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桐柏县年加工50吨优质茶生产线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1页
南阳市桐柏县年加工50吨优质茶生产线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2页
南阳市桐柏县年加工50吨优质茶生产线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3页
南阳市桐柏县年加工50吨优质茶生产线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4页
南阳市桐柏县年加工50吨优质茶生产线扩建项目可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TYLEREF"标题1"目录STYLEREF"标题1"第三章建设条件PAGE2PAGE1扶持对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类别:农产品加工项目(茶叶)项目代码: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单位:桐柏县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桐柏县程湾乡编制日期:PAGE38PAGE48年加工50吨优质茶生产线扩建项目第一章总论1.1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1.1.1概况:项目单位法定名称:发展历程:桐柏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桐柏县程湾乡石头庄村黑明寺组,该公司于2009年06月成立,注册资本壹仟万元,法定代表人田予峰,单位性质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是集茶叶采摘、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化、科研、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主营业务:茶叶种植、茶叶、茶籽油、茶食品、山泉水、山野菜加工销售。公司成品茶年产量8万公斤,销售收入近三千万元,公司成立来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5万余人次,支付劳动报酬千万余元。办公地点:桐柏县程湾乡石头庄村黑明寺组公司占地面积:18648平方米(28亩)。现有红茶研制车间350平米,传统手工毛尖研制车间500平米,红茶生产车间450平米,近一千五多平米的绿茶生产加工厂。长期员工8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5人,高级炒茶师15人,国家级品茶师3人,拥有现代化绿茶加工生产线二条、红茶生产线二条,生产及包装厂房近3000平米,茶叶保鲜冷藏库3座。主营业务:红、绿茶、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人员结构:现有股东2人,以货币出资形式入股。员工81人,其中大专文化以上人员55人,高级炒茶师15人,国家级品茶师3人,销售管理工作人员8人。主要业绩、荣誉:2011年末,公司总资产1528万元,销售收入为4540万元,净利润73万元,上缴税金149.85万元;2012年,公司总资产199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120万元,净利润318万元,上缴税金182.6万元。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分别荣获“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南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茶产品十大名牌企业”。“禺峰野茶园”商标被评为河南茶叶十大著名商标。公司研发的“桐柏白茶”“桐柏红茶”“禺峰野茶”,填补了河南茶品牌的空白,同时也分别获得“河南省十大创新品牌”、2012年河南省名优茶“金奖““银奖”和“创新奖”。公司已持续三年通过了有机认证和QS认证,(有机认证号:450GA1200030,QS认证号:QS411314010097),产品可直接进入世界有机产品市场。企业性质:有限公司股东构成及出资情况:主要股东出资方式出资金额出资占比在农信社信用余额在他行信用余额有无不良记录田予峰现金800万元80%无王斌现金200万元20%无合计——10001.1.2法定代表人基本情况:法人代表田予峰,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地区桐柏县。1988年高中毕业后在桐柏玉峰茶叶公司工作,1993年在开封成立了方圆工程公司,1998年在北京成立玉峰茶叶公司,2003年在郑州成立恒福茶业公司,2009年田予峰总经理怀揣着家乡茶叶腾飞的梦想,肩负着老区脱贫致富的责任,毅然放弃了收益丰厚的郑州事业回到桐柏,在桐柏成立了--桐柏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承包并购买了桐柏县程湾乡黑明寺茶厂及茶厂周边3万余亩茶园。两年的艰苦创业后,又投入了1000万元建成了--禺峰野茶园基地。2010年,田予峰总经理外引内联,上福建下安徽,遍访名家,寻找桐柏茶叶的出路,为拓宽桐柏茶产业的道路费尽心思。2010年9月,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桐柏红茶”,不但填补了南阳地区不产红茶的历史,更是结束了桐柏不产高档茶的历史。2010年,田予峰总经理获得了桐柏县“创业十佳青年”称号。桐柏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无破产、银行欠资等问题。1.1.3经营情况公司所在地桐柏县程湾乡属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现已建立高效生态茶园3万多亩,全县茶园整体通过无公害认证,桐柏县是革命老区,农业劳动力价格低廉,因而生产成本较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桐柏山奇峰罗列,茶树连绵的原生态环境推进了“禺峰野茶园观光旅游景区”项目的实施。景区内茶厂和“茶文化博物馆”已建成完工,百万库容的水库和百米跨河大桥在紧张施工之中,千年古寺‘黑明寺’的重建也在五年规划之列。公司成立以来,公司实行“市场+公司+农户”的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员工的建议和广大茶农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订单形式签订种植、收购保护价、茶叶加工等各项合作协议,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体;建立了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对加入公司的茶农产值、产量和产品购销量进行了二次分配,对合作时间长、信誉度高的农户,采取了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等方式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农资配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服务等;加强培训和指导工作,开办田间学校,结合农时和生产关节点做好新技术引进和推广,购置茶园修剪采收机,组建服务队,向茶农提供技术及设施服务、上门服务。公司现有红茶研制车间350平米,传统手工毛尖研制车间500平米,红茶生产车间450平米,拥有1500多平米的绿茶生产加工厂。长期员工8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5人,高级炒茶师15人,国家级品茶师3人,拥有现代化绿茶加工生产线二条、红茶生产线二条,生产及包装厂房近3000平米,茶叶保鲜冷藏库3座。成品茶年产量8万公斤,销售收入近三千万元,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5万余人次,支付劳动报酬千万余元。公司和茶农收益分成各按40%、60%结算,同时对合作时间长、信誉度高的农户,采取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等措施紧密关系,让更多的茶农获得产业化经营的效益。逐步形成“公司+农户”的现代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模式,增加茶农收入、壮大公司的实力,从而实现公司与农户双赢。