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消化(护理)_第1页
生理学消化(护理)_第2页
生理学消化(护理)_第3页
生理学消化(护理)_第4页
生理学消化(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氧气交换运输细胞新陈代谢营养物质摄取消化吸收运输交换机械消化化学性消化目前一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第一节、概述六大营养物质: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酶的分解,使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运动

化学性消化:酶类吸收:经消化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管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目前二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目前三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1、收缩慢2、伸缩性强3、具有紧张性4、自动节律性5、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的敏感性目前四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1、安静时:Cajal间质细胞产生基本电节律(慢波)2、慢波电位超过一定的临界数值可触发动作电位3、动作电位: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4、动作电位可沿肠壁向下传播5、动作电位的发生与钙离子(内流)密切相关,与钠

离子关系不大消化管的运动:蠕动、分节运动、摆动、紧张性收缩目前五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目前六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液的作用1、对大分子物质进行分解(化学消化)2、为消化酶活动提供适宜的酸碱环境3、稀释食物使之便于吸收4、黏液对消化道具有保护作用目前七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消化液成分:消化液名称分泌量(L/d)

pH主要成分

唾液1.0~1.56.6~7.1粘液、α-淀粉酶胃液1.5~2.50.9~1.5粘液、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胰液1.0~2.07.8~8.4HCO3-、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胆汁0.8~1.06.8~7.4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小肠液1.0~3.07.6~8.0粘液、肠激酶大肠液0.6~0.88.3~8.4粘液、HCO3-目前八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第二节、口腔内的消化:一、唾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调节(一)唾液腺:三对,含浆液细胞和黏液细胞腮腺:为浆液腺,分泌物较清,含酶量较多;开口在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上舌下腺:为黏液腺,含黏蛋白较多,混浊颌下腺:为混合腺,开口于舌系带的旁边目前九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唾液的组成与特性日分泌量:1000~1500ml、99%为水物理特性:无色、无味、近中性(PH6.6~7.1)化学成分:唾液淀粉酶、黏蛋白、溶菌酶、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及水、氯化物、磷酸盐、碳酸盐、硫氰酸盐等及Na+、K+、Ca2+、HCO-、Cl-等,目前十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三)唾液的作用:1、湿润口腔、润滑食物,溶解化学成分,引起味觉2、消化作用:与食物混合入胃,在胃酸作用之前分解

淀粉为麦芽糖3、排泄功能4、清洁口腔、杀菌作用5、促进生长、利于伤口愈合(含有表皮生长因子和神

经生长因子)目前十一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四)唾液分泌的调节条件反射:进食之前,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及进食环境,甚至联想食物所引起的唾液分泌传入纤维为第Ⅰ、Ⅱ、Ⅷ对脑神经。非条件反射: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温度、化学和机械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传入纤维为第Ⅴ、Ⅶ、Ⅸ、Ⅹ对脑神经。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的上涎核和下涎核高级中枢则位于下丘脑及大脑皮质的味觉及嗅觉感受区。

目前十二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唾液腺:受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以前者的作用为主)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量多、稀薄(水多、有机物少)的唾液分泌,同时伴有唾液腺血管的扩张,其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分别为ACh和血管活性肠肽(VIP);交感神经兴奋(其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引起量少、粘稠(水少、富含有机物)的唾液分泌,同时唾液腺血管先收缩(直接作用)后舒张(局部代谢产物的间接作用)。目前十三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咀嚼与吞咽咀嚼(mastication)是各咀嚼肌按一定的顺序收缩而实现的

咀嚼的作用:

1.将食物切碎;

2.将切碎的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3.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而产生化学消化作用。

4.咀嚼还能加强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等活动加强目前十四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

吞咽(deglutition)

根据食团所经过的部位,可将吞咽过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由口腔到咽:这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随意启动的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端: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和咽部的触觉感受器,引起一系列快速反射动作食管上括约肌:舒张使食团入食管;收缩阻止空气进入及

