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总体规划_第1页
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总体规划_第2页
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总体规划_第3页
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总体规划_第4页
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总体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前言 -3-第一章总则 -4-一、规划指导思想 -4-二、规划依据 -4-三、规划原则 -5-四、规划目标 -5-五、规划期限 -5-六、规划范围 -5-七、规划重点 -5-八、规划框架 -6-第二章镇域概况 -7-一、自然地理条件 -7-二、历史沿革 -7-三、行政区划与人口 -7-四、社会经济状况 -7-五、集镇资源状况 -9-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0-一、区域发展背景 -10-二、发展条件分析 -11-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2-四、渔网产业发展战略 -14-五、旅游产业开发战略 -17-第四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20-一、城镇化战略 -20-二、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21-三、村镇体系结构规划 -22-四.农村居民点整合 -23-五、集镇居民点,工矿点建设的土地使用规划 -25-六、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26-七、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6-八、镇域环境保护规划 -27-九、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28-第五章中心镇总体规划 -30-一、2003版中心集镇(原槐林镇)总体规划回顾 -30-二、现状概况及建设发展条件评价 -30-三、性质和规模 -32-四、城镇规划区 -33-五、集镇用地发展方向 -33-六、总体布局 -34-七、综合交通规划 -36-八、景观规划 -37-九、市政设施规划 -38-第六章环保、环卫专项规划 -41-一、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41-二、环境卫生专项规划 -42-第七章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44-一、消防专项规划 -44-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45-三、防洪规划 -45-四、人防规划 -46-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47-第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对策 -48-一、法律机制 -48-二、行政机制 -48-三、投资机制 -48-四、土地供给机制 -48-前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行政区划范围的调整、城镇功能的提升,需要通过规划来引导城镇建设有序的推进,以适应集镇发展的新要求。1、2005年与沐集合并后,槐林镇镇域人口增加到7.20万人,镇域总面积由110.0km2增加到165.0km22、区域经济发展和集镇发展自身的需要。2006年初,巢湖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今后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城镇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在实施工业城镇化战略的区域背景下,城镇工业建设和发展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和支持,如何有序、合理在地域空间上分配资金和资源尤为重要。同时2004年初居巢区政府把振兴滨湖经济列入居巢区政府的战略重点之一,并制定了相应的倾斜政策。槐林镇作为滨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居巢区西部的门户城镇,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城镇发展的变化的内、外因素,集镇规划必须积极应对,及时做出调整,抓住机遇,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3、为了科学指导镇域经济的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加强槐林镇村庄体系规划,明确村镇体系结构,确定有发展潜力的中心村,以引导村庄合理、高效、集约化发展。4、在过去几年里,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二、三产业份额逐步上升,特别是工业的加速发展,槐林镇已实现了向工业型乡镇的转变并逐步壮大,形成了自身的龙头企业及品牌产业,200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比重迅速加大。因此,需要从区域角度重新分析集镇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规模。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集镇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6、日趋提升的惠农政策,给槐林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十六大召开以后,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惠农政策。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需要及时抓住这些机遇加快发展。7、目前镇区的建设发展已经出现许多新问题,为适应集镇的发展需求,需要对集镇用地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集镇总体布局及道路系统,为当前集镇建设提供明确的指导意见。为此,受槐林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对该镇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第一章总则一、规划指导思想1、立足高层次的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周围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之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2、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力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3、规划立足现状,着眼未来,科学预测其发展远景,合理选择各项建设标准和指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4、创造城镇鲜明的个性。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方特色,创造优美的集镇景观。5、建设和完善集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创造一个高质量的生活、居住和工作环境。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家标准GBJ137-90)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3.6)7、《安徽省村镇规划管理条例》8、《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技术要点》9、《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10、《巢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11、《巢湖市旅游规划》12、《巢湖市城市港口规划》13、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4、《巢湖市居巢区生态区建设规划(2005-2020年)》15、居巢区“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规划16、居巢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7、原槐林镇《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总体规划(2003-2020)》18、原槐林镇《槐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原沐集镇《沐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巢湖市槐林镇产业兴镇发展规划(2006-2020)21、槐林镇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2、其他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设计和规划设想等三、规划原则1、动态规划的原则结合农业发展现状及小城镇自身发展特点,规划保持适当的弹性和适度的动态性,以切实保证规划的指导性、经济性和灵活性。2、城乡一体化原则从加快城镇集聚和农村现代化入手,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发挥资源最大效益,推进城乡同步、协调发展。