1.1.4带动情况本公司以生产“桐柏红茶”、“桐柏绿茶”等优质茶为主,所有原料均来自于野生茶园基地及公司茶农,独特的地域香和野花香,内含物质丰富、耐冲泡,其色泽滋味鲜爽,目前,公司购置了茶叶初制机械、机剪机采设备10台套,已发展茶园基地3万多亩,茶叶加工厂直接安排81人就业,同时带动公司茶农200余户。公司通过提高收购价格增加茶农收益,2011年公司年终返利29.81万元,比2010年14.93万元增加14.88万元,公司茶农年人均收入由2010年不到3100元,发展到2011年的4500元,公司基地每年千余万元劳动报酬的支付,为周边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使农户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维护了社会稳定;基地每年产出数千万元的茶品,卓有成效的带动了地方经济和茶产业的发展。1.1.5财务状况2011年末,公司总资产1528万元,销售收入为4540万元;2012年,公司总资产199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120万元。公司的财务及分配情况具体情况,详见下表1-2:表1-2项目单位2011、2012年度主要财务指标一览表单位:万元年度指标名称20112012资产总额(万元)15281996固定资产净值(万元)12411312流动资产(万元)11113947.18负债总额(万元)847.96834所有者权益(万元)实收资本(万元)营业收入(万元)45405120纳税额(万元)149.85182.60净利润(万元)73318资产负债率(%)55.4941.78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1.2项目建设方案1.2.1项目名称及项目负责人项目名称:桐柏县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50吨优质茶生产线扩建项目项目负责人:田予峰1.2.2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及期限建设性质:扩建。建设地点:桐柏县程湾乡石头庄村、黑明寺组。建设期限:自2014年元月至2015年元月。1.3.3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年加工50吨优质茶,其中红茶20吨,绿茶30吨。建设规模:公司现有红茶研制车间350平米,传统手工毛尖研制车间500平米,红茶生产车间450平米,近一千五多平米的绿茶生产加工厂。长期员工8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5人,高级炒茶师15人,国家级品茶师3人,拥有现代化绿茶加工生产线二条、红茶生产线二条,生产及包装厂房近3000平米,茶叶保鲜冷藏库3座。该项目扩建增量规模:新增占地10005平方米(15亩),建设面积4690平方米,包括精选车间1000平方米,质量检验车间300平方米,全自动小包装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优质茶研发中心300平方米,产品库500平方米,保鲜库500平方米,办公楼1000平方米,附属用房200平方米,道路硬化4155平方米,绿化2000平方米。1.3.4技术、设备方案加工技术工艺流程:选用先进、成熟、可靠的工艺技术方案,工艺技术含量立足于高起点,并按相应的行业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确定合理的生产工艺方案。设备选型考虑技术性能先进、使项目生产硬件达到和超过国内同类企业水平,关键生产线及设备可从国外引进。设备配置合理、避免重复,选择较经济的技术方案。考虑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在技术方案选择及设备选型方面具有超前意识。引进名优茶清洁化加工技术,进行大宗炒青和松散、条形、紧结形和扁平形名优茶加工技术和装备推广,改扩建生产线1条,提高茶叶加工及产品的清洁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和产品的一致性,新增茶叶加工能力50吨。红茶生产工艺流程:鲜叶验收→鲜叶堆放→鲜叶分级→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精制→产品检验→包装入库绿茶生产工艺流程:鲜叶验收→鲜叶堆放→鲜叶分级→杀青→理条→干燥提香→干茶分级→产品检验→包装入库设备方案:配置鲜叶输送机1台、热风杀青机1套、冷却输送机1台、茶叶提升机5台、翻板回潮机1台、往复平输机3台、移动往复平输机2台、半自动揉捻机组2组、平输机2台、检修平台1台、茶叶动态失水机1套、网带冷却输送机1台、摊凉平台1台、瓶式炒干机4台、水沫除尘2台、电器箱7台等设备设施,配套科研设施、供排水设施、消防设施。1.3.5土建工程新增占地10005平方米(15亩),建设面积4690平方米,包括精选车间1000平方米,钢屋架;质量检验车间300平方米,钢屋架;全自动小包装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钢屋架;优质茶研发中心300平方米,钢屋架;产品库500平方米,钢屋架;保鲜库500平方米,钢屋架;办公楼1000平方米,砖混结构;附属用房200平方米,砖混结构;道路硬化4155平方米,水泥路面;绿化2000平方米,植树。1.4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85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经费280万元,省市财政匹配112万元,企业自筹458万元。其中包括土建投资367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380万元,土地租赁费每年5万元,其它费用65万元(科技投入30万元,勘察设计、咨询费35万元),流动资金45万元。1.5项目效益经济效益:项目建设期12个月,项目建成并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利润总额万元,税金及附加万元,净利润万元,投资净利润率%,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年,累计财务净现值万元。社会效益:项目通过扩建新增建设规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以订单形式收购项目原料鲜叶,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提高了桐柏县茶产业链中的名优有机茶加工能力,充分发挥桐柏原料与品质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桐柏县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项目以机械化不落地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成本。生态效益:项目可促进茶农按照优质高产的要求进行茶园管理,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按照清洁化要求进行生产加工,从而保持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涵养了水源,减少“三废”的污染,对于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龙头企业可研报告编写参考大纲(2014年修订版)》、《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农业部《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河南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1.7综合评价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本项目的建设是按照产业政策以及区域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桐柏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桐柏县山区茶叶资源的开发,提高茶园的产出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提高合作社新产品开发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品转型升级,完善桐柏茶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公司与茶农的联结与可持续共同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本项目的建设选址加工区交通便捷,水、电能确保供应;原料基地生态环境优越,水体、空气质量良好,特别适合发展有机名优茶生产;公司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销售网络;并有可靠的技术支撑;选用国内外先进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能保证项目所生产的主要产品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风险评估:一是项目区经济总量少、人均水平低,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发展速度横向比不够快;农业产业化总体进程较缓慢、农民快速增收困难;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增长依赖少数企业,自主创新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民营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长期以来公司产品销售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市场购买力有可能因此减弱,我国有同时通过与竞争对手联盟、形成价格和运营机制的动态联合,保证各方能获得更好的利润。