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第五讲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_第1页
law第五讲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_第2页
law第五讲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_第3页
law第五讲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_第4页
law第五讲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蒋言斌教授博士第五讲反不正当竞争和商业秘密法律制度第1页,共49页。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节、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第三节、反不正当竞争及其侵害商业秘密案例分析第五讲、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页,共49页。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一、不正当竞争及不正当竞争法二、不正当竞争的表现三、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责任第3页,共49页。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规定:凡在工商业事务中违反诚实的习惯做法的竞争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拟定的《商标、商号和不公平竞争行为示范法》:违反工业或商业事务中诚实做法的任何行为即为不正当竞争。第4页,共49页。1.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体是经营者。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于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行政部门的权力滥用,实质上应是行政垄断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2.不正当竞争发生在经营活动中。只有在经营活动中才发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才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构成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对象。3.不正当竞争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违背上述基本原则的行为,均是不正当竞争行为。4.不正当竞争的结果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正当竞争的直接受损者是经营者,而经营者是市场的基本主体,不正当竞争的后果将会阻碍到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行,并进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第5页,共49页。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其行为有:假冒商品、垄断经营、虚假广告、商业贿赂、欺骗性销售、搭售商品、削价倾销、损害商誉、串通投标等;不正当竞争第6页,共49页。二、不正当竞争的主要违法行为(一)市场假冒、混淆行为;(二)虚假表示行为;(三)虚假宣传行为;(四)商业贿赂;(五)诋毁他人商誉;(六)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七)串通投标行为;(八)限制竞争行为;第7页,共49页。(1)本同盟成员国必须对各该国国民保证予以取缔不正当竞争的有效保护。(2)凡在工商业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行为。(3)特别禁止了三种情况第一、采用任何手段对竞争对方的企业、商品或工商业活动造成混乱的一切行为;第二、在经营商业中利用谎言损害竞争对方的企业、商品或工商业活动的信誉的;第三、在经营商业中使用会使公众对商品的性质、制造方法、特点、使用目的或数量发生混乱的表示或说法。《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8页,共49页。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制定《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示范法》综合规定了五种应予禁止的不诚实行为:第一、直接假冒他人商业标示及类商业标示;第二、

以淡化、弱化他人商业标示及类商业标示等方式损害他人商誉;第三、

以自己的产品、服务误导公众;第四、

针对他人的产品、服务误导公众;第五、

侵害他人商业秘密。第9页,共49页。

(1)侵害的是知名商品所特有的名称、包装和装潢。知名商品是指在相关市场区域内具有一定信誉并为相关市场区域内消费者所认可的商品。特有的含义是指该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和装潢具有独特性,明显异于其他同类商品。(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使用与知名商品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3)客观上已造成与知名商品的混淆,使消费者误以为购买的是知名商品。1.仿冒知名商品造成混淆的行为第10页,共49页。(二)虚假表示行为;(一)虚假标示行为概念及具体表现虚假标示是指经营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在商品上仿冒商品质量标志和产地,对商品质量作虚假表示,误导消费者,从而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4款规定,“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理解虚假表示行为:第一,行为主体为商品经营者,包括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第二,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过失,有引人误解的故意或造成引人误解结果的过失。第三,行为后果是引人误解,使人对商品的质量发生误解,扩大自己商品的销量,具有不正当竞争性质。第11页,共49页。虚假标示的法律责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应依《产品质量法》规定处罚。1.虚假标示的民事责任《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八条之规定,经营者对商品质量与原产地的虚假表示行为,应负以下民事责任:(1)负责修理、更换、退货;(2)给购买商品的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经营者若不主动承担上述责任,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责令其承担。当事人还可依法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2.虚假标示的行政责任《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的应受到责令公开更正、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可并处罚款。(二)虚假标示的法律责任第12页,共49页。三、虚假宣传行为;(一)虚假宣传行为概念及特征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虚假标示和虚假宣传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方式不一样。第五条的虚假标示是在“商品上”,包括在商品的容器等包装上,第九条的虚假宣传主要是利用广告,指用在商品以外的其他方法作虚假宣传。第13页,共49页。1.虚假宣传行为的主体为商品经营者,广告经营者为他人实施虚假宣传广告行为,不属于不正当竞争,因此广告经营者不是虚假宣传行为的主体。2.虚假宣传行为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销售,具有不正当竞争性。3.虚假宣传行为在客观上实施了针对广大用户和消费者的虚假宣传行为,其形式不限于广告;还有非广告形式,如发表文章,接受采访等。4.虚假宣传行为同时损害了竞争者与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虚假宣传的受众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首当其冲受到侵害;虚假宣传的目的是扩大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利益最终受到损害。虚假宣传行为具有以下特征:第14页,共49页。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设置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1.虚假宣传行为的行政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见对于虚假宣传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的规定是不一致的。而依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1995年2月1日生效的《广告法》优于1993年12月1日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也作了如下规定:“本法施行前的其他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与本法不一致的,以本法为准”。而以其他方法进行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责任仍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二十条之规定。2.虚假宣传行为的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之规定,由于虚假宣传被侵害了合法权益的经营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行为人民事责任。3.虚假宣传行为的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之规定,对利用广告对商品和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广告主,处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二)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责任第15页,共49页。四、商业贿赂;一、商业贿赂概念及特征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通过给付财物或其他手段贿赂以获取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贿赂是一种特殊的贿赂行为,它是以贿赂手段从事交易从而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极大地妨碍了公平的竞争秩序,因此它是为许多国家竞争法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商业贿赂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商业贿赂的行贿主体是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可以是法人、个人或其他组织。受贿主体是经营者,或是经营者的代理人或雇员,也可以是非经营者。2.商业贿赂的目的具有商业性,即为了销售商品或购买商品,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地位。3.商业贿赂主观上为故意。无论行贿者与受贿者均为故意,与一般贿赂无异。4.商业贿赂客观上采取了秘密给付财物的手段或其他手段。第16页,共49页。商业贿赂的法律责任限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1.行政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二条同时规定,经营者采取商业贿赂行为,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2.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条对实施商业贿赂行为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的,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处三年以下徒刑或者拘役。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对收受商业贿赂行为的刑事责任作了规定:单位在经济往来中,在帐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受贿论,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二、商业贿赂的法律责任第17页,共49页。五、诋毁他人商誉;(一)诋毁他人商誉的界定