防倒流第三期:食团沿食管下行至胃食管下括约肌:舒张食物入胃;收缩防止食物返流目前十五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第三节胃内消化成人胃容量1~2升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头区:胃底、胃体尾区:胃体、胃窦胃粘膜细胞:

外分泌细胞—消化腺:贲门腺

泌酸腺

幽门腺

内分泌细胞

目前十六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一、胃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酸性的液体Ph0.9-1.5。1.5~2.5升/天含盐酸、钠、钾、氯化物;粘蛋白、消化酶等1、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合成并以酶原的形式贮存于细胞中

可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激活主要作用:水解蛋白质,使蛋白质初步分解为月示和胨,同时

游离出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

最适PH值为2,活性随PH值升高而降低,Ph=6时此酶变性思考:胃蛋白酶缺乏者蛋白质消化?目前十七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

2、粘液和HCO-:由粘膜表面上皮细胞、颈粘液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分泌主要成分为黏蛋白、糖蛋白,有较高的粘滞性与形成凝胶的特性粘液覆盖在胃粘膜的表面形成一个凝胶层与胃粘膜分泌的碳酸氢根离子一起,构成了“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起中和、润滑、保护作用,有效地防止了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侵蚀。目前十八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胃粘膜屏障1、黏液:黏液层厚、黏着性强、黏液中有缓冲系统2、粘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与磷脂单分子层形成稳定、且不断得到补充的屏障3、前列腺素:增加粘膜层厚度,刺激碳酸的生成,使粘膜微血管扩张增加血供,并中和胃酸。4、氢离子反扩散与粘膜下组织的“碱潮”:碳酸氢根许多因素如乙醇、胆盐、阿司匹林类药物、肾上腺素以及耐酸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均可破坏或削弱胃粘膜屏障,易造成胃粘膜损伤,引起胃炎或溃疡。目前十九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3、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的黏蛋白,可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4、盐酸:由胃腺的壁细胞所分泌,也称胃酸。以游离和结合两种形式存在。基础酸排出量:0~5mmol/h有昼夜节律性主要作用:①杀菌②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酸性环境;③使蛋白质变性;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⑤刺激促胰液素、小肠液、胆汁的释放。目前二十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胃酸的形成壁细胞分泌H+

——通过H+泵与K+

交换泌入小管腔——壁细胞分泌的HCO-3与细胞外Cl-交换——Cl-进入壁细胞内——再通过分泌小管的氯通道入小管腔——H+

Cl-

形成HClH+泵可被奥美拉唑抑制餐后碱潮:

目前二十一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胃液分泌的调节请阅读并回答:头期胃液的分泌、胃期胃液的分泌、肠期胃液的分泌的概念及分泌机制目前二十二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1、基础胃液分泌:量少、酸度低2、消化期胃液分泌1)头期:感受器位于头部(1)条件反射:食物的形象、气味、声音—感受器—ⅠⅡⅧ对脑神经—中枢—胃液分泌(2)非条件反射:咀嚼、吞咽食物—口腔咽喉部感受器—ⅤⅦ、ⅨⅩ对脑神经—中枢—胃液分泌(3)特点:持续时间长;胃液分泌量大(30%)、酸度高,胃蛋白含量更高;量与食欲、情绪有关。迷走神经的作用:直接作用于壁细胞刺激其分泌;作用于胃窦部的G细胞,通过释放促胃液素间接刺激胃腺分泌。

目前二十三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2)胃期:食物入胃后,对胃产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

其主要途径为:(1)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促胃液素的释放引起胃腺分泌;(2)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3)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的释放。特点:分泌量多(60%)、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较头期低。目前二十四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3)肠期:特点:分泌量少(10%),受体液调节。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

肠期胃液分泌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机制实现的,即当食物与小肠粘膜接触后,有一种或几种激素从小肠粘膜释放出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胃。由十二指肠释放的促胃液素是肠期胃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之一。在食糜作用下,小肠粘膜还可能释放一种叫“肠泌酸素”的激素刺激胃酸分泌。

