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史掌握大时空:按社会形态分,试说中国历史演进?古代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封建社会(战国秦国商鞅变法——秦汉——)近代史:
(1840年——1949年10月1日)现代史:新民主义国家(1949年10月1日至
)——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来)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也称东周清朝184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国家先秦时期: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重点叙述古代中国各民族如何凝聚成一个整体,中原王朝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时间坐标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距今约170万年——220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转型时期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列强纷争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早期国家前2070年前770年前221年220年秦汉王朝封建国家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习目标:一、原始社会(比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二、从部落到国家(部落如何发展为国家,中国最早的国家夏)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概括早期国家的特征)课标:通过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有代表性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三年考情(14考)2020海南(1)选择2021浙江1月(1)选择天津(1)浙江6月(1)天津(3)2022浙江1月(1)选择浙江1月(1)浙江6月(1)2021福建(1)选择海南(1)广东(1)北京(1)辽宁(1)天津(1)历史传说:古文献中有一些神话色彩浓厚的传说,透过传说可以窥见中国从部落向国家转变的大致情况。故事传说是研究中国远古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考古资料:文化遗存、遗迹、遗址,以实物形态证实所处时期的历史面貌和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历史研究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史料第一手史料(primarysource)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secondarysource)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中华文明的起源时空代表遗址生产工具生产活动社会生活旧石器时代(第2页)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第3页)新石器时代晚期(第4页)磨制石器(1)梳理基础知识元谋人(云南)北京人(北京周口店)打制石器渔猎、采集(食物采集者)学会用火,群居(穴居)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磨制石器种植粟稻(农业)饲养家畜(畜牧业)彩绘陶器(手工业)养蚕缫丝(手工业)定居(建造房屋、村落形成)、母系氏族公社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红山文化(辽河上游)良渚文化(长江下游)(手工业):黑陶、玉器、祭坛、神庙父系氏族公社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思考:根据表格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何特征以及文明产生的原因?特点:多元一体原因: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进步,农业与畜牧业发展)多元:遗址众多,分布区域广,经济生产有区域特色(如南稻北粟)一体:各地有共同点(如制陶、原始农业、定居等),以中原地区的遗址最多(中原地区的辐射)大河文化,农耕为主;内陆文化,敬天祭神;部落文化,血缘家族;玉石文化,图腾崇拜影响: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2)核心概念突破:①文明等同文化吗?文明产生的标志/表现有哪些?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1985年出版)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认为不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下列三项因素中的两项,就是一个古代文明。这三项标准是:1.有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文明产生的标志:国家、城市、文字成熟、阶级(贫富分化)、礼制形成、金属器具的使用……上层(统治者)下层(被统治者)阶级矛盾(2)核心概念突破:②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生产力进步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部落战争国家阶级为掠夺剩余产品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产生)贫富差距拉大政府军队文字公共权力前(2717-2599)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五帝: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2、部落(万邦时代——逐鹿中原)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新的共同体文化认同②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
过程意义统一战争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多元一体的特点与风格,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③远古时代政治制度:夏朝之前,政治权力交接方式是什么?
禅让制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按贤能标准选拔继承人)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④从社会发展形态列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进程代表性文化遗存(万邦林立)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河姆渡、仰韶文化早期大汶口、仰韶文化中期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D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C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A.人们的审美观念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B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C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思维拓展:材料还能反映怎样的史实?司马迁游历各地、人人传颂黄帝——文化认同感B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C部落联盟早期国家奴隶制国家三皇五帝传说时代万邦时代(陶寺遗址)BC2070禹建立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国一体(家天下)聚族而居,对夏部族直接统治对地方其他部族间接统治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成熟文字“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结合牧野之战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何尊”目前所见中国一词的最早实
物见证“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商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生产力来看:青铜时代
从生产关系看:奴隶社会1、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政治:
(启创立)
夏朝聚族而居。
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地方主要实行
。
文化遗存:河南偃师发现的“
”灭亡: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朝。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禹王位世袭制二里头遗址间接统治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①夏朝政治权力交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禅让制”——“世袭制”“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血缘宗族关系=基本政治关系家国一体课堂探究:夏朝政治制度贵族政治形成(血缘政治)《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表明启的时代()A.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政治制度代替了部落习惯D.家天下的局面出现D2、商朝:时间: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定都:殷(殷商;今河南安阳)灭亡: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文化: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殷墟出土很多
。政治:实行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内外服制度甲骨文青铜器课堂探究: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商颂》材料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材料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思考:根据材料,商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特点一:商王通过占卜主宰国政。王权与神权结合。用卜询问天地意志是殷王的特权,它意味着殷王就是天帝在地上的代理者。
——贝冢茂树(日本东洋历史学家)
内外服制:又称“方国联盟制”“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保持原来地的社会结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对商王发动战争。商代的国家形式是“方国联盟”,各方国是原本存在的部落组织,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思考:商朝政治制度有何特点?特点二:是以商部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商王对地方的控制有限。(未形成高度的集权)商代的畿外(王畿四周)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讨,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每一方国,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材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体制由此产生B.分封制维护了社会稳定C.地方的治理缺乏灵活性D.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D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伐纣(牧野之战)、
