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3359919710_第1页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3359919710_第2页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3359919710_第3页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3359919710_第4页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33599197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银行卡业务研究月度专题http://PAGE65电话:(010)63458516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PAGE1服务电话:(8610)63458516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发布2009年4月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发布2009年4月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问题逐渐凸显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提高的成因分析韩国、台湾信用卡危机案例的回顾与启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原则及过程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建议信用卡业务欺诈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建议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建议银行同业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经验解析

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问题逐渐凸显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提高的成因分析韩国、台湾信用卡危机案例的回顾与启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原则及过程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建议信用卡业务欺诈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建议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建议银行同业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经验解析第一部分信用卡风险概述 7一、信用卡风险的定义 7二、信用卡风险的特点 7三、信用卡风险的类型 8(一)信用风险 8(二)欺诈风险 9(三)操作风险 9四、信用卡风险与一般银行业务风险的差别 10(一)风险性质不同 10(二)风险对象不同 10(三)风险方式不同 10(四)风险时效不同 10(五)风险管理程度不同 10第二部分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现状分析 12一、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问题逐渐凸显 12(一)信用卡应偿授信总额增至历史高位 12(二)信用卡不良率呈现上升趋势 13(三)欠款人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4二、当前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程度提高的原因分析 15(一)对信用卡业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15(二)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 15(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16(四)银行信用卡业务粗放式经营难控风险 16(五)风险控制技术落后 17第三部分境外典型信用卡危机案例的回顾与启示 18一、2003年韩国信用卡危机分析 18(一)政府动员,银行狂发滥用 19(二)短期行为引起负面效应 20(三)危机发生 20二、2006年台湾卡债危机回顾 21(一)台湾各银行疯狂发卡 22(二)造就50余万“卡奴”大军 22(三)“卡债”成为压垮台湾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23(四)银行债务与坏账迅速膨胀 24(五)卡债对经济产生强烈冲击 24(六)台湾当局积极介入解决“卡债”与“卡奴”问题 25(七)卡债的“道德风险”上升 26三、韩国和台湾信用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27(一)韩国和台湾信用卡危机的成因分析 27(二)韩国和台湾信用卡危机的启示 28四、小结 31第四部分国内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操作建议 33一、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 34(一)维护银行自身经济利益 34(二)维护银行自身形象,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 34(三)维护特约商户及持卡人利益 34(四)提高发卡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34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原则 35(一)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步骤和流程 35(二)风险与回报相对称 35(三)概率化管理 36(四)系统化管理 37(五)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38(六)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38三、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过程 39(一)风险分析 39(二)风险控制 40(三)风险的财务处理 40四、国内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策略 40(一)国内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40(二)国内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建议 41五、国内银行信用卡欺诈风险管理现状和策略 42(一)国内银行信用卡欺诈风险管理现状 42(二)国内银行信用卡欺诈风险管理的策略建议 42六、国内银行信用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和策略 45(一)国内银行信用卡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45(二)国内银行信用卡操作风险管理策略建议 48第五部分银行同业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经验解析 52一、中国工商银行加强内控合规管理,防范信用卡操作风险 52(一)目标管理定位准确 52(二)完善系统建设,刚性控制风险 58(三)建立制度的后评价机制 59二、中国民生银行对信用卡欺诈风险的快速识别与控管 60(一)注重信用卡欺诈风险管理 60(二)总结信用卡套现交易的新特点 60三、小结 61图表目录TOC\h\z\c"图表"图表1:2006-2008年我国各年累计信用卡发卡量 13图表2:2007年和2008年我国信用卡期末应偿授信总额 13图表3: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银行业信用卡不良率比较 14图表4:韩国信用卡危机发展的过程 20图表5:台湾2000年和2005年的累积发卡量 22

