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1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2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3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4页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习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 2022-2023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分层作业【基础达标】1.(2023·浙江·统考模拟预测)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他们渡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该地的区域文化,以下属于其文化成就的是()①《掷铁饼者》②《编年史》③《几何原本》④《荷马史诗》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东欧平原的古印欧人,开始沿黑海西海岸西迁并南下,他们渡过了多瑙河,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改变了该地的区域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传世的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两者都受到了古印欧文化的影响,故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编年史》是古罗马的作品,③与题意不符,《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一部不朽之作,但没有受到古印欧人的影响,④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2.(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印欧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影响 B.加剧了印度被征服居民的不平等C.对古代希腊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D.导致西亚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印欧人迁徙到西亚形成了赫梯等王国,使得游牧、半游牧民族逐渐融入农耕生活”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印欧人迁移对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印度被征服居民的社会不平等,排除B项;据“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可知,其对希腊文化有一定影响,但并非最深远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印欧人迁徙对迁入地区文明的影响,材料没有反映D项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秋·辽宁盘锦·高二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校考期末)印欧人被看做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大迁徙中,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 B.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C.铁器牛耕的发明和使用 D.驯化马、使用马拉战车【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印欧人最早驯化了马,并使用马拉战车,提升了其战斗力,因此能够进行大迁徙,D项正确;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在西亚等地区,排除A项;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不是印欧人的特点,排除B项;铁器最早是西亚发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线以北是游牧区,线以南是农耕区)。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汉武帝时期()A.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B.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C.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 D.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扩散,这是因为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从内地迁去近百万的汉族人民安置在北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C项正确;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是汉高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排除B项;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与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2022秋·山东济南·高三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阶段练习)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这是因为()A.游牧民族军事优势逐渐丧失 B.游牧民族不擅长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C.农耕世界在技术、组织和文化上的优势 D.自然地理条件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不利【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游牧民族在冲突中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版图,但在两者的冲突中,农耕世界稳步扩展,游牧世界日趋缩小是基本趋势”可知,游牧民族生产力相对落后,因此在征服农耕民族后往往又被其先进文明所征服,C项正确;游牧民族军事优势并未丧失,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游牧民族的国家治理,排除B项;游牧民族征服了农耕世界,因此不存在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利,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征服南方的大国大夏,并把大夏国土和人口分别给予五个部族,每个部族的首领被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邱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贵霜帝国的建立()A.促进了中亚的民族交融 B.助推了人口迁徙的潮流C.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商贸 D.造成了严重的难民问题【答案】A【详解】据材料“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邱就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和大夏故地,建立起贵霜国”,可知贵霜帝国的建立在中亚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有利于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贵霜帝国建立的过程,并未提及人口迁徙,排除B项;贵霜帝国的建立,使得丝绸之路中段在一强大帝国的管理下畅通,排除C项;难民问题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能力提升】1.(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如下图所示,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开始大规模的迁徙。这次大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雅利安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 B.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C.亚述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波斯人首次统一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次统一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产生了深入、广泛交流,是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影响的表现,D项正确;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化,排除A项;大月氏人被迫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表现,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以及雅利安人,与亚述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春·高二课前预习)如表所示是前3000~前1000年印欧人迁移情况表。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移()时间迁出地迁入地结果前3000~前1000年欧洲欧洲、亚洲印欧人发展成为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A.使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B.推动了地跨亚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的建立C.促进了连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答案】D【详解】据材料“前3000~前1000年印欧人迁移情况表”可知,印欧人迁入欧洲、亚洲,印欧人发展成为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排除A项;前六世纪地跨亚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东西联系,史称“凿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欧洲包括西亚再到印度的诸种语言,包括荷兰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以及印度梵语,竟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父亲一词,英语中是father,德语中是vater,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是pater,而梵语中则是piter。这反映出()A.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B.帝国的扩张和崛起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古代文明的多元化【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包括西亚再到印度的诸种语言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古印欧人”,经过不断迁徙和战争,与当地的人融合,形成了后来的各个民族,这体现了文明的冲突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帝国的扩张和崛起,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排除C项;古代文明的多元化是指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春·高二单元测试)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A.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B.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C.推动了“海上民族”崛起 D.使赫梯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A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B项;推动了“海上民族”崛起不属于其影响,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警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B.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C.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 D.