定都
(今陕西西安)政治:
。衰落:灭亡:3、西周标志:公元前841年“
”结果:周厉王出逃,诸侯推举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
”。西周从此走向衰落。公元前771年,
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镐京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犬戎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国人暴动”
反映商周时期具有原始民主传统。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选必1P3)分封制要点梳理含义:古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一个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统治。两个内容:分土地和人民;封爵位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四个等级: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五个权利和义务(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军权、财权、人事权和再分封权;特点及实质:特点:分封对象多元,王族为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王与诸侯的纵向联系);血缘色彩浓(政权与族权结合,周王与诸侯的横向联系)。实质:西周政权的组织形式。破坏:时间:西周后期原因:还有两个作用:
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制度创新,联系加强;开发边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风俗文化,影响深远。消极:后期诸侯争霸破坏: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鼎,权力的象征探究思考:内外服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关系?(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的附属国有何不同?)联系:西周分封制是内外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区别:依靠血缘扩大了有效控制范围,臣属关系更加明确都有王族活动区域——内服或王畿附属国或诸侯国对王族都有一定的义务都保留有氏族部落的特征商王与附属国首领未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诸侯主要是同姓亲族西周对同姓诸侯的分封到达边鄙要地,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对周天子的义务更加明确,贵族的等级观念比商代更严
西周王权大大加强,地方诸侯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历史就由商代的“内外服联盟”时期,朝着更加文明的阶段迈进,进入了“天下共主”的时代。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分封制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但后世王朝屡有出现。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明太祖朱元璋都曾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这说明()A.分封制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B.政治制度的发展依赖历史惯性C.血缘关系对政治发展影响深远D.朝代更迭推动了政治制度演进C“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C说明周以后其实还是有分封的,只是内容不同了。分封也成为皇权独尊的一种表现方式。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A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B宗法制要点梳理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和财产分配的矛盾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系政治等级。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里表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政治制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强调权力的分配强调权力的继承影响(积极、局限、当时、后世)对当时: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制)②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③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理念。对后世:①有利发扬尊敬祖先的传统。(族谱、祖庙、认祖归宗等)②有利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祖国统一。③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级尊卑宗法制亲亲尊尊社会心理排外心理人际关系忠孝观念群带风气荫庇心态宗派观念忠君爱国齐家敬祖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思考:王位继承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变为父子相传B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D周人常用“文”、“淑”、“皇”、“丕显”、“景”、“穆穆翼翼”、“严在上”、“烈”等词汇来描述“有德行,又有威仪,可谓无限完美”的先祖形象。这一做法()A.证明取代殷商的合理B.建构了周人的礼乐制度C.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D.凝聚了宗族的价值认同D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然而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A.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B.治国理政借助人伦秩序C.利用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D.讲究礼贤下士网罗人才B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B“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C拓展延伸·礼乐制度聘礼朝礼飨礼射礼祭礼丧礼婚礼冠礼八礼“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等,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拓展延伸·礼乐制度乳猪鱼干肉羊乳猪鱼干肉牡蛎牛羊乳猪鱼干肉牡蛎猪肉鲜鱼鲜鱼干牛羊乳猪鱼干肉牡蛎猪肉诸侯
(七鼎六簋)鼎:饪食器簋:盛食器
周天子
(九鼎八簋)
卿大夫(五鼎四簋)
高级士(三鼎二簋)目的:为了给人们灌输王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从而维护统治。拓展延伸·礼乐制度“乐”是配合礼,体现等级差别的“音乐、舞蹈”。
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礼、乐的结合不仅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拓展延伸·礼乐制度周王舞列规模·八佾春秋晚期:《论语·八佾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诸侯舞列规模·六佾礼崩乐坏拓展延伸:礼乐制度:(1)内容: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和礼仪规范。(2)作用:有力地维护了宗法分封制。《仪礼·乡饮酒礼》记录了周代乡人以时聚会宴饮的礼仪:宾席要设于窗前,面向南,而主人席设于阼阶上,面向西。众宾皆独坐,设席有主次之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席位不能连接。这些规定()A.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B.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C.遵循了严格的等级秩序D.体现了理想化政治诉求C《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C拓展:西周——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选必1P45)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小结:夏商周制度演变其观念与传统继续传承确立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确立逐渐形成发展完备动摇破坏逐渐形成发展完备逐渐解体雏形出现,与祭祀仪式结合发展完备礼崩乐坏制度演变具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三、商周时期的经济(课本第7页第二段)奴隶制经济繁荣。1、农业:生产工具:木、石、骨、少量青铜农具。(
阶段)经营方式:由奴隶、平民等集体耕种。土地制度:
、
(性质:奴隶社会的
。特点:土地不能买卖或转让。)2、官营手工业代表:冶铜业(青铜时代)3、经济政策:“工商食官”石器锄耕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兴于商朝,盛于西周,崩于春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农耕文明在西周,王室和各诸侯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并设有工官管理。作坊内设有监工,督促众工劳动。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政府提供按工师设计的官方“图程”生产各种器物,“工有不当,必行其罚”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有“胥师”“质人”“贾师”。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约券。这反映出当时()A.形成契约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场门面租赁合同书
- 文字作品委托代理合同样本
- 广告制作安装合同
- 终止租赁合同案例分析
- 公司合伙经营协议书样本
- 家庭装饰协议书样本
- 国际贸易独家经销协议范本
- 仿写标题2:旧房回迁房交易协议
- 涉外许可证合同的保密协议
- 企业劳动合同问答
- 昆明抚仙湖鳍鱼湾棋盘山度假娱乐旅游区总体规划方案样本
- 2024年大学试题(法学)-物证技术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T-SHNA 0005-2023 成人住院患者肠外营养输注护理
- 品牌管理 课件 第2章 品牌定位
-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道法期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四川省达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电梯应急救援演练记录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表格教案
-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课件
- 电除颤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2024年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