建的两个新家庭都对他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于是他从12岁起就在外流浪。“一个人在街上流浪经常受到别人欺负,可自己觉得不能总这样,要找些人一起混才能有饭吃有衣穿”。不久,他遇上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仅三个月就走向了犯罪。本次专门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普遍认为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观点,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从调查状况来看,因父母离异导致单亲的占到13%,因父母一方去世而导致单亲的占4%,父母双亡的占3%。根据神木县官方统计数据,2008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180对,比上年增加90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110对,比上年增长12.8%,法院办理离婚60对,比上年下降2.8%,显然,该样本中父母离异的比率远远高于我国当前的平均水平。因此,长期以来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身上,认为他们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更为棘手的想法并非没有道理。而且由于神木县目前离婚率的增长趋势,会让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被调查的未成年犯罪人84%均来自完整家庭,且他们当中表示父母感情不好的仅占12%,表示父母感情较好的占到50%以上。基于此,我们认为家庭完整与否与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没有直接联系。所以,不管是在哪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未成年人,其健康成长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而且,这也在提醒我们,目前在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原因中,学校和社会所导致的因素比家庭因素更胜一筹。3.1.5个人因素分析(1)受教育程度受教育可以明事理,但受到片面的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在整个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如“1+1=2”那么简单清楚。当未成年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的时候并在社会运用并产生一定的成果,定然欣喜若狂。但是他们仅仅掌握其中的一小部分知识,更专业一些的表述是,他们仅仅掌握了片面知识,并将没有把握事物的整个状态,因此,应该继续学习下去,虽然继续学习也不可能掌握事物的整个状态,但是应对人生中出现的意外会更有力。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从理论上讲,这个阶段正是处于中学阶段,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初中、中技、高中这三项加在一起也只占到54.4%,还有很大比例的未成年人是处于离校状态或者说是辍学阶段。而且,在这个年龄阶段,是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最快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此时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宗旨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但是从调查数据中我们也看到,未成年人过早地离开学校这个主要的熏陶之地,主动或者被动地放弃了上学的机会,这对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甚至是以后的人生方向都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他们若是走向犯罪的道路不能说与此无关。与此同时,他们还主动地脱离了学校对其的监管的视线,为其从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到立刻实施犯罪缩短了时间,增加了实施犯罪的机率。(2)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

第一,先天的心理缺失导致思考问题不周、举动常常轻率。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往往是精力过剩、控制能力不强,心理发育不成熟、不稳定,存在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再加上未成年人知识缺失、社会经验不够、道德观念不良,对外界事物的分辨能力、抵抗能力很差,面临错综复杂的世界,他们的表现各异:有的心理失常,好奇与冷漠并存、亢奋和萎靡同行,经常做出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轻率举止;有的意志薄弱、心灵脆弱,不能适应环境,缺乏自制力和抵抗力,遇事容易冲动,常常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有的喜好模仿、心理叛逆,总想尝试别人不干的事情,甚至与常理对着干,铤而走险;有的心理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孤傲,遇到问题或想不通时时,极易走向极端道路。对于这些心理素质较差的未成年人,当挫折与失败突然降临时,很容易丧失理智、感情用事,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二,私欲过分膨胀,道德素质较低。

私欲膨胀、道德低下,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是很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直接动因,更是财产型犯罪的直接根源。由于未成年人受社会上“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影响,扭曲了人生价值标准,把物质与金钱放在第一的位置上,产生了不切合实际的欲望与追求。在他们自身能力满足不了需要的情况下,为了金钱与享受,有的诈骗,有的盗窃,有的抢劫,不惜以身试法,最终走向犯罪。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国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经验第4章国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经验4.1美国的经验美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与美国社会的其他犯罪一样,均位居世界前列。针对未成年高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尴尬状况,美国一方面针对未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通过社区服务机构帮助父母提高那些难以管教孩子的管教能力,并减少未成年人滥用毒品状况的发生,试图通过社区矫正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其具体措施有:工作人员、学生及社区成员对预防犯罪项目的计划;通过扩大学校的功能来帮助预防犯罪的项目;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学校对毒品的预防措施,帮助未成年人认识自己的价值,减少社会压力,从而达到减少毒品的使用目的。美国的这些预防犯罪措施主要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对预防犯罪项目的操作达到支持未成年人家庭来改变他们的反社会情绪的目的,以提升未成年人的技能、减少高度危险行为。另一方面把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首次送入少年法庭,首开少年司法之先河。①8针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处理,司法执行原则是基于对未成年犯的特征采用不同的项目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如果未成年犯的家庭具有社区矫正的条件,就可以在家中居住。但矫正期间社区会针对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如缓刑、家中监督、强化监督等。而对于一些有高度危险性不适合留在社区的未成年犯则被送到远离社区的其他机构甚至是拘留中心。