诋毁他人商誉,是指经营者采取捏造事实、散布虚伪事实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诋毁,打击竞争对手的行为。商誉是指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是社会对特定经营者的总体的积极的评价,它是经营者通过努力获得的可为其带来巨大利益的无形资产。诋毁他人商誉也就是损害了他人的无形资产,从而损害了其竞争力,因此国际公约和大多数国家均将其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规范。《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十条之二(3)禁止的不正当竞争情况中规定有:在经营商业中利用谎言损害竞争对方的企业、商品或工商业活动的信誉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也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诋毁他人商誉应从以下几点特征来把握:

1.诋毁他人商誉行为主体是经营者,且与被侵害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诋毁他人商誉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的实力,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是出于竞争目的,由此可以区别于一般的侵犯公民和法人名誉权和荣誉权。2.行为人主观存在过错。诋毁商誉行为既是采取捏造和散布的手段,那么行为人必定存在着故意。而散布者由于过失损害他人商誉的,也应承担责任。

3.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损害他人商誉的行为。手段包括捏造和散布虚假事实,不论是捏造还是散布虚假事实,都构成诋毁他人商誉行为。如果散布的是真实的事实,则不能构成诋毁他人商誉。第18页,共49页。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诋毁他人商誉行为的法律责任限于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1.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之关于侵害者的民事责任的规定适用于诋毁商誉行为。2.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二)诋毁他人商誉的法律责任第19页,共49页。六、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为推销其商品或服务,在销售或提供服务时附带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其他利益的行为。有的国家一概禁止有奖销售,有的国家则承认有奖销售,但是却作了必要的限制。我国就是对有奖销售作了严格的限定,凡违反法律的限制性规定从事的有奖销售就是不正当有奖销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规定了不正当有奖销售的三种行为:一是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二是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三是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第20页,共49页。串通投标是指在招投标过程中,投标人之间互相串通,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招投标是一种竞争性极强的交易方式,优胜劣汰的竞争性是其优越性之所在。串通投标会限制其他人的正当竞争,扰乱公平的竞争秩序,因此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五条对串通投标作了禁止规定。串通投标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串通投标主体至少为两人以上的经营者。因为串通投标行为是合谋行为,一个经营者不可能完成。第二,串通投标违反了招投标的程序。投标人之间相互勾结或投标人与招标人相互勾结,违反招投标程序,从而获得不正当的利益,限制了其他人的竞争。第三,串通投标的经营者至少有一个主观上存在故意。其目的是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获得不正当利益。七、串通投标行为第21页,共49页。《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串通投标的受害者还可依《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之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侵害者承担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利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串通投标法律责任第22页,共49页。八、限制竞争行为;一、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责任二、行业垄断及其法律责任三、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四、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第23页,共49页。《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行政垄断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行为主体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政府是指包括国务院在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其所属部门除政府所属的行政机关外,还应包括政府所属的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事业单位。第二,主观上,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了行政权力。所谓滥用行政权力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因此还应正确区分正当行使行政权力和滥用行政权力的界限。第三,行为内容是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限制商品的自由流通。一、行政垄断及其法律责任第24页,共49页。对于行政垄断的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者》第三十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第25页,共49页。