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高考联盟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高考联盟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高考联盟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高考联盟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高考联盟高三1月调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高考联盟2023年元月高三调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正因为它们与其他时代的诗词相比更加经典。B.阅读唐宋诗词,可以让读者在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C.从唐诗宋词抒写的内容来看,唐宋人和现代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D.唐宋词为贮存丰厚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使之“固定”了下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因而要了解前人的心态,读他们的诗作是最佳途径。B.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C.读词需要读者澄思渺虑,学会倾听和思考词人的心声,与词人达成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D.读者在读词的过程中往往会主动地讲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对原作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原作思想意蕴更有广度和深度。3.下列读书之法与材料二中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A.朱熹提出读书要“熟读精思”“切已体察”。B.王国维读李璟《浣溪沙》,选择词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进行鉴赏。C.《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向黛玉讲解读王维《塞上》的体会。D.张溥读书“七录”“七焚”。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渴望健康的人[意大利]布扎蒂距离城市约莫两公里的山岗上,坐落着一所庞大的城堡式麻风病院,一道坚固厚实的围墙高耸在城堡四周,兵士们在围墙上放哨巡逻。薄暮时分,麻风病人照例聚集在围城跟前,向态度温和的那些兵士打听消息。“喂,加斯帕尔,”他们问道,“今儿晚上你可瞧见什么?大街上有人吗?你说有一辆马车,噢,那是什么样式的马车?……王宫掌灯了吗?灯塔的火炬点亮了吧?……公爵可已回来?”他们一连几个钟点站在那里喋喋不休地闲扯,丝毫不觉困惫。惟独一个年轻病人从不在这种场合露面。他入院才两个月,出身高贵门第,是个骑士,他叫姆塞利东。“你怎么在这里独自闷坐?”同伴们打他病房前经过,问道,“加斯帕尔答应今天晚上给我们讲焰火晚会的盛况,想必十分有趣呢!”“朋友们,”他走近门槛,用一块白亚麻布遮掩着狮子般的丑脸,温柔地说,“我明白,哨兵讲述的趣事逸闻使你们痛楚的心灵得到莫大的慰藉,这是把你们跟外面那个大千世界,跟健康者的城市联系起来的惟一纽带。是这样吗?”“是的,确实是这样。”“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听任命运之神摆布,永远不再希求离开这里,而我……”“你怎样?……”“而我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我确信会重获健康,明白吗?我渴望像往常一样健康地离开这里,重返家园。”熙攘的人群中走来一个名叫贾柯莫的老头儿,他是麻风病院资格最老的病人,年纪至少一百一十岁,麻风病折磨他几乎已有一个世纪。他早已没有像样的四肢,脑袋、胳膊、大腿溃烂模糊,身躯就像一根细竹竿,一绺白发粘在脑门上。他和蔼慈爱,聪明睿智,博得所有病人的尊敬。听到姆塞利东的谈话,贾柯莫老头止住脚步,对他说:“姆塞利东,可怜的孩子,我到这儿将近一百年了,走进这个大门的人,从来不曾有谁能活着走出去的。这是麻风病人的命运。不过你将亲眼看到,我们在这里一样能够生活,甚至可以生活得十分快活。”老头儿说完,摇晃了一下那长着美妙白发的脑袋。“不过,”姆塞利东替自己辩护,“我需要恢复健康。我是百万富翁,你倘若登上围墙,就能瞧见我的府邸和它的两个闪烁着耀眼光辉的白银圆顶,我的骏马、狼犬、猎人、仆人在等待我。你应该明白,智慧的长者,我需要健康。”“倘若仅仅凭主观的意愿便足以驱逐病魔,事情自然十分简单。”贾柯莫慈祥地微笑。“不,我无须借助于药物,我只是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施恩治愈你的病?我们每个人都在祈求,没有一个夜晚不向上帝表示我们的虔诚,可是谁……”“是的,人人都在祈祷,但跟我的情况完全不同。你们每个晚上去跟哨兵山南海北地胡扯,而我却向上帝千百次祈祷。你们干活,读小说,玩纸牌,几乎跟健康的人一般逍遥自在,而我除去吃饭,喝水和睡觉绝对必需的时间之外,始终心敛意宁地祷告,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贾柯莫,你是富于智慧的长者,会明白这些事儿。”贾柯莫听着这一席话,身躯不停地颤栗,滚滚热泪夺眶而出,淌在死灰色的脸皮上。“是的,是的,”老头儿呜咽说,“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我也曾专心致志于祈祷上帝……谁晓得我的意念稍一松弛,中断了祈祷,全部心血换得的成果竟然统统毁于一旦……你瞧,我现在被疾病糟蹋成什么模样……”“那么说,”姆塞利东问,“你不相信我……”“我只能说愿上帝保佑你。”老头儿嗫嚅着踉踉跄跄地朝着聚集在围墙前面的人群走去。姆塞利东独自在厢房里打坐,全神贯注地祷告,毫不理会病友们的召唤。两年过去了……一天,姆塞利东走出病室,灿烂的阳光迎面照来,人们惊诧地发现,他的狮子一般丑陋的模样不见了,显现出来的是一副青春焕发的英俊脸庞。麻风病症消失了。“他恢复健康了,健康了!”病友们欢欣雀跃,把他当做凯旋的英雄高高举起来。他获得了自由,在守卫的哨兵跟前举行了欢送仪式。随后,贾柯莫老头颠踬着陪送他出院。哨兵检验了证件,用钥匙开启大锁,打开了大门。晨光灿烂,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清新温柔,充满着希望。葱郁茂盛的树林,青翠如茵的草地,鸟儿清脆甜润的啁啾声。远处显现出城市、莹白的塔楼、花园凉台、招展的旗帜,外面有着纷纭扰攘的人群和变幻莫测的世界,有着女人、奢靡、宫殿、阴谋、权势、武力。这是人的王国!贾柯莫惊羡地看到青年人喜形于色,容光焕发。姆塞利东瞧着大好世界的美景,露出欣慰的笑容。但这只是一刹那!骤然间,年轻骑士的脸色刷地一下变得苍白。“你怎么啦?”老头儿觉得姆塞利东是由于过度兴奋而晕眩。哨兵在一旁催促:“快一点儿,青年人,迈开步子走出去,我要关闭大门了。”