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_第1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_第2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_第3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_第4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1~23页例1、例2、例3及第24~25页练习五。内容简析例1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例2借助工具直观认识分米,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掌握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例3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米之间的换算,教给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教学目标通过估测、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会简单的单位换算;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法与学法本课时在教学毫米长度观念的建立、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时,创设实际操作的情境,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首先组织学生借用直尺估测、测量数学课本,引发测量时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的思考,进而引出毫米的概念;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学习。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归纳等方法来学习长度单位的认识及应用。承前启后链延学: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延学: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复习:回顾有关米的长度单位的知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哪些长度约是1米?学习:认识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谈话激趣法:进入三年级以来,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长高了,原来我们班最矮的同学,课间操站队总是站在第一位,现在都排在中间了。你们知道现在自己有多高吗?生1:我1米30厘米。生2:我1米35厘米。……师:请大家估一估,老师有多高?生3:老师大约有1米60厘米吧!生4:老师大约有1米65厘米。……师:同学们估测老师的身高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我的身高怎么办呢?生5:量一量。师:刚才我们用几米几厘米来描述身高,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长度单位,它可以使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品析:教师由谈话引入,围绕着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亲切、自然、切合实际,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为后边的新知探讨打好了知识基础。】操作探究导入法:师:(神秘地问)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长多宽多厚吗?考考你的眼力,看谁估得最准确!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生2:数学书的宽大约是14厘米。生3:数学书的厚大约是1厘米。……师:同学们估测得到底准不准呢?小组合作,先估测再用直尺量一量,看谁量得最准确。记录数据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如下表格)物体长宽厚数学书估测测量估测测量估测测量汇报估测和测量结果。生1:数学书的长估测是20厘米,实际测量是25厘米多一些。生2:数学书的宽估测是15厘米,实际测量是18厘米多,但不到19厘米。……师:多一些是多少?不到19厘米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品析:由估测到准确测量,再到实际测量刻度的表示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估测和实际测量有一定的差距,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使用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为下面的新知探索设置了一个有利的悬念。】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组织学生操作教材第21页例1活动,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估一估。①数学书的长、宽和厚。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记录下来。③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量一量。①提出要求: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和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测量的结果。②汇报交流,学生根据实际测量和以往知识经验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式一,几厘米之后的第几个小格。方式二,比几厘米多但不到几厘米。方式三,在几厘米和几厘米之间。方式四,是几厘米几“毫米”。③教师边演示测量数学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针对“几厘米几毫米”同学的表述重点强调,引出“毫米”的概念。说明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测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用字母表示是“mm”。【品析:本环节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毫米产生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进行估测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其次,通过判断估测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又由精确测量的结果无法用整厘米表示引出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整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产出源于实际需求,要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合作探究,认识毫米。实际观察、操作,初步认识1毫米。组织学生观察直尺,教师直观告诉学生直尺上的一个最小的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学生进行利用直尺指一指、数一数的活动,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①手指太粗指不清楚。②认为只有刻度0到刻度1这个1厘米里面有10毫米,其他1厘米中的不能用10毫米表示。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指导,用手指数不清楚时借用铅笔笔尖或较细的物品来数。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1:每个1厘米里面都有10个1毫米。生2:1厘米=10毫米。多种方式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学生在认识1毫米后,需要在头脑中建立长度表象,可以采用以下方式:①用手比划。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划1毫米的长度,教师适时指导,使操作具有有效性。方法一:借用直尺,找到1毫米,用手比照1毫米的长度进行比划。方法二:借用银行卡、身份证、购物卡、学生尺的厚度进行比划,用手捏住卡片然后轻轻抽出卡片,手指保持不动,把卡片抽出来。这时,两个手指之间的这道缝隙大约就是1毫米。②结合生活实际认识1毫米。师: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吗?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并出示准备好的实物进行演示:如光盘、硬币、身份证等。【品析:本环节主要采用创造多种活动的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操作、观察,再结合生活实际认识1毫米。首先,采用指一指、数一数的活动认识1毫米,探究发现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其次,通过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大约长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提高估测的能力;是对过去只注重单位长度表象建立的局限性的补充。】◎顺承例1,研学例2。认识分米。在总结完例1的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出分米的意义。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几种长度单位?生:毫米、厘米和米。师:如果老师现在让同学们测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生1: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生2:用米作单位测量。师:因为课桌比较长,显然用毫米作单位是不合适的,看同学们估测一下用厘米作单位数值会不会也很大呢?如果用米作单位,又不能精确测量,那么到底该用什么作单位呢?长度单位有很多种,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个长度单位——分米,用字母表示是“dm”。教师用直尺或米尺,直接指出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组织学生观察直尺明确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0厘米,认识到10厘米即为1分米,也就是1分米=10厘米。多种方式进一步认识1分米。①体验1分米的长度。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教师进行指导,确保操作的有效性。方式一,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的长度,再用一拃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方式二,不借用直尺,用手直接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②结合生活实际认识1分米。师: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吗?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可以观察教室里的用品列举,比如:文具盒的宽、练习本的宽等。渗透米和分米的关系。师: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你知道分米和米的关系吗?组织学生观察米尺并数一数,从中发现分米和米的关系。师:通过观察你发现米和分米是什么关系了吗?生1: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生2:10个1分米是1米。生3:1米=10分米。【品析:由于分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它在测量中出现的必要性不是很突出,所以通过几个过渡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这样设计使分米的引入显得自然、顺畅,而且从数学推理的角度引入,还能初步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意识。又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分米的表象及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的关系。】◎探究相邻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引导学生研读例3。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第23页例3中5角硬币的图片。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枚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①1厘米是()毫米。②2厘米是()个10毫米。③2厘米是()毫米。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④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10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第23页例3中的课桌图片。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说一说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①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里面有()个10厘米,80厘米等于()分米。②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归纳总结。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生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生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几厘米就是几十毫米。生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几十厘米就是几分米。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在学习完例1、例2和例3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可以依据本课所学知识依次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回顾所学知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质疑一:我们在测量不能用整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在测量时不能用整厘米作单位,如果是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如果是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几厘米几毫米作单位。质疑二:我们已经认识的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是什么?学生经过比较后会得出结论:这些长度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它们是相邻的长度单位,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要灵活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通过对长度单位大小的比较,对新知进行系统整理,找出各单位间的内在联系。】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今天我们认识的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呢?至此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