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1页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2页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3页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4页
本科毕业设计-日本对华直接投发展动向研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I前言该论文研究了日本对华贸易的近30多年的动态及日本对华贸易的多种技术、策略和原因、社会背景。对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与经济规律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自1979年起,日本开始对华直接投资。30年来,随着日本在华投资的增加,中日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中日经贸往来的发展迅速,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产业升级和对外资政策调整,日本结合自身国际竞争力和本国国情,对华直接投资也进行了结构性调整。1993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在全球吸引外商投资中也位居前列。2003年后日本对华投资出现了高速发展的新局面,这次新发展是以制造业中的汽车工业和电气机器工业投资为中心而展开的,还出现了大型投资增加的新动向,这标志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已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现阶段的日本把中国由资源利用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的研发生产基地。日本对华投资初期,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是吸引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日本企业在中国建立加工生产基地,将产品返销日本或出口到其他国家,属于典型的“资源利用型”投资。近年来,日本企业逐渐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和百姓购买能力的增强,开始把占有中国市场作为主要投资战略。此外,日本企业增加了对科研机构的投资以开拓中国市场,并逐步建立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系统的投资模式。阳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PAGE18目录TOC\o"1-3"\u摘要: 1关键词: 21.中日贸易的发展动态: 32日本对华投资直接的新状况: 52.1投资动机变化带来的投资战略上的转变: 52.2在投资形态方面出现了目标更趋明确化和更加注重企业实际控制权的趋势: 62.3投资领域日趋高技术化、高附加价值化和多元化: 62.4投资领域拓宽: 72.5从制造业投资到资本市场: 72.6从合资到独资乃至21世纪初建立日中跨国公司战略联盟: 7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分析: 83.1日本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83.2日本对华投资企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点 83.3日资企业的资本装备程度相对较高 83.4金融流通等服务业投资大幅增长 83.5日本对华投资的内涵在近年来正在逐渐改变 84.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过程 95.日本对华投资产业转移的动因剖析 115.1中国方面: 115.1.1中国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 115.1.2中国投资环境全面改善 115.1.3对华投资收益增加 115.1.4中国成为世界最有利的投资场所 125.1.5与中国企业竞争的需要 125.2日本方面 125.2.1理论依据: 125.2.2现实依据: 136.新形式下的中日贸易的新机遇: 136.1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 136.2东亚共动体构想,给中日经济合作带来了又一个机遇。 146.3服务业外资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46.4日本对华投资现在还有非常宽广的潜在的空间 147.中国的对策: 147.1积极推动跨国并购活动 147.2充分利用中国的历史文化优势和自然资源的优势 147.3本土企业要对中国的经济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 147.4为有效地利用外资,并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15结束语 16参考文献 16致谢 17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展动态研究摘要:日本对华投资始于20世纪70年代。30年来,对华投资策略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性和结构分布以及中国的优势,来探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关键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投资特点;产业转移;新状况

1.中日贸易的发展动态:中日恢复邦交前,两国在“政经分离”的原则下,保持着有限的民间经贸往来。中日贸易的初期,中国对日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纺织品,农产品,矿物,石油等。而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多为钢材,化工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家用电器等。复交后,双边贸易额由1972年的1l亿美元扩大到1978年的51亿美元,6年增长近5倍,这是复交后两国放宽贸易限制后自然放量的结果。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双边贸易呈现出长期稳定增长态势,双边贸易额由1978年的51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845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36倍。统算1972至2005年32年间双边贸易额增长180倍以上。总体上看,30多年来中日经贸合作效果良好,取得了双方受益的双赢效果。如果依照时间序列的变化展开具体分析,又可以指出不同时段内受益的双方所处的地位、受益程度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双边贸易关系看,据有关统计数据,复交后直至1992年的20年间,日本的对华贸易依存率一直在5%以下,而中国的对日贸易依存率始终高于16%,表明在该时段内两国在对对方的贸易依赖程度上是一种非对称关系,换言之,日方居于主动地位而中方受益度更高,因为对华贸易如何不会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大局,。而对日贸易如何却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从2003年起,日本的对华贸易依存率继续走高后又再次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参见图1)。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对日的进出口商品类别比例,有了很大的变化。机电及电器出口的比例大大增加按。