姆塞利东相反地倒退了一步,用双手捂住面孔:“天哪,多么可怕呀!”“你怎么啦?”贾柯莫重复地问,“觉得不舒服吗?”“简直无法忍受,”姆塞利东惊呼,他眼前的景象霎时间完全变了。塔楼和宫殿的圆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见龌龊的茅屋、粪土、贫穷;屋顶上的旗帜不见了,只有黑压压的一片牛虻。老头儿问:“告诉我,姆塞利东,你瞧见什么啦?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辉煌的宫殿。对吗,姆塞利东?”“是的,是的,一切都变得那么令人可怕。为什么?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智慧的老头儿回答,“这是我们的命运,一切全得付出昂贵的代价。你获得了胜利,恢复了健康,现在该你偿付代价了。“偿付代价?为什么?”“你战胜了病魔,你不复是往日的你,而是脱胎换骨了。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使人超凡脱俗。这就是偿付的代价!你最终成了我们的人,姆塞利东!留下来吧,留在我们这些麻风病人中间……喂,哨兵,把大门关上吧,我们回去了。”砰的一声响,哨兵关上了城堡的大门。(有删改)[注]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严重者肢端残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姆塞利东进入麻风病院后,意志坚定,一心希望恢复健康,重返富裕的贵族生活。B.麻风病人与看守士兵的闲聊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和命运妥协,精神生活的空虚无聊。C.姆塞利东辛苦虔诚的祈祷,一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与其他的麻风病人形成对比。D.姆塞利东最终回到病人们中间,是因为他的目标没有实现,遭到了命运的捉弄与唾弃。7.关于文中贾柯莫老人的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柯莫老人在病人中年纪最长,和蔼慈爱,聪明睿智,是麻风病院的实际领导者。B.姆塞利东的话让老人热泪盈眶,是因为他的话让老人想起昔年与病魔苦斗的惨痛经历。C.贾柯莫老人在小说中既是一个线索人物,也是众多麻风病人中的典型人物。D.文末贾柯莫老人的分析,揭开了事情的真相,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有利于主旨的表达。8.“砰的一声响,哨兵关上了城堡的大门。”结合小说,合理想象姆塞利东接下去在麻风病院的所作所为,并指出这样想象的理由。9.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具有浓厚的寓言色彩,请联系小说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其寓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庄王喟然叹曰:“吾闻之:其君贤者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毅,恐亡。且世不绝圣,国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戚然忱,恐圣知不在乎身。自惜不肖,思得贤佐,日中忘饭,可谓明君矣。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揸,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山上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B.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C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D.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有“不才、不贤”的意思,与“不孝”含义不同,而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的“不肖”含义相同。B.九夷,古代称东方的部族,后成为泛称。在“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中,“九夷”与“五狄”都泛指少数民族。C.太牢,即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它是最高的祭祀等级,高于“少牢”。D.东面,文中表示“在东面”的意思,与《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东向”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晋平公的提问,师旷从致力于博爱、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不被世俗和身边的人束缚、要有远见卓识等方面,高屋建瓴地对人君之道做了回答。B.楚庄王求贤若渴,认为若有贤明的臣子作为老师辅佐自己,就可以称王,而自己没有贤才辅佐,担心走向灭亡,因此忧心不已并发出了感叹。C.越王勾践打败吴王之后,并未骄傲自得、自以为是,而是要求群臣见到自己的过失必须告知,否则将予以处罚,这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位明主。D.齐景公外出狩猎,在山上看见老虎,在水中见到蛇,认为这是不样之兆。而贤臣晏子借机劝谏他要知人、用人、任人,并认为山中见虎、水中见蛇并非不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戚然忧,恐圣知不在乎身。②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14.文中列举了许多君王任用人才的故事,在对待人才的态度和任用人才的方法上,这些君王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微之三首(其三)①白居易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②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的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B.诗人与微之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为此他勉励微之并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D.“狂风”和“孤云”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16.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古诗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云”是古典诗文的常见意象,多姿多彩的云,营造了诗意的天空。