带动作用本项目实施后,通过优质高产基地栽培技术推广及新品种引进示范,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有机名优茶生产。结论与建议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省、市、县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区域农产品布局规划,具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及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辐射带动功能较强,发展前景广阔。因此,项目切实可行,建议立项实施。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茶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优势农产品,绿茶是国内生产的主要茶类之一,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国内就采用蒸青方法加工绿茶;我国绿茶产区分布广,凡有茶叶栽培、有茶叶生产的地方,几乎都有绿茶生产。近年来,国际、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迅速,尤以“有机茶”为代表的纯天然、高品质、安全的绿色饮料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供不应求。茶业已成为丘陵、山区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辖9镇7乡,214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县耕地面积60万亩,水面28万亩,山林坡地面积208万亩。桐柏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桐柏山还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江淮两大水系的分界线。既有北国山体的雄浑,又有南疆风光的秀丽。因此,奇山异石众多,山泉瀑布随处可见,植被完好,动植物各类纷繁,南北交汇,相互渗透。据调查,仅桐柏山景区现有脊椎动物33目76科326种,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如金钱豹、金雕、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麝、白冠长尾雉、大鲵、穿山甲、青羊、红翅凤头鹃等3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1种。具有良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南北兼容,称为中原独特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项目区独特而优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极适宜茶树的生长繁育和有机茶叶生产。桐柏县委、县政府按照“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优质、高效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和“大力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指导方针,从2000年起,把茶叶产业确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并把茶叶基地建设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高效良种茶园。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技兴茶”、“发展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培育淮源名茶品牌,振兴桐柏茶叶产业”的战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茶叶生产的优惠政策。《桐柏县生态农业规划》明确提出今后几年,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快建成一批茶叶、林果、中药材、花生、畜禽等特色明显、生态良好、产业支撑的农产品基地。到2015年全县高标准无公害茶园达到10万亩,其中核心区的每个乡镇至少发展2-3个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茶园,辐射带动区的每个乡镇至少发展1-2个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茶园;全县有机、绿色茶园达80%以上,年产名优绿(红)茶2000吨。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从产业政策及行业、区域发展规划角度的必要性。实施有机茶叶清洁化加工项目,符合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优质、高效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和“大力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产业政策,符合国家及地方茶叶种植规划布局,是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经济的正确选择。从完善农业产业链条角度的必要性。以茶农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进行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可以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从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角度的必要性。实施有机茶叶开发项目,一方面,按照国家标准《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可以进一步优化山区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实施标准化生产,产品符合无公害、有机食品标准,进而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角度的必要性。《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的关键就是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使用,这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强带动能力等角度的必要性。实施本项目,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增强其带动能力的需要。项目不仅使本合作社社员直接受益,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附近农民发展茶叶生产,并将吸引更多农民主动地参与到合作社这个大家庭中来。