肠期胃液分泌的量不大,大约占进食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这可能与食物在小肠内同时还产生许多对胃液分泌起抑制性作用的调节机制有关。

目前二十五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目前二十六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3、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1)乙酰胆碱2)胃泌素3)组胺4、胃液分泌的抑制1)盐酸:ph<1.5或小肠ph<2.5—HCl抑制胃腺分泌机理:HCl—↓胃窦粘膜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HCl—胃粘膜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HCl—刺激小肠粘膜—释放促胰液素—↓胃酸分泌

HCl—刺激十二指肠球部—球抑胃素↑

反馈抑制-防止胃酸过度分泌2)脂肪:刺激小肠上端释放肠抑胃素3)高渗溶液:入肠——肠-胃反射、肠抑胃素↑目前二十七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胃的运动及其控制(一)胃运动形式及其调节1、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头区的舒张它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涌入,而胃内压变化并不大,从而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当食物进入胃后,贲门部收缩,以防止胃内食物倒流。食物入胃后,在胃内呈层排列,先进入的在外周,向着大弯,后进入的以同心球的形式排列在中间,最后进入的分布在贲门处,最外的一层食物与胃液中的酶和盐酸密切接触,使之消化与溶解。目前二十八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2、

紧张性收缩:当胃被充满后,就开始恢复持续时间较长地缓慢收缩,胃窦紧缩,胃体缩小,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消化液深入食物,并协助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3、

蠕动:

是胃的主要运动形式,尾区运动的唯一形式;食物入胃后5分钟即开始,是朝幽门方向推进的环形收缩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波的深度和速度都在逐步增加,接近幽门时,明显增强。在人体,一般每分钟发生3次,并连续不断进行。其意义在于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消化,并推进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移行。目前二十九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胃的排空及控制:胃内容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一般在进食后5分钟开始有部分排入十二指肠,但完全排空需要4~6小时。排空时间取决于食物的质和量,流体快于固体,排空速度糖>蛋白质>脂肪胃排空的调节影响因素推进力:幽门两边间的压力差1)胃内压2)食物的理化性质与食物的质和量及情绪的影响3)体液调节:HCl、脂肪等入十二指肠—机械扩张—感受器↑—肠-胃反射;缩胆囊素、肠抑胃素等分泌—抑制排空(三)非消化期的胃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清扫胃肠目前三十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三)呕吐概念:呕吐是将胃及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

原因:1、机械的和化学的刺激作用于舌根、咽部、胃、大小肠、总胆管、泌尿生殖器官等处的感受器2、视觉和内耳前庭的位置感觉的改变3、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瘤等情况)可直接刺激该中枢枢而引起呕吐。反射过程:感觉冲动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入到延髓(在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外侧)的呕吐中枢;传出冲动则沿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膈神经和脊神经等传至胃、小肠、膈肌和腹壁肌肉等催吐:食物中毒剧烈频繁的呕吐:会使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目前三十一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

第四节、小肠内的消化一、小肠的运动:(一)非消化期小肠运动的形式:移行性复合运动波(二)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环形肌收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作用:有利于食糜与消化液的混合和

肠粘膜对消化产物的吸收、促进肠壁血液淋巴液回流。3、蠕动:为一种将食糜向大肠方向推动的运动蠕动冲目前三十二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三)小肠运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交感神经:使小肠运动减弱副交感神经:使小肠运动加强粘膜下神经丛:局部反射感受器位于纵行肌层食糜刺激—小肠运动加强

2、体液调节:5-羟色胺—促进小肠运动胃泌素:增强肠道上部收缩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胰岛素—加强小肠运动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胰液素—抑制小肠运动

目前三十三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目前三十四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

二、

胰液的分泌和作用胰液由胰腺外分泌部分所分泌,无色、无嗅的液体,PH值7.8~8.4,日分泌量约1~2L。成分:1、水与电解质2、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使肠粘膜免受侵蚀且提供了消化酶活动所需的碱性环境。3、胰淀粉酶:对生熟淀粉都起作用,可将淀粉分解为双糖及其他产物。Ph=7.04、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需辅酯酶存在及胆盐参与ph=7.5~8.5