古人赋予“云”不同的内涵,有时云被染上各种颜色,如《登泰山记》中的“___”,《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有时云具有不同的姿态,如《李凭箜篌引》“___”中云是静态的,《春江花月夜》“___”中云是动态的;有时云又被赋予了比喻义,如《阿房宫赋》用“___”来形容宫女的秀发,《过秦论》用“___”来比喻陈涉起义的形势。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照亮艺术,人民滋养创作。人民是文艺的土壤,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培育,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①的丰沛源泉。生活积淀的厚度成就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对人民情感的深度决定艺术创作的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出一大批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实践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尊重人民意愿,文艺工作者才能大有作为,文艺创作才能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艺术与人民从来都③,文艺不仅反映着人民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真实情感和喜怒哀乐。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的一切创新,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人民。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更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真心诚意地向人民学习,把人民作为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A.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B.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C.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D.一部好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更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保存了5256张照片的手机相册,塞满了949条待看课程的视频网站,已使用485G内存的网盘……盘点存下的数据资料时,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只“数字仓鼠”,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总舍不得删除。①?在学术上,它被称为“数字囤积症”,指的是“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的症状”。相较于日常生活的“囤积癖”,电子囤物似乎更为“无害”——毕竟电子囤物不影响他人,也不会压缩生活空间,在信息的汪洋里,“电子水滴”永远不嫌多。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囤物”?有人说,舍不得删除的电子物件,有时候承载着内心的依恋情感。相册里和爸妈报备回家的微信截图、出地铁站撞见的粉紫色晚霞、甚至同一角度的N张自拍……“虽然多是些无聊的照片,但回看时会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时间大盗,在按下拍摄键的瞬间,窃取了世界的一块碎片,留住了旧时光。”②,电子囤物也是一种为获得安全感的“工具性存储”。“不敢删,删了就怕到时候会用到。”很多人如此形容自己“电子囤物”的原因。有时,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只做知识的搬运工,容易被“吃灰收藏夹”带来的无力感淹没,从而为“数字”所掌控。因此,我们要注意过度囤积背后潜藏的问题,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下列各句中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退的,四凤也要回家。C.两个穿灰大衫的——宋思子与吴祥子,正低声地说话,看样子他们是北衙门的办案的。D.“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了阿Q对现实的穷困很无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高考联盟2023年元月高三调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正因为它们与其他时代的诗词相比更加经典。B.阅读唐宋诗词,可以让读者在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C.从唐诗宋词抒写的内容来看,唐宋人和现代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D.唐宋词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使之“固定”了下来。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因而要了解前人的心态,读他们的诗作是最佳途径。B.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C.读词需要读者澄思渺虑,学会倾听和思考词人的心声,与词人达成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D.读者在读词的过程中往往会主动地讲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对原作的理解之中,从而使原作思想意蕴更有广度和深度。3.下列读书之法与材料二中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A.朱熹提出读书要“熟读精思”“切已体察”。B.王国维读李璟《浣溪沙》,选择词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进行鉴赏。C.《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向黛玉讲解读王维《塞上》的体会。D.张溥读书“七录”“七焚”。