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信用卡业务,外资银行也以不同方式介入信用卡业务。各发卡银行发卡量大幅上升,市场竞争逐渐开始激烈,区域性的竞争尤为突出。同时,国内的信用卡受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银行卡联网通用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由多元化市场主体构成的信用卡产业链初步形成,银联作为国内民族品牌的信用卡组织和发卡品牌,逐步得到国内客户乃至国外客户的认可。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同比增长57.7%;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9804.57亿元,同比增长75.8%,是2006年同期的3.2倍;期末应偿信贷总额1582.12亿元,同比增长110.9%,是2006年同期的4.8倍;信用卡支付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24.3%。不过,随着信用卡市场的不断发展,发卡银行面临的业务风险也日益显现,如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尤其是信用卡作为无担保的信用贷款金融产品,虽然贷款基于消费,且基本为小额,但客户群体众多,审核手续简单,在银行对客户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中都面临不对称信息问题,由于客户收入变化,或是恶意拖欠会造成较大的信用风险,即使存在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事后逾期催收手段,但同样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时间还不是很长,业务经验相对匾乏,业务开展前期,单纯追求卡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信用卡风险集聚。2008年,我国的信用卡不良率大概在1%左右,并且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中,到2009年年底,信用卡不良率根据预测可能会上升到3%-4%,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正在逐渐扩大。于是,对信用卡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监控和有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是关系到信用卡业务的成本控制以及业务收入的重要环节。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和审批流程,并对客户用卡过程进行监控和跟踪,运用国外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客户的个人信息、用卡习惯进行分析,找出能归纳定义持卡人风险的特征,并在审核和授权环节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卡风险,减少风险给银行资金带来的损失。在实务操作中,我国银行对于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有效涵盖宏观外部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整体机制,因此研究信用卡风险管理对促进银行业务的创新,推进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保持银行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期《银行卡业务研究月度专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与风险管理对策研究》中,我们将对信用卡的风险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对我国现行的信用卡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借此提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建议,可以作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决策参考。

第一部分信用卡风险概述一、信用卡风险的定义“风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一些教科书中被解释为“某种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按照风险经济学的观点,“风险”被定义为“本金投入所得收益的不确定性”。根据这些定义,信用卡风险可以被定义为:信用卡发卡机构在信用卡经营或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造成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信用卡在我国兴起和发展的时间不长,信用卡风险管理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内涵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发卡机构为实现信用卡经营收益性,在信用卡发卡过程中,运用系统规范方法,对信用卡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处置的活动过程。另一种解释是信用卡发卡机构为防止和减少信用卡资金损失,在经营管理中,对可能产生的静态及动态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分散及转移等多种措施,保障信用卡资金安全和获得最大效益的活动过程。二、信用卡风险的特点信用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风险的滞后性。信用卡具有“先消费、后还款”的特点,决定了信用卡持卡人无须预先存款即可刷卡交易。同时根据信用卡业务惯例,持卡人有一定期限的还款免息期。在免息期内,发卡银行无法完全监控持卡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只有在贷款逾期进入催收阶段后,银行才能真正确定风险损失的程度。二是风险的分散性。由于信用卡持卡人分散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持卡人从事的职业特点比较分散,消费行为各异,而且持卡人用卡也会随其身处不同地域而呈现明显的使用地域的分散性。这使得信用卡风险也因此而表现为分散性特征。三是风险的多发性。信用卡持卡人总量大、消费频率高、自然因素变化较多,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很多无法预料的潜在风险。四是风险的复杂性。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因素较为复杂,仅因欺诈因素引致的风险就包括伪卡诈骗、伪冒申请、卡片遗失、盗用账户、未达卡、网上黑客等。三、信用卡风险的类型信用卡是商业银行的一项新兴结算业务,与银行传统业务一样经营的都是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两者在资金上的安全性是相对的,风险性是绝对的,具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上的一般特征,也有着和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相类似的风险,具体如下:(一)信用风险银行传统业务的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单位或个人在借款到期后,不能履行合同、契约,无力偿还或不愿偿还贷款,致使银行贷款本息不能按期收回而遭受损失的一种风险。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是特指持卡单位或个人在用卡透支后,由于发生经济问题或者主观故意,不能按信用卡章程规定的期限,或发卡机构与持卡人事前协定的透支期限,归还透支本息所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是最常见的、最隐蔽和最难防范的信用卡犯罪手段。2、谎称未收到货物而拒绝还款。即在收到货物后提出异议,谎称从未进行交易或者有交易但没有收到货物而拒绝还款。3、虚假挂失。假装信用卡丢失,利用办理挂失手续到商业银行止付这一很短的时间差,大量透支使用。4、利用信用卡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从而长期无成本占用银行资金谋取暴利的目的。一般说来,拖欠还款超过6个周期(18O天)即定义为呆账予以注销,对于宣布个人破产的应即时列为呆账注销。由于信用卡是免担保、免保证金、免抵押品的信贷方式,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最主要的一个损失来源。