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武传》
同步练习
1.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单于七其节②轼郛乃得归③得便见汉使④反欲斗两主
⑤诚甘奉之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⑦区汉节牧羊⑧宜皆除之
A.①⑧/②⑦/③⑥/④⑤B.①⑤/②⑦/③⑥/④⑧
C.0@/②⑦/③⑧/④⑥D.©©/②③/⑥⑦/④⑧
2.下列各项中的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皆为陛下所成就
C.子卿尚复谁为乎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B.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C.兄弟并为郎凿地为坎,置媪火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如惠语以让单于
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空自苦亡人之地
C.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D.信义安所见乎
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谦让
B.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访
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半坐:治罪
6.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单于壮其节
②轼郛乃得归
③得率见汉使
④反欲斗两主
⑤诚甘乐之
⑥空以身浮草野
⑦林汉节牧羊
⑧何久自苦如此
⑨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⑩尽灯汉使路充国等
A.①⑧/②⑦/③⑥/④⑩/⑤⑨
B.①⑤/②⑦/③⑨/④⑩/⑥⑧
C.①@/②⑦/③⑥/④⑧/⑨⑩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⑨/⑧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移中厩监。天汉为子,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骨干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
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手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歌王、虞常等谋反匈奴,欲杀卫律。麻王尝私见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
便煮或日宜皆除之单于便工律召或受固式谓恚等屉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
武,驰召医。
武益愈,单于剑斩虞常已,律目:“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
胜请降。律谓武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
尚可得乎?“武骂律日:“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
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甄,叛乳乃得归。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
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
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令△相与谏目:“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
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
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日:“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莺,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
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
归汉/
B.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
归汉/
C.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
归汉/
D.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或曰/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
归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我国古代把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为“持节”。
C.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也泛指外族年长的首领。
D.舍人,随侍在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奉命出使,因事受到牵连。天汉元年,苏武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因受维王等谋反事件牵连,被
扣在匈奴。
B.苏武忠于汉朝,不惑于胁迫利诱。卫律试图以现身说法,诱导他投降;苏武面对胁迫利诱,先怒斥卫律,
后以自残表坚贞。
C.廉颇诋毁相如,但是知错能改。他认为蔺相如只凭借口舌之劳,而官位比他高,为此愤愤不平;后认识
到错误,负荆请罪。
D.蔺相如大度宽容,气度格局非凡。他不与廉颇一般见识,面对廉颇的无端辱骂,主动退让,因为在他心
里还有更重要的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
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有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
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
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
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
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尊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
至此?"屈原口:“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
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璃?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口:“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鳍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
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
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煜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粤归营。单
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目:“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
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口:“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
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营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
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日:“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
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1.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1)卒使上官大夫母屈原于顷襄王
(2)其存君兴国
(3)惠等哭,舅归营。
(4)空以身修草野。
12.语段(一)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
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
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戳邪恶的统治集
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
观辩证些。
13.选出对文段(一)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4.句子翻译: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5.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范晔评《汉书》“文赡而
事详”,“详而有体”,试结合两篇文章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口:“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
安所见乎?前f芍为奉车,从至雍横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卮牛,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巡捕,不得,惶恐饮药
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
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隹官,子
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
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镀,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
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日:“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上,
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口:“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霏衿,与武决去。
(二)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一积
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遣因杼将军
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目:“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日:“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
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日:“乃李绪,非我也。”
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闹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阕氏死乃还。单于壮陵,以女妻之,
立为右校王,居外,有大事,乃入议。昭帝立,为涉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
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见陵,曰:“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日:“霍
与上官无恙乎?”立政目:“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陵字立政日:“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
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
何语之亲也!”因罢去。立政随谓陵日:“亦有意乎?"陵日:“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
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史记•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B.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C.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D.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君,既可指年长的君主、主人,又可作为称呼他人兄长的敬辞,文中指后者。
B.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土地神;除此之外,“稷”也是古人对土地神的称呼。
C.保宫,在汉代既可指少府的属官,也可指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文中指后者。
D.大将军,是汉代最高军事统帅,一般主管军事,文中霍光以该身份兼任辅政职务。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对苏武动之以情。他细述苏武的兄长和弟弟为汉天子忠心效命的悲惨下场,以及苏家妻离子散,老
母逝世的残酷事实,以期突破苏武的心理防线。
B.李陵对苏武晓之以理。他指出苏武归汉无望、信义不闻的可能;又根据皇帝的一贯表现,作出了归汉后
也难料安危的预判,以期瓦解苏武的爱国意志。
C.李陵家人因误会被杀。公孙敖从抓获的人质口中得知了李陵在教匈奴练兵的消息,皇帝因此事大怒并因
此将李家灭族,但实际教匈奴练兵的人是李绪。
D.李陵对大汉情感复杂。他虽然对武帝的统治十分失望,但面对汉使的邀请,仍显露出归汉之意,只因其
对话意外被卫律听闻,他迫于威胁才勉强拒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酷,效死于前!