3、效益主导性原则规划在保证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力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4、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保护耕地、节约土地,保护现有动、植物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四、规划目标槐林的发展应面向未来,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发展壮大集群化经济为龙头,到2020年将本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捷、景观优美、人民富裕的滨湖渔网城。五、规划期限1、近期:2007——2010年2、远期:2011——2020年3、远景:本世纪中叶六、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槐林镇所有行政辖区面积,共计165.0平方公里。七、规划重点1、从区域关系、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与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等角度,综合分析槐林镇在巢湖市及居巢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准确把握槐林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区域定位。2、针对槐林镇的实际发展状况,从经济发展、资源条件、城市特征等方面,对槐林镇的未来发展定位、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定合理的人口与用地发展目标与指标。3、为了提高规划成果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适应性,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协调镇区与周边城镇关系,进行经济腹地分析,提出区划调整建议。4、调整镇区发展布局,理顺各类用地的布局关系,安排好工业发展用地和生活居住区的布局。进一步调整镇域村庄体系布局,完善镇域及镇区的道路交通网络与市政基础设施。5、进一步落实镇区的环境保护与整治,建设生态型城镇,坚持城镇可持续发展。6、对村镇体系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做好村庄整治和合并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八、规划框架规划范围为镇域范围。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研究、布局规划和实施对策三部分。1、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确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研究工作,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本规划的开发概念研究是建立在区域层面的分析定位和初步的现状分析基础上的。考虑槐林镇与滨湖城镇、巢湖市区以及周边城镇的功能关系,结合槐林镇的发展条件和环境特点,确定整体的发展战略,包括发展目标、功能定位、规划理念等,为城镇的有序发展和建设提供依据。2、镇村体系规划3、功能分区和控制这一部分的主旨是指导槐林镇开发建设的规划导则。大多数的城镇开发将由个体投资商或开发机构按政策和规划来进行,必须禁止整体面貌的杂乱无章,或者整体环境的破坏。所以需要针对市场的管理条例,即开发控制导则。以发展战略为指导,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可能性,进行用地分区。并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控制等角度出发,制定各区开发的控制引导细则。主要内容有:用地安排、开发项目兼容性、交通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控制要求和重要地区的空间布局等。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控制指标和规划导则,直接指导开发建设活动。4、专项规划本部分重点解决镇村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问题,落实总体规划的建设方案。5、发展对策研究槐林镇的城镇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需要向社会和公众解说描绘长远的发展设想,调动和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平衡和协调众多方面的利益。同时,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平衡利益和保证阶段行动一致性的角度,针对实施发展规划的对策和手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制定开发策略与实施对策。第二章镇域概况一、自然地理条件槐林镇隶属于巢湖市居巢区,位于巢湖市南岸,地处东经117°25′~117°58′和北纬31°26′~31°59′。省道巢(湖)庐(江)公路穿境而过,西邻庐江,东南与无为县、散兵镇接壤,北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为半山半圩地区,是著名的渔网之乡。镇域总面积165.0km2。其中耕地面积6.24万亩,山林面积3.42万亩。现辖14个行政村,325个自然村,二个居委会。至2007年总人口7.20万人,镇区人口3.0万人,其中槐林中心镇区2.55万人,沐集副中心镇区0.45万人。槐林镇圩塘棋布,岗冲交错。北部以圩田为主,地势平坦,地形标高为海拔5.0-20.0米;南部以山岗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地形标高为海拔20.0-110.5米。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6℃,降水量1200毫米,无霜期247天。主风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3.5m/秒。本区光热水土条件优越。矿藏以石灰石为主。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规划,巢湖市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属6度设防区。槐林镇域水库较多,河流经此地汇入巢湖,部分地区地势低洼。巢湖百年一遇洪水位为13.7米。湖水可泄入长江,汛期长江水位可倒灌,每当长江遇大洪水的年份,由于受长江洪水顶托,巢湖水位高居不下,其周边乡镇水灾隐患较大。槐林镇地处巢湖之滨,拥有大面积的圩区,地势低洼,防洪任务艰巨。此外,因暴雨频繁,部分镇区内排水不畅,容易形成短期的内涝。二、历史沿革槐林镇建国初属槐林区槐林乡,1958年成立槐林公社。镇边一嘴延伸入湖,嘴上有很多槐树,镇以此得名。1985年改为槐林镇。沐集乡建国初属槐林区。1956年成立沐集乡,1958年改为沐集公社。1983年底更改为乡。92年撤区并区,海如乡并入槐林镇。2005年撤乡并镇,原沐集乡并入槐林镇,合并为新的槐林镇。镇政府设驻槐林镇中心镇区。镇域总面积165.0km2。三、行政区划与人口集镇下辖14个行政村及二个社区。至2007年总人口7.20万人;镇区(含沐集0.45万人)人口3.0万人。镇域总面积165.0km2。四、社会经济状况2007年底槐林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全社会总产值22.80亿元,增长16.0%;其中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增长18.0%;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增长4.2%;财政收入2173.0万元,增长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增长25.0%;渔网产品出口交货值4.64亿元,增长22.0%;其中通过外贸自营出口4000万美元,增长35.0%;农民人均纯收入3818元,比上年增长10.0%;主要经济目标增幅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1、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本着以农稳镇的思想,克服各种重大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粮油、水产养殖与捕捞、优良畜禽和蔬菜种植有了新的发展,区域布局日渐合理。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大,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99%,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面推广,“槐祥”牌无公害水稻生产得到加强,还成立了有机硒稻米合作社。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安徽槐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农头企业,水稻订单面积达26万亩,覆盖居巢区及邻县几十个乡镇,其中槐林订单农业达4.5万亩,带动了广大农户致富。加大农业建设资金投入,完成巢湖沿岸土地整理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2006年镇财政投入基本农田整治和水利建设资金92万元,其中在南大圩湖边村埂段加高了长为4500米的石站墙,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补贴、综合补贴、退耕还林款等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到位。2、渔网工业主导地位显现。按照以工兴镇、以网活镇的思路,以渔网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运行质量显著提高。=1\*GB3①、渔网集群经济已基本形成、规模逐步壮大。槐林是全国知名的“渔网之乡”,经过几年扶持,原槐林、沐集两镇合并后,渔网生产企业达500家,拥有渔网织机1200台套,拉丝生产线350余条,年产各类渔网2.8万吨,锦纶综丝3万吨,直接从业人员1.36万人,间接从事渔网行业人员包括周边乡镇在内近8万人。我镇的财政收入65%来自渔网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渔网经济,渔网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0%以上。