胆固醇酯酶:分解胆固醇酯

磷脂酶A2:分解磷脂目前三十五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5、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二者均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月示和胨,当两者同时作用于蛋白质时可使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多肽可被羧基肽酶、弹性蛋白酶进一步分解DNA酶、RNA酶可水解核酸为单核苷酸最适PH值7.8胰蛋白酶对变性蛋白质作用较强,糜蛋白酶凝乳作用较强。胰蛋白酶抑制物:抵抗胰蛋白酶在胰腺内的自身消化胰液是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目前三十六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胰液分泌的调节1、头期胰液分泌:胰液特点:酶含量多,水分、HCO3-较少占分泌总量的20%2、胃期胰液分泌:胰液特点:酶含量多,液体量较少占分泌总量的5~10%3、肠期胰液分泌:胰液特点:酶含量多,HCO3-较多占分泌总量的70%促进胰液分泌的因素:1)促胰液素2)缩胆囊素目前三十七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三、小肠液的分泌与作用小肠液: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弱碱性,含Na+、K+、Cl-、Ca2+

等及氨基多肽酶、

粘蛋白、肠致活酶等作用:1)润滑肠道、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ph环境2)稀释消化产物,使肠内容物的渗透压降至接近血浆水平3)小肠上皮细胞内有肽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肠酯酶——消化进入上皮细胞内的物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主要机制:食糜的机械、化学刺激—局部反射—调节分泌

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调节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等目前三十八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目前三十九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四、、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胆汁的性质、成分黄绿色、味苦黏液样液体,肝胆汁呈弱碱性,到胆囊胆汁呈弱酸性;每日分泌量:800~1100ml1、

胆盐: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所形成的钠盐或钾盐1)可降低食物中脂肪颗粒的表面张力,使脂肪球乳化成微滴,从而增加了消化酶的作用面积,使脂肪易于消化2)携带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至小肠上皮细胞纹状缘促进吸收目前四十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

2、胆固醇:肝脏内脂肪代谢产物胆盐、胆固醇、卵磷脂比例适当——胆固醇溶解胆固醇增多或胆盐、卵磷脂和成少易形成胆固醇结石3、胆色素:血红蛋白分解产物,与消化无关(二)胆汁的作用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2、运载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为主)1)促胃液素2)促胰液素3)缩胆囊素4)胆盐目前四十一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第五节大肠内的消化一、大肠液的分泌黏液:保护肠黏膜、润滑粪便碳酸氢盐、少量的二肽酶、淀粉酶二、肠内细菌的作用1、发酵、产气2、合成维生素K、B1、B2、B12、和叶酸3、转化胆红素为尿胆素原、分解胆固醇、药物和某些食物添加剂4、使某些氨基酸脱羧成胺目前四十二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三、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一)大肠运动形式1、袋装往返运动2、分节推进运动或多袋推进运动3、蠕动、集团运动(二)排便粪便进入直肠——直肠壁感受器兴奋——通过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入——到脊髓腰骶段排便中枢——上传大脑产生便意——下传冲动达脊髓腰骶段排便中枢——经盆神经——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收缩、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排便目前四十三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第六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及机制:(一)吸收部位:胃:吸收少量的水分、水溶性物质;乙醇可被快速吸收。大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小肠:主要吸收部位1、食物已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2、巨大的吸收面积:皱襞、绒毛、微绒毛

3、绒毛有毛细血管网和中央乳糜管4、食物停留时间长目前四十四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吸收的途径和机制途径:跨细胞途径

旁细胞途径机制:1、被动转运a)