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坏账损失,不仅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利润,而且监管机构会因此要求更高的资本准备金,这是因为资本准备金是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而定,特别是新巴塞尔协议在更大程度上把资本金要求与信用风险挂钩。而且,如果信用风险损失大大超过预期水平,在资本金被坏账冲减的同时,监管机构又要求银行增加资本金比率,从而产生巨大的资本危机,如果控制不当,则会使银行或信用卡公司破产。(二)欺诈风险信用卡的欺诈风险是指由于信用卡遭人冒名申请、伪造、盗领、失窃等原因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欺诈类型主要有:1、冒名申请。以虚假的身份证明及资信材料申请信用卡,获批后,即刻进行欺诈消费或套取现金。2、伪造卡。先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真实的信用卡客户资料,然后再根据非法获取的信息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3、遗失卡或被盗卡。信用卡在邮寄或使用过程中不慎丢失或被他人盗取,从而被他人盗刷。4、特约商户欺诈。主要是特约商户的不法雇员通过伪造交易资料骗取收单机构交易款。(三)操作风险信用卡的操作风险是指发卡机构因管理和作业流程上的操作不当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卡机构内部员工疏忽大意,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对流程执行的力度不够,也会造成不应有的风险。2、审批政策及后续流程漏洞造成的损失。3、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备安全性低也有可能造成损失。目前,我国还处于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初期,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系统出错、人员出错的情况经常发生,给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障碍。然而操作风险是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内部的风险,只要管理到位、措施得当,操作风险比较容易控制并降到最低程度。四、信用卡风险与一般银行业务风险的差别信用卡风险与银行传统业务风险虽然存在一些共同特征,但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险性质不同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是企业或者个人根据需要向银行贷款,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是借贷关系,企业经营风险、居民投资风险都集中体现为银行风险,资金损失表现为沉淀、呆滞贷款;而信用卡风险是持卡人透支长期不还或恶意透支,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一种欺诈行为。这两者资金损失的性质不同。(二)风险对象不同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其资金投向侧重于工商企业,随着个人住房贷款以及消费贷款等业务的开展,个人客户也迅速增加,但从银行能够取得的信贷额度只是一小部分。因而,这一风险的主要对象是工商企业。信用卡有单位持卡人及居民个人持卡人两种形式,单位及个人都能在规定范围内善意透支,通过信用卡取得银行的消费信贷,其中,个人客户占据了绝大多数。因而,信用卡业务风险的主要对象则是个人居多。(三)风险方式不同银行传统业务贷款是通过合同明确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对贷款用途、期限、利率等都做出了相应规定,由银行监控,其风险主要是法人风险。而信用卡是以章程为约束,以个人信用为前提,以申请办卡协议为合同,认卡不认成分,验卡不问用途,个人比较容易透支,风险方式主要是自然人信用风险。(四)风险时效不同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一般贷款金额较大,期限较长,受政策性影响大。信用卡透支则面广、金额小,要受到授权控制,一般只允许短期善意透支,其风险潜伏性很大,难以及时控制及预防。(五)风险管理程度不同银行传统的信贷对象侧重于工商企业,贷款稳定性强,信贷部门对每笔贷款可以跟踪监督其用途,也可以通过企业报表及测算资金周转率、销售回笼率、投资收益率等掌握贷款运行情况,相对便于管理。而信用卡发卡数量越大,流通性越广,使用中涉及持卡人本身、商户、银行网点等环节越多,其风险程度越大,管理难度越大。通过对信用卡业务与银行传统业务的风险进行比较分析,不难看出,信用卡作为一种集存款、取款、转账、结算、消费信贷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一项综合性业务,除具有传统银行业务的一般风险特征外,同时具有自身特有的风险,这种风险比银行传统业务风险更大、更隐蔽,这就决定了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因此,信用卡发行机构制定信用卡风险管理策略时,既要吸收、借鉴传统银行业务长期积累、摸索的一些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技巧,如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结算管理、信用等级管理等,又要结合信用卡业务特点,根据信用卡风险方式、风险特征、风险环节、风险成因,掌握诸如发卡技巧、受理技巧、追讨技巧、监控技巧等在内的各种风险防范技能,同时了解国际信用风险管理动态,以便形成具有自身风险管理特色的,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决策。

第二部分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现状分析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飞速发展,信用卡业务中所伴随的各种类型的风险都在逐渐加大。了解我国目前信用卡风险的现状和原因,对于正确识别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将会起到有效的作用。一、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问题逐渐凸显(一)信用卡应偿授信总额增至历史高位截至2008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总发卡量达到1.42亿张,总授信额度达到9800多亿元,期末应偿信贷总额达到1580多亿。而2007年底,我国信用卡的应偿信贷总额只有750亿元。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短短一年间,我国信用卡应偿信贷总额增加了一倍。信贷总额的增加,一方面自然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潜在利息收入,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加大了各种信用卡风险发生的概率。特别是前几年各家银行在发展信用卡的时候只注重量的增长,实施的是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式经营策略,致使信用卡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客户。随着信贷总额的增加,信用卡不良客户也在成比例的增加,当这部分持卡人的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或者他们有意进行恶意透支的时候,信用卡的风险就会被成倍的放大。