=2\*GB3②、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渔网工业园不断膨胀,新建的兆河工业集中区初露生机。2007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增长28%,新建企业19家,其中年产值500万以上8家,新增拉丝生产线21条,渔网织机90台套。=3\*GB3③、骨干企业规模扩大。省级民营企业集团安徽金猴渔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增长25.0%,利税4800万元,增长22%,渔网产品通过外贸自营出口2000万美元,增长42%。该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渔网制造企业,成为安徽省出口创汇50强企业。同样是省级民营企业集团的槐祥工贸集团自组建以来,势力日渐雄厚,2006年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金太渔具公司、中康渔具公司、安国渔具公司、巍巍渔具等企业产品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总量占全镇的78%以上。=4\*GB3④、经济外向度显著增强。2006年新增出口企业3家,到目前,全镇出口企业已达26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3家。金猴集团跻身全省民营企业出口创汇50强。市场覆盖俄罗斯、东南亚、欧美、非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出口品种增多,除渔网外,还涉及鞋类、羊毛衫、渔竿、渔线、休闲服饰、帐篷、睡袋等十多个品种。=5\*GB3⑤、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金猴”牌渔网和“槐祥”牌大米2006年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称号,两企业正在申报中国名牌产品。槐祥工贸集团还获得了2006年安徽省质量管理奖。金龙、金太、中康、安国、富民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优势,形成了各自的商标和品牌。=6\*GB3⑥、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我镇新上项目24个,其中一产3个、二产18个、三产3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3.45亿元,已完成投资1.32亿元。总投资1.36亿元的金猴渔网科技城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投产。槐祥工贸集团总投资1.5亿元的槐祥绿色食品园项目已完成投入5500万元,总投资1800万元的优质粮油生产及深加工项目2006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上述三个项目均被列入省“861”计划。3、工业集中区建设稳步推进,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槐林镇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7.5平方公里。今年我镇着重加大工业集中区的硬件投入,投资15万元完成12平方公里的测绘和规划,投资420万元完成了集中区的道路、下水道、供电、供水及场地整平等基础设施工程。首批140亩土地已在全面建设中,集中区平安大道等建设即将开工。目前,各建设工程进展有序,年内将有2-3家企业建成投产。在项目工作中,截止11月底,我镇今年新上各类项目28个,其中工业项目1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8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94亿元,增长26.0%,其中百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2个,投资4000万元的110KV槐林变电所即将竣工,槐祥工贸集团物流中心完成投资3500万元,金猴公司改扩建项目今年完成投入近3000万元,工业集中区入园项目累计投入近2800万元。4、商贸流通业发展步伐加快。通过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集镇商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涌现出华联超市、苏果超市、四树超市等一批商业龙头和亮点。农村流通市场建设步伐加快。通讯电力事业发展迅猛,电话和有线电视覆盖率有大幅度提升,改造农电网,基本实现了同网同价。金融业建设平稳。5、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发展。依据总体规划(2003-2020版)进行小城镇建设,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通过编制项目争取一点、调动民力自筹一点、借助外力引进一点、政府财政配套一点、以地生财开发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了亲水华庭、金猴花园住宅小区、工业园区、武山路街道等重点工程的建设速度。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不断加强水、电、路、通信等公益性设施建设。2007年财政投入420万元,增强了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了镇区主干道的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姜尚路、武山北路、老街路14470平方米等水泥路工程完工,新建下水道2450米,新铺人行道3600平方米,修缮了港口路桥,建立了农民公园广场。引资改造槐林自来水厂,自来水管网延伸约6000米。在管理上注重文明创建,对镇区各主次干道实行全天保洁,杜绝了乱建、乱停、乱放、乱堆等现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2006年我镇被市文明委命名为巢湖市首届文明乡镇,兆明村为首届文明村。同时,积极抓好部分中心村和基层村规划建设。大力开展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41.9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已全面施工。6、改革步伐加快。经过乡镇体制综合改革,成立了新的槐林镇,一年多来,顺利磨合。事业单位也进行了改革,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调整了村级规模,将33个村(居)委会合并成16个,村均人数近4200人。加强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村(居)设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点。严格执行农业税减免政策,规范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积极推行了“村财政镇管村用”改革。社会保障取得较大进展,养老、医疗保险进一步扩大,及时发放了各种保障资金。进一步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了“五保户”集中供养率。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稳妥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五年来共投资千万元,建成槐林中心学校、槐林中心小学、沐集中心小学、九峰小学、海如小学等教学楼和槐林中心幼儿园。槐林中学被评为市级示范学校。启动了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计划生育有效开展。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建立健全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以“联合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为目标,提升了优质服务水平,加强了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政策的落实。卫生工作得到加强。预防“非典”和禽流感工作取得实效。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全面启动。槐林中心卫生院国债项目已经动工。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成文化广播电视中心。开展城乡共建文明村活动。万年村在市供电公司的支持下,投资20万元建成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大力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我镇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10个村兴建篮球场项目已开始实施。五、集镇资源状况水资源:地下水未作普查,境内主要以巢湖水系为主,河流主要有兆河、石茨河,水面面积约9.9平方公里。土地资源:镇域陆地总面积15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4万亩,人均耕地0.91亩。山林3.42万亩。生物资源: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等;动物主要有常见家畜家禽主要以鸡、鸭、鹅、黄牛、羊水牛等,野生两栖类动物25种,爬行类50多种。矿物资源:现已探明的有铁、铜、、砖瓦黏土、石灰石等矿物资源旅游资源:(1)巢湖:巢位于槐林镇镇区北部,为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与长江相连。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巢湖庙:位于巢湖湖滨南岸,镇区北部。坐落于巢湖湖畔的较高岗地上,北面可观巢湖风光,南面可见槐林镇镇区建设风貌。远眺周围山系,景色优美。(3)神墩胜迹:位于槐林镇区石茨河边,面积7000多平方米,高约5米,群众称“神墩”或“圣墩”,因表层有大量碎陶片,被群众误认为是古庙遗址,有“神奇”和“神圣”之感,因此而称之。