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 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 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 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 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 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2概要3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的奠基作,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胡、陈二人的文章作为理论先导,对文学革命的兴起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高潮。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4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较为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以及未名社、莽原社、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其中,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风格流派,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此外,还出现了“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与“现代派”诗歌等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流派,这些社团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这一时期新文学作家们还通过各种渠道广为译介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从而扩大了新文学的艺术视野,开创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联系的格局。这一时期文学的局限在于,一些作家生活视野还较狭窄,不太熟悉自己以外的天地,崇尚自我和自我表现的情绪成为一时的风尚。有些作品还程度不同地带有感伤颓废情调,甚至有宿命论倾向。在译介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有些译者未能很好地区分精华和糟粕,缺乏应有的分析批判能力;而在对待民族文学遗产上存在的某些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倾向,又影响了文学创作更好地实现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追求。5(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

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也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通常也称“左联”时期的文学。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涨,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除了出现一批左翼作家作品之外,还出现了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出现了众多的社团流派,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因此,它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1928年前后,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开始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并得到了广大进步作家的积极响应。30年代初成立的“左联”等左翼文学团体,把这一运动全力推向高潮,使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显著增强。作品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正面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经济、文化侵略的罪恶,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社会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6

(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第三个十年(1938—1949)的文学,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一时期又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广大作家纷纷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宣传一致抗日和爱国主义思想。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也出现了一些大型的集体创作。这一阶段还出现了一系列历史剧,作家们纷纷借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之口,反映严峻的现实,表达人民的正义呼声。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后一阶段文学分为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的文学。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等一系列“五四”以来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7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是以“五四”以来的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但也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外来文学的丰富营养:它一方面与中国民族文学遗产保持着承继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汲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有益的成分,现代文学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而且直接以近代文学为其先导。广大现代作家身上厚实的古典文学根基,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新文学创作。同时,现代作家又广泛译介了世界各国文学,打通了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道路。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周作人、郁达夫、瞿秋白等等,都参加了对外国文学的传播介绍。这种介绍在思想倾向、艺术观念及创作技法上,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外文学互相交融的历史,是在交融过程中建立民族新文学的历史。8二、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一)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承传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体现出全新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生的精神风貌和崭新的文学表述方式,但它也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学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中国现代新文学与它几千年的文学母体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既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譬如现代小说的发展,中国小说源远流长,明清以来更是出现了众多白话小说,然而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中国现代小说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展示了现代人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虽然它是全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得益于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与多种艺术技法在现代小说中有一种无形而深刻的承传。现代诗歌的发展亦然,中国现代新诗尽管是在对传统旧诗的反叛中出现的,但它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9白话小说,然而以“五四”新文学为起点,中国现代小说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展示了现代人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虽然它是全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得益于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与多种艺术技法在现代小说中有一种无形而深刻的承传。现代诗歌的发展亦然,中国现代新诗尽管是在对传统旧诗的反叛中出现的,但它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传统诗歌的美学意境、古典诗人的审美修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感时忧民、愤世嫉俗的传统精神,更是在深层次上对现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无形的巨大影响。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10(二)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了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五四”新文学的这一特点是当时整个时代特征的一个具体体现,而这一点又使中国现代新文学表现出了与以往几千年传统旧文学的根本不同。整个中国新文学的形成与世界文学大潮的冲击有着密切关联。客观地说,现代新诗的诞生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外来文化思潮的撞击和刺激。当最初一些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外国作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之后,那种自由开放的思想追求与艺术形态,正契合了“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使命,催发了中国现代新诗的诞生。11(三)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小说方面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鲁迅与郭沫若,还有在长篇小说领域卓有建树的茅盾、巴金、老舍等诸位大家。有为人生写实派的小说作家代表叶绍钧、许地山;乡土小说的作家代表沈从文、王鲁彦等;幽默讽刺的小说作家代表沙汀、张天翼、钱锺书等;风格多样的女作家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平和冲淡的学者式散文的代表周作人、废名等;各具特点的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戏剧大师曹禺、夏衍等。3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深深痕迹乃至蜚声世界文坛的作家作品,我们只能说这是时代历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别赐予。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寻。这种特质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1213知识链接:晚年岁月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1973年,张爱玲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1974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1976年,张爱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14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十七年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总方向,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艺工作成绩比较显著。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走进历史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的、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社会变革风貌,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十七年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长篇小说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短篇小说如王愿坚的《党费》和《七根火柴》等,大量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斗的历史进程,热情歌颂了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光辉业绩,引导人们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15(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1958年,在经济上展开“大跃进”的同时,毛泽东在文艺上也提出了“大跃进”。这可以看做是走向“文化大革命”文学的重要一步。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观念和意图更直接地转化为文学作品,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了特定时期的政治意义,而当时作家的写作和作品的发表也需要得到允许才能获得资格。“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学,存在不同的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一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公开出版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着文学激进派所确立的创作原则和方法。“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诗歌、戏剧,其艺术经验主要来自五六十年代,但是意义指向确定的“公共”象征,用当代文学研究者洪子诚先生的话说是以“公共”象征取代了生活细节精确刻画的描述,其重要特征是:政治直接“美学化”。16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家作品有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作品自觉运用“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来塑造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在艺术上也更有力地贯彻当时倡导的“典型化”的象征方法。无论是作品中人物的个体意义,还是作家的体验本身,都被整合到小说所认同的“文化大革命”统一的历史叙述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居于中心地位,“样板戏”的创作在这一时期被描述为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主要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等八个样板戏。“样板戏”本身的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之间的结合,而作家、艺术家那种个性化的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认定和自我想象被破坏和击碎了,文艺生产完全被纳入政治体制之中。17(三)新时期的文学