把众多农户组织起来进行有机茶叶的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生产经营,可以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总之,实施本项目,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而且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本地区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扩充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将产生积极作用。第三章建设条件3.1项目区概况3.1.1建设地点选择本项目选址按照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地区城市规划要求;2)项目对原材料、能源、水和人力的供应的要求;3)节约和效力原则;4)防洪等安全原则;5)实事求是的原则;6)节约用地;7)注意环保。本项目选址前全面掌握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性质、用地和建设规模等、水、能源等的数量和供应方式、“三废”的排放和排放方式、消防、交通、绿化等综合管理要求、道路交通、通信和其他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等。本项目位于桐柏县程湾乡石头庄村、黑明寺组,土地使用类型为租赁,占地面积15亩。项目区周围无污染性公司,周边具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废渣无害化处理程度达到100%;水源供应充足,供水方便,水源质量符合GB5749的规定;项目区具有专门的变压装置,能保证项目的电力需要;地势平坦,能保证排水顺利;周边道路通畅,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因此,本项目的选址符合茶叶加工厂的要求。3.1.2自然条件土壤、地质:项目区土壤为黄棕壤、潮土和水稻土三个土类,PH值在6.5—7.5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氮、磷、锌、钙等元素丰富,适宜茶树的生长。气候条件:项目区地理坐标界于北纬32°17′-32°43′,东经113°00′-113°49′之间,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温湿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1℃,极端最低气温-20.3℃,年平均降水量1215mm,无霜期231天,年日照时数平均2027小时,平均太阳总辐射112.06千卡/cm2。桐柏县地处淮河源头,属山地丘陵地貌,“七山一水二分田”,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葱郁,气候温和,河流沟壑纵横交错,水源丰富,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6%。3.1.3社会经济状况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豫鄂之交,桐柏山腹地。总面积1915平方公里,辖11镇5乡2区,21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4.3万人。桐柏历史悠久,西汉始设复阳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桐柏县,延用至今。桐柏区位优越,素有“宛东咽喉、信西屏障”之称,宁西铁路、沪陕高速、312国道横穿东西,焦桐高速纵贯南北,是东引西进的重要交通枢纽。

桐柏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态良好,物种繁多,是麦稻轮作复种制的发祥地,华中地区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51.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点达40000个/cm3,被誉为“天然氧吧”。桐柏资源富集,天然碱、金、银、石油等矿藏丰富,被称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中国天然碱之都”、“中国木瓜之乡”、“河南省优质板栗之乡”,“桐桔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桐柏名胜众多,是连接大别山、伏牛山旅游的重要承接地,楚风汉韵交汇融合,兼具南国韵味与北国风光。桐柏山淮源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中国旅游最佳去处、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桐柏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四大体系,加快生态富强和谐新桐柏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7.02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635元、17137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13.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2.8亿元;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7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5.1亿元,同比增长21.5%,实现利润10.2亿元,增长29%;项目区程湾乡辖12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4480户,总人口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多人,农业劳动力8800人。近年来,程湾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之乡、茶叶大乡”的总体目标,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支撑、活商兴乡”的工作思路,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城乡建设、班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五大重点,抢抓机遇,务实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3.1.4本产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项目所在地桐柏县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县、河南省特色农业示范县及重点产茶县。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桐柏县现已建立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3万亩,全县茶园整体通过绿色食品原料认证。桐柏县人均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农收入居全省第一。资源优势突出,生产资源丰富,具有项目开发的全部农业条件。项目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工业欠发达,土壤、水质、大气受污染程度低,所产茶叶有效成份含量高、纯度高、低农残的自然品质优势。,保证原料品质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注重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产品质量,管理规程和绿茶国家标准(GB14456-2008),产品极具质量优势。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3.2.1政策、资源、科技、基础设施条件等科技支撑条件充分桐柏县拥有国营茶种场,技术力量雄厚,生产经验丰富;桐柏县在茶叶生产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近年来,完成科研攻关项目11项,引进推广新技术19项,研制新品名茶5种。技术依托可靠。近年来,桐柏县以发展茶叶产业为载体,已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茶叶技术权威单位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专家们定期来县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培训。