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材料一第三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C2.B3.D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5.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总述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然后分别以李、杜、苏、辛为例具体阐述;②运用举例论证:论据典型、充分,根有说服力;③论述语言:简洁凝练。【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正因为它们与其他时代的诗词相比更加经典”原因概括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表述是“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见其他时代的诗词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而唐诗宋词作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的原因应是除了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还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B.“阅读唐宋诗词,可以让读者……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选项内容扩大范围。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是“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可见是“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D.“唐宋词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使之‘固定’了下来”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可知,唐宋词贮存了丰厚的人生意蕴,但应是唐宋词人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其典范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是立竿见影的”理解不当,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中表述是“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要阅读经典的诗句,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D.“‘七录’‘七焚’”的意思是(阅读作品要)抄写七遍,焚毁七遍。这是强调读书的勤苦,与作者的观点不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出“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等观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而材料二中,作者引用况周颐的观点“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结构上分析,在材料一的第三段中,作者首先提出“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的观点,总述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接着,作者以分别以李、杜、苏、辛为例具体阐述,呈现出总分式的论证结构。从论证方法上分析,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分别举出李、杜、苏、辛例子来论证作者“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这一观点。因为李、杜、苏、辛都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所以具有典型意义,从而使文章的论证体现出论据典型、充分,很有说服力的特点。最后,从文章的语言特点上分析,第三段的语言简洁凝练,要言不烦。如对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作者总结出“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这一观点,简练而具有代表性。(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渴望健康的人[意大利]布扎蒂距离城市约莫两公里的山岗上,坐落着一所庞大的城堡式麻风病院,一道坚固厚实的围墙高耸在城堡四周,兵士们在围墙上放哨巡逻。薄暮时分,麻风病人照例聚集在围城跟前,向态度温和的那些兵士打听消息。“喂,加斯帕尔,”他们问道,“今儿晚上你可瞧见什么?大街上有人吗?你说有一辆马车,噢,那是什么样式的马车?……王宫掌灯了吗?灯塔的火炬点亮了吧?……公爵可已回来?”他们一连几个钟点站在那里喋喋不休地闲扯,丝毫不觉困惫。惟独一个年轻病人从不在这种场合露面。他入院才两个月,出身高贵门第,是个骑士,他叫姆塞利东。“你怎么在这里独自闷坐?”同伴们打他病房前经过,问道,“加斯帕尔答应今天晚上给我们讲焰火晚会的盛况,想必十分有趣呢!”“朋友们,”他走近门槛,用一块白亚麻布遮掩着狮子般的丑脸,温柔地说,“我明白,哨兵讲述的趣事逸闻使你们痛楚的心灵得到莫大的慰藉,这是把你们跟外面那个大千世界,跟健康者的城市联系起来的惟一纽带。是这样吗?”“是的,确实是这样。”“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听任命运之神摆布,永远不再希求离开这里,而我……”“你怎样?……”“而我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我确信会重获健康,明白吗?我渴望像往常一样健康地离开这里,重返家园。”熙攘的人群中走来一个名叫贾柯莫的老头儿,他是麻风病院资格最老的病人,年纪至少一百一十岁,麻风病折磨他几乎已有一个世纪。他早已没有像样的四肢,脑袋、胳膊、大腿溃烂模糊,身躯就像一根细竹竿,一绺白发粘在脑门上。他和蔼慈爱,聪明睿智,博得所有病人的尊敬。听到姆塞利东的谈话,贾柯莫老头止住脚步,对他说:“姆塞利东,可怜的孩子,我到这儿将近一百年了,走进这个大门的人,从来不曾有谁能活着走出去的。这是麻风病人的命运。不过你将亲眼看到,我们在这里一样能够生活,甚至可以生活得十分快活。”老头儿说完,摇晃了一下那长着美妙白发的脑袋。“不过,”姆塞利东替自己辩护,“我需要恢复健康。我是百万富翁,你倘若登上围墙,就能瞧见我的府邸和它的两个闪烁着耀眼光辉的白银圆顶,我的骏马、狼犬、猎人、仆人在等待我。你应该明白,智慧的长者,我需要健康。”“倘若仅仅凭主观的意愿便足以驱逐病魔,事情自然十分简单。”贾柯莫慈祥地微笑。“不,我无须借助于药物,我只是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施恩治愈你的病?