图表SEQ图表\*ARABIC1:2006-2008年我国各年累计信用卡发卡量单位:万张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银联信图表SEQ图表\*ARABIC2:2007年和2008年我国信用卡期末应偿授信总额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银联信(二)信用卡不良率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年的时候,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的信用卡不良率只有1%左右。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这个数字正在上升。根据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杨科的预测,我国2009年末的信用卡不良率可能会攀升至3%-4%左右,如果达到这个数字的话,那么无疑将会使我国本来就盈利艰难的信用卡行业雪上加霜。以上海地区信用卡的不良率为例。2009年3月24日,上海市银监局披露,截至2008年底,上海信用卡发卡存量达3250万张,已近人手两张;上海各持牌信用卡中心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2.42%,同比上升0.76个百分点。不过,如果换一种计算方式,信用卡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将是另一个惊人的数字:对比2007年不良贷款率1.66%的数字,信用卡的不良贷款规模事实上是增长了45.8%。信用卡业务一贯以低不良贷款率、不占用资本而被各银行大力发展,如今却出现明显的不良贷款增长。这将会信用卡的风险被逐渐放大,继而给银行带来经营管理上的麻烦。图表SEQ图表\*ARABIC3: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银行业信用卡不良率比较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银联信(三)欠款人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一直以来,企业白领、高管阶层以及政府公务员等高收入或者收入稳定人群是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发展对象。但2008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这部分人群正逐渐加入到银行信用卡的不良客户大军中。去年,中国工商银行某分行在某媒体刊登了一份催收公告,在42个被公告的对象中,公务员有27人,其中又有6人是法院、检察院、公安系统的公务人员,另外还有5人是教师和医生,剩余的则是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如烟草公司、电力公司,以及其他一些事业单位的职员。这42名信用卡持卡人利用信用卡额度透支违约,经银行多次催收仍未归还,最终上了银行的催收公告名单。而根据北京西城区法院对信用卡欠款案件的调查统计,目前信用卡欠款数额在逐渐增大的同时,企业白领、高管等人的案件也在逐渐增多,突出地表明了信用卡的风险正在一些高收入人群中蔓延。二、当前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程度提高的原因分析受体制、经验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国内银行普遍存在对信用卡业务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等问题。风险管理体系不能适应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一)对信用卡业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国内银行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陆续发行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但当时发卡的目的是通过信用卡吸收存款,回笼货币,并没有将信用卡作为主要的零售工具来经营。其后将其定位为中间业务,也是希望通过信用卡在中间结算方面的便利性为其他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这种思想认识和相应的行政调节手段,使信用卡无法发展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规范化产业。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了信用卡风险控制政策的制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和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不少发卡银行为增强吸存能力,过分看重信用卡的结算功能,使信用卡成为企业间大额结算的工具(目的为了增加企业存款),但由于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措施跟不上,出现了管理上的漏洞。少数发卡银行将信用卡的透支与转账结算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违规拆借放款和账外经营,并因此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二)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但是仍然不完善。由于征信系统初步建立,系统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且征信系统仅包括了个人的银行信贷数据,对于其他行业暂不包括,其信用内容和社会影响力有限,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同时我国缺乏跨地区、跨行业、中立的个人信用评估和征信机构,使得银行进行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加。信用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三)法律法规不完善发达国家针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法律法规大都比较完备。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间制定了一大批适用于金融消费信贷领域,包括专门针对信用卡业务的法律,如《贷款真实性法案》、《公平信贷记账法案》、《平等信贷机会法案》、《公平信用报告法案》、《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信用卡发行法》、《电子资金划转法案》、《联邦破产法典》、《财务隐私权利法案》等。这些法律对规范和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由于开展信用卡业务的时间还不长,相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商业银行主要依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开展业务。但《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对发卡机构、持卡人、商户等的权利、义务界定不够明晰,不利于发卡机构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例如对于非法中介套现行为,因缺乏明确的法律制裁依据,银行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取消商户资格、收回刷卡机具等被动措施,难以控制套现现象的泛滥。目前我国刑法关于信用卡犯罪的规定比较少,对信用卡的定义太严格,缺乏对单位利用信用卡进行恶意欺诈行为的认定,对整个银行卡犯罪种类的认定还不具体,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信用卡犯罪现状。另外,法院对电子证据的认定也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当银行与持卡人就通过密码认证但没有签字的交易发生纠纷时,法院认为应以持卡人书面签字为准,没有签字,就当然认为持卡人没有参与此次交易,而银行依据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关于密码对交易确认的规定效力不够,造成银行最终承担败诉的结果。(四)银行信用卡业务粗放式经营难控风险首先,信用卡由于风险构成和管理要求的不同,业务运作模式有着鲜明的特点。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信用卡业务比较适合于采用中心式、集约化的操作经营方式,并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但受现有组织架构和对信用卡业务特点认识不足等的限制,国内各发卡机构基本上呈现小而全、地区分割的经营格局。这种组织体系和运作模式造成信用政策不统一、授信分散、效率低下,往往带来大量的操作风险和交易风险。其次,各商业银行发卡机构对风险防范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业务发展。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防控的现象,在没有充分考虑申请人还款能力的情况下滥发信用卡。第三,对员工的业绩考核主要是发卡量,尚未与风险责任挂钩,致使部分银行卡营销人员盲目追求发卡量,忽视风险管理,不能主动的通过加强监管,制定规章来规避风险,而且有的行缺乏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和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致使很多内控风险事件发生。