新时期文学是指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86年前后约十年时间的文学,所以又称为新时期十年文学。被“四人帮”严重破坏的文艺园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第四次文代会精神指导下,于新时期走向复苏和新的繁荣。这一时期文艺思想的讨论十分活跃,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理论批评者在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居于指导地位的文艺思想和文艺观念进行深刻反思、对被批判的各种文学观点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艺的新观念。这一时期作家队伍空前壮大,文学创作日趋繁荣,文学的题材、艺术方法、形式和风格极其丰富多样。此期间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潮,并吸收其他各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经验,广泛探索各种创作方法,真实反映历史、社会生活,深入开掘人的精神世界。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象征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这些世界上一百多年的文学思潮、流派、创作方法、形式几乎都有所表现,体现了新时期作家大胆的探索创新精神。18小说创作在新时期文学中成绩最显著,它充满了思考、探索与追求,其数量、质量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打破了当时创作的僵滞局面,开“伤痕文学”之先河。“伤痕文学”虽然在艺术上成就不突出,但它们率先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正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问题,起到思想解放先声的巨大作用,推动了时代潮流的前进,同时为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立下了不可抹杀的功劳。其后的“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衔接和深化,这些小说的创作者试图站在一个较高的历史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求得对历史过程的深刻再认识,他们的作品在开拓题材、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收获,将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发展深化到特定阶段。19

新时期十年的诗歌创作恢复和发展了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敢于直面人生,以声讨“四人帮”、悼念英烈、沉思历史、变革现实、揭示生活的真理为其主要内容。从诗歌艺术本身而言,这一时期的诗歌在真实性原则的指导下,由人性的复归导致诗人“自我”的复归。诗人们特别是年轻诗人在西方现代主义和东方古典诗学的双重影响下,自由选择题材、创作方法,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和理想追求去反映和表现世界,使整个诗坛异彩纷呈。艾青、公刘、流沙河、绿原等老诗人带着在东方美学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之间寻找平衡的诗作,声势浩大地归来,这不仅是诗人“自我”的归来,也是诗歌自身审美价值的归来。舒婷、顾城、北岛等朦胧派诗人则在东方诗学修养基础上,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涌来的“意象”、“客观对应物”、“梦”、“原型”、“变形”、“蒙太奇”等一一变成自己意象结构的方式和语言秩序的逻辑,用自己独特的风格重建人的本体和诗的本体,代表性诗歌作品有舒婷的《鸢尾花》、北岛的《一切》等。总之,新时期十年的诗歌创作园地是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20