我们每个人都在祈求,没有一个夜晚不向上帝表示我们的虔诚,可是谁……”“是的,人人都在祈祷,但跟我的情况完全不同。你们每个晚上去跟哨兵山南海北地胡扯,而我却向上帝千百次祈祷。你们干活,读小说,玩纸牌,几乎跟健康的人一般逍遥自在,而我除去吃饭,喝水和睡觉绝对必需的时间之外,始终心敛意宁地祷告,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贾柯莫,你是富于智慧的长者,会明白这些事儿。”贾柯莫听着这一席话,身躯不停地颤栗,滚滚热泪夺眶而出,淌在死灰色的脸皮上。“是的,是的,”老头儿呜咽说,“像你这般年纪的时候,我也曾专心致志于祈祷上帝……谁晓得我的意念稍一松弛,中断了祈祷,全部心血换得的成果竟然统统毁于一旦……你瞧,我现在被疾病糟蹋成什么模样……”“那么说,”姆塞利东问,“你不相信我……”“我只能说愿上帝保佑你。”老头儿嗫嚅着踉踉跄跄地朝着聚集在围墙前面的人群走去。姆塞利东独自在厢房里打坐,全神贯注地祷告,毫不理会病友们的召唤。两年过去了……一天,姆塞利东走出病室,灿烂的阳光迎面照来,人们惊诧地发现,他的狮子一般丑陋的模样不见了,显现出来的是一副青春焕发的英俊脸庞。麻风病症消失了。“他恢复健康了,健康了!”病友们欢欣雀跃,把他当做凯旋的英雄高高举起来。他获得了自由,在守卫的哨兵跟前举行了欢送仪式。随后,贾柯莫老头颠踬着陪送他出院。哨兵检验了证件,用钥匙开启大锁,打开了大门。晨光灿烂,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清新温柔,充满着希望。葱郁茂盛的树林,青翠如茵的草地,鸟儿清脆甜润的啁啾声。远处显现出城市、莹白的塔楼、花园凉台、招展的旗帜,外面有着纷纭扰攘的人群和变幻莫测的世界,有着女人、奢靡、宫殿、阴谋、权势、武力。这是人的王国!贾柯莫惊羡地看到青年人喜形于色,容光焕发。姆塞利东瞧着大好世界的美景,露出欣慰的笑容。但这只是一刹那!骤然间,年轻骑士的脸色刷地一下变得苍白。“你怎么啦?”老头儿觉得姆塞利东是由于过度兴奋而晕眩。哨兵在一旁催促:“快一点儿,青年人,迈开步子走出去,我要关闭大门了。”姆塞利东相反地倒退了一步,用双手捂住面孔:“天哪,多么可怕呀!”“你怎么啦?”贾柯莫重复地问,“觉得不舒服吗?”“简直无法忍受,”姆塞利东惊呼,他眼前的景象霎时间完全变了。塔楼和宫殿的圆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见龌龊的茅屋、粪土、贫穷;屋顶上的旗帜不见了,只有黑压压的一片牛虻。老头儿问:“告诉我,姆塞利东,你瞧见什么啦?淫秽腐朽取代了原先的辉煌灿烂,颓败肮脏的茅屋取代了原先金碧辉煌的宫殿。对吗,姆塞利东?”“是的,是的,一切都变得那么令人可怕。为什么?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知道,”智慧的老头儿回答,“这是我们的命运,一切全得付出昂贵的代价。你获得了胜利,恢复了健康,现在该你偿付代价了。“偿付代价?为什么?”“你战胜了病魔,你不复是往日的你,而是脱胎换骨了。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使人超凡脱俗。这就是偿付的代价!你最终成了我们的人,姆塞利东!留下来吧,留在我们这些麻风病人中间……喂,哨兵,把大门关上吧,我们回去了。”砰的一声响,哨兵关上了城堡的大门。(有删改)[注]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严重者肢端残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姆塞利东进入麻风病院后,意志坚定,一心希望恢复健康,重返富裕的贵族生活。B.麻风病人与看守士兵的闲聊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和命运妥协,精神生活的空虚无聊。C.姆塞利东辛苦虔诚的祈祷,一方面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与其他的麻风病人形成对比。D.姆塞利东最终回到病人们中间,是因为他的目标没有实现,遭到了命运的捉弄与唾弃。7.关于文中贾柯莫老人的描写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柯莫老人在病人中年纪最长,和蔼慈爱,聪明睿智,是麻风病院的实际领导者。B.姆塞利东的话让老人热泪盈眶,是因为他的话让老人想起昔年与病魔苦斗的惨痛经历。C.贾柯莫老人在小说中既是一个线索人物,也是众多麻风病人中的典型人物。D.文末贾柯莫老人的分析,揭开了事情的真相,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有利于主旨的表达。8.“砰的一声响,哨兵关上了城堡的大门。”结合小说,合理想象姆塞利东接下去在麻风病院的所作所为,并指出这样想象的理由。9.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具有浓厚的寓言色彩,请联系小说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其寓意。【答案】6.D7.A8.想象:①他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终于接受事实,开始在麻风病院新的生活;②他和麻风病人们快乐地生活,给予他们安慰,成为麻风病人们的精神领袖;③他引导麻风病人专心致志修炼,引导他们逐渐远离空虚无聊的精神生活。理由:①由小说结尾可知,姆塞利东意志坚强,信心坚定,排除一切欲望,在身体恢复健康的同时,完成了精神的净化,成为精神健康的圣者;②由姆塞利东和病人以及贾柯莫老人的对话可知,姆塞利东反对病人们每天无所事事的生活和做事不够专一的品质。9.理解:小说人物心理的真实与表现形式的虚幻色彩:主人公身体恢复后,看到的繁华瞬息而逝,形式上采用的是荒谬、虚幻的手法,但却表现了人物精神心灵上的净化;寓意:主人公姆塞利东专心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超越世俗欲念,忘却人世繁华,成为精神健康的圣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是因为他的目标没有实现,遭到了命运的捉弄与唾弃”错,“人们惊诧地发现,他的狮子一般丑陋的模样不见了,显现出来的是一副青春焕发的英俊脸庞。麻风病症消失了”,姆塞利东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只是他没有意识到恢复身体健康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洗礼。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贾柯莫老人不是“麻风病院的实际领导者”,但他“年纪至少一百一十岁”“和蔼慈爱,聪明睿智,博得所有病人的尊敬”,可以说是麻风病人的精神领袖。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形象、分析问题给出个性化解答的能力。理由①:小说描写姆塞利东恢复健康的过程,“你们每个晚上去跟哨兵山南海北地胡扯,而我却向上帝千百次祈祷。