(五)风险控制技术落后信用卡业务的特点决定了技术力量是推行风险管理理念、实施风险管理整体方案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根本保障。在信用卡风险控制技术手段方面,目前国内银行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是明显的,特别是事前的风险预警和实时动态风险监控的技术手段相对薄弱。比如,对于审批、资金清算、风险资产的清分与管理等与风险控制关系密切的业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造成风险信息反馈慢、风险处理效率低,制约了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部分境外典型信用卡危机案例的回顾与启示2003年和2006年,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先后爆发了信用卡危机,对其经济、金融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分析研究境外国家和地区的信用卡危机的背景、成因和影响,对于我国提高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推进信用卡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2003年韩国信用卡危机分析韩国在经历了l997-l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出口不振,经济低迷。韩国政府为了加强税收和刺激经济的发展,除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紧急融资外,也积极想办法进行金融改革。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设立专责的金融重整机构、加速处理银行不良债权、鼓励民间消费支出以及信用卡支付等。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改革措施中,影响深远且异于它国者,首推鼓励民众大量使用信用卡。韩国政府认为,信用卡消费是一个既可提振民间支出,又能防范企业现金交易逃税的有效方法。因此,韩国政府在l999年实施了信用卡奖励政策,尤其在税收方面,让持卡人及特约商家都能因使用信用卡而得到税的减免。看起来,这可谓是一举数得的考虑:政府鼓励民众多多使用信用卡消费,除了活络经济和市场外,政府税收也大大提高。韩国政府对信用卡奖励的具体政策为:对个人而言,持卡人全年信用卡的刷卡额,扣除年收入的l0%的余额,乘以l0%,再乘上税率,即是个人可免除的税额。到了2001年1月,为进一步鼓励民众刷卡,政策又将第二个10%的比例翻倍,提高为20%。最高刷卡免税的上限为500万韩元,相当于4200美元。对商家而言,因为接收信用卡必须支出额外的手续费,多数商家开始时并不乐意。在政府半强制的措施下(包括营业税优惠和行政稽核),让商家可以在信用卡交易的金额中,从营业税中扣除2%,最高免税金额为500万韩元。这样,商家也逐渐愿意成为信用卡特约商店。另外,政府也强制规定,凡是年营业额超过2400万韩元的商店,必须接受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如此一来,政府可以掌握店家实际营业额以进行征税。(一)政府动员,银行狂发滥用在政府的宏观政策与措施的影响下,韩国的8大信用卡公司都纷纷放松信贷政策,向民众大举发放信用卡。发卡行对申请人不做信用审查,信用卡的信贷额度与申请人的收入与支付能力不相挂钩。消费者甚至可以允许拥有高达25张信用卡。几大信用卡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浮滥发卡的恶性竞争。有的银行或信用卡中心把发卡量作为一个指标来考核业绩成效,申请人在短期内就可获得多个信用卡。银行或发卡公司以街头推销等各种方式发放信用卡,后果可想而知。大量的持卡人是学生、待业者、家庭妇女,连不少无业游民都拥有信用卡。在美国,使用信用卡循环信贷者主要是“工薪穷人”(workingpoor),在韩国却是“待业阶层”(yettobeemployed)。据韩国福利官员在收容所作的调查发现,27%无家可归的人身上至少有一张信用卡。韩国如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祖辈几代人都有勤俭存储的习惯,居民的平均储蓄大约占国家GDP的32%。在1997年前,韩国民众对信用卡还相当陌生,习惯于以现金购物,银行也不贷款给消费者个人。然而在1998-2003年这5年中,由于政府税收政策的鼓励,信用卡公司的市场推动,再加上消费信贷文化的急剧膨胀,韩国民众拼命刷卡,一跃成为全球信用卡消费的冠军。信用卡的收入连续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增长,签账交易金额增加近10倍。据金融监管委员会统计,在2002年的时候,韩国流通的信用卡总数有1亿多张,是当时韩国人口总数的两倍还多,成人平均持卡4.5张。在2002年年底,接受信用卡的商家大约为250万家。当时全球的零售市场,刷卡取代现金比率最高的就是韩国,约为36%,也是每花100元,就有36元是用信用卡支付的;美国这一数字约为21%,台湾约为15%。2002年,韩国信用卡交易额达520亿美元,平均每人的年消费额高达1100美元,高于国民的平均收入。民众大肆扩张信用,起初一度让韩国各银行因赚取厚利而纷纷将营运重心转至消费金融业务,各家银行投巨资进军信用卡市场,企图达到占领市场和获得新利润增长点的目的。然而,韩国信用卡大面积是无担保、无审查放款,一旦持卡人无力清偿,便将转为银行的呆账。(二)短期行为引起负面效应政府此项利用信用卡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短期内似乎真的有效。在2003年以前,韩国确实创造了佳绩。1999年至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跃居亚洲四小龙之冠(GDP增长6%),金融改革亦被誉为亚洲的典范。韩国的信用卡消费螺旋式上升,私人消费在2002年达到了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占到国家GDP的60%。在提高税收方面,2001年政府的新增营业税收达到3.8万亿韩元,相当于30亿美元。但在这些好看的数字背后,实际却潜伏着危机。尽管消费高涨导致经济复苏,但很快也伴随着欠债率的指数增长。不到一年的光景,局势急转直下,8大信用卡公司的平均欠债率,在2002年底达到6.6%。2003年春,政府通过新的法案,强制信用卡公司控制其信用贷款分配,对申请人要做信用审查(之前银行的授信程序中没有这一过程),降低信用卡现金取款的额度。并下令“禁止街头推广行销方式”及“预制预借现金,信用卡贷款比重不得高于50%”的双重政策。之后,信用卡公司减少了卡的发放数量,而且降低了信用额度。金融监管委员会的报告说,新发法案使得信用卡消费从2003年第一季度的1380亿韩元,降低到第二季度的1050亿韩元。然而,此举仍抵挡不住隐藏的危机。随着经济的步履艰难,韩国家庭债务日益升级,信用卡利用额减少,加之政府对如何推动经济缺少良好的咨询意见,2003年9月底,韩国总统卢武铉再一次宣布了放松信用卡条规管制的意向。实际效果上,此举为更多的危险客户贷款继续开了绿灯。(三)危机发生在韩国32家信用卡发卡机构中,银行兼营者24家,信用卡发卡业者8家,其中LGCard、SamsungCard、BCCard以及KookminCard四大发卡机构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LG信用卡公司属于LG集团的一部分,是韩国规模最大的信用卡公司,1/3的韩国人都持有LG的信用卡。图表SEQ图表\*ARABIC4:韩国信用卡危机发展的过程时间韩国信用卡发卡机构的经营情况2003年9月8家专营信用卡公司的平均欠债率已由2002年底的6.6%攀至13.5%的历史新高。属于国家第三大金融集团的Woori(友利)信用卡公司,欠债率竟达到31%。第二大发卡公司SamsungCard亏损了8.5亿美元。2003年11月8家专营信用卡公司的逾期贷款总额高达7.7万亿韩元(64.3亿美元),相当于这些公司总资产的12%。整个韩国总的信用卡债务达到惊人的63.4万亿韩元,相当于国家GDP的10%。2003年11月LG信用卡公司持卡人的违约比率已跃升为14.7%,创历史最高点。公司的债务比资产多出3.24万亿韩元。LG信用卡公司已濒临破产边缘,宣布暂停ATM现金提取服务。不久后,LG信用卡公司交付限定拍卖,但由于应邀投标的公司缺少兴趣而不成功。后来,在韩国政府的牵头下,包括国营银行Woori在内的8家债权银行出面解危,同意延展一年LG信用卡公司到期的1.1万亿韩元债务,并提供2万亿韩元的新贷款给予援助。2004年初LG信用卡公司的总欠债已达21万亿韩元。其它7个大的信用卡公司也同样危机四伏。政府担心,一旦LG信用卡公司破产,在韩国形成连锁反应,会再度引爆第二次金融危机,破坏整个国家的金融行业。因此政府和民间银行忙着筹组巨额的救援措施。2004年1月国营韩国发展银行(KDB)同意带头接管LG信用卡公司。