目前,全县拥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18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18名。项目区拥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66多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乡土茶叶技术人才、技术能手500余名,基本实现了种茶农户户均一个技术明白人。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对农户进行生产扶持和保护价收购,促进优质的稳定原料基地建设,资源丰富、品质优,即可保证了加工所需的优质茶原料,也降低了运输成本,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资源优势明显项目区土壤资源、气候资源优越,水资源丰富,发展有机茶叶生产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知名专家王力、杨亚军等曾赞誉桐柏县为“淮河源头的小江南,有机茶叶开发的理想地”;项目区位于南北过渡地带,气候适宜,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全国各地绝大多数茶叶品种均能在此生长繁育。项目区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完全可以满足项目的建设要求。公司现有红茶研制车间350平米,传统手工毛尖研制车间500平米,红茶生产车间450平米,近一千五多平米的绿茶生产加工厂。长期员工8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5人,高级炒茶师15人,国家级品茶师3人,拥有现代化绿茶加工生产线二条、红茶生产线二条,生产及包装厂房近3000平米,茶叶保鲜冷藏库3座。3.2.2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1)茶园基础相对薄弱。全县30%左右茶园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产出水平低。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足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与先进县份50-60%的推广率差距更大。(2)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我省茶产品结构单一,仍以散形茶为主,普遍重视春茶、轻夏秋茶生产,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中低档茶叶数量少。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具、茶旅游等开发尚处起步阶段。(3)组织化程度偏低。我省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4)流通体系不健全。我省茶叶产地市场多是地头、马路市场,基础设施差,档次偏低,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销区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总体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覆盖面广的综合性批发市场。销售渠道开拓不够,以本省消费为主,省外、国外销地仅在北京、石家庄、西安等少数城市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出口依赖浙江等省转口,农村销售市场延伸不够。(5)省内消费水平低。目前,我省人均年消费茶叶0.26千克,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的1/3强,特别是农村人口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豫东、豫北及豫西的多数农村居民和城镇中的低收入居民尚无饮茶习惯。省内茶产品消费市场不足以支撑茶产业大跨度发展,有待开发。(6)政策支持有待加强。与茶产业发展的形势相比,各级政府对茶产业的扶持、引导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急需解决的科研、科技推广、良种补贴等方面扶持不足,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新技术引进推广、企业的做大做强和茶产业的发展及整体水平提升。第四章市场分析及销售方案4.1市场分析4.1.1项目产品市场供求现状及前景分析生产现状:茶叶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农产品,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茶园面积约占世界的50%,居世界第一,而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31%。2009年,我国的茶园面积达到2799万亩,产量128万吨,产值接近300亿元。浙江省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2009年浙江省茶园面积273万亩,产量略有下降达16.6万吨,产值略有上升达77.5亿元。我省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茶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总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区域格局初步形成。我省初步形成了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及汉水流域等四大茶区,信阳、南阳和驻马店等地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98%以上,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名茶逐步扩大规模,形成了区域化、集聚化发展的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97.7万亩,采摘面积89.9万亩,居全国第10位;茶叶总产量3.85万吨,居全国第11位;2009年茶叶总产值79.1亿元;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4万吨以上,其中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日趋优化,名优绿茶、优质炒青烘青茶生产初具规模,茶树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桐柏红茶、桐柏玉叶等名优有机茶产量占全省的20%以上。夏秋茶综合开发进展明显,红茶、绿茶及茶饮料、茶食品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桐柏玉叶”、“桐柏红”产量达到120吨以上。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茶产业已逐步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成为南部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等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0年桐柏县茶叶年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达20%以上,茶叶合作社发展到480多家,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近2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已成为桐柏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2009年我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到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3.3%。