中方统计,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合同额从36.91亿美元增加到91.6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从29.16亿美元增加到54.52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48.2%和87.0%。其中,实际投资额2001年已超过1997年历史最高的43.26亿美元,合同额2003年也超过了1995年历史最高的79.52亿美元。从总体情况看,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合同额年均为63.0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年均为43.92亿美元,都明显超过了上次投资高峰1993--1997年年均实际投资额的47.77亿美元和29.02亿美元。2005年1—6月,在中国外商实际投资减少3.2%的情况下,日本对华投资又达32.69亿美元,同比增长20.4%。按日方统计,2000--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申请报告额从9.95亿美元增加到46.51亿美元,国际收支流出额(日本银行统计)从9.37亿美元增加到58.68亿美元,分别增加了367.4%和526.3%,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中方统计。其中,2003年国际收支流出额超过了1995年历史最高的32.11亿美元,2004年申请报告额也超过了1995年历史最高的44.73亿美元。2005年1—5月,按日本政府新的国际收支方式统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2650亿日元(约为25亿美元),按月平均也超过了2004年的水平2005年实际到位金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65.3亿美元。这期间,不仅投资额剧增,而且经营方式和投资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经营方式上,从“合资时代”转变为以设立日本独资企业为主导并且开始建立投资公司的“企业集团经营时代”。投资类型,日本跨国公司开始向生产以外的研究开发、国内销售、售后服务等全方位发展.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26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截至09年4月,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达666.8亿美元,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迈出可喜步伐,一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两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向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09年1-4月,双边贸易下降2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下降了15%左右,这既是双方共迎挑战、共克时艰的重要平台,也是中日两国着眼未来大势,筹划长远发展的难得机遇。截至2009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实际到位金额689.9亿美元。2日本对华投资直接的新状况:2.1投资动机变化带来的投资战略上的转变: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在亚洲的投资,然遵循着“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1987)。日本对华投资当然亦是如此。[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主张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围)已处于或已经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作边际产业),同时也是对方国家(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投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这既出于竞争方面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国内市场低价消费的倾向,因而较多采取了委托加工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日本企业开始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将我国单纯作为生产基地的企业大幅下降,而将我国同时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企业则大幅上升。中国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强化,日本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对华投资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投资战略也由出口加工型向市场导向型进而向研究开发型方向拓展。这可从表1中看出来。2.2在投资形态方面出现了目标更趋明确化和更加注重企业实际控制权的趋势:现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市场规模,与日本企业开始了一种更为对等和平等的合作关系。中日企业间的并购越来越激烈,有约90%的日本企业在并购中国企业,但也有部分优秀的中国企业开始并购日本在华企业。在这种趋势下,日资企业越来越多的开始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从日本对华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占合同金额的比率来看,1995年约为40%,而2002年则高达70%,进入新世纪后的日本对华投资更具有目标明确和稳步推进的特征。从投资项目数量来看,2002年1—9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8%,大大超过了合同金额的增长幅度。在以往对华投资中,日本企业出于降低风险的目的,大多采取技术合作或建立合资企业的形式。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使投资限制逐渐放宽,日本企业在投资形态上日趋采用控股甚至独资的形式,这一点不仅仅反映在新兴投资企业方面,而且原有投资企业也正在通过增资逐渐向这一方向调整和转化。2.3投资领域日趋高技术化、高附加价值化和多元化:目前日本对华投资仍侧重于制造业,2002年这一比重高达70%左右,并主要集中于电子、通讯等IT产业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行业。在IT产业方面已开始涉足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芯片等高技术核心产品的生产;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开始向精纺布料、包装和装饰品方面扩展。在新近投资中较为凸显的产品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关联产品、通讯器械产品、电子零部件等。在非制造业投资中,有将近一半集中在不动产开发和经营上。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不断开放,面向商业、流通和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将会有较快的增长。甚至可以认为,在市场全面开放的环境下,还可能在制造、批发零售、消费者金融和服务等方面出现一种跨越行业领域的复合型投资。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边际产业还占有一定比重,同时,日本主导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是有保留的,甚至也包括了其中的边际产业部分。