行业垄断是指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滥用其经营优势,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的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对此作了禁止规定。行业垄断的特征如下:第一,行为主体只能是特定的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一般理解,公用企业包括从事电力,自来水、燃气、通讯、交通运输等公用事业之经营者。目前,这些公用企业大多为独家经营,处于无竞争状态,很容易产生垄断问题。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是指依专门法律设立或者从事经营,在市场上具有独占地位的营利性企业。此类经营者的独占地位是依特殊的法律所赋予的,而不是由市场自由竞争而发展的垄断型企业。第二,主观上有故意,行为人是滥用其独占地位,限制他人交易。因此行为人必须是故意而为之,不存在过失为之。第三,客观上实施了限制他人自由交易的行为。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凭借其独占优势,违反民事活动自愿原则,限制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而排挤其他经营者的正当经营活动。二、行业垄断及其法律责任第26页,共49页。二、行业垄断及其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对行业垄断行为法律责任作了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违法获益者的违法行为,第二十三条规定,“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第27页,共49页。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在一定市场和一定时期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压价排挤竞争对手。《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的特点有:第一,其目的是为排挤竞争对手。经营者企图通过低于成本的价格,争取顾客,占领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达到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第二,行为人采取的是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所谓成本是产品的生产成本、销售中所发生的费用及管理费用的总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2款作了排除性规定,(1)销售鲜活商品;(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3)季节性降价;(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这些行为不具有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因此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三、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第28页,共49页。按《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没有行政处罚条款。而仅可依第二十条之规定追究行为人民事责任。但是因为行为的危害不是立时显现的,损害本身也难确定,因此实际上追究民事责任也是有较大难度的。第29页,共49页。不正当竞争意义上的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其经济或技术优势,违背消费者的意愿,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搭售其不愿购买的商品或接受其他不合理的条件。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平销售,自愿交易的原则,而且减少了竞争对手的交易机会,限制了竞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对这种行为作了禁止规定。四、搭售或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第30页,共49页。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行为人是凭借其在经济或技术上的优势而实施此行为。这一特点是显而易见,行为人若无经济或技术上优势是不可能让购买者服从其不合理行为的。第二,搭售的商品或附加的不合理交易条件是交易相对人不愿接受的,也即是违背了交易相对人的意愿的。若其自愿接受,则不构成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未规定处罚条款,因此在《反垄断法》未出台前,目前仅只承担民事责任,适用第二十条之规定。

第31页,共49页。九头凤的负责人石送军、石保军、吴素玲原均为九头鸟公司的员工,石送军为该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石保军负责采买。2002年1月20日,三人离开九头鸟管理公司,成立九头凤餐饮公司,并在东三环开了一家取名为“九头凤”的酒家。今年2月28日,九头鸟公司总经理周红一纸诉状递上了法庭,状告九头凤公司擅自使用他们的客户名单及研发的菜肴,侵犯了商业秘密及使用相似的名称、包装、装潢及宣传资料,构成了不正当竞争,索赔损失50万元。九头鸟yu九头凤不正当竞争案第32页,共49页。北京法华毅霖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诉北京世纪恒远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太平洋百货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法华毅霖公司与法国安琪公司签订合同,取得了法国安琪公司“AN'GE”品牌商品在特定地区的“独家经营权”。世纪恒远公司在未取得商标权人法国安琪公司授权的情况下,也将其合法取得该品牌商品在同样的区域进行销售,并在太平洋商场内开设了专柜。法华毅霖公司以世纪恒远公司和太平洋商场侵犯其“独家经营权”为由诉二被告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经审理认为,二被告的行为并不构成不正当竞争,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案件二:第33页,共49页。案件三:

原告:宋维河,系海口市东北人餐厅业主。

被告:广州市越秀区东北菜风味饺子馆。

原告宋维河在海口市开办了海口市东北人餐厅(该餐厅的企业性质为个体工商户),1997年4月7日获得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核准的“东北人”服务商标,核定服务项目为第42类的餐饮、快餐,1999年5月24日,原海口市东北人餐厅变更为现在的海口东北人餐厅,企业性质仍然为个体工商户,并于1999年9月28日在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办理了“东北人”服务商标的转让手续,海口市东北人餐厅成为“东北人”服务商标的权利人。早在1995年9月,原告单位的设计师纪文静为海口市东北人餐厅设计了一套VI识别系统,内容包括:以热烈的大红色作为企业形象的主要色彩,以特有的行书“东北人”作为企业的商号,把黑色作为主要文字书写色彩。在餐厅的装饰、布置以及服务人员的服饰等方面突出了浓郁的东北民间风俗特色,包括以红、绿、蓝为底色,镶以风凰和牡丹图案为主的花土布作为服务人员的服饰和桌布以及其他装饰用的布料,并特别在男服务员的服饰上印上“粗粮、野菜、水饺棒!”的广告用语;餐厅的纸巾样式为白色并写有红色“东北人风味连锁餐厅”;玻璃窗上均贴上双喜、玉米、蘑菇、白菜、萝卜、鲤鱼的窗花;在餐厅的广告宣传上以通俗的“粗粮、野菜、水饺一棒!”、“要想营养好,请来东北人吃粗粮、野菜、水饺!”等作为广告用语;其他的装饰还有装烧酒的大酒坛、放酒瓶的木架、东北土炕,墙上挂的贴有倒“福”字的簸箕、盖帘和玉米等等。原告餐厅自1997年开始许可广州市东北人企业有限公司使用“东北人”的商标及其相关的企业名称和包装、装潢等VI设计,并负责提供经营管理模式以保证连锁经营的一致性。第34页,共49页。

原告:宋维河,系海口市东北人餐厅业主。

被告:广州市越秀区东北菜风味饺子馆。

原告宋维河在海口市开办了海口市东北人餐厅(该餐厅的企业性质为个体工商户),1997年4月7日获得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核准的“东北人”服务商标,核定服务项目为第42类的餐饮.

原告起诉称:被告在餐馆的经营上模仿原告,二者不仅仅在经营风味品种上都是东北风味的,而且在餐馆的整体装饰、装潢上也模仿原告的经营风格和特色,被告还对外称其是“东北人”的分店。被告的行为已构成不正当竞争,请求法院判令:1.被告广州市越秀区东北莱风味饺子馆停止岂不正当竞争行为;2.被告广州市越秀区东北菜风味饺子馆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3.被告赔偿原告人民币100万元;4.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被告答辩称:原告宋维河不是“东北人”的商标专用权人,不能作为本案的原告提起诉讼。原告经营的是餐饮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是饮食而不是餐厅的装饰和装修,而且原告的餐厅装饰和装修都取材于东北的民俗文化,表现的是东北的地方特色,不具有独创性。被告经营的也是东北风味的餐馆,原、被告双方的餐厅内部装饰都是体现了东北地方民俗特色,是东北风味餐厅的通常装饰,故不能据此认定原告餐厅在海口或广州享有对东北的地方民俗文化的独占使用权。第35页,共49页。1、商业秘密及其认定2、侵害商业秘密的表现3、侵害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第二节、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第36页,共49页。2、技术秘密-------含制作方法、技术、工艺、配方、数据、设计图纸、试验记录、试验结果、样品、程序等。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且权利人已采取了保密措施的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1、经营秘密------含客户名单、货源情报、招投标中的标底标书、经营决策、市场分析、定价方法、营销计划、管理决窍、财会资料等;第37页,共49页。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且权利人已采取了保密措施的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2、为权利人带来利益,具有经济价值;1、不为公众所知悉;3、采取了保密措施;4、经营信息和技术信息;第38页,共49页。1)非法获取商业秘密;2)使用非法获取的商业秘密;3)非法使用商业秘密;4)获取、使用他人上述非法所得商业秘密。2、侵害商业秘密的表现第39页,共49页。下列行为构成对非专利技术成果使用权、转让权的侵害:(1)职工擅自把单位成果或原单位的非专利技术成果、阶段性技术成果或者产品的设计图纸、产品配方、制造工艺文件泄露、提供、转让给他人实施;(2)引诱他人窃取或泄露第三人的非专利技术成果或产品设计图纸、产品配方、制造工艺;(3)违反约定泄露、使用、转让对方的非专利技术成果;(4)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使用、转让他人的非专利技术成果。第40页,共49页。北京壳牌润滑油专卖店诉北京多润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邵铮、靳朝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英国的壳牌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