1985年经试掘,发现有大量商代晚期和周代的陶罐、陶鬲、陶鼎、灰坑、屋柱础、陶网坠、碎铜片及磨制石斧等器物。陶器多为夹砂印纹硬陶片,有少量细黑陶片,据鉴定为商周时代部落聚居的村落遗址。1982年11月由巢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部立有巢县人民政府刻制的保护标志一座。1984年建市后,确定其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槐林镇自然人文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景观优美,主要有武山春晓、开明秋色、神墩胜迹、石茨绣水、镜港湿地、蒋冲平湖等优美景色。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区域发展背景1、“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战略之一。“中部崛起”战略重点是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中部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2、长三角和南京经济圈的“扩容”继浙江的台州之后,安徽的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等7城市再次被纳入长三角城镇群。长三角的进一步“扩容”,在为长三角经济区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提供更大空间的同时,也为安徽东部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捷径,加速了全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中心地位的上升,南京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南京经济圈”由最早“5+1”扩大到目前的“9+1”,包括南京和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巢湖10个城市,辐射范围从原来的100公里,扩展到300公里。表明巢湖市不仅是合肥经济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京经济圈”内的重要城市,对其快速融入长三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安徽省域经济与城镇战略格局(1)“二线三点九区“的经济发展格局根据《安徽经济区域布局研究》,全省形成“二线三点九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二线”是指以“马芜铜宣”为重点的皖江沿线和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京沪铁路沿线:“三点“是指合肥、黄山、阜阳三市:“九区”即九个综合经济区:淮宿经济区、阜阳经济区、淮埠经济区、合肥经济区、芜马经济区、安庆经济区、铜池经济区和黄山经济区。其中“二线三点”是区域布局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二带三群”的城镇发展格局。“二带”是指以“马芜铜宣”为重点的皖江城镇带和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京沪铁路城镇带:“三群”是指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城镇群、以黄山为中心的黄山城镇群、以阜阳为中心的皖西北城镇群。根据《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总体战略构思,未来省域发展重点发展沿江经济带、京沪沿线经济带和以合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区。槐林镇属于合肥经济区内的皖中城镇群。(2)安徽省的“东向发展战略”“东向发展战略”是“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迎接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内容,即安徽省通过向东接轨长三角最富裕的江浙沪三省市,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提供资源支撑的同时,承接东部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基础设施对接是东向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中合宁轴线将成为东向战略的重要依托。(3)皖中、皖东地区打造“合芜安经济圈”“合芜安经济圈”包括合肥、芜湖、安庆、巢湖、池洲、铜陵、马鞍山、宣城、滁州、六安等县市,向南连接黄山经济区,向北连接淮埠经济区和滁州经济区。以“合芜安经济圈”为中心形成安徽轴心地带,辐射南北、呼应东西,成为武汉至南京间新的经济起降带,促进安徽向心集格局的出现。4、巢湖市经济与城镇发展格局巢湖市辖1区4县,共6个街道办事处、65个镇、5个乡。根据巢湖市“十一五”规划,巢湖市的经济发展重点是“一个中心、两条经济带”。“一个中心”即巢湖中心城市,“两条经济带”即沿江工业带、环湖旅游带。在市域空间体系组织上,重点1个中心、4个副中心(无城、庐城、和城、含城)、25个中心镇,并形成和壮大一批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产业或资源特色鲜明的重点城镇。巢湖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做强高沟电缆、乌江化工、槐林渔具、含山铸造、庐江磁性材料、富煌钢构等六大产业集群,并提出了具体目标。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中,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它不是单纯的产业链,也不是某一个工业园区或单一的大企业。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将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十一五”期间,居巢区的区域布局重点之一是环湖旅游带,槐林镇是沿湖地区的重要城镇之一,六大产业集群之一的槐林渔具,规划期应充分发挥槐林省级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加快槐林镇镇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二、发展条件分析(一)、发展优势1、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区位优势90年代以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以加快中西部为战略重点,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槐林镇处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之中,毗邻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其对开发区经济发展有直接带动作用。从安徽省来看合巢芜工业走廊已列为皖江经济带重点开发地带。槐林镇为皖江经济带的腹地,和周边区域联系紧密,其辐射有利于槐林镇经济和社会与周边城市形成一体化。2、区域交通优势槐林镇交通十分便利,省道S316(巢庐路)、县道X009、X010、X059穿越镇域和镇区。3、区域新经济2006年初,巢湖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今后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使城镇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在实施工业城镇化战略的区域背景下,城镇工业建设和发展将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如何有序、合理在地域空间上分配资金和资源尤为重要;作为滨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家有利的宏观政策,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城镇发展的变化的内、外因素,具有资源成本和开发成本双低优势的槐林镇必将成为经济梯度扩散的优先地区之一,引进资金和技术有更广阔的空间。4、资源与利用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巢湖及自然山体等蕴藏着大量宝贵的资源。槐林镇工业化虽然较早,但产业呈粗放型,未形成集群生产链。为适应今后的产业逐步壮大,槐林镇的经济发展坚持走生态型、环保型之路。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自然条件好、生态环保地区的差异优势,为发展高效旅游业、生态农业,林业,有机绿色食品创造条件。5、劳务经济槐林镇属工业行强镇,通过工业的发展,将成为劳务输入大镇,劳务输入群体将带来更多的信息、技能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大力扶持,积极鼓励能人创业,鼓励劳务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途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发展的制约因素1、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槐林镇经济实力虽位居滨湖城镇前列,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由于镇内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不够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外延型。这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镇经济的发展。