你们干活,读小说,玩纸牌,几乎跟健康的人一般逍遥自在,而我除去吃饭,喝水和睡觉绝对必需的时间之外,始终心敛意宁地祷告,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姆塞利东独自在厢房里打坐,全神贯注地祷告,毫不理会病友们的召唤”,可以说姆塞利东排除了一切干扰,诚心诚意地向上帝祈祷,这个过程中他意志坚强,信心坚定,排除一切欲望;而小说结尾贾柯莫老人说“你战胜了病魔,你不复是往日的你,而是脱胎换骨了。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使人超凡脱俗”,姆塞利东在身体恢复健康的同时,完成了精神的净化,成为精神健康的圣者;理由②:姆塞利东在麻风病院时与一般病人不同,“你们每个晚上去跟哨兵山南海北地胡扯,而我却向上帝千百次祈祷。你们干活,读小说,玩纸牌,几乎跟健康的人一般逍遥自在,而我除去吃饭,喝水和睡觉绝对必需的时间之外,始终心敛意宁地祷告,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可见他反对病人们每天无所事事的生活;“姆塞利东独自在厢房里打坐,全神贯注地祷告,毫不理会病友们的召唤”可见他做事专一。想象①:由此可以想象,姆塞利东经过内心痛苦的挣扎,放弃自己走出麻风病院自由健康生活的机会,接受事实,开始在麻风病院新的生活;想象②:并且他作为唯一一个战胜了一切诱惑、意志坚定地通过修行得到了健康的人,不仅会和麻风病人们快乐地生活,而且会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给予他们安慰;而且他已经得到了精神的净化,不会在意那些名利、享受等,他会成为麻风病人们的精神领袖;想象③:他回到麻风病院之后一定会反对病人们无所事事的读小说,玩纸牌,跟士兵闲聊等,他会引导麻风病人专心致志修炼,引导他们逐渐远离空虚无聊的精神生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多角度分析作品意蕴能力。理解:小说人物心理的真实与表现形式的虚幻色彩:如小说结尾“姆塞利东惊呼,他眼前的景象霎时间完全变了。塔楼和宫殿的圆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见龌龊的茅屋、粪土、贫穷;屋顶上的旗帜不见了,只有黑压压的一片牛虻”,主人公身体恢复后,看到的繁华瞬息而逝,形式上采用的是荒谬、虚幻的手法;但却表现了人物精神心灵上的净化。寓意:“你们每个晚上去跟哨兵山南海北地胡扯,而我却向上帝千百次祈祷。你们干活,读小说,玩纸牌,几乎跟健康的人一般逍遥自在,而我除去吃饭,喝水和睡觉绝对必需的时间之外,始终心敛意宁地祷告,即便是吃饭的时候,甚至进入睡乡之后,我也不曾停止默祷”“你战胜了病魔,你不复是往日的你,而是脱胎换骨了。随着你逐渐恢复健康,驱使你渴望健康的种种人世间的诱惑便愈益远远地离开你,最终成为过眼云烟,使人超凡脱俗”,主人公姆塞利东专心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超越世俗欲念,忘却人世繁华,成为精神健康的圣者。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庄王喟然叹曰:“吾闻之:其君贤者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毅,恐亡。且世不绝圣,国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戚然忱,恐圣知不在乎身。自惜不肖,思得贤佐,日中忘饭,可谓明君矣。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揸,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山上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B.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C.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D.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有“不才、不贤”的意思,与“不孝”含义不同,而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的“不肖”含义相同。B.九夷,古代称东方的部族,后成为泛称。在“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中,“九夷”与“五狄”都泛指少数民族。C.太牢,即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它是最高的祭祀等级,高于“少牢”。D.东面,文中表示“在东面”的意思,与《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的“东向”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晋平公的提问,师旷从致力于博爱、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不被世俗和身边的人束缚、要有远见卓识等方面,高屋建瓴地对人君之道做了回答。B.楚庄王求贤若渴,认为若有贤明的臣子作为老师辅佐自己,就可以称王,而自己没有贤才辅佐,担心走向灭亡,因此忧心不已并发出了感叹。C.越王勾践打败吴王之后,并未骄傲自得、自以为是,而是要求群臣见到自己的过失必须告知,否则将予以处罚,这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位明主。D.齐景公外出狩猎,在山上看见老虎,在水中见到蛇,认为这是不样之兆。而贤臣晏子借机劝谏他要知人、用人、任人,并认为山中见虎、水中见蛇并非不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战服大国,义从诸侯,戚然忧,恐圣知不在乎身。②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14.文中列举了许多君王任用人才的故事,在对待人才的态度和任用人才的方法上,这些君王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D12.B13.①由此看来,能以战争降服强大的国家,能以道义使诸侯顺从,还忧虑不安,唯恐圣明才智不在自身。②至于突然取胜的人,没有不危亡的,我因此而忧虑。14.①忧患不能得到人才。

②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

