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精讲精析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精讲精析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精讲精析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精讲精析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精讲精析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0102经济发展百家争鸣0304变法运动目录05华夏一统1列国纷争▋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楚秦燕赵魏韩周朝政治秩序荡然无存礼崩乐坏,周王室256年被秦国吞并▋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王朝兴替重大事件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春秋开始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战国结束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间轴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东迁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战国策〉书录》阅读材料,说明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大夫诸侯天子礼乐征伐西周春秋战国▋三家分晋分封宗法逐步崩溃中央集权雏形出现贵族政治逐步衰落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政治转型】(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政治形势列国纷争➡逐步统一华夏戎狄➡华夏认同制度变革分封宗法礼乐贵族制度逐步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郡县制度官僚制度D▋对点练习(2021·重庆高考·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A2经济发展▋私营经济活跃私田兴起民间手工业私商崛起稷下学宫★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经济转型】(2018·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农业石器时代➡铁犁牛耕公田➡私田集体耕种➡小农经济D▋对点练习【经济转型】(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对点练习农业石器时代➡铁犁牛耕公田➡私田集体耕种➡小农经济打破工商食官民间手工业商业发展多国货币➡秦半两钱商业城市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前358——前221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私田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活跃政治:王室衰微社会环境宽松自由战争兼并各国需要人才富国强兵思想: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士人阶级活跃(2015·安徽高考·12)《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A派别代表主张或特点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损益;整理六经;私学;温故而知新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老子无为而治,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天地万物本原为“道”辩证法阴阳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022·全国甲卷高考·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B▋对点练习辨析百家派别‖深析百家主张(2021·河北高考·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B(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D(2015·全国Ⅱ卷高考·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百家争鸣注意几个角度阶级属性儒法道统治阶级「地主和奴隶主」墨家小生产者主张与现实的反差处世态度儒墨法积极入世道家消极出世治理手段法墨强硬儒道柔和观点比较各家有争也有共鸣荀子各家地位儒一墨二影响最大法家主导地位(2021.1·浙江高考·2)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对点练习【百家争鸣】辨析百家不同深析百家共性(2021·山东高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B▋对点练习【解析】材料大意:儒家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认为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两家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儒墨主张都是提供治国之道,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不是文化取向方面,排除A项儒墨对乐的态度是治国之策的态度,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C项礼乐用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D项【百家争鸣】辨析百家不同深析百家共性(2021·天津高考·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C▋对点练习(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D【百家争鸣】辨析百家不同深析百家共性(2017.11·浙江高考·2)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C4变法运动王志飞前359—前338时代政治列国纷争分封瓦解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经济铁器牛耕井田瓦解私田合法小农经济思想战争频繁人心思统百家争鸣私学兴起秦国客观秦国落后主观秦孝公有为商鞅展宏图▋商鞅变法的背景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公田到私田集体到个体政治④军功受爵⑤什伍连坐⑥推行县制官员君主任免分封制到郡县制贵族制到官僚制推动社会转型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变法的内容积极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最为彻底,国富兵强为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变法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商鞅变法的影响【改革转型】(2015·重庆高考·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度B▋对点练习政治分封制➡郡县制

贵族制➡官僚制军功受爵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官员君主任免经济公田➡私田

集体➡个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大家庭拆为个体小家庭(2021·江苏高考·1)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D【改革转型】(2022.6·浙江高考·28)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二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5分)内容: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化: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内涵:私有制为基础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对点练习政治分封制➡郡县制

贵族制➡官僚制军功受爵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官员君主任免经济公田➡私田

集体➡个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土地私有大家庭拆为小家庭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处政治礼乐征伐自皇帝出秦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央集权雏形出现实行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官僚政治(任命制度)经济刀耕火种集体耕作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