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三农问题突出农业人口较多,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农业生产仍面临着产业转型,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的困难,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低;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增收困难。3、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特别是三产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镇化和现代化生产、生活需求。4、城镇职能不强城镇规模不大,建设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无法发挥城镇集聚和扩散效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挥集镇的职能。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战略目标:注重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的综合平衡,引导城镇健康发展。到规划期末,把槐林镇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现代化滨湖渔网城镇。(二)、发展战略导向:小城镇的跨越式发展需至少具备三方面的因素:自身优势、机遇和人的主观努力。“自身优势”和“机遇”可能是能动的,也可能是人力所不能随意左右的,具有不确定和难以预测的特点,但“人的主观努力”是确定的、可操纵的。目前,槐林镇已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若干可利用的扶持政策,但环顾其所在的皖中、皖东地区,这些优势并非槐林镇集镇所独有。在这种形势下,“人的主观努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所表达的即是占取先机的重要性。从槐林镇所在的区域环境和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分析,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三条途径可供选择。1、合理选择工业产业业门类,重点培育工业产业体系。(1)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产业门类:如“渔网”生产基地等。(2)从居巢区优势产业体系中寻找合适的产业发展路径:如农副产品加工业等。(3)从大区域看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轻工业制造。(4)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行业:如资源和消费市场的产品加工行业,如日用品制造业等。从槐林镇现状条件分析,其产业发展必然经过“先发展、后提升”的过程。首先建立以“渔网”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优势产业群主导优势。同时逐步提升与沿江地区建立分工协作、要素互补的经济关系,引进高层次工业行业。但在适当降低产业准入门槛、提供优惠的同时应有所选择,尽可能避免急功近利,以使今后的城镇产业体系更具有生命力和持续性。2、依托区位优势与现状基础,培育壮大市场、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1)充分开发西部的滨湖地区,形成休闲娱乐等旅游产业片区。(2)推动社会服务事业发展。通过加快村镇建设,成立技术、劳动等各种服务构健全社会服务网络。并结合土地、金融、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建立上下协调、一条龙配套的村镇社会服务体系。3、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1)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兴农,加大开发性农业、高效农业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推广力度,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面向长三角市场,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经果林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2)加快养殖业发展,重点扩大家禽、水产品的规模化养殖,提高集约化水平。实现由量的扩展向质的提高、由分散布局式向集中成片布局方式的转变,由小型弱势向“联合造舰”、由内向为主向内外并举转变,促进养殖业规模上档次,上台阶,提高养殖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三)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强镇、商贸旅游兴镇、生态持镇1、工业强镇我国加入WTO后,按照WTO组织的基本原则,市场开放的程度会更大,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发达地区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对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科技含量等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乡镇工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乡镇工业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积极、主动实施在较高基点上实行开发。槐林镇的工业要以改革为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技术进步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提高产品档次、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建设培育具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促进工业企业提档升级,全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2、商贸旅游兴镇槐林镇作为滨湖南岸经济龙头,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其商贸发展发展加快,有一定的商贸经济基础。同时槐林镇工业强镇,其工业产品以发展为品牌产品,其工业产品市场覆盖俄罗斯、东南亚、欧美、非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商贸活动人口达上千人,同时槐林镇专业市场正在筹建中。为商贸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商贸营销系统逐步形成,其产业前景广阔。应作为镇未来重点发展产业。槐林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旅游发展也有较广阔的前景。本镇位于巢湖之滨,且境内有众多自然山系,自然景观资源良好。为巢湖市“鱼米之乡”,同时又是“渔网之乡”,以“渔网”为特色的渔家生活,垂钓等水上与工业产品相结合的旅游项目题材以及槐林生态湿地等的旅游建设,以旅游突出“渔网”业的发展与壮大,开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旅游项目。人文景观有待恢复和发掘,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巢湖市旅游规划和环巢湖旅游规划这一契机,依托环巢湖旅游业,突出南岸旅游,打造自身旅游特色,加快旅游业发展。因此,槐林镇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应作为镇未来重点发展产业。3、生态持镇槐林镇自然资源保护较好,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集镇应利用此优势,建立“山场开发区”,以生态为基础,大力发展无公害林业,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并使其规模化,产业化成为集镇经济增长点之一。同时配合巢湖大旅游事业的发展在该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镇域北部滨湖地区,景观优美,有多处亲水区域,可大力发展旅游业及水产养殖业。(四)、社会发展战略要抓好社会化服务事业发展。通过加快村镇建设,集聚金融流通,技术、劳务等各种服务机构健全社会化服务网络。并结合金融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建立上下协调,成龙配套的村镇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工贸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劳务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劳务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欠发达地区政府的重视,劳务经济不仅解决了本地劳动力资源过剩问题,而且劳务输出群体带回资金、信息、技能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下一步创业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鼓励能人创业,实现劳务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环境发展战略1、坚持生态环保的工业化途径:槐林镇的工业化发展与提高应优先考虑生态环保型工业,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防止发达地区的污染型工业向内地转移,坚决杜绝对土壤、大气、水资源有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上马,轻度污染的工业企业必须经过环保处理达标才能投产。2、坚持土地、水资源集约利用:土地是人类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展,环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耕地减少与人口增量的矛盾将日趋严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土地、水资源的集约利用。