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0.7千克,潜在的国内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省内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7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2.8万吨以上;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年消费茶叶1千克的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5.8万吨以上。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4.1.2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自然条件优越。我省茶区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和汉水流域,年均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上,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70-80%,年有效积温4800-5100摄氏度,土壤呈酸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茶面积约400万亩,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适宜区之一。目前,全省尚有300多万亩宜茶荒山坡地可以利用,而且这些区域污染和病虫害较少,是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地区,发展空间大。区位优势明显。一方面,我省地处中原,南接我国茶叶优势主产区,北连广大北方主销区,与周边大中城市距离均在600-800公里以内;另一方面,我省交通优势明显,京广、京九、陇海铁路交汇,高速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加之近年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加快,这些都为我省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茶叶产销持续稳定增长。世界茶叶主要产区在亚洲。近年来,世界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茶叶产量从1990年的252.3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395万吨,增幅达56.6%;贸易量从1990年的113.4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55.7万吨,增幅达37.3%。从主要出口大国的出口走势看,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3国的出口仍在扩大。绿茶、红茶需求增长强劲。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绿茶、红茶销量不断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的主导产品。2009年我国绿茶出口量达到22.93万吨,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茶市场需求仍在进一步扩大。红茶因其特殊的保健功效,消费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国际市场红茶份额已占到80%以上,我国的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出现了“绿改红”的趋势,仅2009年国内红茶品牌数量增加了近百种。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我国专门制定实施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国家标准,欧盟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0多项,日本设限的茶叶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144种。茶叶综合利用明显增加。茶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增长率多年保持在10%以上。同时,随着茶皂素、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南茶北移”趋势明显。由于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我国茶叶生产一直局限于长江流域以及云贵川等地。近年来,随着引种技术的成熟,已经突破了北纬38°不能种植茶叶的界限,山东的青岛、日照、莒南、临沂及河北的灵寿、山西的临汾等地绿茶生产均获得成功,种植规模、产量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实践证明,“南茶北移”已成为可能和趋势。企业获得有机食品认证,认证序列号为450GA1200030,通过QS认证,认证号为QS411314010097,生产的禺峰牌毛尖、玉叶、红茶,获得河南省十大创新品牌,该企业有高级炒茶师、国家级品茶师,具备茶产品的研发能力4.2营销策略、方案和模式4.2.1营销策略通过采用国际、国内通行的先进营销方式,注重宣传和服务,在市场上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社形象;产品力求优质、独创、新颖,以赢得消费者青睐,在国内外市场上创出品牌,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根据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市场切入方式,广泛寻找贸易伙伴,与中外知名客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4.2.2营销模式根据营销策略和产品市场定位,本项目采用直接销售为主的方式,以大中城市销售“窗口”为网点,以“网上市场”为补充,采用“巩固华中,挺进东北与华北,辐射全国,远销欧盟、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营销方针,以高品质有机概念茶去赢得市场。同时,制定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计划,强调在过程中以客户积累及客户开发为前提,使营销计划有极强的可见性,并能迅速变成日常销售行动。4.2.3销售渠道目前主要的销售渠道主要有厂家直销、连锁专营店、批发商分销等。项目实施后除继续加强原有渠道外,还将积极拓展网上商铺、商场专柜、超市开架销售、品牌营销等渠道,促进项目产品的销售以及品牌的建立。4.3市场风险分析4.3.1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市场风险:目前本项目存在的风险是价格受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的波动影响比较大。原料质量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名优有机茶需求趋势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存在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加工原料的质量控制。4.3.2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市场风险的防范:密切关注名优有机茶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动态,掌握主动;同时,加大对产品开发应用方面的投入,不断开拓新领域,推出新产品,从而扩大市场销路。原料质量风险的防范:经常对农户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质量意识,并加强茶园的生态建设和日常监管,严格控制鲜叶质量,满足项目对原料质量的要求。5.1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年加工50吨优质茶,其中红茶20吨,绿茶30吨。项目产品特点:感观指标:项目等级香芽类毛峰类生态茶原料要求100%单芽100%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初展不少于50%、一芽二叶初展不高于50%外形条索挺直显毫细秀卷曲,白毫显露细紧卷曲,有白毫色泽翠绿尚润翠绿尚润绿润内质香气嫩香持久香高持久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鲜浓爽口浓醇汤色清澈明亮嫩绿明亮绿亮叶底翠绿明亮匀齐芽叶细嫩明亮嫩绿明亮理化卫生指标:项目单位指标水份%≤6.5总灰分%≤6.0水浸出物%≥38.0粗纤维%≤14.0咖啡碱%2.0~3.0茶多酚%≥25.0游离氨基酸%≥3.0铅(以Pb计)mg/kg≤2.0铜mg/kg≤15.0稀土总量mg/kg≤2.0农药残留mg/kg<L0Da色泽、外形翠绿细腻香气、滋味清香鲜爽菌落数cuf/g≤1000大肠杆菌Mpn/100g≤40霉菌cuf/g≤25酵母cuf/g≤25致病菌(沙门氏菌等)不得检出建设规模:公司现有红茶研制车间350平米,传统手工毛尖研制车间500平米,红茶生产车间450平米,近一千五多平米的绿茶生产加工厂。