(2)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阅读《苏武传》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日:“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
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椽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射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
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
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
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
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链,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
言!”
2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第二年
B.皆为陛下所感就成就:完成
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素:平时,向来
D.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女弟:妹妹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武置酒设乐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B.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①里蒙斧钺汤镶②此言里小,可以喻大
D.①敢使陵来说足下②故木受绳则直
22.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见犯乃死,重负国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为降虏于蛮夷D.皆为陛下所成就
2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2)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传(节选)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竺”。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盲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
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①,数为燕王所讼,子
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衰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期,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
习茗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
令朝申掌,号称等再,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
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子之,问专有:“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
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②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
日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日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日车崎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日后将军营平侯
赵充国,次日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日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日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日宗正阳城侯刘德,
次日少府梁丘贺,次日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日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选自《汉书》)
【注】①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②法:动词,仿效。
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半亚坐死:因犯罪被处死
B.霍光程其奏,免武官寝:睡觉
C.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故事:过去的典章制度
D.子前坐事死,上用之闵:同“悯”,同情,怜惜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
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B.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
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
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
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的死称“崩”。
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为“望”,十
六日为“朔望”,最后一天为“晦”。
C.祭酒:本为古代飨宴时爵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后成为学官名,较为有名的有博士
祭酒、国子祭酒等。文中指祭祀。
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或者在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
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
非常优容、尊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时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
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
其中的一位。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29.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
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
闻标题一般。达西部蓍作港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备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雎说其有多少其芋意味。至《国
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
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落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
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
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其使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就;“便
出现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性质逐渐加强,“”性质逐渐
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
之地了。
3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部著作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B.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备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C.后世文学家深受这两部著作的推崇,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D.这两部著作深受后世文学家的推崇备至,他们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3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文学史传
B.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史传文学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传文学
D.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史传
3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皆出自此书。
B.《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过秦
论》即出自此书。
C.《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D.《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班固在传记后称赞苏武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33.《过秦论》与《苏武传》均使用了对比手法,试分析这两篇文章中的对比手法,说明有什么不同。
34.《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两篇文章在谋篇布局和所要表现的人物精神上有何不同?