3、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区域内山体、水体、城镇、村庄、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体系建设,保护的自然水道和水体,保护区域内的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四、渔网产业发展战略(一)、基本情况2007年底槐林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7.12亿元;全社会总产值22.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农业总产值2.16亿元;财政收入2173.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亿元;渔网产品出口交货值4.64亿元;其中通过外贸自营出口4000万美元;引进区外资金8165万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指导数的117%;农民人均纯收入3818元;渔网集群经济基本形成,渔网生产企业达500家,拥有渔网织机1200台套,拉丝生产线350余条,年产各类渔网2.8万吨,锦纶综丝3万吨,直接从业人员1.36万人,间接从事渔网行业人员包括周边乡镇在内近8万人。我镇的财政收入65%来自渔网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渔网经济,渔网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0%以上。渔网工业园不断膨胀,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07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8%,新建企业19家,其中年产值500万以上8家,新增拉丝生产线21条,渔网织机90台套。渔网市场覆盖俄罗斯、东南亚、欧美、非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省级民营企业集团安徽金猴渔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增长25%,利税4800万元,增长22%,渔网产品通过外贸出口2000万美元,增长42%。金猴集团跻身全省民营企业出口创汇50强。总投资1.36亿元的金猴渔网科技城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投产并被列入省“861”计划。“金猴”(二)、发展过程槐林镇位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之滨,历史上,祖祖代代已捕鱼为身,解放后,捕鱼也一直是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手工的渔网编制代代相传。由于传统手工编织,一家一户低水平,质量难有突破,成本相对较高,规模经济无法形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阻碍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1994年,以设备更新为突破口,拉起了渔网大产业的新纪元。12月,镇办企业“华滨渔网厂”率先利用芬兰政府的270万美元贴息贷款,购进21台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的高速织网机,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其后,许多家庭经营户独资或联合从国内外购进现代化的织网机。实现了传统的手工织网被机器大工业所全面替代。全镇拥有自动化大型织网机310台,家庭织网机600多台。机器代替手工不仅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全镇的渔网产量从1990年初的年产三、四百吨,迅速提高到近1万吨,从而成功的实现了产业的规模化、高效化。与此同时,产品单位成本随之大幅度下降,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奠定了渔网产业下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在设备更新的同时,槐林人注重科研合作,抢占新产品开发的市场先机。2000年,与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水产研究所合作,成立槐林渔业研究所,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开发新产品。相继开发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如高强度聚酰胺单丝和复丝、ATL高强度混合绳、大型抗风浪水养殖网箱、双船低层拖网、DZ型拖网等1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拓展生产力发展空间。“小渔网”要走向“大市场”家庭零星生产、经营势单力薄。槐林人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渔具生产专业户自愿的前提下,把家庭式生产组建成股份合作制企业,龙头企业与单个生产户之间细化市场,并采用定单式方式生产,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除生产网丝、网绳、网片外,网坠、网浮等辅助配件具全。创建了“金猴、金龙、振康”等十几家上规模的企业,打出了“槐林”、“金猴”等知名品牌。强势企业闯市场,小企业和分散农户依托挂靠这些企业促使渔网产业向国内外市场纵深推动。可见,渔网产业之所以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地域文化传统的根植性。(三)、企业发展及建设状况1、现状主要企业状况安徽金猴渔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下设巢湖、槐林两个分公司和一个金猴渔业研究所。公司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拥有46条现代化纺丝生产线,600台套现代化织网生产线,年产各类单丝、复丝4000吨,各类渔网6000吨。本公司是我国渔业及渔具材料行业中的重点骨干企业,科技力量及新产品开发能力均居国内领先水平。主营范围为现代渔具、渔具材料、属具、养殖网箱设计和销售海洋开发渔业工程、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环保材料开发等。主导产品为各种规格的聚酰胺单、复丝及渔具材料,产品全部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远销欧洲、美洲、非洲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1-8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9630万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利税2257万元。本公司被誉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明星企业”、“安徽省民营企业出口创汇50强”、安徽省培养100户“专、精、特、新”企业、“农行系统AAA级信用企业”。“金猴”牌商标为“安徽省著名商标”,“金猴”牌渔用机织网片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安徽省中康渔具有限责任公司:座落在全国最大渔网之乡——居巢区槐林镇工业园内,是由巢湖市众康渔具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赤塔伊万洛夫公司合资兴办的槐林镇首家三资企业,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占地面积22亩,注册资金700万元人民币,从业人员150余人。镇区内近120台渔网织机为其加工,近3000人常年为其装扎。公司主要从事成品渔网加工、销售的出口型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产品全部销往俄罗斯,2006年1—8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2670万元,利税307万元,出口创汇收入360万美元。中康公司为了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竞争力,现已组建“中康商贸有限公司”带动本省的轻工、建材、鞋帽等系列工业商品的对俄出口。

安徽省金太渔具公司:位于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武山工业园内,成立于2003年8月,公司占地面积45亩,国内外从业人员556人,是由巢湖市太玲渔具公司与俄罗斯客商瓦洛佳先生,投资兴建的外向型合资企业,总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公司注册资本600万元,主要从事渔网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品全部出口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是我镇的重点出口企业之一,全镇区域内有100多台渔网织机常年为其加工渔网,公司拥有进出口自营权,200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342万元,出口退税225万元。目前,公司总资产达1500万元。为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壮大企业规模,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止2006年8月底,已实现渔网产品出口创汇420万美元,创利税达280万元。公司在董事长费太玲女士的带领下,国内外业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努力把公司打造成同行业知名企业。