同时美国为防止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也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实行单独或集体监督督促他们遵纪守法改掉恶习。4.2英国的经验为了应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英国设置了专门的少年法院。未成年犯罪的立法既在其他法律里有涉及,也有专门立法中全部彰显。1997年英国成立了英格兰与威尔士法律委员会,监督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运作。该委员会于2001年建立了一个未成年人犯罪基因危险的结构性评估模式。=6\*GB3⑥该委员会1998年发布了《犯罪和扰乱秩序法案》,建立了一个由学校、社区、家长、司法等多部门参与的综合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机制。在司法方面减少对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进行刑事司法程序;对于犯法不深并确有悔改之意的未成年人从刑事司法程序中分流到学校、社区、家庭里。社区主要是依靠社区志愿者队伍,把早期预防重点放在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身上。社区在矫正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时,主要通过让犯罪者进行社区服务、生活帮助、道歉、赔偿等方式,让犯罪者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真正承担起责任。这种形式的改造不担能够让犯罪者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而且在审理未成年人案件时注入人文情怀,把教育预防的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措施包括:第一,提高审理案件的法官及陪审团的要求,并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与指导,使得整个审理过程,更公正,亦更适合未成年人。第二,在审判未成年案件时,把审判当成一种圆桌会议,法官也不必太正式,可以不穿法袍,。这样就可以让法官与未成年人平等面对面地接触,增加亲切感,强化法律对未成年犯罪者的改造和教育。第三,切实保障被判决的未成年人应有权利,增强他们对法律的认同与感知。4.3德国的经验德国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积累的经验主要是:4.3.1减轻对少年犯罪的法律处罚。其处罚方式主要是教育处分、惩戒处分或者少年刑罚。前两种都不具有刑罚的法律效力,而少年刑罚最高不得超过10年,并且少年刑罚是在前两种措施不能奏效时不得已而为之。少年惩罚不能剥夺其担任公职的资格、选举权与表决权。4.3.2大量运用非监禁处分措施。(1)对少年犯罪人实行缓刑。德国《少年法院法》规定:“对于判处1年以下少年刑罚;如可望判决已经对该少年起到警告作用,且由缓刑期的教育功能就可实现法律规定之品行,而不需执行刑罚的,法官应该宣告缓刑。”相比之下,少年获得缓刑的机会比其他犯罪要大。(2)少年犯罪的假释条件较为宽松。德国《少年法院法》规定:少年犯出狱之后,只要能成为一名守法公民,其服完刑期三分之一的,都有可以提前释放。4.3.3独具特色的缓科制度。所谓缓科制度是指法院对已经构成犯罪的人只确认其有罪但暂缓执行刑罚,并规定有一定的考验期限,视其在考验期间的表现做出最终判决的一种审判制度。德国《少年刑法》第28条中有明文规定:“虽经调查,但仍无把握确立少年的违法行为所表明的危险倾向程度,而判处其刑罚又属必需的,法官可先明确该少年的罪责,对于少年刑罚予以缓科,并确定一定的考验期限。”

缓科限期为1年以上2年以下,如果在缓科期间有危险倾向、表现不良,法官可处少年刑罚;如果缓科期满时,少年无重新犯罪,有罪判决也即告消灭。4.3.4前科消灭制度。前科消灭是指当具有一定条件时,注销一些曾经受过有罪宣告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人的罪行做记录,视为没有受过刑事处罚的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少年犯在免于处罚或者刑满释放后,确定一段时间的考察期,在考察期内无触犯法律的行为,少年自身或他的法定代理人就可向法院申请取消前科。4.3.5少年被告人的家长与法定代理人在诉讼程序中的法律地位较高。犯罪少年享有的与应当享有的权利,其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也应享有,如提出质询与声明,或者在调查程序中到场等;凡规定告知被告人之事项,也应告知其监护人与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人选择辩护人与提出法律应急措施的权利,监护人也应该享有。4.4其他国家的经验丹麦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机制是SSP,即学校(School)、社会(Socialservice)与警察(Police)共同组合的形式,是一种全社会综合治理模式。奥地利在预防与惩治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上也具有类似的做法,2009年奥地利司法部、教育部与社会部等多个政府部门所推出的预防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十点计划”,其重点也是“预防而不是事后惩罚”。=7\*GB3⑦其内容主要包括:预防为主,加大完善相关机构;增强校内心理治疗力度;成立未成年人法庭等。法国在预防与惩治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特别重视其教育的功能。他们认为“学校在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当中起主要作用,只要有一名孩子不接受学校教育,社会将来就会多一名祸根”。因此,法国各州的教育部门注重培养未成年人遵纪守法与讲公德的相关条款,其主要目的就是以更好地让未成年人了解自己作为国家公民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而且还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成年以后犯罪的发生。4.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域外值得借鉴的经验上述域外发达国家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经验,对于神木县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可借鉴之处是:4.5.1事后惩治不如事前预防英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非常重视早期预防、早期介入,奥地利的“十点计划”也是从事前预防出发,所产生的效果也都比较明显。事实上也是如此,事后惩罚是被动的、消极的、危害已经形成,且容易激起少年的仇视,诱发新的犯罪;而事前预防则是积极的、主动的,易于少年所接收,且可以减少危害程度。对于神木县的未成年人犯罪来说,也应当把事前预防放在第一位,从未成年人平时的生活、教育当中抓起,不但可以减少未成年人当前的犯罪几率,亦可以减少未成年人成年之后的犯罪几率。4.5.2依法柔化法律的惩戒作用,强化法律的教育功能德国法律对未成年犯罪的教育功能,非同一般。其独特的缓科制度、消灭前科制度都是依法柔化了法律的惩戒作用,但却突出了其教育功能。少年犯罪重在教育,而非惩戒。另外,广义的法律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等。因此,神木县在未成年人违法及合理处理方面可以做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立法工作的合理化。除了立法合理之外,也要加强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基础。4.5.3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广泛合作无论是英国、丹麦,还是美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都采取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广泛合作的机制。经过实践他们认为只有在社会、学校、家庭中都应该多管齐下的状态下,才能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督。这种机制或模式,让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交际乃至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良好的影响和监督。