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说明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C项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排除A项;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是强调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6.(2023春·高二课时练习)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之相关的是()①波斯帝国的灭亡②中国北方形成民族大交融③罗马帝国的建立④日耳曼人建立一系列王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6世纪的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在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的衰落,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西罗马帝国灭亡,②④正确,选择D项;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帝国灭亡,排除①,排除AB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排除③,排除C项。故选D项。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二日耳曼人的家乡在欧洲北部,他们不断向西迁徙,公元2世纪开始居住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和北部边境。376年,日耳曼人当中的东哥特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向东罗马帝国皇帝请求许可他们成为帝国的臣民,并许诺提供赋税和军队。戏剧性的是,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摘编自【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上卷)等(1)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耳曼人迁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6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答案】(1)表现: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作答“北方少数民族由边疆向中原内迁,汉族由中原向四方迁徙”亦可赋分);形成杂居局面;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原因:统治者的民族政策;躲避战乱的需要;北方政权更迭频繁;自然灾害的影响。(2)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世纪西欧政治的分裂;基督教与政权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基督教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3)共同特征:都出现游牧民族向农耕地区大规模迁徙的现象;迁徙民族建立众多政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都接受被征服者的先进文明。【详解】(1)表现:根据“,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徙”得出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形成杂居局面;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原因根据“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统治者的民族政策的影响;躲避战乱的需要;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和自然灾害的影响。(2)根据“他们在两年后打败了不可战胜的罗马军团。几年后,日耳曼人中最著名的西哥特人也开始了大迁徙。6世纪,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的王国日渐兴盛。东哥特人所建立的王国则包括多瑙河沿岸的多个行省和意大利。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也由日耳曼人各支所建立”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世纪西欧政治的分裂;根据“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496年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589年西哥特国王卡列德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可知基督教与政权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基督教地位的提升;而且日耳曼人的迁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3)2—6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综合所学内容和材料内容可知是都出现游牧民族向农耕地区大规模迁徙的现象;迁徙民族建立众多政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都接受被征服者的先进文明。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游牧民族大迁徙·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材料一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材料二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人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等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以“对待内迁民族的政策”为主题,确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论题:东西方的民族交融影响中西社会发展。阐述:3-6世纪,东西方都处于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的时期。魏晋南北朝中央政府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同一时期,罗马人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了分治的措施;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治性。东西方民族交融的差异,对后来东西方发展影响深远,如中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这也有利于中国统一和中央集权的长期存在。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因此,游牧民族大迁徙影响中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回答本题首先要注意从两段材料中提取出相似之处,仔细阅读两段材料我们能够得知,公元3—6世纪,东西方都处于社会动荡,民族交融的时期,并且在动荡之后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即东西方的民族交融影响中西社会发展。然后我们要从论点出发,从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寻找论据来证明我们的论点,在论证的时候需要注意论据要同时使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中国古代史的角度我们可从魏晋时期民族的融合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可从制度及社会治理方面概括得出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可从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去论述,世界古代史的角度我们可从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可从西欧形成了封建制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等方面去论述。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东西方的民族交融影响了中西社会发展。【直击高考】1.(2020·天津·高考真题)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答案】C【详解】北宋时由北朝民歌整理发展而来的乐府诗《木兰诗》中,载有“策勋十二转”这一唐代奖赏军功的说法,体现出其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新的历史内容,C项正确;《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发展而来,其中虽有唐代奖赏军功的表述,但记载的并非“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错误;《木兰诗》由北朝民歌加工发展而成,不是宋代文人的创作,B项错误;《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经唐代传诵,宋代加工,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错误。2.(2018·海南·高考真题)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答案】A【详解】表格显示从19世纪和17、18世纪相比,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逐渐增加,说明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D项错误。3.(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图上的文明史——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答案】(1)图1: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图2: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2)示例:1850年前后,世界各地区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贸易、人口迁徙路线来表现(以西欧为中心)。将英国标注为“世界工厂”,以工业文明区域、农业文明区域进行空间区分,并将英、法、西等国的殖民地进行标记。理由:1850年英国以及欧洲和美国已经完成或者进行工业革命,属于工业文明区域,其中英国工业化程度较高,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期的亚非拉广大地区依然处于农耕文明时代,在经济上逐渐依附于欧美。同时,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打破其封闭的经济结构,使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火车、轮船等先进交通运输工具,使列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原料,甚至投资办厂更为便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详解】(1)图1:从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的角度作答;从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角度作答。图2:从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2)设计:层次1:主题设计不够恰当,只与当时人类文明发展有一定联系;层次2:主题设计比较恰当,能反映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征;层次3:主题设计恰当、准确,反映人类文明整体特征,并有进一步的介绍。理由:层次1:说明比较宽泛,与主题联系不够密切;层次2:说明与主题相符合,叙述比较合理;层次3:说明契合主题,叙述完整、充分,表述准确。4.(2020·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答案】(1)增长缓慢;具有阶段性;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2)①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②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③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④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详解】(1)特点:从材料中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缓慢;从不同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