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1页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2页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3页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4页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题(网友回忆版)[单选题]1.教(江南博哥)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含有“云”意象的诗句,意图表现人生哲理的是()。A.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C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指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人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应当放眼大局和未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度决定眼界等。[单选题]2.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引入其他相关小说名作,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A.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B.孙犁《芦花荡》C.鲁迅《社戏》D.海明威《老人与海》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A项,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名著之一,在书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该小说以社会环境描写为主,以夸张、讽刺的表达方式对俄国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B项,孙犁的小说《芦花荡》主要描写了一个老英雄帮助部队运送资源、护送同志,用自己的本事同敌人英勇无畏地进行抗争的故事。其自然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同时又能在小说中起到烘托环境氛围,突显环境险恶,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等重要作用。C项,鲁迅的小说《社戏》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小说中出现了多处景物描写,集移步换景、大笔写意以及优美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于一体,既展现了江南水乡月夜之景的美,又体现了作者对童年故乡的爱。D项,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小说中对海上景象的生动描写,既渲染了情节气氛,又突出了主人公老渔夫在海上捕鱼时的艰难境遇以及他不屈服于命运,即使身在苦难中也能凭借勇气与智慧坚持到底的精神。BCD三项都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A项是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根据题干要求,A项当选。[单选题]3.教研组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展散文专题教学,围绕“乡土情怀”选择阅读篇目。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B.贾平凹《秦腔》C.蒙田《热爱生命》D.富尔格姆《信条》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A项,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属于小说体裁作品,不是散文体裁作品,故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当选。B项,散文《秦腔》一中不但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出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其文章乡土气息浓厚,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需注意的是,贾平凹另有一篇同名长篇小说《秦腔》,应与本题所述散文作品《秦腔》进行区分。C项,散文《热爱生命》重在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强调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并不涉及“乡土情怀”的内容,故C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当选。D项,散文《信条》文字简朴敦厚,内容显而不浅。全面而周详地讲述了人类生活乃至社会管理方面的信条,即准则,未提及“乡土情怀”的内容,故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当选。[单选题]4.学完《雷雨》,教师向学生介绍欧洲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创作原则。下列遵循这一原则的代表作是()。A.关汉卿《窦娥冤》B.郭沫若《屈原》C.莫里哀《伪君子》D.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即要求一幕戏中所叙述的故事应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之内,情节应服从于一个主题。A项,元杂剧《窦娥冤》全剧四折,讲述了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前后历时约五年,其时间跨度大,场景布置复杂,故A项不符合“三一律”创作原则的要求,不当选。B项,话剧《屈原》剧情的时间跨度为清晨至半夜的一天之内,主要围绕是联齐抗秦,还是绝齐事秦的中心矛盾展开,但该剧选取屈原的宅第、楚王的宫廷、东皇太乙庙等多处场景为故事发生地点,故B项不符合“三一律”创作原则的要求,不当选。C项,戏剧《伪君子》讲述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丢夫混进富商奥尔恭家中,企图勾引其妻子,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答丢夫锒铛入狱,奥尔恭幡然醒悟,一家人皆大欢喜的故事。其时间跨度不超过一天,剧情紧凑且主要围绕奥尔恭认清伪君子真面目的过程来展开,故事集中发生在奥尔恭府内,故C项符合“三一律”创作原则的要求。D项,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主人公罗莎莉、罗密欧、朱丽叶之间的爱情纠葛。场景布置复杂,涉及广场、街道、劳伦斯神父的寺院、凯普莱特家的花园、凯普莱特家中厅堂、凯普莱特家坟茔所在的墓地等多个场景,故D项不符合“三一律”创作原则的要求,不当选。[单选题]5.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梳理文中重要字词。下列字词释义不正确的是()。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效:效仿)(《庄子·逍遥游》)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哀伤)(《论语·述而》C.道可道,非常道(第三个“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老子·上篇》)D.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罟:网)(《孟子·梁惠王上》)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A项,“效”在“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一句中是“胜任”的意思,不是“效仿”。[单选题]6.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A项,“则”表示承接关系,意为“就”,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B项,“则”意为“是”,故B项语句中的“则”不表示承接关系,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当选。C项,“则”表示转折关系,意为“却”,故C项语句中的“则”不表示承接关系,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当选。D项,“则”表示假设关系,意为“如果”,故D项语句中的“则”不表示承接关系,不符合题干要求,不当选。[单选题]7.讲解《锦瑟》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项,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诗句化用汉文帝采纳冯唐谏言,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的历史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B项,“后庭花”化用南朝陈后主所作诗歌《玉树后庭花》的诗名,意在表达诗人对沉湎声色、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的讽刺,对国家命运的极度关怀与深切忧虑。C项,诗句中并未用典,其意指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D项,诗句化用“廉颇善饭”的典故,意在表达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ABD三项均运用了典故,C项未运用典故,根据题干要求,C项当选。[单选题]8.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时,教师举例说明成语使用的注意事项。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A.田野上盛开着金黄的油菜花,三两座红色的房子星罗棋布地点缀其中B.他热爱科学,但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在实验操作方面的不足C.当我国乒坛健儿战胜对手摘得金牌时,现场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D.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小李在工作中总是千疮百孔,让领导非常无奈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A项,“星罗棋布”通常用于形容数量很多,分布范围很广,多形容房屋等密集。而题干句子中“三两座”则说明房屋很稀少。此处使用“星罗棋布”,不恰当,故不当选。B项,“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常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的状态。此处使用“捉襟见肘”,恰当。C项,“振聋发聩”形容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能听得见,常用于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此处使用“振聋发聩”,不恰当,故C项不当选。D项,“千疮百孔”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很严重。此处使用“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不恰当,故D项不当选。