滤过作用:取决于膜两侧流体静压差,溶液拖曳b)扩散作用: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两侧流体静压相同、溶质浓度不同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需耗能量3、出胞和入胞:目前四十五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二、各种主要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是以单糖的形式被吸收的,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载体蛋白可选择性地转运单糖,各种单糖与转运体的亲和力不同,因此吸收速率也不同,己糖的吸收很快,戊糖则很慢;在己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阿拉伯糖最慢。糖的吸收途径主要进入血液。(二)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形式是氨基酸,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近段空场吸收形式:同糖蛋白质的吸收途径全部经血液。目前四十六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ATP肠腔上皮细胞毛细血管易化扩散扩散Na+K+Na+GS葡萄糖吸收图解Na+GS目前四十七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ATP肠腔上皮细胞毛细血管易化扩散扩散Na+K+Na+氨基酸氨基酸吸收图解Na+氨基酸目前四十八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三)脂肪的吸收:

脂肪在小肠内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然后与胆固醇和胆盐形成混合微胶粒到达小肠绒毛表面,释放出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进入肠上皮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进入中央乳糜管,经淋巴循环入血。目前四十九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肠腔肠上皮细胞甘油三酯胰脂肪酶脂肪酸、甘油一酯+

胆盐混合微胶粒胆盐甘油一酯脂肪酸甘油三酯载脂蛋白

磷脂乳糜微粒淋巴管脂肪的消化吸收图解释放目前五十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四)水、电解质、维生素的吸收1、水的吸收胃肠:8L/每日,主要在小肠随溶质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而被动吸收的。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水吸收量很大,但消化液的分泌量也很大回肠的净吸收量较多2、

钠的吸收:肠管有保钠的作用,消化管内的钠几乎完全被吸收,空肠吸收量最大,其次为回肠和结肠。

钠泵(上皮细胞底侧膜)活动——细胞内钠离子主动转运到血中——细胞内低钠——肠腔内钠离子转运入细胞(借助于刷状缘上的载体,以异化扩散的方式与葡萄糖或氨基酸,或Na+-Cl-、Na+-H+与Na+-K+、扩散)目前五十一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Na+50mmol/L渗透性转运主动转运H2ONa+142mmol/LH2OH2OH2OH2ONa+H2ONa+H2O转运蛋白小肠粘膜对钠和水的吸收图解肠腔肠上皮细胞血液目前五十二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3、钙的吸收:吸收部位:小肠各段,十二指肠吸收能力最强;只有可溶性钙离子、且不被肠腔中物质沉淀的才能被吸收影响因素:维生素D、葡萄糖能促进小肠吸收钙离子胃酸、脂肪酸能促进钙离子的吸收。脂肪、草酸盐、磷酸盐、植酸抑制钙的吸收

吸收过程:肠粘膜上的钙结合蛋白主动转运;部分扩散。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机体对钙的需求、维生素D的量。目前五十三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4、铁的吸收:

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人每日吸收的铁量约为1mg,与机体对铁的需要有关,如发生缺铁性贫血,则会增强吸收能力。只吸收还原的亚铁,VC能将高铁还原,铁在酸性环境中易溶解而便于吸收。铁蛋白能调节铁的吸收、贮存和释放。目前五十四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5、胆固醇的吸收:

影响胆固醇吸收的因素:6、维生素的吸收:吸收部位:小肠上段、VB12在回肠1)脂溶性:乳化,扩散2)水溶性:扩散吸收机制:依赖于Na+的同向转运体维生素B12

的吸收——内因子目前五十五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吸收部位方式水小肠上部被动取决于溶质渗透压差大肠胃Na空场被动随GS、半乳糖、水而吸收回肠主动K小肠、回肠被动Ca小肠、结肠全长主动、部分扩散决定于机体的需求及VitD的供应Fe十二指肠空肠小部主动大部分由铁蛋白贮存、控制吸收Vit水溶性扩散与脂肪吸收有关脂溶性主动、扩散VitB12+内因子蛋白质十二指肠、近端空肠主动需钠参与脂肪小肠上部扩散乳糜微粒形式;入乳糜管糖小肠上部主动吸收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木糖醇;需钠参与目前五十六页\总数六十六页\编于十四点第七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内在神经系统(壁内神经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