在42亿美元的纾困方案中,发展银行成为LG信用卡的最大股东,其它参与接管计划的还有国民银行、Woori银行和全国农业合作社联盟等债权行。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韩国金融机构被国家接管的首例。资料来源:银联信整理在个人信贷的各种产品中,信用卡的风险最高,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最高。信用卡信贷的风险管理有其自身的规律。从韩国信用卡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韩国在急于成功的心理驱使之下的作法犯了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的大忌。二、2006年台湾卡债危机回顾2006年的前几年时间里,在企业金融业务减少的情况下,台湾各银行纷纷通过大量发行各种信用卡与现金卡扩大业务,结果是发卡量迅速增加。许多持卡人透支消费,在经济大环境不佳、收入无法增长的背景下,负债累累,无法偿还,形成一个庞大的欠债群体“卡奴”。银行为了生存与利益,通过各种合法与非法方式讨债,结果让许多“卡奴”陷于困境,出现一股因卡债而走上绝路的自杀风潮,引起全社会对“卡奴”问题的关注。不仅如此,“卡债”的负面影响开始向经济面延伸,从而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一)台湾各银行疯狂发卡台湾岛内银行众多,竞争激烈,特别是由于岛内企业大量转移海外尤其是大陆,但受制于当局政策,银行无法到大陆发展,结果是企业金融业务大量减少,导致银行逐渐将目光转向消费金融业务尤其是高利息的信用卡消费金融业务。为争夺这块市场,台湾许多银行纷纷发行种种信用卡与现金卡,而且以各种优惠方式推销,诸如采取“红利积点”、“刷卡、办卡”送礼品,购物送信用卡等方式,鼓励客户使用信用卡、现金卡,鼓励透支消费。结果,信用卡、现金卡发行量暴增。上世纪9O年代初,台湾信用卡并不普遍,到2000年信用卡与现金卡也只有1830万张。然而,此后,银行卡数量迅速增加,到2005年底,台湾金融机构共发行各种金融卡1.3亿多张。其中,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底,台湾金融机构共发出了1732万张新的信用卡,2006年初台湾市场上流通的信用卡达4511万张。台湾2300万人,平均每人拥有两张卡。信用卡循环信用余额近5000亿元新台币。图表SEQ图表\*ARABIC5:台湾2000年和2005年的累积发卡量项目2000年2005年发卡量1830万张1.3亿张数据来源:银联信整理现金卡是一种更具风险的金融卡,在市场上的出现只有5年时间。2000年,台湾万泰银行发行“乔治玛莉现金卡”。现金卡首次在台湾金融消费市场出现,造成一股旋风,让在台湾并不知名的万泰银行打响名号,业绩迅速好转,次年便由上年严重亏损转为14亿元新台币的盈利,相当于该现金卡带来5O亿元的获利。此举引发台湾银行的现金卡风潮。台新银行、中信银行、大众银行与中华银行等纷纷大量发行现金卡,于是各种信用卡与现金卡成为当时台湾消费金融最流行的支付手段。(二)造就50余万“卡奴”大军信用卡、现金卡的大流行,造就了一批负债沉重的“卡奴”大军。“卡奴”是对持有信用卡与现金卡而负债累累的持卡者一种形象的称呼,就像前些年北京出现的“房奴”一样,借巨款购房,不仅没有得到购房所获得的欢乐,反而成为房子的奴隶,努力工作挣钱只为支付沉重的房贷。“卡奴”已成为台湾社会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到2006年的时候,台湾“卡奴”的保守估计就有50-60万人,更有人估计全岛有95万个家庭笼罩在卡债阴影中。依照当时的数据统计,双卡授信余额7800亿元,平均每人欠债33万元,其中8O%欠债在5O万元以下。在台湾,不仅穷人卡债问题严重,有钱人拖欠卡债问题也一样严重。据台湾银行公会统计,欠卡债务超过300万元的高额卡族有632人,其中多数人持有白金卡、无限卡(世界卡)等贵族卡,而这些持卡人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群体,但他们的债务超过2O亿元。台湾民众使用信用卡与现金卡情况普遍。信用卡持有者中,每4人就有1人用过循环信用;现金卡持有者,每3人就有一人曾动用。卡债增加的原因众多,在调查中,62%的人认为是过度消费造成的,其中39%承认是因消费太冲动或慷慨而欠下卡债;因创业或经商周转需要透支而欠债的比率为29%;因家庭变故或失业等生活困难因起的合计也占29%。超前消费、盲目消费是卡债出现的主因,经商周转与生活困难也是重要原因。(三)“卡债”成为压垮台湾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卡债”危机爆发的前几年,台湾经济不太景气,工资不涨甚至还有所下降,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台湾贫穷人口有所增加,到2006年超过21万人。许多家庭,尽管不属于法律规定的“贫穷人口”,但也是收入较低的家庭。当时台湾失业人口达4O多万人,失业所涉及的总人口近100万。在一项民意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自认贫穷。此外,台湾有14万中小学生缴不起午餐费,突显了在台湾人均GDP15000美元的背景下的新穷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卡债”便成为压垮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许多收入低或失业家庭,不得不通过透支方式使用信用卡或现金卡,而双卡循环利率高达18%-20%,结果是债务迅速增加。在无法还钱又受不了银行催债的情况下,许多“卡奴”便因生活与精神压力太大,纷纷走上绝路,形成一股新的“卡奴”烧炭自杀风潮,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2005年一年,台湾就有4000多人自杀。2006年有一个月,因卡债而烧炭自杀者超过4O人。与此同时,社会犯罪也迅速增加,“卡债后遗症”正在岛内蔓延。台湾普通民众的负担是相当沉重的,住房、教育、日常生活费用等支出庞大。其中,台湾大多数家庭有购房负担,购房压力指数为23%,即家庭月收入的近四分之一用于还房贷款。台湾家庭平均债务余额中,6O%是购房贷款。对于靠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而言,在工资多年不涨或涨幅有限情况下(2005年在扣除物价因素后下降近1%),加上卡债增加,对于许多工薪阶层尤其是失业家庭而言,在面临卡债与银行讨债的情况下,不仅生存面临巨大困难,而且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在台湾合法的讨债公司就达900多家,还有大量的非法讨债公司,其中包括黑道势力在内的暴力讨债,对债务人心理影响甚大,从而出现一股因卡债走上绝路的自杀风潮,卡债问题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卡债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银行为推销信用卡、现金卡,也在制造“借钱是高尚的行为”的生活观念,鼓励民众大量使用信用卡甚至透支、扩大消费,在持卡人超前消费而对高利息债务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就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形成庞大的个人债务,成为“卡奴”。可以说,“卡债”与“卡奴”的出现,银行负有重大责任。(四)银行债务与坏账迅速膨胀持卡人或因经济能力或因信用问题,出现严重拖欠甚至不还债的趋势,银行不仅获利减少,而且呆坏账增加,大有正在酝酿金融风暴的势头。2006年初,台湾双卡贷款余额为8000多亿元,而且这些均属无担保贷款,市场风险非常大。不仅如此,银行其他贷款巨大,包括4万亿元的房贷、7000多亿元的房屋维修贷款、1000多亿元的购车贷款等,尚不包括企业性贷款,这种情况可能让经营不善的银行面临倒闭的危险。受卡债风暴的影响,卡债形成的呆坏账迅速增加。银行因卡债问题导致的呆坏账在2006年第一季度增加了近400亿元,呆坏账比率上升到25%,每贷款2元就有1元成为呆坏账。为降低风险,许多银行纷纷提拨卡债呆账准备金,少则数十亿元,多则达200亿元,以应对未来卡债引起的呆账准备金的继续增加。受卡债拖累,不少曾经获利丰富的银行盈利减少,其中经营上佳的台北富邦银行2006年获利预期下降二成至三成。被称为银行业的获利王国——泰世华银行,在2006年3月首次因列提双卡债务呆账准备金出现亏损。在这种形势下,部分银行开始重新评估现金卡的发行,暂停现金卡新业务,重新建立发卡制度,加大对卡债风险问题的评估。(五)卡债对经济产生强烈冲击卡债问题对台湾金融、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2006年初台湾已有13家银行资本适足率低于9%,部分经营不佳的银行,如中华商业银行、宝华银行、庆丰银行、花莲中小企业银行与台东中小企业银行等的呆坏账比率在6%-14%之间,而卡债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困难,尽管可能通过兼并方式将风险降低,但卡债问题处理不当,无担保消费金融贷款风险就会蔓延到有担保消费金融贷款,并形成系统性风险。