安徽槐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坐落在美丽的巢湖之滨,巢湖市巢湖中路,系省级农业产业化先进龙头企业,国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企业,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试点企业,安徽省“861”重点项目建设单位。槐祥集团是一个集粮食生产、收贮、深加工及良种科研、繁育推广、良种棉加工、种子冷藏和贮存于一体的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目前,集团拥有巢湖春友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槐祥工贸(集团)旺圆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分公司和槐祥科技开发中心,其中有2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总资产9000多万元,占地总面积300多亩,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国内先进良种加工成套设备、良种棉轧花生产线、低温低湿种子贮备库、标准化检验室和现代化精米加工流水线及容量为3万吨的仓储设施等。总投资3000万元的旺圆食品加工项目,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全部投资将在2年内完成;总投资1.5亿元,位于巢湖市南郊占地300亩的槐祥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安徽省通过认证的面积最大的(30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最大的(1万亩)杂交水稻标准化制种基地、最大的(5000亩)杂交油菜标准化制种基地,“槐祥”商标和“春友”商标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其系列产品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2005年集团经营粮食、良种及皮棉等农产品10万多吨,销售收入2.6亿元。集团主导产品之一的“槐祥”牌大米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通过食品质量安全认证,荣获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放心米”称号,还是安徽省首批获得的“三绿工程畅销品牌”,产品远销浙江、云南、宁夏、新疆、上海、南京、合肥等15个省市自治区和大中城市。集团另一主导产品“春友”牌良种,畅销我省的20多个市(县)和江苏省的10多个市(县)。公司在健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同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按照“发掘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广揽科技和管理人才,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和技术能力强、忠诚于企业、能打善拼、积极向上的职工队伍。集团现有职工260人(不含临时工),其中,中专以上学历110人,占职工总数的42%,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30人。2、槐林渔网产业园区建设(1)渔网产业园规模槐林镇依据上一轮总体规划进行渔网产业园建设,已初具规模。产业园区规划面积7500亩,初步建成3000亩,吸引396家企业进区入园,从业人员达1.26万人,拥有各类渔网织机近1000台套,锦纶综丝生产线300余条,年产锦纶综丝28000吨,渔网24000吨,其中上规模企业56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家,超千万元企业25家,出口企业22家,12家企业拥有进出口自营权,10家中外合资企业。(2)渔网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1\*GB3①道路建设:新建南北向主干道4条,总长16000米,路宽32米,侧重于沐集副中心段,目前已筹建沐集碾翟村工业园区,一期规划2平方公里,前期的通道通达工程已在建设中,建设标准为三级,与巢庐路基本形成四通发达的道路体系。=2\*GB3②供电工程:经镇党委、政府多方争取,报巢湖市供电局批准,在产业集中区内新建一座110KV变电所,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供电保障。=3\*GB3③给排水工程:主供水管道DN300已铺设至工业园区内,新增铺设10000米供水管网;排水工程包括污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两方面。=4\*GB3④通讯网络工程:主要包括电话通讯工程、无线通讯、网站、有线电视网的建设。=5\*GB3⑤商贸中心建设:顺沿巢庐路穿过园区的南北沿线30米范围内建设,统一规划建设菜市场、商业贸易中心、超市、餐饮、娱乐设施、物流仓储中心,发展三产服务业。=6\*GB3⑥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采用卫生填埋法,处理园区和镇区生产、生活垃圾,同时在园区建垃圾收集站和中转站,与之配套。(3)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支撑和依托槐林镇作为全国最大的渔具生产基地,其市场需求的形势十分可观,以金猴为龙头,逐步带动一批项目循环发展,并根据投资情况和结构分布状况建设项目库。按照“动态管理、梯次推进、流动发展”和“四个一批”的原则,不断充实完善,并对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先进性、预期效益进行跟踪把关。具体见下表:(单位:万元)序号项目名称占地面积(亩)建设总投资销售收入利润税费项目进展情况工作计划1金猴渔业新上隐蔽色流刺网生产线5035607900632474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2007-2008年建成2金猴渔业海洋抗风浪养殖网箱生产线8047001880022561504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2009-2010年建设3金猴渔业高强度网绳加工生产线2038606948556417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2006-2007年建成4金猴渔业中底层海洋拖网加工生产线3026009100910728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2008-2009年建成5金猴渔业高强度聚乙烯新材料及网具开发120110003080036962464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2005开工建设2006年续建6金猴渔业聚丙酰胺新型海洋网具开发5021005280528317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2006-2007年建设7金猴渔业高科技渔网科技城建设120150002250013501200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2007年开工建设8东宇化纤锦纶6切片扩建工程1203500105001260840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2005开工建设2006-2007年建成9金龙渔具公司锦纶综丝生产线扩建项目80150030000300240正在做项目前期工作2008-2009年建成10大汪锦纶公司新型网具材料开发项目50340095201142762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2006-2007年建设11中康渔具公司湖泊淡水渔网加工项目5010002200220176正在做项目前期工作2007-2008年建设12中康渔具公司废旧渔具材料再生项目8015004500675180十五期完成项目论证,区计委批准立项“十一五”后期建设13金太渔具公司复丝渔具开发项目408002800420224区乡企局审批立项“十一五”初期建设14金太渔具公司渔网加工出口扩建项目15020006000900480正在做国外市场开拓“十一五”初论证,后期建设15华祥渔具公司渔具(渔网、渔杆)加工出口项目30500150022560区计委批准立项“十一五”初期建设16华泰渔具公司中外合资渔网加工出口项目10015004500675180正在做项目调研“十一五”初论证,后期建设17华龙渔具公司网纲加工生产线408002400240192区乡企局审批立项“十一五”初期建设18欧非亚服饰公司羊毛衫加工出口项目6010002800336224区计委批准立项,2005年开工建设“十一五”初期建成19槐林镇槐林渔网大市场扩建项目100150040000400560“十五”期已建成,2005年扩建计划设施“十一五”初论证,后期建设20坤能公司节能环保型电动车电源加工项目5010002200352176区乡企局审批立项“十一五”初期建设21旭日灯具公司高性能充电灯开发项目406001800288144区乡企局审批立项“十一五”初期建设22槐祥工贸集团优质米深加工及产业化基地建设1501260059040113309564区计委批准立项“十一五”分期建设23东方粮贸公司金槐无公害农产品加工项目30800320019296区乡企局审批立项2006年续建24和平粮贸公司绿色优质菜籽油加工项目200300005000030001500已完成前期论证“十一五”初期建设25九峰粮贸公司绿色无公害粮油开发项目50600240014472已完成前期论证“十一五”分期建设合计18901077203366883202722774(四)、渔网产业战略目标规划期内槐林镇工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规划期末将其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域网集群经济示范区。其主要依据为:1、从巢湖市居巢区乡镇经济发展来看,各乡镇经济分工明确,基本上是“一镇一品”经济,相互之间错位发展,相得益彰;2、渔网产业是槐林镇镇域经济的主体,并具有很强的文化根植性和网络性。