长期员工8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5人,高级炒茶师15人,国家级品茶师3人,拥有现代化绿茶加工生产线二条、红茶生产线二条,生产及包装厂房近3000平米,茶叶保鲜冷藏库3座。该项目扩建增量规模:新增占地10005平方米(15亩),建设面积4690平方米,包括精选车间1000平方米,质量检验车间300平方米,全自动小包装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优质茶研发中心300平方米,产品库500平方米,保鲜库500平方米,办公楼1000平方米,附属用房200平方米,道路硬化4155平方米,绿化2000平方米。5.2建设规划和布局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桐柏县程湾乡石头庄村、黑明寺组。项目建设分为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区等功能区域。参照原建设布局进行新增项目的规划和布局。拟建地点交通相当便利,是当地茶叶主产区。地势平坦,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周围环境对生产影响较小,并且供电有保证,地下水水量充足,水质较好,完全可以满足生产、仓储和销售的要求。项目针对国家、省、市、县产业布局规划及市场需求,依托当地优越的山区生态环境和丰富茶叶资源,整合企业各项优势,完善产业链而谋划发展的重大经营决策,项目对合作社发展、联结基地、带动农户的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3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通过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检测、检验和研发机制,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与QS认证要求,力争使有机名优茶加工技术更加完善,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层次,使合作社的加工规模、产品档次及市场占有率达到河南省领先。5.4技术方案5.4.1技术路线及流程图红茶生产工艺流程:鲜叶验收→鲜叶堆放→鲜叶分级→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精制→产品检验→包装入库绿茶生产工艺流程:鲜叶验收→鲜叶堆放→鲜叶分级→杀青→理条→干燥提香→干茶分级→产品检验→包装入库5.4.2茶叶加工关键技术简述鲜叶采制:一般在清明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采摘标准为1芽或一芽1叶初展,形如雀舌或瓜米,色泽深绿或浅绿,长度不超过2.5厘米,采摘过程中只能用手指的力量将茶芽摘下,而不能用指甲去捋,以免鲜叶产生红梗,影响茶叶品质,茶芽叶柄梗长不超过2毫米,不采紫红芽叶、不采鱼叶、不采病斑叶、虫咬叶,不采机械损伤芽叶。采摘后进行分级筛选,剔去芽叶分开的异物和单片叶,薄摊在清洁卫生、阴凉通风的地方2—3小时即可付制。杀青工序:是生态绿茶形成和提高茶品质的关键工序。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分,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型创造条件。随着水分的蒸发,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为茶叶香气的形成创造条件。投叶量:视滚筒大小、原料老嫩程度、含水量高低灵活掌握。杀青时间:视滚筒长短和原料老嫩程度、含水量高低而定。杀青程度:以叶色由鲜绿转暗绿,捏柔软,略有粘性,茎梗折而不断,紧捏叶子能捻工序,杀青叶减重率控制在40%左右为适度。杀青叶出筒时用鼓风机快速降温,并及时摊开,切忌堆积。对于香芽类,进行炒二青、炒三青:炒二青杀青叶摊凉后炒二青,投叶量为两锅杀青叶。投叶时锅温90℃。以抖炒为主,茶条无粘手感时搓条,搓条反复数次,至茶条略有剌手感时起锅摊凉。全程时间约为8min。炒其间应理直茶条。当茶条完全失去粘性时,锅温保持50℃,开始提毫,至白毫显露时起锅摊凉。全程时间约为8min。揉捻工序:利用外力的作用塑造良好的外形,促进物质转化;选用45(35)型揉捻机,投叶量一般在15~75kg。揉捻加压掌握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轻交替、最后松压,采用冷揉方式、以轻原料可适当重压,中间适当松压、不可一压到底。揉捻程度:掌握手摸揉捻叶有粘手感,对雾毫类及大宗茶,叶片组织破碎率达45~65%,成条率达80%以上。揉捻叶下机后,立即用解块分筛机筛分揉捻叶粗细,粗条复揉紧条,不可久置。干燥工序:进香气。毛茶含水量至6%以下,手揉成末,摊晾。拣剔工序:采用色选机,待空气压力少于20hp时,根据每批的含杂率调整调色阈值,同时开启一下通道进行第一次拣剔,第一次良品进行第二次拣剔,第二良品装袋备用。5.4.2有机茶加工技术要求原料:(1)鲜叶原料应采自有机茶园,不得混入来自非有机茶园的鲜叶。不得收购掺假、含杂质以及品质劣变的鲜叶或原料。鲜叶运抵加工厂后,应摊放于清洁卫生、设施完好的贮青间;鲜叶禁止直接摊放在地面。(2)鲜叶和鲜花的运输、验收、贮存操作应避免机械损伤、混杂和污染,并完整、准确地记录鲜叶和鲜花的来源和流转情况。(3)再加工和深加工产品所用的主要原料应是有机原料,有机原料按质量计不得少于95%(食盐和水除外)。辅料:(1)允许使用认证的天然植物作茶叶产品的配料。(2)茶叶加工中可用制茶专用油、乌桕油润滑与茶叶直接接触的金属表面。(3)深加工的配料允许使用常规配料,但不得超过总质量的5%。常规配料不得是基因工程产品,应获得有机认证机构的许可,该许可需每年更新。一旦能获得有机食品配料,应立即用有机食品配料替换常规配料。(4)作为配料的水和食用盐,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5)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色素、香料、粘结剂和其他添加剂。(6)允许使用本标准附录A中所列的添加剂和加工助剂以及调味品、微生物制品;超出此范围的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应根据附录B进行评估。加工厂:(1)茶叶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不低于GB3095中规定的二级标准要求。(2)加工厂离开垃圾场、医院200m以上;离开经常喷洒化学农药的农田100m以上,离开交通主干道20m以上,离开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500m以上。(3)茶叶加工用水、冲洗加工设备用水应达到GB5749的要求。(4)设计、建筑有机茶加工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5)应有与加工产品、数量相适应的原料、加工和包装车间,车间地面应平整、光洁,易于冲洗;墙壁无污垢,并有防止灰尘侵入的措施。(6)加工厂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不得混放。茶叶成品采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材料包装后,送入具有密闭、防潮和避光的茶叶仓库,有机茶与常规茶应分开贮存。宜用低温保鲜库贮存茶叶。(7)加工厂粉尘最高容许浓度为每立方米10mg。(8)加工车间应采光良好、灯光照度达到500lx以上。(9)加工厂应有更衣室、盥洗室、工休室,应配有相应的消毒、通风、照明、防蝇、防鼠、防蟑螂、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10)加工厂应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加工设备:(1)不宜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制造接触茶叶的加工零部件。液态加工设备禁止使用易锈蚀的金属材料。(2)加工设备的炉灶、供热设备应布置在生产车间墙外;需在生产车间内添加燃料,应设搬运燃料的隔离通道,并备有燃料贮藏箱和灰渣贮藏箱。可用电、天然气、柴(重)油、煤作燃料,少用或不用木材作燃料。(3)加工设备的油箱、供气钢瓶以及锅炉等设施与加工车间应留安全距离。