2.4投资领域拓宽: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出现放缓的趋势与日本企业的海外发展方式有关,日本企业常常是先做一个小公司,再发展为一个大公司,先在一个范围内经营,后再做大。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日本企业都取得良好的业绩,目前进入扩大投资期,扩充在华经营网点。大部分日本企业在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业绩已经开始复苏,2005年52.5%的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加,2006年则有58.5%的日本企业表示改善了生产效率。这说明日资企业已经度过了在华的播种期,开始进入对成果的收获期,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对华投资。2.5从制造业投资到资本市场:从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上看,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技术力量的提高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具体表现为投资内容在以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化投资为主的基础上,进军资本市场:(1)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积累后,逐步加大力度投资以汽车工业投资为牵引的重化工业。(3)增加对以商业和金融保险业为主的非制造业投资。2.6从合资到独资乃至21世纪初建立日中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进入21世纪,对日本制造业冲击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日本三洋电机与海尔集团,以及随后的松下电器与TCL签订相互协作备忘录建立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这一事件了。它标志着日中企业之间由过去“不平等的技术提携”关系转变为“对等互利的全面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改变了这两家日本公司在中国家电市场上与中国本土企业进行激烈竞争的被动局面。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分析:3.1日本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由于各国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对外投资的产业分布也存在较大区别。据日本企业对在华日资企业的调查显示,日本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成品、零配件和资材,所占比重比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其他国家高出许多,也远远超过全部外资的平均水平。按截止到2006年底的外方累计出资额计算,对制造业的投资占日本对华投资的76%,制造业投资l与有明显优势。3.2日本对华投资企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点进出口总额相对于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母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的需要和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外向型经济程度普遍高于当地企业。日资企业的对外依存度还远远超过了全部在华外资企业的平均水平。3.3日资企业的资本装备程度相对较高人均资本装备程度是反映企业投资技术和资本含量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人均资产虽然比德国、法因等欧盟企业要低,但是与美国、新加坡等投资企业水平相近,并且比全部外资企业平均水平高出25%左右。这表明日资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仍然属于相对较高水平。3.4金融流通等服务业投资大幅增长日本对外非制造业直接投资中,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服务业和商业是四大投资热点。随着中国金融、流通等服务行业逐步对外开放,2006年日本企业也加大了对这些行业的投资。据日本大藏省发表的统计数据,2006年日本在对华金融、保险和租赁等非制造业行业的投资金额达到15.66亿美元,占当年对华投资总额的25.26%。3.5日本对华投资的内涵在近年来正在逐渐改变近几年来,日本对华投资方式也正在逐渐发展改变,对华投资不仅是考虑到我国的廉价劳动力成本,更多的是为了在我同筹措零部件,日资企业更看重的是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在中国进行研究和开发事业。4.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业转移过程日本对外投资的不断扩张是随着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起飞开始的。长期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美国是日本最大的投资对象国。21世纪伊始,日本对美国的投资开始出现衰退。同时,日本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开始增长,并主要集中于亚洲和中南美洲,对亚洲投资主要集中于东亚。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于“四小龙”,90年代主要集中于东盟,21世纪后逐渐转向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入了以知识集约化、信息化、服务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期,将逐渐失去成本优势的国内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由于当时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还未成熟,日本对亚洲制造业的区位选择更倾向于投资环境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新加坡、香港、泰国、菲律宾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投资总额较少,且主要集中在非制造业领域。80年代末,随着上述亚洲国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人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逐渐向海外转移,同时由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资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以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等诸多优越条件,使大量日本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并使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如表l所示,1989年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占47.02%,非制造业占52.8l%,到1991年制造业所占比重(53.37%)就已经超过非制造业比重(39.52%),而后逐年上升。到2001年日本在华制造业投资的比重(88.29%)达到历史最高记录。就1989—2003年的情况来看,制造业在总投资中所占平均比重达到了74.63%,而非制造业下降到了22.67%。