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与对策_第1页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与对策_第2页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与对策_第3页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与对策_第4页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不良行为”: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⑧进入法律、法现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第一页,共41页。“严重不良行为”: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⑥多次偷窃;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⑧吸食、注射毒品;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页,共41页。常见的、多发的、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有以下10种:1、吸烟、酗酒;2、与品行不正的人交朋友;3、旷课、夜不归宿;4、携带管制刀具;5、打架、斗殴、辱骂他人;6、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7、偷窃或故意损害公共财物;8、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9、观看、收听淫秽音像制品读物;10、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合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包括网吧)。第三页,共41页。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正值青春花季的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第四页,共41页。

一、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因素的三个不同层面,每个“问题少年”可能都受到了这三层因素的影响,当然影响的程度千差万别。.第五页,共41页。

(一)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影响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在家庭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成长,所以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即使后来罪恶深重的少年,在他呱呱坠地时,也是纯洁无瑕的。一个纯洁无瑕的婴孩,后来变成少年犯,归根结底,问题就出在将孩子抚养长大的父母身上。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六页,共41页。

然而现阶段未成年人的父母大都成长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受此影响,他们成长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不同程度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对孩子成长的规律和科学教子的方法还跟不上。

第七页,共41页。图一未成年犯本人的文化程度

第八页,共41页。图二未成年犯父亲的文化程度第九页,共41页。图三未成年犯母亲的文化程度第十页,共41页。

由此可见,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出生在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从长远看,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长大后,其较低的文化程度又影响到下一代未成年人。第十一页,共41页。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改善家庭教育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中心点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被调查的未成年犯的家庭成员中有违法犯罪行为被拘留、劳教、判刑的占23%(见图四)。

.第十二页,共41页。图四未成年犯家庭成员有违法

犯罪行为的情况第十三页,共41页。

家庭教育失当和环境不良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些家庭中,经调查,有以下四种有缺陷的家庭类型:

.第十四页,共41页。

1、失和型家庭

美国心理学家索克说:对孩子而言,父母的离异带给孩子的创伤仅次于死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的超过百万对,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可想而知。据统计,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占少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的占少年犯总数的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的占少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见图五)。

第十五页,共41页。图五未成年犯的家庭情况第十六页,共41页。

案例:有一名16岁的女学生李某,她6岁时,其父母离异,李与其母一起生活。后李母再婚,又生一男孩。为此,李经常遭到继父的冷眼。李去找其亲生父亲,同样遭到继母的无端挑剔,李从此失去双亲的照顾,遂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产生了对社会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有一次,学校要她交120元学费,李不知找谁去要,也不知谁能给她这笔钱。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她见邻居家门未锁,便溜进屋内,将人家放在冰柜上的手包偷走,窃得人民币6500余元,后被查获。其生父得知这一情况后,流着眼泪说:“是我们当父母的害了孩子。”可以想象,如果李某从小生活在完整和谐的家庭中,在父母的关爱、照料和精心教育下成长,也许她不会去偷窃,走上犯罪的道路。第十七页,共41页。2、溺爱型家庭

现在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的孩子不仅被父母宠爱,而且倍受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骄宠。一家人平时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过分满足孩子不正当的享乐要求,而对孩子身上存在的小毛病、坏习气,却听之任之,不严格进行教育,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道德水准不高,形成了不良品质和种种恶习。第十八页,共41页。

在家庭教育方式中,此类家庭在被调查者中占相当的比例。拿一个真实案例来说,其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曾雇2个阿姨照顾他,使他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蛮横的个性。一次在学校踢足球与同学发生口角,被对方打了一个嘴巴,他竟跑回教室拿出刀子将对方扎死,使本来很容易解决的小矛盾,却酿成了一起血案,他也被依法判处了重刑。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家庭的溺爱、一味地骄宠,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的是自私、任性的种子,使其形成了不良个性——造成违法犯罪的潜在诱因。

第十九页,共41页。3、打骂型家庭

未成年犯中,家庭教育方式,打骂体罚的竟然占23%,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却简单粗暴,笃信“不打不成才”的信条。采用打骂方式教育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畸形发展,使之形成压抑、逆反、对抗的情绪,甚至使孩子的行为走向极端。从长远来看,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其不良后果往往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第二十页,共41页。4、放任型家庭