新时期十年的散文从悼念性散文开始复苏、发展,新、老作家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广泛择取题材,自由抒写自己的思想情感,充分表露自己的精神个性,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散文以作家个性为本位的散文传统。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重大成就表现在报告文学的空前繁荣上。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关注题材的新开拓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如杨匡满、郭宝臣的《命运》,鲁光的《中国姑娘》),正视矛盾和解剖阴暗面,发挥干预生活的职能(如杨旭的《检察官汤铁头》、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在艺术上,本期的报告文学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它向其他各种文学样式借鉴形式、方法、手法,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运用多种剪裁视角、心理时空线索整合材料,深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倾注主观的忧患意识和充沛感情,艺术性的强化使得新时期报告文学风貌多彩多姿。21

新时期十年的话剧创作从揭露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戏剧”而再生、繁荣。宗福先、贺国甫的《于无声处》等剧作完成了以戏剧武器揭露批判“四人帮”罪行的时代使命。此后,一批“社会问题剧”相继问世,如崔德志的《报春花》、赵国庆的《救救她》等剧作着力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矛盾,体现了作家们严肃的社会使命感及思想解放的特点,这无疑是现实主义传统在新时期话剧创作中的高扬。进入80年代以来,一批剧作家在文艺创新探索的浪潮及全国性的话剧热降温的情况下勇敢探索,形成话剧创作的多元化态势。探索话剧追求题材内容上的多义性和哲理性,如《魔方》、《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剧借助蒙太奇、荒诞等形式,对人生哲理作多义的、深层次的探求。探索话剧还追求人物心灵的外化、具象化,如《绝对信号》、《车站》等剧作都做了成功的尝试。探索话剧在剧场艺术上追求综合化,它们打破了剧本结构的“三一律”束缚,追求自然流畅、开放多样的叙述性结构;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表演手法,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充分发挥舞台假定性,利用简约的舞美设计、剧场设计取得不受时空约束的极大自由,强化剧场的交流效果。22(四)新世纪之交的文学

新世纪之交文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包罗万象,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立场公开呈现。文学潮流的淡化是新世纪之交的文学现象之一。在文体形式上,比较突出的是“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新世纪之交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受到普遍的关注。王蒙、贾平凹、张炜、韩少功、张承志、余华、苏童、王小波、王安忆、池莉等,在最近十年最有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是长篇。长篇小说的增多,可以看做是作家和文学成熟的某种标志。代表作品有王蒙的“季节系列”、余华的《活着》、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陈忠实的《白鹿原》、王安忆的《长恨歌》、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苏童的《米》、张洁的《无字》等。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文化也随之兴起,出现大量引起广泛影响的网络小说,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宁肯的《蒙面之城》、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其中,有些网络小说具备了传统小说的优秀品质,比如宁肯的《蒙面之城》就成为2002年茅盾文学奖获奖长篇小说之一。23

新世纪之交的诗歌,先锋性和探索性依然受到关注。代表诗人有海子、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臧棣、伊沙、翟永明等,存在学院派与民间派等分别,他们对诗歌形式作了热烈的新探索。新世纪之交的散文,学者式文化散文达到高潮。代表作家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史铁生《我与地坛》、韩少功《夜行者梦语》、张承志《荒芜英雄路》、张炜《融入野地》、王安忆《重建乌托邦》等。这些作品往往保持一种“精英”立场,试图寻求反抗商业社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精神资源,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等形而上的主题得到强化。还有生活随笔类散文、女性散文、时尚散文等成为热点,各种报纸杂志多刊登读者喜闻乐见的生活随笔。24新世纪之交的戏剧风格多样,形式多元,代表人物有林兆华、孟京辉、牟森、张广天等。1989年4月,于南京举行了中国第一届小剧场戏剧节,演出了《绝对信号》、《童叟无欺》、《屋里的猫头鹰》、《火神与秋女》等15台戏,并展开了对小剧场戏剧美学特点、意义的探讨。1993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在北京主办了“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演出《留守女士》、《热线电话》等13台戏,推动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促进了对中国小剧场戏剧特色的探讨。新世纪之交的代表性戏剧有孟京辉编导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恋爱的犀牛》以及张广天的革命戏剧等。新世纪之交的另一个文学现象是,文学批评在文学界的角色变得更具独立性,但也颇为尴尬。批评的理论化使其开始作为一种与文学创作同样重要的力量,参与到文学发展的进程中。25二、当代文学的重要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中国当代文学是承传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血脉,在解放区文艺的沃土中孕育,在天安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诞生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的,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但这个总方向的提法在4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过一些变化。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决议把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时期新文艺的基本路线和方向。196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以社论方式,明确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口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