3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收氯)由()雪唧)
3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扶擎()到()凰)食
3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弋(谢纺额)毅)弓弩
3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穷顿)颇)足下檄()阳宫
3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单()于文人勺()遵()单于
4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琳)毛翔()节演
4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M()负国左伊秩罩()艰()火
4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纸()王脚)邪()王阚()氏()
4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尔)已死啜燃
44.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㉕穷国()㉖.)足下㉗核()阳宫㉘扶擎()
45.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⑨星邪()王⑩阚脚)⑪事()负国⑫秩罩()
46.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⑤单()于⑥丈人彳共)⑦遵()单于⑧纸()王
47.指出句式特点
维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见犯乃死,重负国()
劾大不敬()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皆为陛下所成就()
48.分析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
天南雪,武卧啮雪()
学氐郛乃得归()
区汉节牧羊()
武能叩纺缴,密弓弩()
49.解释下列加点字。
乃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之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
欲用此时降武()
君印我降()
口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以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以货物与常()
赐钱二百万以葬()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50.指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1)空自苦。人之地()
(2)信义安所见()
(3)与武兴去()
5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52.解释下列加点字。
假: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币:置申遗单于()
引:虞常果申张胜()
舆:粤归营()
53.分析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
空以身滑草野()
诚甘乐之()
何久自苦如此()
54.分析句式。
为降虏于蛮夷()
55.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且陛下春秋高()
皆为陛下所感感()
单于视尽有而惊()
56.指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1)呼主背亲()
(2)与场毛并咽之()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置巾遗单于币:
(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假:
(3)如惠语以让单于让:
(4)扶攀下除除:___________________
(5)虞常果引张胜引:
(6)因厚跖单于,答其善意赂:
58.解释下列加点字。
阴:阳相与谋劫单于母阕氏归汉()
即: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如:如惠语以让单于()
59.分析文言句式。
匈奴使留在汉者()
60.分析下列句式。
募土斥候百余人俱()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使()决人死生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61.分析下列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侬节辱命()
欲因此时陟武()
反欲斗两主()
62.名词的活用
孺卿从制河东后土()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得夜见汉使()
63.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汉天子我又△行也()
张胜许之,以弹物与常()
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6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及
农卫律所将降者()
事如此,此必与我()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予之挈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当
汉亦留之以相m()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学死()
料大王士卒足以m项王()
一夫m关,万夫莫开()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北邀当国者相见()
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单于子弟卷:兵与战(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会
含武等至匈奴()
合论虞常()
单于召合武官属()
幸
事蒙其赏蜴()
事蒙大恩,赐号称王()
65.以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_____—
赐钱二百万以葬连词,—
以货物与常介词,_—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_____—
66.解释下面的通假字的意思。
④空自苦二人之地同“_
—
⑤信义安所见乎同“
⑥法令亡常同“
⑦与武决去同“
67.解释下面的通假字的意思。
①呼主背亲
同“一—
②与酸毛并咽之同“—
—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同“
68.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
副有罪,m相坐动词,
料大王士卒足以m项王乎动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
69.被动句
④绥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表被动,—
⑤见犯乃死,重负国_____”表被动
⑥劾大不敬”表被动,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表被动,—
⑧皆为陛下所成就_____“表被动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①“壮”,形容词意动,认为……壮烈。句意:单于钦佩他的气节。
②“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哺乳、生子。句意:等到公羊生了小羊,你才能回去。
③“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在夜晚见到了汉使。
④“斗”动词使动用法,使……相斗。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⑤“甘”,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甘(快乐)。句意:(我也)确实会对此感到快乐。
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对上、在上。句意:李陵和卫律所犯的罪可以说是罪孽滔天,天地不容。
⑦“杖”,名词活用为动词,拄着杖、拿着杖。句意: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
⑧“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句意:应该让他们全部投降比较合适。
①⑤形容词意动用法;②⑦名词活用为动词;③⑥名词作状语;④⑧动词使动。
故选Bo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用“见”表被动,被动句。
A.“留在汉”修饰“匈奴使”,为定语后置句。
B.“为……所”表被动,为被动句。
C.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谁''为宾语,宾语前置句。
D.根据“也”分析,此句为判断句。
故选B。
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连词,和;
B.分别为副词,才;连词,于是。
C.都是动词,分别为做;成为。
D.分别为介词,在;目的连词,来。
故选Ao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通假字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A项,“畔”同“叛”,背叛。
B项,“亡”同“无”,没有。
C项,没有通假字。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D项,“见”同“现”,体现。
故选Co
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让:责备。句意为: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故选Ao
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②名词用作动词,生子。
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
⑦名词用作动词,执、拄。
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
⑨名词作状语,向上。
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故选Bo
7.D
8.C
9.B
10.(1)你作为汉朝的臣民,不顾恩义廉耻,背叛皇帝和亲人,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凭什么见你呢?