“小渔网,大产业”,渔网的商品率很高;3、槐林镇渔网生产关联性强,其发展不仅推动自身产业的发展,同时拉动或推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强有力推动镇域经济的振兴,同时也通过“溢出”效应、乘数效应带动周边乡镇渔网等产业的发展;4、近年来,槐林镇渔网经济进入了另一关键发展阶段,即其销售方向从单一的国内销售向国际市场进军,其产品销售不仅打进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而且已向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进军,努力成为国际渔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随着渔网产品实现在销售国的本土化的步伐加快和完成,槐林镇将名副其实成为世界渔网生产和销售基地。(五)、渔网产业发展具体措施针对当前槐林镇渔网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前景,进一步从国际、国内渔业市场的发展动态出发,遵循产业自由竞争—合并—分工—专业化的发展规律,必须做大、做强渔网产业,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渔网城”,具体措施有:1、全力打造“中国渔网城”;以渔网生产为核心,以销售为龙头,积极进行组织创新,以更为灵活的柔性化生产方式推动槐林镇渔网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2、以“安徽金猴渔业科技有限公司”、“金龙渔具有限公司”、“中康渔具有限公司”等强势企业为龙头,集中发展渔网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加大对市场需求量大的渔具产品开发力度,引导渔网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带动产业链的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强势企业创品牌。3、成立为广大渔网产业者提供教育、培训的“渔网学校”,提高渔网工人的综合素质,为渔网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提供智力保障,适当承担关于渔网产业发展、规划、市场预测、信息收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职能;举办大型的渔网产业展览会、渔网产业交易会。4、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成立“渔网专业网站”,发布国内外渔网产业交易信息,掌握市场动向,抢占渔网产业的信息、市场优势。构建渔网生产、销售的信息化平台。根据国内外新产业区发展经验,正直意义上的集群经济无不是建立在一个高效、便捷的信息平台基础以上,以降低企业生产的前期成本。构建信息化平台,政府在其中扮演一个主导角色。5、加快组建真正民间化的“渔网行业协会”,保证产品质量和行业的有序竞争。五、旅游产业开发战略(一)、旅游产业的地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1979-200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25%,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低于50%,显示出小康生活的部分特点。消费结构已经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为主过度到小康型工业品消费为主,并显示出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型消费迈进的发展态势。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旅游结构逐步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将继续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之一,更加表现出“朝阳产业”的活力。(二)、对巢湖市和槐林镇旅游发展市场的基本判断巢湖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2年,巢湖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9.2%,城镇居民已超越小康,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居民旅游休闲的时间和消费能力有了长足的增长,这将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为本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和消费空间。从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势上看,具有从早期的以风景名胜区为主的观光游为主导,到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方向发展,如环境体验、活动参与、休闲度假等。城郊旅游和休闲度假的需求为巢湖小城镇提供了发展机遇。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发展来看,休闲活动已经在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短距离的郊野风光游、休闲与环境体验游具有更多层次的参与人群、更经常的参与频率、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人们参与这种形式的旅游,主要是增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呼吸新鲜的空气,在大自然中体味不一样的轻松和清新的心情。槐林不仅有自然和空间的基础,还有巢湖的资源,具有旅游开发的独特品质和潜力。(三)、旅游开发的地位1、完善安徽省旅游体系。巢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达800平方公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潜力。目前巢湖市的旅游项目分布相对分散,没有形成特色,旅游竞争力不强。巢湖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为巢湖发展提供巨大的滨水空间,也极大地促进环巢湖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巢湖市中心旅游城市的职能,可以完善安徽省的旅游体系,促进安徽省旅游业整体发展。2、促进巢湖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业是关联度较高的产业,能够带动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巢湖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巢湖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巢湖中心旅游城市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巢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体现在:(1)、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直接推动巢湖市国民经济“退二进三”的战略进程。(2)、加速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刺激旅游产品的生产,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培育本地工业旅游品牌。(3)、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和旅游观光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4)、刺激商贸繁荣,旅游带动的强大的市场需求,必将拉动商业的规模化和多样化发展。槐林将旅游产业作为第二主导产业,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及其它相关联产业。发挥槐林临巢湖的优势,开发水上运动、水上观光及休闲度假等特色项目,补充巢湖旅游短缺内容,培育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高巢湖整体旅游业的品质,增强其竞争力。3、保护区域生态平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巢湖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污染,水体污染尤其严重,已经影响到巢湖的生态功能。对巢湖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整治生态环境、恢复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契机。巢湖水域面积有800平方公里,影响范围大,发挥着重要生态环境调节作用,它的开发不仅对巢湖市有重要影响,同时亦对周边地区具有深远意义。槐林镇是巢湖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建设沿湖生态廊道,设立湿地控制区和生态联系通道,合理有序的开发,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统一协调发展,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四)、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槐林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旅游发展也有前景较广阔的前景。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既有巢湖庙等人文景观,又有巢湖夕照、山和水库等自然景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沿湖地区的自然景观资源良好。人文景观有待恢复和发掘,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槐林镇的旅游业应依托巢湖自然资源,结合地方文化,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由于接近巢湖市区,濒临巢湖,又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不仅可以吸引巢湖市的游客,还可以吸引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