神木县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也应该采用此方法,把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在社会方面保持较好的大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整顿文娱场所,加强社区建设,强化正能量方面的影响;在学校方面注重德育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意识,在做好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扶工作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可以让未成年人在利用法律武器的同进能与良好文化思想结合起来,使孩子们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家庭方面,提升父母教育未成年人的技能,使父母不能应该以身作则,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而且愿意以身作则,这样也就能主动承担《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规定的责任与义务。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章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第5章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因此其整治需要依赖全社会的力量,采用综合性的手段,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治体系,实行长期性的治理。也只有在全社会的动员下,把政府、学校以及家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神木县的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策略落到实处。5.1建立健全预防工作体系,切实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未成年人犯罪从根本上讲它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物,要高效解决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首先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从未成年人的教育,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再到未成年人犯罪后的纠正等等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5.1.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工作机制首先,建立健全更为高效的纵向联动的领导机制。要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领导力度,除了在县上的综治部门中设置专门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机构外,乡镇(街道)一级与村庄(社区)一级也要设立机构,并拥有专人负责日常事务,并做到任务目标明确,职责清晰。其次,纵向联动的领导机制需要联席会议支撑。要建立预防分工协作与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实施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与专题会议,相互通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增强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与工作合力,提升预防效能。三要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对因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得力致使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与单位责任。5.1.2及时汇总未成年人犯罪的反馈机制和支持机制一要成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控制系统工程,建立专门的信息体系是其系统工程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才能及时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有劣迹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刑释解教人员、吸毒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立卡建档,有专人联系,有明确的帮教措施”。二要建立困难未成年人的支持机制。要建立完善多层次综合性的未成年人社会帮助网络,将爱心助学、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相对分散的慈善救助整合起来,对各种家庭困难的未成年人要建档管理,帮扶救助。5.1.3做好理论研究指导预防工作未成年人是祖国发展的接班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做好理论研究;而且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一个关键是预防,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测性,因此,若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就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研究,让理论去指导实践,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类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若要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控制,也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理论研究。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对犯罪实际产生相应的预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基于此,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理论研究机构,组建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智能团”,,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推动立法调研,提高预防工作的系统与实效性。5.2完善未成年人法律制度,强化其执行效果一是扩大未成年人犯罪缓刑制度的适用界限。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关键在于拯救而不是惩罚。因此,对未成年人实施缓刑,突出了对未成年犯的拯救,有利于其未成年人的成长,也不致于使未成年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次摔倒就成为终身残疾。在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缓刑已作为少年犯刑罚适用的重要制度。而在我国,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虽然也有“教育、挽救与改造”的方针,但是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定,与成年人别无他致,亦是抱着“一人做事一人当”态度,没有将缓刑的运用至突出位置,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的缓刑案件也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建议我国司法部门加大对少年犯适用缓刑的适用范围,提升对未成年人的拯救力度,而不将其一棒子打死。所以,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对于认罪、悔罪表现,自控能力强,主观恶意较小的少年犯,尽量用缓刑;对具有一定的家庭监护条件或社会管教条件的,也尽可能运用缓刑;对部分来自内地城乡的少年犯,也应该适用缓刑;对于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适用缓刑,与成年人的三年以下才适合缓刑的规定也应该区别对待,以顺应拯救未成年人的目的。二是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3条规定,“免于起诉、免除处罚或宣告缓刑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就业、复学、升学不受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为了消算未成年人犯罪对学校的不利影响,总以各种理由将宣告缓刑的学生拒之门外,这不仅耽误未成年人的大好前程,还有可能将其葬送罪恶的深渊。