(2)现在如果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只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将国
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有人说应该都让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
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
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汉使者''是“杀’’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或日”是主谓结构,“或”做句子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C;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的话,应在“等'’后断开,排除A。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也泛指外族年长的首领”错,应为“也泛指外族的首领“,并非指“年长”的外族首领。
故选Co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先怒斥卫律,后以自残表坚贞”错,顺序颠倒。原文苏武自残是在审讯之前,“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而怒斥卫律是在苏武痊愈受审之时,卫律劝降,“武骂律日:’汝为人
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故选Bo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畔”,通"叛”;”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何以……为",固定句式,凭什么…
呢。
(2)题得分点有:“所以”,表原因;“先”“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前面,把……放在后面;“急”,危
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
汉宫移园中管马厩的官。天汉元年,且鞋侯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
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克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
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
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常惠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
汉所期望的那样。
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维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想要杀了卫律。维王曾
私下拜见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有人说应该都让他们投降,单于派卫
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
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
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
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你通过我而
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骂卫律说:“你做
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凭什么要见你!”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
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
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材料二:
廉颇说:“我作为赵国的将军,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
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
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
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
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是仰慕您高尚的
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
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
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
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
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
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
了!”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1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贬低,讲坏话;
存:思念;
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运;
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12.C
13.D
14.(1)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15.“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
议论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示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而表明自己
高洁的思想。
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托词——“副有罪,当相坐。“一
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
羞成怒,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傲然风骨。作者叙述苏武面对卫、李两人劝降的措辞各有不同,
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是国家民族之罪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对他的卑鄙手段与
傲慢态度是不同的,由此亦可见出文笔的“详而有体巧妙的对比衬托,相得益彰,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
【解析】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1)句意为: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贬低,讲坏话;
(2)句意为: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存:思念;
(3)句意为: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舆:名词作动词,用车子抬。
(4)句意为:白白地用身体使草地肥沃。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错。没有指责屈原不懂变通,不顺应时代的意思,是发出的
疑问,有这样美好的品质,为什么还会被放逐。
B.“含蓄批评屈原”错。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借渔父之口发出疑问,有这样高洁品质的人得不到重用,是为
什么呢?是不愿向世俗妥协,不同流合污。
D.“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错。原文没有表达出不同意的意思,原文“众人皆醉,何不铺其
糟而啜其鹏?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是问屈原为什么不能小酌一杯,顺应时代?
故选Co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议论属总结性评论”错。材料一选段不是总结性的评论,而是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在有限的篇
幅内,叙述当时楚国的现状,讲屈原是怎么被疏远和放逐的,以及他的思想是怎样的。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会,一起;降,使……投降。
(2)得分点:以,拿、让;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玷污;之,定语后置标志,"察察''和"汶汶”是定语,
分别修饰中心语"身''和"物",翻译的时候将定语放到中心语前面来。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
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
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示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而表明自己高洁
的思想,其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他被流放的原因,也是他高洁品质的
体现。作者在叙事时直接出面说理,这是《史记》传记文中的变例,是创新。这类似于小说戏剧中的陌生
化方法,议论打断了故事的发展进程,引导读者对正在发展的故事进行理性判断,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
凝练的语言描写,以言传情,可使人物性格更鲜明。面对叛徒卫律逼降时的托词——“副有罪,当相坐。“一
苏武厉声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一针见血,斩钉截铁,不留情面,使之哑口无言,恼
羞成怒,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而苏武岩然不动。面对李陵婉言劝降,苏武坦然而言,“虽蒙斧钺汤镶,
诚甘乐之”,由此可见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傲然风骨。作者叙述苏武面对卫、李两人劝降的措辞各有不
同,卫律本为汉人而降匈奴,是国家民族之罪人,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因此苏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卸货合同范本
- 2025年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校园招聘发布(动态更新)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红木百宝隔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行业品牌孵化合作合同
- 集体合同生效程序2025年度企业劳动争议处理与调解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购房借款合同(含房产交易监管)
- 二零二五抖音娱乐账号IP打造与运营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委托监护与协议监护医疗支持服务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立式单轴镂花机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现代人如何利用中医知识进行自我保健
- 《民事诉讼法》课件
- 锦绣金华完整版本
- 环保合规与企业风险管理
- 子宫内膜癌教学查房
- 预防深静脉血栓VTE持续改进QCC品管圈PDCA案例3例
- 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方案(技术标)
- 【原创】头脑特工队开的那些心理学脑洞
- 美甲艺术全套教学课件
- 中国古代餐具
- 电动执行机构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 施工日志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