另外,若遇到油价上涨或企业财务危机等事件,可能让卡债风暴的后续效应扩大,引发一场金融危机。卡债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内需与经济增长。卡债危机爆发的前几年,台湾金融机构通过扩大消费金融刺激消费。据统计,到2005年底,信用卡循环信用贷款接近3500亿元其他个人消费贷款达1.1万亿元,五年时间合计骤增三倍,也成为支撑岛内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卡债风暴出现后,信用泡沫破灭,直接影响到台湾岛内消费与经济增长。据官方“经建会”后来的统计,2006年初信用卡与现金卡信用贷款达8000亿元,呆坏账比率2.5%,卡债坏账约200亿元。在银行紧缩消费金融的情况下,直接影响到了200亿元的民间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六)台湾当局积极介入解决“卡债”与“卡奴”问题卡债问题成为一个全面性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引起台当局的高度关注。为处理卡债纠纷,减轻“卡奴”的负担,台湾“金管会”公布卡债协商机制。债务协商机制运作到2006年底。其中在4月10日前申请债务协商的持卡人,可免收违约金、利息,此后不再享受此优惠。该协商机制有两套还款与解决方案,即一致性与非一致性(专案)还款方案。前者是根据负债情况选择不同还款利率,后者是在债务比率在17倍以下以及不同意一致性方案协商解决者依个案进行协商。对持卡债务人进入协商机制后,银行暂停债务催讨。到2006年4月10日,债务协商案件近8万件,协商成功者为56947件,占70为了解决卡债问题,台湾还加快修订“破产法”,企图为无力还债的“卡奴”解困。台湾“司法院”提出“消费者债务清理法草案”,让无力还债的自然人申请破产,但条件严格。“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通过后,在50万“卡奴”中,将有10万人向银行申请破产。然而申请破产后,自然人的许多权益将受到限制,其中不能出任建筑师、会计师等许多专业。不过,“破产法”不是解决卡债问题的根本途径,可能引起后遗症,许多持卡人对偿还债务出现观望情绪,企图逃避债务。台湾“行政院”专门成立“关怀卡债族扶助工作小组”,对卡债协商机制不能解决问题,希望通过“扶助机制”处理,但限制严格,主要是协助家庭困难的卡债债务人面临的问题,避免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与金融风暴。同时,台湾行政部门采取三项紧急措施,包括:发放儿童紧急生活扶助金,月发6000元,为期半年,最长可延长到一年;扩大补助民间团体介入照顾;增加地方社会人士服务。这一方案只能解决极少数困难家庭的卡债问题,却难以处理整个卡债问题。(七)卡债的“道德风险”上升卡债问题本来只是少数人的信用风险,但形势的变化以及政府部门的介入,逐渐演变为“台当局风险”与“道德风险”,原本单纯的经济问题也逐渐变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为解决卡债风暴的影响,台湾当局出面,促进银行与持卡人进行协商。台湾银行公会还提出消费金融债务协商机制。由于台当局的介入,各财经部门与“立法院”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与主张,而又无法迅速完成法律或定案,造成债务人观望气氛浓厚,甚至原来正常还款的债务人也出现犹疑与观望,影响及时还款。这样的境况让台当局在处理这一问题面临两难处境:协助解决“卡奴”“卡债”问题,可能让持卡债务人将希望寄托到台当局身上,而不是自己积极处理债务问题;不协助处理,可能引起社会问题与金融动荡。台当局处理卡债的两大原则是:一是避免道德风险,“欠债还钱”的社会价值观不能破坏;二是将可能的损害与影响控制到最小。为平息卡债风暴,“金管会”要求银行公会制订卡债协商机制,禁止银行催收、把卡债呆账卖给资产管理公司等,却被外界批评为“把过错都推给银行,制造卡债族观望气氛”。由于台当局的介入,债务道德风险增大,许多债务人对银行与台当局的要求提高,提出“零利率”或延后还款的要求,有人甚至提出“本金打折”主张,可能让银行利益受损。不过,银行与持卡债务人意见分歧,银行不愿采取“专案协商”,不同意持卡债务人的“本金折扣优惠”,否则坏账会进一步增加。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债务人还款率迅速降低,越来越多的债务人不还钱,而靠台当局解决,可能会涉及房屋贷款与购车贷款等,贷款人也希望台当局出面解决。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卡债问题的“道德风险”开始在岛内蔓延,“欠债还钱”的观念正在改变。“中低收入入户证明”迅速增加,一家人的卡债全转到一个人身上,卡债族蓄意脱产,有人希望找到更多漏洞,有人甚至通过信用卡的消费优惠从银行“赚钱”而成为所谓的“卡神”,甚至有人希望银行能够连本金都减免,于是拖延还款现象日益普遍。当时的台湾形成了一种“还钱是笨蛋”的奇特价值观。台当局处理卡债问题的政策不明,加速了这一个观念的形成。卡债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还影响到基本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的变化。三、韩国和台湾信用卡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一)韩国和台湾信用卡危机的成因分析1、发卡机构方面(1)盲目降低发卡条件为了冲高业绩,发卡机构纷纷放宽对申请者的信用审核,门槛一降再降。韩国的信用卡公司甚至在大街上随意向路人兜售信用卡,有的公司干脆替完全没有支付能力的大、中学生伪造材料发放信用卡,使包括未成年人和无业人员在内的大量信用不充分者进入信用卡消费领域。据调查,韩国有27.4%的无家可归者拥有各种信用卡,信用审查几乎成了摆设。在台湾,长期存在银行过多状况,仅发卡机构就有51家,竞争饱和。由于大部分银行缺乏创新能力,产品同质性高,为扩大市场占有率,竞相采取价格竞争,放松审核标准。岛内有的银行甚至打出广告称“只要会呼吸就能办卡”,不但学生可以利用双卡借贷,连高度残障人员、75岁的高龄妇女都可以办理信用卡。(2)机构间恶性竞争各发卡机构之间恶性竞争,压低收益。韩国各信用卡公司为赢得市场不惜压价促销,包括争相提高信用额度、压低欠款利率和手续费,仅2002年手续费率就降低了3.7%。据测算,手续费每降低1个百分点,收益将减少3000亿韩元。另外,信用卡公司还竞相采取无息分期付款服务,大大增加了发卡机构的经济负担。(3)倡导错误的消费观念发卡机构在广告上倡导错误的消费观念,让社会大众认为借贷消费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有的银行利用已经陷入债务困境的持卡人,诱导他们以卡养卡、以债养债,造成了“卡奴”短期内急剧增加。(4)掩盖坏账,粉饰财务报表在欠款增多的情况下,许多发卡机构未经相关证明,甚至未经客户同意就匆忙对贷款进行重新安排,以利率调高的新贷款偿还欠款,对坏账进行掩饰。或者以贷记预提现金的方式发放新贷款,尽管没有向客户发放现金,但保持了账面的流动性。(5)债权催收管理不善在台湾,许多银行本身并不出面催收双卡欠款,而是把债权出售给社会上的财务管理公司,或委托所谓的“讨债公司”来追讨。这些讨债公司几乎都有黑社会背景,采取的讨债手段大多不规范、不道德,使债务人备受骚扰,很多“卡奴”因此走上绝路,酿成社会问题。2、持卡人方面韩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措施和便利的信用卡服务使许多持卡人盲目举债消费,背负的债务与其自身的偿还能力越拉越大。信用卡贷款占韩国居民贷款总额的11.9%,家庭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比1998年翻了一番,达80%,信用卡贷款成为韩国家庭的沉重负担。据麦肯锡调查,当时台湾过度借贷人口约5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成年人口的2.5%,平均借贷金额超过190万元新台币。在债务资金用途中,70%是奢侈消费之用,30%才是用在民生消费。在过度举债的人群中,也不乏恶意举债、存心不还的“卡贼”,形成道德风险。3、产业政策与监管规定方面(1)韩国政府对产业资本进入信用卡领域管控不严。财阀企业利用建立新的或兼并旧信用卡公司盲目扩张,造成很大的副作用。(2)个人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还款变成“搬家”。韩国相关法律曾规定个人信用资料不得共享,这不仅使低信用等级者轻易获得信用卡,更严重的是欠款人通过申领其他信用卡来归还旧账,形成恶性循环。调查表明,高达69%的欠款人在多家金融机构有不良记录,只在一家机构中有不良记录的仅占31%。(3)台湾岛内银行信用卡、现金卡最低还款比例只有2%-5%,也就是说,每月只需还款200元,就可以透支1万元,使持卡人放松了心理警惕。