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专题复习练习_第1页
2013年专题复习练习_第2页
2013年专题复习练习_第3页
2013年专题复习练习_第4页
2013年专题复习练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试1.《续文献通考》中对中国某一朝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有这样一句评论:“天子之威福无下移,盖隐然周世六官(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后世分别作为吏都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的别称)之征,而独冢宰(冢宰也作为宰相的别称)不制国用,司徒不掌邦教,以此小异耳。”其评论的是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这段史料介绍了皇权加强和六部职权的定位。“天子之威福无下移”,反映了皇帝专权;“隐然周世六官之征",反映了六部各司一职,分治其事,使中央政府内部不可能出现与皇权相抗衡的势力。据此可知,这段史料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此段描述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解析】选A。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从材料信息看,雅典民主政治在“公开场合进行”,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发言的人和出席的人,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分权与制衡”,排除B;C、D与材料信息无关。3。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律。根据材料中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体现了人民有权力的思想,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为资产阶级胜利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启蒙运动;材料中强调的是人格权力,不是经济纠纷的解决,故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4.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在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而多元的地区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正确的是A.以经济先行、全面合作为特征B.是以中俄两国为主导的区域同盟C.成员之间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D.是一个封闭性的军事合作组织【解析】选C。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是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非法贩运武器和其他跨国犯罪;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A、B两项说法绝对,D项错误。5。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A.中印两国由此结成同盟关系B。标志着中国外交步入世界舞台C.“一边倒"战略的重大胜利D.中国外交政策实现了明显转变【解析】选D。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故中国外交政策实现了明显转变。正确答案为D.6.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D.世界上优越的文明中心不是固定的7。在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中记载,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清军士兵被打死了9名。下面是档案中留下的部分个人资料:中营守兵林喜成,年二十五岁,系鸟枪手,母陈氏,妻李氏,子注。左营战兵吴观赏,年四十三岁,系鸟枪手,妻孙氏.左营战兵丘明禧,年三十九岁,系弓箭手,祖母林氏,母刘氏,妻陈氏。右营战兵张世泽,年五十九岁,系鸟枪手,母于氏,妻黄氏,男光灿。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包括①当时没有正常的退役制度②当时没有正常的征兵制度③当时部队的战斗力低下④当时清军没有机动部队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从题中材料四个清兵的年龄看,可得出①②两项结论;从四人用的武器看,可得出③项结论;④项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到体现.8.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C。“汪辜会谈”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是高度评价“汪辜会谈”的对两岸关系的推动,即D项表述(如马英九的话)。9.《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ﻩ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ﻩ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10.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ﻩ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下列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ﻩA.嫡长子继承制 B.察举制ﻩ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2。下表为1852—1863年英国部分商品在广州与上海进口数量比较表。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种类(单位)广州上海广州比上海羽毛纱(万匹)2.259.99-7.74粗哗叽(万匹)12.3117.85-5.54呢绒(万匹)4.759。13-4.38印花布(万匹)38。2461。48—23.24平织布(万匹)380.07748.61-368.54铁器(万担)1.2311.79-10。56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鸦片战争后上海对外开放ﻩ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13。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时的“蓄发令",再到辛亥之后的“剪辫易服”,对头发苛求的背后是复杂而隐晦的历史在流动。影响近代国人头发命运的因素有ﻩ①政治统治②反清斗争③西学东渐④民族政策 A.①②④ﻩ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4。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ﻩA.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民反抗ﻩB。激烈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朝的统治 C.“民变”导致部分立宪派人士转向反清斗争ﻩD.“民变"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15。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ﻩ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16。研读右上图,此图反映的军事行动ﻩA.表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B。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ﻩC.主要为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7.2012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于任命前俄亥俄州司法部长理查德·科德雷为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局长,国会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随后发表声明,称奥巴马绕开国会对科德雷的任命是史无前例的越权行为.按照美国的制度设计,下列属于越权行为的是 A.国会立法经复议以⅔多数通过后生效B.国会对总统可以行使监督权ﻩC.总统可以单独提名并任命政府高级官员D.最高法院宣布国会立法违宪18.1917年10月24日,列宁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我力劝同志们相信,现在正是千钧一发的关头,……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下列对该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ﻩA。列宁希望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B.该信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并巩固政权ﻩC。客观上反映出当时中央委员会不急于起义 D.列宁在中央委员会内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19.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ﻩ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ﻩ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ﻩ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20。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这反映了俄国人民 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B.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ﻩ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D。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ﻩ材料一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竞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也。—-李大钊《国民之薪胆》ﻩ材料二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有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ﻩ材料三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6分)ﻩ(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6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4分)28.答案:(1)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便利了列强进一步向中国资本输出,客观上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挽救民族危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