我国利用日本投资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而从总体看,1982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只有1.7亿美元,但到2007年末,日本对华实际投资累计会额已达61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比重达8%左右,投资累计项日近4万项,成为中困第二大外资投资国。从具体行业来看,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纺织、木材和纸浆、化学、金属、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等行业。据统计,在1994年的日本对华投资中,纺织业占比重较大,分别是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项目的50.7%和金额的18%。因此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对华制造业的投资由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逐渐转向以化学、金属、机械、电子、汽车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特别是在21世纪之初,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如在2001年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中,纺织业占2.6%,食品占0.9%,木材和纸浆占1.7%,而对化学、金属、机械、电气设备和运输设备投资分别占11.5%、10.2%、10.15%、40.5%和16.1%.从表3可以看出,日本在华制造业企业的直接投资对中国向日本出口产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2年日本在华企业产品销售量中,出口到日本的占34.3%,在中国当地销售的占34.6%,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占31.1%,因此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出口率达到了65.4%。在各个行业中,产品有较大比例返销回日本的有纺织业(46.2l%)、机械(51.52%)、运输设备(45.6l%)。其中将中国作为出口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的主要是电子产品。而食品、纺织、化学和金属等行业主要面向广大的中国市场。5.日本对华投资产业转移的动因剖析5.1中国方面: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新发展是在国际直接投资连年大幅度衰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徘徊不前的情况下出现的:5.1.1中国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中国不仅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还克服了非典影响,GDP增长率从2002年的8%提高到9.3%,2004年又提高到9.5%,2005年上半年仍为9.5%。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使中国潜在的大市场迅速变为现实的大市场,为外商投资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市场条件。以汽车为例,20002004年,中国汽车生产量由207万辆增加到507万辆,其中小轿车从61万辆增加到232万辆,分别增加了1.45倍和2.80倍。由此,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四汽车生产大国和第三汽车消费大国,2010年还将成为世界第二汽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5.1.2中国投资环境全面改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履行入世承诺,在制造业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了服务业市场,并全面修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转变了政府作风。由此,中国投资环境全面改善,得到了外商的普遍认可。根据上海世贸组织事务中心和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2004年12月14日公布的《入世后上海投资和贸易环境的民意调查》,在100家外资企业(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和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中,80%以上对中国入世承诺的履行状况表示满意。对今后投资、贸易环境持乐观态度的占30.9%,比较乐观的占56.4%,合计占87.3%。根据13本国际协力银行开发金融研究所2004年初公布的2003年海外直接投资民意调查,从中长期看,93.1%的日本企业认为中国是开展海外事业最理想的场所,大大高于第二位东盟的29.2%、第三位美国的21.65.1.3对华投资收益增加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投资环境全面改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得到了越来越丰厚的回报。根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2004年11月25日公布的数据,2003年外资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盈利企业超过53%,盈利企业的销售额比2002年增加34.5%。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4年7月13日公布的《东亚制造业日资企业调查》,在华日资企业的74.4%盈利,高于上次调查的结果。根据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2004年10月公布的《中国投资企业现状调查》,与上年同期相比,5.1.4中国成为世界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投资环境全面改善,在近年来国内外进行的有关民意测验中,各国企业都把中国视为世界最有利的投资场所。根据美国道琼斯公司2004年11月15日5.1.5与中国企业竞争的需要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使日本企业面临着新的强大的竞争对手。根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开发金融研究所2004年3月公布的《关于日本制造业企业海外事业活动的调查报告》,1990--2002年,日本企业在美国市场与中国竞争产品的比例已由3%提高到21%;在日本国内市场中,除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外,中国家用电器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迅速扩大;至于中国市场,日本传统的家用电器产品已无力继续竞争。无论是当地市场还是出口市场,日本企业以中国企业为对手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了,一些企业甚至认为与中国企业竞争比与本国和欧美企业竞争更为重要。因此,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方面,13本企业普遍认为应首选中国,必须加大对华投资力度。5.2日本方面5.2.1理论依据:小岛清(1978)在《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贸易顺差导向的直接投资”理论,即后发展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完成向发达国家的产业吸取经验、追赶发达国家后,在扩大新产业的出口的同时,可以在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实行海外直接投资。通过在投资接受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提高比较劣势产业的效率,增强其比较优势,实现发展出口主导型产业的目标。