[单选题]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交流自己的体验,从中提炼写作话题B.指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资料查阅获得信息,积累写作素材C.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代替手工写作,运用计算机编辑文稿D.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中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故ABD三项说法正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相关教学建议还指出,“学生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但其中并末提及以信息技术代替手工写作”。C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根据题干要求,C项当选。[单选题]10.某版教科书把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恰当的是()。A.本单元课文语言典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B.本单元课文风格鲜明,应该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C.本单元课文结构严谨,应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D.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应该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展开个性解读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题干所示三篇文章都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学习科普类文章,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全面准确地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是重点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包括主旨句、过渡对照句、含义丰富的句子等;再次是理解并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最后是学习科学小论文简洁、严密和明晰的语言,品味其语言风格。A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说法不恰当,故不当选。B项,“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说法不恰当,故不当选。C项,文章结构严谨,学习时应理清作者思路,总结文章的观点,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说法正确。D项,这三篇文章都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故D项中“课文体裁多样”说法错误,不当选。[单选题]11.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近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减弱,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没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比如,教学《项链》一课,以往我们只停留在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上。这次我有意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玛蒂尔德,逐渐推进深度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玛蒂尔德的“虚荣”是人性使然,她在后期的转变是值得称赞的。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虚荣的问题,学生探究之后进一步认识到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本质是不切实际,迷失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克服自己的虚荣心。直到下课前,学生还在热议。可见,问题研讨的过程就是训练理性思维的过程。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学生理性思维减弱的根本原因是阅读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训练B.围绕人物形象展开多元解读是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唯一捷径C.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应该跳出文本范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D.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可以基于特定的话题展开逐层深入的研讨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项,分析题干教学叙事片段可知,阅读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只是学生理性思维减弱的原因之一,故A项“根本原因”说法错误,不当选。B项,题干教学叙事片段中,教师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人物形象,确实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行了有效的训练,但未体现出这一理性思维训练方式是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唯一捷径,故B项“唯一捷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不当选。C项,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应当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故C项“跳出文本范围”说法错误,不当选。D项,针对以往教学《项链》一课只停留在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上,题干中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玛蒂尔德,逐渐推进深度思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D项说法正确。[单选题]12.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能够走进文本深处,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容易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开展实践活动,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语文积累解决问题;学会通过研读、讨论和反思,提高整体感知、信息提取、推断阐释、鉴赏评析等核心阅读能力,为未来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文本解读具有探究性,因而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B.文本作者的言语智慧体现在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C.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D.文本解读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优势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即品味文本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可以走进文本深处,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这使得文本解读本身具有了探究性。以文本解读作为切入点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故ABD三项说法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及学生所提问题是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等问题,C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此外,“都具有”的说法过于绝对,学生在阅读中所提出的问题也可能是偏离文本主题思想的。[单选题]13.阅读某教师教学后的访谈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上课前我担心《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但备课时没想太多,参照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写完教案了。一上课就发现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不太容易进入文本,课堂气氛很沉闷。我当时有点紧张,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鲁迅的情感变化,然后把这个变化过程用曲线呈现在黑板上;接着抓住一些重要语句给学生示范如何围绕关键词,比如“猛士”“庸人”等,品味作者情感;最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我点拨、总结。教案原计划还要分析“刘和珍”形象,但当时没有讲,准备挪到下节课来完成。作为新手教师,我觉得真的要好好考虑学情。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如果教师课前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就能够按教案顺利展开B.学生缺乏情感共鸣是因年龄小,无法理解鲁迅的文字和思想C.调整后的教学思路比较随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D.充分把握学情是正确处理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关系的前提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项,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只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展开的一个重要条件,而非决定条件。故A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不当选。B项,分析题干中的教学访谈记录可知,学生缺乏情感共鸣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即《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学生理解困难。故B项表述“学生缺乏情感共鸣是因年龄小”偏离问题的关键,错误,不当选。C项,题干中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故C项“教学思路比较随意”说法错误,不当选。D项,根据材料中“我觉得真的要好好考虑学情”可知,D项说法正确。[单选题]14.