(4)高噪声设备应安装在车间外或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车间内噪声不得超过80dB。强烈震动的加工设备应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5)允许使用无异味、无毒的竹、木等天然材料以及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和工具。(6)新购设备和每年加工开始前要清除设备的防锈油和锈斑。茶季结束后,应清洁、保养加工设备。(7)有机茶加工应采用专用设备。加工人员:(1)加工人员上岗前应经过有机茶知识培训,了解有机茶的生产、加工要求。(2)加工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应进行健康检查,持健康证上岗。(3)加工人员进入加工场所应换鞋、穿戴工作衣、帽,并保持工作服的清洁。包装、精制车间工作人员需戴口罩上岗。(4)不得在加工和包装场所用餐和进食食品。加工方法:(1)加工工艺应保持原料的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可以使用机械、冷冻、加热、微波、烟熏等处理方法、微生物发酵和自然发酵工艺;可以采用提取、浓缩、沉淀和过滤工艺,但提取溶剂仅限于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水、乙醇、二氧化碳、氮,在提取和浓缩工艺中不得采用其他化学试剂。(2)禁止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采用离子辐射处理。(4)质量管理及跟踪:(1)应制定符合国家或地方卫生管理法规的加工卫生管理制度,茶叶加工和茶叶包装场地应在加工开始前全面清洗消毒一次。茶叶深加工厂应每天清洗或消毒。所有加工设备、器具和工具使用前应清洗干净。若与常规加工共用设备,应在常规加工结束后彻底清洗或清洁。保证加工产品不被常规产品或外来物质污染。(2)应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关键工艺应有操作要求和检验方法,并记录执行情况。(3)应建立原料采购、加工、贮存、运输、入库、出库和销售的完整档案记录,原始记录应保存三年以上。(4)每批加工产品应编制加工批号或系列号,批号或系列号一直延用到产品终端销售,并在相应的票据上注明加工批号或系列号。5.4.3产品品种、主要技术来源的可靠性和可行性产品品种:红茶、绿茶。主要技术来源:该公司拥有大专以上学历55人,高级炒茶师15人,国家级品茶师3人,具备茶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可靠,操作可行。5.4.4主要技术参数出品率:损耗率:5.4.5物料消耗定额及平衡分析消耗定额及平衡分析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消耗定额年用量原料标准1青茶kg/t2kg/t3kg/t4条/t5.5设备方案5.5.1设备选型结合项目建设地实际和资源、动力、运输条件选择设备,充分考虑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的原则进行选购,货比三家,把性能价格比放在首位;非标设备由科研部门提供图纸自行制作。a.满足工艺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b.应选用技术性能较先进,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内设备。c.充分利用原料,能耗少,效率高,体积小,能一机多用。d.有合理的自动控制系统,主要为控制温度、时间、速度、流量等工艺参数。e.符合环保、节能及劳动安全等要求和规定。配置鲜叶输送机1台、热风杀青机1套、冷却输送机1台、茶叶提升机5台、翻板回潮机1台、往复平输机3台、移动往复平输机2台、半自动揉捻机组2组、平输机2台、检修平台1台、茶叶动态失水机1套、网带冷却输送机1台、摊凉平台1台、瓶式炒干机4台、水沫除尘2台、电器箱7台等设备设施,配套科研设施、供排水设施、消防设施。5.5.2设备来源本项目设备均来自国内知名厂家。5.6建筑方案5.6.1主体工程公司现有红茶研制车间350平米,传统手工毛尖研制车间500平米,红茶生产车间450平米,近一千五多平米的绿茶生产加工厂。长期员工8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5人,高级炒茶师15人,国家级品茶师3人,拥有现代化绿茶加工生产线二条、红茶生产线二条,生产及包装厂房近3000平米,茶叶保鲜冷藏库3座。该项目扩建增量规模:新增占地10005平方米(15亩),建设面积4690平方米,包括精选车间1000平方米,质量检验车间300平方米,全自动小包装生产车间1000平方米,优质茶研发中心300平方米,产品库500平方米,保鲜库500平方米。5.6.2辅助及其它配套工程办公楼1000平方米,附属用房200平方米,道路硬化4155平方米,绿化2000平方米。配套建设供排水、消防、环保、亮化等设施。5.7实施进度安排序号时间项目1234567891011121前期准备工作√√2项目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招标和施工准备工作√√3主体工程建设√√√√√√4设备购置安装调试阶段√√√√√5竣工验收√第六章环境影响与节能评价6.1环境影响评价6.1.1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根据对生产工艺的初步调查和预测分析,该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包括生活污水和生产中产生的少量冲洗废水、茶梗等固体废弃物和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废水:该项目废水主要包括职工生活污水和少量地面冲洗水,总废水排放量约为6.5t/d。生活废水包括日常工作、生活排出的废水,其排放量约为5t/d;地面冲洗水主要指地面打扫卫生产生的废水,其排放量约为1.5t/d。废气:由于项目采用清洁能源,并对茶灰等废弃物进行收集利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气。固体废弃物:生产中主要固体废弃物为茶梗和职工生活垃圾,上述合计产生量约为0.1t/d。噪声:本项目的噪声来源主要由生产机械设备运转等引起,其声源强度均小于国家规定标准85dB(A)。6.1.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废水处理:生产中少量冲洗用的废水含有悬浮性杂质及有机物,废水直接排到产业集聚区污水管网处理达标后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理:本项目中的茶梗可综合利用到示范茶园作有机肥使用;部分生活垃圾等无机废渣由园区专人统一搬运到垃圾处理中心,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噪声处理:噪声污染控制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科学规划,使噪声区与生活区、周围农居点保持一定的防护距离;二是对噪声源设备进行隔声、消音、减震处理,降低其声级水平;三是利用绿色植物对噪声的吸收作用,加强厂区绿化,降低厂界噪声。6.1.3评价与审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本公司原建设项目已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合格证。6.2节能评价6.2.1项目综合能耗情况6.2.2能源供应保障情况6.2.3综合节能措施目录TOC\o"1-2"\h\z\u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提出背景 11.2项目概况 31.3项目编制 41.4项目概况及自然条件 51.5供水、排水概况 81.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第二章总体建设方案 132.1服务范围及厂址 132.2污水处理站工程规模 132.3污水收集系统设计 152.4污水处理工艺方案论证 172.5污泥处理工艺方案论证 242.6工艺流程图 27第三章污水处理站设计 293.1主要建、构筑物及工艺设备 293.2总图设计 343.3建筑设计 373.4结构设计 393.5电气设计 403.6仪表与自控设计 43第四章节能设计 464.1节能的必要性 464.2节能措施 47第五章环境保护 485.1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影响对策 485.2项目建成后对环境影响及对策 52第六章劳动与安全设计 536.1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536.2防范措施 536.3预期效果 54第七章污水处理站的组织管理 PAGERE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