③尊重、赏识人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楚庄王已经降服了郑襄公,打败了晋国的军队,将军子重多次进言而不恰当。庄王回师楚国,路过申侯的封地。申侯向庄王进献饮食,到了正午庄王还没吃。申侯便向庄王请罪。“楚庄王既服郑伯”中“郑伯”作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日中而王不食”中“日中”作时间状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自惜不肖”句意:叹惜自己的不才。“人君无愚、智、贤、不肖”句意:作为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他有没有智慧,无论他有没有德行、才干。不肖,都是不才、不贤的意思,含义相同,判断正确。“不孝”,指不孝敬父母,与“不肖”含义不同,判断正确。D.“文中表示‘在东面’的意思”说法错误,句意:管仲、隰朋为宾站西面东,所以应该是“面向东”的意思。“项王、项伯东向坐”句意:项羽、项伯面朝东坐。“东向”也是“面向东”的意思,含义相同,判断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若有贤明臣子作为老师辅佐自己,就可以称王,而自己没有贤才辅佐,担心走向灭亡”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为“今其君贤者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毅,恐亡”,楚庄王认为君主贤明,又有贤明的臣子作为老师辅佐,可以称王,但是他认为自己是下等的君主,所以“认为若有贤明的臣子作为老师辅佐自己,就可以称王”说法错误,“自己没有贤才辅佐,担心走向灭亡”也不全面,原文说的是自己是下等的君主,而群臣又不如自己,恐怕国家要危亡了。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战”,名作状,以战争;“义”名作状,以道义;“从”,使动用法,使……顺从;“知”通“智”,才智。②“若夫”,至于;“诈胜”,突然取胜;“是以”,因此。【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可知楚庄王叹惜自己的不才,想要得到贤人的辅佐,到中午忘记吃饭,忧患不能得到人才。“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越王勾践身居高位而怕不知道自己过失,要求群臣如果自己有过失要指出来。“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齐景公觉得遇到老虎、大蛇是不祥之兆,于是询问晏子,都表明他们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结合“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揸,愿荐之先祖’”可知齐桓公得到采用管仲、隰朋的意见,欣赏他们的议论,高度赞美他们,可见尊重、赏识人才。参考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如何掌握做国君的方法?”师旷回答说:“做国君的方法是:要清静无为,务必做到博大仁爱,急于任用贤能;广开耳目,以此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泥于世俗的偏见,不受左右人的约束和羁绊;目光远大,见解卓越独到;经常检查考核官吏的政绩,以此驾驭臣下。这就是做国君要掌握的方法。”楚庄王已经降服了郑襄公,打败了晋国的军队,将军子重多次进言而不恰当。庄王回师楚国,路过申侯的封地。申侯向庄王进献饮食,到了正午庄王还没吃。申侯便向庄王请罪,庄王长叹一声说:“我听说:那君主是贤明的君主,又有老师辅佐的就可以称王;那君主是中等的君主,也有老师辅佐的就可以称霸;那君主是下等的君主,而群臣又不如君主的就要败亡。现在我就是那下等的君主,而群臣又不如我,我恐怕国家要危亡了。再说世上不会断绝圣人,国内不会断绝贤士。天下有贤人而偏偏我不能得到,像我这样活着的人,还吃什么饭!”由此看来,能以战争降服强大的国家,能以道义使诸侯顺从,还忧虑不安,唯恐圣明才智不在自身,叹惜自己的不才,想要得到贤人的辅佐,到中午也忘记了吃饭,可称得上是明君了。英明的君主有三种警戒:一是居高位时恐怕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二是得意时恐怕骄慠自满,三是听到天下至理名言时唯恐不能实行。为何知道他们会这样呢?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大败吴国,兼并了九夷。在那时,他南面称霸,附近和远方称臣的都不少。他对群臣下令说:“知道我的过错而不告知我的人,他的罪该被处死。”这就是身居高位而怕不知道自己过失的例子。从前,晋文公与楚国交战,大胜楚国,焚烧了楚军营垒,大火三天三夜没有熄灭。晋文公退朝之后,脸上带有忧虑的神色,侍者问他:“您大胜楚军,现在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晋文公说:“我听说能因战胜而安宁的,那恐怕只有圣人吧!至于突然取胜的人,没有不危亡的,我因此而忧虑。”这就是得意时而恐怕骄傲的例子。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采用他们的意见,欣赏他们的议论。到正月上朝祭祀,便命令准备牛、羊、豕三牲,进献先祖。齐桓公为主人站东面西,管仲、隰朋为宾站西面东,齐桓公祭告说:“自从我能听到这两个人的言论,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敏锐,不敢独自占有,愿将此进献给先祖。”这就是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而唯恐不能实行的例子。齐景公出外打猎,上山遇见老虎,下到大泽又遇见大蛇。齐景公回去后,召见晏子并问他:“今日我出去打猎,上山见到老虎,下到大泽又遇见大蛇,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不祥之兆吧?”晏子说:“国家有三种不祥,这些都不在其中。有贤士而不了解,这是一不祥;了解了又不能任用,这是二不祥;用了他却又不信任,这是三不祥。人们所说的不祥,就是这三种情况。如今您上山遇见老虎,那是老虎居住之地;下泽遇见蛇,那是蛇的洞穴所在。往老虎居住的地方去,到蛇的洞穴之处去,而且看见了虎和蛇,怎么说是不祥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微之三首(其三)①白居易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②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的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B.诗人与微之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为此他勉励微之并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D.“狂风”和“孤云”都具有象征的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16.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仍积极旷达。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约定将来在他乡重逢”说法错误。诗中有“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句,意思是相会终有时,有劝勉之意,并没有约定。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本诗为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意思是你我相隔千里,各自珍重吧!“穷通”指仕途的困厄与显达。