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散文作用题_第1页
高考阅读散文作用题_第2页
高考阅读散文作用题_第3页
高考阅读散文作用题_第4页
高考阅读散文作用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阅读散文作用题第1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一、真题体验第2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分析段落作用(一)分析开头段的结构作用第3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009·江苏):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上善若水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第4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第5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1节基础:整合·点拨第6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答案:①开门见山,照应题目,点出文章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第7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题目: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第8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③……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第9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⑨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⑩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第10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题目: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答案:①自然引起下文对三位死人的回忆;②与下文内容形成对比(抑扬),突出对伟人的敬意。第11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回顾豆腐阿城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内容上:交代故事人物,并点出两代人观念的冲突。结构上:(1)运用倒叙的方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2)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3)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第12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例3:枣核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设置悬念)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她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解开悬念)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卒章显志)第13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悬念的好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以小见大是记叙文写作中一种常见的技法.从小处落笔,大处着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线索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结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第14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总结:首段常见的作用是:①统摄全篇,领(引)起下文;②照应标题,点明题意;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的感情基调⑤引出下文,为下文(张本)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⑥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第15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首段作用补充一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例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第16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首段作用补充二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例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第17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中间段的作用第18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1节基础:整合·点拨第19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子”“麦客子”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语句节奏有了变化。第20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1节考点:体验·解读第21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答案①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②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第22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3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中间句段的作用(结构)①过渡(也叫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②照应: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文字相照应,与下文……文字相照应。③转折(换):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换),由……转而写……第24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例1:江西卷泰山很大汪曾祺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第25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泰山很大汪曾祺

泰即太,太的本字是大。……

因此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

……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第26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第27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于是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第28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第29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例1:江西卷泰山很大汪曾祺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第30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第31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三)尾段的作用第32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尾段常见的作用是:

总结上文,照应前文(开头)(题目);

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在文章的结尾就文章的主题发表总结性文字,那叫“点明主题”,如果就主题的含义有所延伸,说白了就是上升了一个层面去说,那就是“升华感情,深化主题”了。如: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第33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1节基础:整合·点拨夜宿乌镇(节选)朱希和第34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步步高二轮》P52

烟雨桃花潭

陈所巨8.文章结尾处,作者说:“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案:与前文呼应,表现出桃花潭的友谊,影响深远;一句疑问,引发读者思考,令人回味;点明题旨,桃花潭的诗情画意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第35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步步高二轮》P51

《耽在瓷器口的光阴》3.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第一段。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第36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答案: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第37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简要说明理由。答案: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第38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苔藓

李汉荣5.“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从全文结构来看有什么作用?答案:①抒情载体、线索,渲染、升华感情。②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第39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第40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插入性语段作用第41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朱自清的《背影》文章第三段写父亲送我去车站时,插入了这样的材料:父亲为有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42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分析:《背影》插入的材料表明父亲对“我”的关心甚是仔细,但最终还是不放心,亲自送我,这样通过这插入的材料更能突出父亲送“我”到车站这一情节的可贵,这一情节所体现的细致入微的关心,更让“我”感受父亲的慈爱。

如果没有这插入的材料,就不能突出这慈父之情。第43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萧乾的《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4.文中第⑥~⑩段写回忆孙中山去世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改编题)实际上是插入题。插入了的是“我”十多年前还是孩童时瞻仰孙中山遗体的事情。第44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答案:①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②与鲁迅去世的材料虚实相衬,使主旨得以深化、提升,强化了伟人的人格的力量,深化了“朦胧的敬慕”的主旨;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思路得以拓展,行文富有变化。第45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插入段的作用: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补充、解释),增强了思想魅力,突出文章主旨(使主旨更加鲜明);结构上:拓展了思路,使文章思路灵活多变,为下文……作铺垫。第46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读《母亲》(莫言),思考:1.请说说⑤节写以色列老太太一节的作用。2.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第47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母亲莫言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第48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③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是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刻,我总担心母亲走上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次下工回来,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她对我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被阎王爷叫去了,但她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第49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⑤我曾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第50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第51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村里粮食保管员让一群孩子学狗叫。学得像,他便把那块豆饼远远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我也曾是那些学狗叫中的一个。回家后,父亲和爷爷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但我感到了话里的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选自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第52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请说说⑤节写以色列老太太一节的作用。

【答案】这是宕开一笔,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1分)①内容上,与我母亲、父亲、爷爷的形象互补,说明无论何时何地,在灾难困苦当中,母亲和普通的人们,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丰富了内容,突出了主题。(3分)②结构上,让文章结构灵活多变,为下文抒写感受作铺垫。(2分)

第53页,共6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补充: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