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教研组长: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下周要给高一新生上写作课,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师1: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我先汇报下: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凑字数,压力大;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感觉有点远离生活。师2:既然这样,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师3:我觉得引导学生阅读也很重要,没有输入哪有输出。师4: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源泉、写作的价值,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思考人生的精神生活方式。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读写结合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B.学生的写作困惑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依据C.社会生活和日常阅读都是学生写作内容的来源D.教师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融入个人的生活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原则之一。阅读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范文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吸收思想营养和写作营养。写作教学,主要通过作文来练习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读写教学中,自觉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分析题干教师观点可知,教师们一致认为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A项“读写结合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说法错误。[单选题]15.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选修课个性化的核心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文化积累和情感滋养。比如,教学“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我喜欢的人物”这一话题开展写作活动,与人物充分对话,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生活阅历、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着眼于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专题内容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学“《史记》选读”,可以设计这些学习活动,如“为刘邦写一则生平简历”“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讨论刘邦是不是英雄”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每种活动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选修课的核心特征是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B.选修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陶冶学生的情操C.选修课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差异D.选修课的多层次学习活动应该保持难度一致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项,“选修课个性化的核心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而A项将“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表述为“个性需求”,曲解了材料原意,故A项说法错误,不当选。B项,选修课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文化积累和情感滋养”,材料中并未提及陶冶学生情操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故B项说法错误,不当选。C项,分析材料可知,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又要尊重学生在生活阅历、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着眼于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专题内容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每种活动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故C项说法止确,D项“保持难度一致”说法错误。根据题干要求,C项当选。[问答题]1.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题。案例:(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但苏轼用的是“风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为什么呢?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先继续往下看。师:再来看这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意思会有什么变化?生:“公瑾”是周瑜的字,苏轼是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的。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就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师:“初嫁”强调小乔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可是,我想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她不是“小乔”,已经是“老乔”了。生(齐):啊?师:苏轼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这种理解合情合理,但不准确,大家还记得我开头提出的问题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生:“风流人物”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衬托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浪漫、懂爱情的。师:对!在苏轼看来,只会打打杀杀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胆,还要有柔肠。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爱情。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儿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瑜的完美形象。“英雄人物”容易让人们只想到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生:“雄姿英发”。师:“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注意啊,“羽扇纶巾”是文臣的装扮。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师: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实际是写他风流倜傥、智慧超群。如果说,“公瑾当年”和“小乔初嫁”是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那么后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写的是周瑜什么呢?生:既能武,又能文。师:好。这下我们就把“苏轼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他心目中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问题:(1)说明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10分)(2)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10分)参考答案:(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如下:①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内容,借歌词中的“英雄人物”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作对比,探究周瑜形象。②拓展课堂资源,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初步感受三国时战争的宏伟场面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2)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方式的评析: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论述有力地指明了课堂教学师生二元重要参与要素在课堂教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通过有层次的设问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题干材料中,教师首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苏轼用的是“风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这一过程也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精心设问,诱导发散思维,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一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苏轼写就本篇词作时对周瑜的态度——赞叹、充满敬意,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得出周瑜这一“风流人物”不仅有侠胆,还有柔肠,懂得浪漫与爱情的结论;之后教师再通过问答,循循善诱,让学生用词作中的“雄姿英发”一词来概括周瑜的英雄气概,并借此发问“羽扇纶巾”所展现的周瑜形象——风流倜傥、智慧超群;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周瑜的形象,即刚柔并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对一开始的疑问做出了前后呼应式的解答。[问答题]2.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回答第17~18题。