意思是虽然现在我俩不得志,被贬两地做司马小官,但是谁能知道你我不会重振仕途,走向显达呢?尾联表达了虽然不得志但是对未来仍然抱有期望,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与鼓励。《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说,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作者和琵琶女命运相似,同病相怜。琵琶女当年色艺双全,但年老色衰,最后落得独守空船的结果;而作者年轻时才华横溢,但也被贬官京外,沦落到蛮荒地带,抒发了作者谪居江州后不得志的愤懑之情。(三)古诗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云”是古典诗文的常见意象,多姿多彩的云,营造了诗意的天空。古人赋予“云”不同的内涵,有时云被染上各种颜色,如《登泰山记》中的“___”,《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有时云具有不同的姿态,如《李凭箜篌引》“___”中云是静态的,《春江花月夜》“___”中云是动态的;有时云又被赋予了比喻义,如《阿房宫赋》用“___”来形容宫女的秀发,《过秦论》用“___”来比喻陈涉起义的形势。【答案】①.须臾成五采②.云青青兮欲雨③.空山凝云颓不流④.白云一片去悠悠⑤.绿云扰扰⑥.天下云集响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臾、采、颓、悠、扰。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照亮艺术,人民滋养创作。人民是文艺的土壤,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培育,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①的丰沛源泉。生活积淀的厚度成就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对人民情感的深度决定艺术创作的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出一大批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反映人民火热生活的精品力作。实践证明,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尊重人民意愿,文艺工作者才能大有作为,文艺创作才能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艺术与人民从来都③,文艺不仅反映着人民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真实情感和喜怒哀乐。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的一切创新,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人民。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更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文艺工作者要真心诚意地向人民学习,把人民作为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A.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B.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C.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更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D.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更应该是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的作品。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用之不竭②大放异彩③密不可分19.B20.①运用比喻修辞;②把“人民”比作“文艺的土壤”,照应前面的“滋养”和后文的“培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民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①处,根据前文“取之不尽”可知,其后一般和“用之不竭”连用,强调源泉丰沛,可用“用之不竭”。“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第②处,语境形容文艺创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可用“大放异彩”。“大放异彩”,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色彩;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第③处,语境指艺术与人民的关系的密切,可用“密不可分”。“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1)不合逻辑。“一部作品的好坏……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两面对一面,应改为“一部好的作品”。(2)语序不当。作为递进分句,按照逻辑顺序,应先说“把市场检验放在首位作品”,“经得起专家评价和人民评价的作品”应放在后面。只有B修改正确。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人民是文艺的土壤”,运用比喻,本体是“人民”,喻体是“土壤”。结合语境“人民滋养创作”“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培育”可知,把“人民”比作“文艺的土壤”,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人民对于文艺创作具有滋养和培育的作用,与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具有相似性,使人民的重要性形象地体现出来。通过比喻修辞的运用,既突出“人民”对于文艺创作具有滋养和培育的重要性,也让抽象的表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保存了5256张照片的手机相册,塞满了949条待看课程的视频网站,已使用485G内存的网盘……盘点存下的数据资料时,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只“数字仓鼠”,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总舍不得删除。①?在学术上,它被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