(二)韩国和台湾信用卡危机的启示1、政府的角色要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做出适时调整韩国曾把发展信用卡业务作为一种骄傲,带动韩国较快地从亚洲金融危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信用卡业务起步之初,商家和民众对于信用卡不甚了解,接受程度也不高。当时金融危机阴影犹存,商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的拒收信用卡,有的明码标示两种价格,用现金支付的价格明显便宜,信用卡的受理和发展环境很薄弱。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势推动,韩国信用卡市场还会徘徊于低层次之中。1999年,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信用卡产业发展的政策,如刷卡消费有奖、减免营业税、消费税、手续费和使用费,以及对信用卡消费额的所得税予以扣除等近乎强制的推动措施。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国内消费被激发起来,信用卡市场迅速起步并很快步入急速扩张阶段。韩国仅用了5年时间就实现了信用卡市场从无到有、从幼稚状态到全面普及,而美国是用了近30年的时间才逐渐走向成熟。如此快的发展速度,无论对于发卡机构、商家和民众,还是对于政府和监管机构,都是极大的挑战,以至于各方都被眼前的繁荣所蒙蔽,而对信用卡业务急速扩张的副作用估计不足。同时,韩国民众的消费激情不断膨胀,信用卡公司年度纯利润总额一度高达24870亿韩元,资本回报率达到52%,远远高于其他信贷业务,一些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濒临破产的银行在消费信贷迅速上升带动下实现了扭亏为盈。银行于是限制对大型企业集团的信贷,转而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在多种因素推动下,最终引爆了风波。可见,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进行积极推动十分必要,但当市场活力被激发出来、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的角色应相应调整,将侧重点转向制定规制和维护市场秩序,加强风险防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尽管2003年以来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信用卡业务,发卡量迅猛增长,但总体上国内信用卡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循环信贷规模较低,利息收入少,商户回佣率低,市场潜力还有待挖掘。与韩国政府相比,国内各级政府推动信用卡产业的力度仍显不够,应积极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加大对信用卡产业的推动力度,如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用卡环境、鼓励持卡消费、推广使用公务卡、给予税收优惠等。2、监管层应提高预见性,不能等问题积重难返才出手韩国和台湾的发卡机构泛滥发卡、不实广告、信用卡合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非一朝一夕,但监管机构疏于防范,没有及时处理。等到问题积重难返的时候,政府和监管机构往往陷于两难境地,进退失据,投鼠忌器。有心纠正发卡机构的不规范行为,提高发卡门槛,严格用卡条件,却受制于严厉的措施可能使事态进一步恶化;既要解救发卡机构,又要援助债务人,还要面对舆论的非议,疲于应付,在公众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韩国政府及监管部门在2002年开始意识到信用卡过度扩张的风险,推出了禁止街头行销、限制预借现金、降低信用卡贷款比重等政策,但仍无法扭转形势,反而由于取现额度减少导致拖欠人数急剧增加。政府继而采取了延长债务清偿年限、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限制提款额度等措施,但仍有大量持卡人不愿或无力偿债,至此风波爆发已不可避免,监管未能防患于未然。在台湾也有类似的情况,直到2004年7月监管机构才陆续出台一些措施,但为时已晚。双卡风波爆发后,舆论不仅同声谴责发卡银行,监管机构也未能幸免,处境极为尴尬。可见,在公众对监管机构的期望不断提高、问责日益严格的今天,监管机构应着力于提高有效监管能力,重视风险的预警和事前防范,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和预判。目前,在我国外资银行已获准申请发行信用卡,新的《银行卡管理条例》也有望于近期颁布实施,国内的信用卡市场格局将出现新的变化,监管机构应及早应对。一是不能放任市场调节,防止演变为恶性竞争。监管机构应对信用卡的透支限额、最低还款比例做出科学的规定,在业务发展过快、风险显现时及时调整相关比例,对信用卡业务实行相对严格的呆账拨备要求。二是应建立有效的信用卡业务风险监测体系。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很大,在掌握宏观层面的风险指标的基础上,对信用卡业务发展迅猛的地区和发卡机构要进行重点关注,持续监测。三是应将信用卡产业相关机构如银联公司,纳入监管范围。3、发卡机构应理性、审慎,避免市场过度和无序竞争发生信用卡风波,发卡机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国内各发卡银行忙于跑马圈地,市场拓展速度与风险管理水平的跟进不相匹配。部分银行还引进了台湾发卡银行的营销手法,地摊式推广、免年费、送礼品屡见不鲜,降低发卡门槛、变相降低利率时有发生,发卡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韩国、台湾信用卡风波表明,如果各发卡银行(机构)不计后果疯狂扩张市场份额,这种集体的不理性行为将很可能使国内的信用卡市场重蹈韩国和台湾的覆辙。因此,发卡银行应树立有序竞争的经营理念,在业务拓展与风险管控之间取得平衡。避免采用免年费、降利率的价格战,将经营模式从片面追求发卡量转向有效提升卡消费金额及拉动其他相关附属业务。同时,发卡银行之间应实现基础信息共享,目前持卡人拥有多家银行信用卡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早日实现欠款信息的跨行共享,对于发卡银行及时控制风险极为重要。4、强化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完善市场功能一个产业的成长需要付出学费。市场的每一个参与方,包括发卡机构、商家、民众和监管机构,都需要时间学习,经过不断地纠错、调整,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但从韩国和台湾的风波也可以看到,仅仅依靠市场进行自发的纠错和调节,付出的代价有可能很高,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如果舆论与媒体不能正确对待其中的问题,会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使问题更加复杂。在信用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韩国是由政府强势主导,我国台湾则由商业银行推动,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但共同的缺失是在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不足,对此我们应引以为鉴。实际上,我国银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滞后,金融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纠纷也日益增多。因此,各方面要大力推动消费者教育,倡导健康的消费、信用文化,培育理性的金融消费者,让消费者理解“买者自负”,持卡人充分权衡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以防止过度举债、盲目消费行为。同时,要加强消费者保护,明确金融机构的最低行为准则和责任,规范金融机构销售行为,解决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之间市场地位不对称的问题,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四、小结通过对韩国的信用卡危机和台湾卡债危机的回顾,不难看出,这两个地方发生信用卡危机有着非常相似的原因,一方面是监管部门的不得力,一方面是发卡机构的恶性竞争以及盲目信用扩张,另一方面是广大持卡人被扭曲了消费理念。我国目前虽然信用卡的风险水平仍然比较低,但是风险是一个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集中释放的东西,因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