案例: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①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为父母干点儿活视为获得“人生中第一桶金”的机会,于是就把这笔“经济账”算得相当清楚。姑且不说从父母那里要钱有多么缺乏合理性,为父母办事就要钱在根儿上就不对,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感情而不应该是利益。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么多年付出无数的心血把我们拉扯大,我们又有什么资格通过这样的理由去找父母要钱呢?②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他把自己一周干的活儿全写下来,列了一个详细的账单,上面写清了干了什么活儿,干了几次,要收几美元,他把账单给了他妈妈,他妈妈看后,照着账单把钱如数给了他。同时也给了小男孩一份账单,上面写得也很清楚,给了你生命,供你吃穿,供你上学……但最后收费那里只写了一个零。小男孩看完后,羞愧地把钱还给了母亲。③我们不应该觉得父母的关爱和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爱是相互的,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有所补偿。当我们斤斤计较的时候,可曾想过父母为我们付出过多少?如果和父母算经济账,我们是算不清,也算不起的。④孩子和父母算经济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小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喜欢在孩子干点儿活后给一些零钱。不管是出于什么情感,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从小觉得付出和物质回报应该成正比。孩子帮父母办事要钱就觉得理所当然了。并且,父母给的次数越多,孩子也许还会变本加利。比如,父母要孩子买东西,他们会按快递收费。父母要求加快速度,他们还会究结普快和特快的差价问题。常此以往,对下一代乃至整个家庭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要适度,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是经济交往关系。如果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的话,那这个人就太悲哀了。⑤让我们正确看待帮父母做事这个问题,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要多去翻“感情账”。问题:<17>.从第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18>.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12分)参考答案:<17>.(1)第④段中的错别字:“变本加利”的“利”改为“厉”,“究结”的“究”改为“纠”,“常此以往”的“常”改为“长”。(以上三个错别字中写出任意两个即可)(2)病句: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有所补偿。上述病句涉及两处问题,一是用词不当,二是指向对象不明确,应改为: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对父母有所回报。<18>.(1)缺点:论证缺乏说服力。(2)分析:①该习作是一篇议论文,习作的核心论点是“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在论证这一论点的过程中,习作第一段首先指出生活中存在子女与父母算“经济账”的现象,然后小作者借外国小朋友和父母算“经济账”的例子引出论点,再由此生发出对孩子不应和父母算“经济账”的理由以及出现孩子和父母算“经济账”的原因的分析,最后收束全文,习作最后一段指明论点。全文的论述虽有从现象和原因分别进行论证,这一论证看似完整,实则缺乏对“和父母算‘经济账’的负面影响”的充足的道理论证,不足以支撑全文论点,其论证不足,缺乏说服力。②论证方法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有很多,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等,不同的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具有不同的强化论证的作用。本篇文章只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说服力不足。[问答题]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第19~21题。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课文介绍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二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25分)【研讨与练习】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1)榆柳后檐,桃李堂前。(《归园田居·其一》)(2)有风自南,彼新苗。(《时运·其一》)(3)日暮天无云,春风微和。(《拟古·其七》)(4)蔼蔼堂前林,中夏清荫。(《和郭主簿·其一》)(5)平畴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参考答案:<19>.(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a.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影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b.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背诵全诗。②过程与方法a.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想象画面,读懂意境,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b.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陶诗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提高自我人生修养。(2)设计依据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目标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b.《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在阅读鉴赏活动中,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c.《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本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中的思想情感,注意其创作手法,体味其情趣。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以说是诗人辞去旧我的别辞,迎接新我的颂歌。作为典型的田园诗,本诗情景交融地描绘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田园风光,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学情分析经过必修1诗歌单元的学习,高一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已有较好的把握,具备赏析诗歌的基本能力,且学生初中时已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粗略了解了陶渊明的隐士思想和所生活的时代特点,但学生对于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地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重在分析作者情感,让学生能够从作者的情感中得到人生启示。<20>.《归园田居·其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片段设计(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标题含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围绕这个题眼,我们会产生哪些疑问?明确: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归”,进一步引导: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2)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师课件出示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组内讨论。10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点评、总结。①从何而归?原文中哪两个词说出了诗人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作者将尘网和樊笼比喻什么?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尘网和樊笼比喻为官场生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追问:诗人将自己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比喻?流露出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将自己比作羁鸟、池鱼,表达了诗人迫切想摆脱束缚、回归田园、追求自由的心志。②为何而归?诗人为什么想回归田园?请用原文中的诗句来回答。明确:性本爱丘山。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反对尔虞我诈,向往返璞归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追问:“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不是是最关键的原因呢?(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守拙归园田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明确:反对技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小结:“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吟悲痛,幡然醒悟到“既自以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自流。”)③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提问: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明确: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追问:这些意象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为什么那么美?分析: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的、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作者写景由近及远,以动衬静,视听结合,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又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