之后的未成年人可能会多次犯罪,甚至报复社会,报复学校。因此,为了使未成年人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应该规定对判处缓刑的少年犯学校不得肆意开除,应让其继续回校就读。三是在审判模式上,对与未成年人的审判应当与成年人的审判相区别,正确的是要救人,而不是惩罚。因此,要聘请一些富有爱心的人士、经验丰富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活动和少年犯矫治工作。对未成年犯的矫正,要让社会工作者参与进来,帮助其在社会生活中能正常地学习工作,防止其在缓刑考验期内有违法行为或者重新犯罪,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5.3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策略5.3.1运用宏观社会政策,不断改善社会环境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其相对应的社会,人无论其如何发展也始终脱离养育他的社会,其行为也不可避免地要受特定的环境影响。正如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克尔斯所指出的那样,对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脱离,不是心理离轨与精神病造成的,而是由社会环境所引发的。他的这种观点也很直观地揭示了犯罪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德国著名学者李斯特也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且被广泛认同的提议,他认为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即最好的刑事政策。在他看来,消除犯罪的个体因素是刑事政策的任务;消除犯罪的社会原因则是社会政策的任务。较好的社会政策,是预防或减少违法犯罪最为有效措施。未成年人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内犯罪率急剧上升并不是偶然因素,背后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在作祟,最主要的就表现在: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文化堕落使他们群体性失范和价值观迷失等。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确立切实可行的社会防御措施来应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而不应该局限于未成年人个案上就案论案,否则到最后发展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地步。比如,运用社会政策,改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调节,以克制社会体制方面、社会文化方面与社会经济方面的各种矛盾,从整体上改善社会大环境等等都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环节。5.3.2提高全县公民的道德水平,优化文化环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发展经济上了,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倡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社会中的经济建设在突飞猛进的时候,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则相对滞后,甚至呈倒退的趋势。其中,道德滑坡就是比较严重的一个。比如:美丑、是非、善恶界限混淆,大有颠倒黑白之势;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大有物质压倒一切之势;欺诈成性、不讲信用随处可见,腐化堕落、以权谋私现象随处可见,诸多人也已经习以为常。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神木县的未成年人也受到的感染,很快也成为神木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源头之一。面对愈演愈烈的紧张局面,我们有必要在全县广泛开展长期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与道德规范,力争将道德建设融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之中,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之中,进而提高全县公民道德水平。当人民道德水准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会自觉地同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做斗争。犯罪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全体人民的道德高尚的汪洋大海中,即使它是引发未成年犯罪的温床,也无法顺利成长。与此同时,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强力打造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使得未成年人在可以受到教育的同时,也使他们可以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以尽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5.3.3强化社区管理与自律管理,减少诱因社区是社会活动最为重要的具体场所之一,因此,它作为未成年人活动的重要区域,若要进行社会预防就离不开社区预防,而且社区的总和又能强化社会预防。家庭聚集居住的一定区域就可以构成一个社区,它可以为家庭生活提供了诸多的服务。因此,社区也是社会成员相互联络的重要场所之一,居在同一个社区内的未成年人也有较多的机会交流,这是他们离开家庭与学校以后活动较多的场所,也是常常聚集的场所。正如美国学者艾伦·科斯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一书中所提出的那样,司法体系(包括法院、警察、矫正机构)只能控制犯罪的一部分,而不能控制全部。有相当一部分犯罪的预防与控制需要获得社区的参与,更需要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立足社区,加强与健全社区功能。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在于得到一定的资金,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相关的技能,找不到工作,处于流浪状态,而且他们的精力充沛,即所谓的无事生非。基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帮助其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对辍学的未成年人依据自身的爱好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利用假期对未成年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有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这样,有三个好处:一是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挣钱,而为多挣钱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付出,与此同时,其贡献对社会也会产生良好影响;二是他们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挣钱,闲散的时间就相对少了很多;三是即便他们有一些闲散时间,但是他们自己有钱,所以也不必要去抱着侥幸心理去抢别人的钱。另外,成立文化娱乐中心,以广大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展开的多种多样文化娱乐活动,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较好的社区生活环境。5.4发挥好家庭预防的重要功能5.4.1家长应提升自身素质,发挥好表率作用家长不仅赋予未成年人的身体甚至血脉,其日常的行为习惯,做事方式也会影响到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发展,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