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孩子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对孩子成长中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不够了解,忽视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治,有的父母直到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才后悔莫及。

第二十一页,共41页。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但在被调查的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第二十二页,共41页。

(二)未成年人犯罪与学校教育被调查的未成年犯中,在校学生占56%。从某种意义说,有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重智育、轻德育、法制教育薄弱等问题,可能是导致在校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之一。我们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如下问题:第二十三页,共41页。

1、个别学校教育方式有失偏颇

我们了解到,我国绝大多数学校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也有少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一方面,社会需要精英,学校有责任培养高智能、高创造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初中义务教育也是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必要途径。在学校里,每一名未成年人,无论学习成绩优劣与否,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受到平等对待和健康成长的权利。可是,有极个别学校对那些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不是耐心教育帮助,而是歧视反感,不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也有极个别学校甚至违反教育法规,执意将有缺点的未成年学生哄出校门。第二十四页,共41页。

某抢劫案的2个未成年犯,均16岁,是某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因不好好学习,功课经常不及格,以致影响班级的整体成绩,老师决定对他们进行罚款:主科不及格,罚款人民币100元;副科不及格,罚款人民币50元。二人均有主科和副科不及格的课程,又不敢将此事告诉家长,他们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弄钱的办法,就是深夜到大宾馆附近去抢劫卖淫小姐。他们第一次就抢得人民币数千元和一部手机,以后连续多次行抢,最终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第二十五页,共41页。2、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心理不健康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重任。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提倡“尊重知识”、“尊师重教”,然而有极少数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重智育轻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第二十六页,共41页。图七未成年犯的学习成绩第二十七页,共41页。

某抢劫案的被告人李某,14岁,是某中学初二学生。一天上数学课时,因不遵守课堂纪律、顶撞数学老师,该数学老师将李某交其班主任处理,班主任又将李某交学校校长处理,校长对李某进行批评教育后,班主任将李某送回家,责令停学,让其在家改正缺点,什么时候改好了再回来上学。其后几天,李某及其家长曾多次找到学校,要求返校学习,但都被学校拒绝,以致李某整日在外游荡,无所事事。不久,李某便在电子游戏厅结识了不良少年,学会了吸烟、酗酒,后在他人的唆使下,结伙参与抢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第二十八页,共41页。(三)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责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绝不是偶然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和影响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净化社会环境,也就是应当从外部消除或减少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因素。我们调查发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增加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二十九页,共41页。

1、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缺口较大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未成年人应该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犯罪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第三十页,共41页。图八未成年犯中进行法制教育的

情况统计第三十一页,共41页。

一名16岁的农村少女,因父母和奶奶不同意自己与男朋友交往,想制造恶作剧吓唬家里人一下,让他们都住进医院,竟伙同其男朋友在做饭时将农药放入饭里,给平时最疼爱她的奶奶吃了一碗,自己也好奇地尝了两口,结果奶奶被毒死,她自己也被送进医院抢救了三天,其终因犯投毒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她在接受调查的时,一直流着眼泪,悔恨地说:如果当时知道自己这样做是犯罪,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她决不会这样做。第三十二页,共41页。

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中,有一半以上少年犯在选修法律课,甚至有的人在出狱时拿到了成人高考的法学毕业证书。遗憾的是,这些未成年人是在犯罪之后才开始学习法律的。.第三十三页,共41页。2、色情、暴力音像制品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色情文化的污染,不仅毒害了社会,更毒化了处于青春期、对事物敏感、好奇心强又缺乏辨别能力的部分未成年人的灵魂——这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在被调查的未成年犯中,观看含有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56%,经常观看的占44%;曾进入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场所的占66%,经常进入的占34%。第三十四页,共41页。

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当前少年一般性成熟提前1至2岁),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三十五页,共41页。3、不良的网络文化、黑网吧等的侵蚀作用依然很大

21世纪是网络高速发展的世纪,世界的网络文化进程大大加快信息传播的数量和速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交往和生活方式。但是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健康的电脑游戏和电子读物毒害着未成年人,甚至成为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温床。第三十六页,共41页。二、对策建议

1.要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情况了解。(从同伴、家人、管理者、本人收集资料)2、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诊断(排除精神病、神经症、器质性精神病、人格障碍、严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