同时,投资国还可以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扩大向投资接受国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出口。通过这样的海外直接投资,可以扩大相互的贸易,实现发展。该理论从日本的国情出发,为日本跨国企业所推崇,从而成为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5.2.2现实依据: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区位优势,属于贸易主导型,以扩张本国的边际产业为直接目的,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对日本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1)日本自然资源稀缺,日本贫乏的自然资源是矿产,矿产无论从其矿物的蕴藏总量还是从人均占有蕴藏量来说都是比较贫乏的。目前,在各种矿物资源当中,只有石灰石资源尚可称之丰富,而其他资源特别是石油、煤炭、铀等能源资源则尤显缺乏。这一点在其需要耗费大量矿物资源的工业高速发展以后显得更加突出,所以通过对外投资可以实现资源的国际调配,带来其失去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的进口或国内商品的进口,并促进制造与初级产品之间的专门发展。(2)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其国内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资本而言不断提高,并且随着更多的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引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低成本的国家,既可以促进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又可使日本国内劳动力稀缺和成本过高问题得到解决。(3)在欠发达国家投资建厂较容易得到该国的政策支持,实现生产的国际化。(4)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制造出廉价的优质产品,投放国际市场,从而实现销售的国际化。6.新形式下的中日贸易的新机遇:6.1中日关系面临的挑战中日经济关系还有很多挑战,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大的趋势不会发生逆转,众所周知中日合作已经远远超过了中日两国的范围,中国经济、日本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复苏自然会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日本和欧盟之间的三角贸易结构,使得世界经济的复苏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积极的作用。6.2东亚共动体构想,给中日经济合作带来了又一个机遇。鸠山首相提出的构筑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我想这个一定会对日本对华投资带来新的机遇。6.3服务业外资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0%,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也达到了52%,而目前中国的服务业仅占40%。随着批发零售商业、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的行业准入限制逐步取消,将为服务业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中国政府正致力于营造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以推动中国服务贸易更好更快地发展。6.4日本对华投资现在还有非常宽广的潜在的空间日本对华投资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取得很大的利于,一个是汽车,第二个是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7.中国的对策:7.1积极推动跨国并购活动在海外投资中,企业跨国合并与收购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也是目前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一是数量大速度快,二是资产质量优异。7.2充分利用中国的历史文化优势和自然资源的优势青岛,大连,深圳的地的产业基础和怡人风景对日本人具有吸引力。儒家文化不但对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也对日本企业的经营理念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日招商引资不仅要讲硬环境,更要广泛宣传软环境,充分利用文化和区位优势,把旅游、文化教育、健身休闲等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促进日本企业来对中国加大直接投资。7.3本土企业要对中国的经济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加强企业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国市场正从潜在市场走向现实市场,是最容易获利的时期。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远比印度、越南等国成熟得多,厚重得多,此时加强对中国的投资更现实。日本企业积极参与获利会更直接、更容易、更大。针对外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问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予以对待,并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冲突和风险,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机制,为外商投资及其在我国的经营活动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7.4为有效地利用外资,并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政府应按照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外资进行引导,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应逐步提高外资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而劳动密集型投资应逐渐向内陆转移。

结束语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应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采取积极的对策,谋求利益,加强我国经济建设,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变,包括发展,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大吸引日企的投资,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参考文献[1]黄顺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现代商业2008(3)[2]杨亚男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2007[3]高敬峰中日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特性分析[期刊论文]-世界经济研究2004(1)[4]青木昌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