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省级湿地公园项目PAGEPAGEIV目录TOC\o"1-2"\h\z\u1 总论 11.1 评价依据 11.2 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 31.3 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 41.4 评价因子筛选 51.5 评价标准 51.6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 71.7 环境保护目标 112 区域环境概况 142.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142.2 气候与气象 142.3 地面水环境 192.4 地震烈度 192.5 土壤植被 202.6 动、植物与生态 202.7 社会环境概况 213 工程概况 233.1 项目基本情况 233.2 总平面布置 293.3 公用工程 293.4 现存环境问题及整改措施 313.5 组织机构及定员 323.6 工程进度情况 323.7 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324 工程分析 334.1 环境影响识别 334.2 施工期工程污染及源强分析 334.3 运营期工程污染及源强分析 375 清洁生产分析 395.1 该项目拟采用清洁生产措施 395.2 清洁生产建议 396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36.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436.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4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56.4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86.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507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577.1 施工期影响分析 577.2 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28 污染防治措施 738.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738.2 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809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849.1 总量控制原则 849.2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 8410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8510.1 环保投资估算 8510.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8510.3 经济损益分析 8610.4 社会效益简要分析 8610.5 环境经济损益结论 8611 公众参与 8711.1 公众参与目的 8711.2 公众参与形式 8711.3 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10111.4 调查结论 10312 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0412.1 产业政策合理性分析 10412.2 法律法规符合性分析 10412.3 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0612.4 选址合理性分析 10812.5 从环境影响预测角度对选址的可行性分析 10912.6 从公众参与角度对选址的可行性分析 11012.7 结论 11013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11113.1 环境管理工作的内容 11113.2 施工期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11213.3 运营期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11513.4 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管理 11814 结论与建议 11914.1 产业政策符合性结论 11914.2 选址合理性结论 11914.3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11914.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12014.5 公众参与评价结论 12114.6 环境损益分析评价结论 12114.7 结论和建议 121—PAGE2—总论评价依据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实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第284号令,2000年3月20日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实施);(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实施);(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10)《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实施);(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实施);(1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实施);(1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7(1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1月1日实施)(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2004年6月5日(16)《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年11月8日(17)国家林业局《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2010年2月28日);(18)国务院3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10日);(19)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产业结构和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2013年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012年1月1日实施);(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2009年4月1日实施);(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1994年4月1日实施);(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2010(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2011年6月1日实施);(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7)《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8)《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23/T727-2003);(9)《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554-2010);(10)《黑龙江省地面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和水环境质量补充标准》(DB23/485-1998)。相关文件及技术资料(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253号令,1998年11月29日实施);(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3月18日实施);(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名录(2011年本)》及2013年21号令《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修正);(5)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1998年12月19日);(6)《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6年2月8日(7)《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0年修正本)》(2010年8月13日);(8)《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9)《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总体规划(2008~2020)》;(10)《阿什河生态风景长廊(经济景观带)总体规划》(2013年1月);(11)《哈尔滨市阿什河干流道外香坊段防洪及河道整治工程规划》(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年2月);(12)《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省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建设方案(送审稿)》(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5年1月);(13)《哈尔滨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0年1月)(14)《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省级湿地公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合同书》。评价目的与评价原则评价目的按照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的要求,针对本项目的特点,根据该项目的排污特征和评价区域环境状况,以及该项目建成营运所涉及的环境要素与环境问题,选择评价标准、评价范围、评价等级、评价时段、评价内容、评价重点及环境保护目标。在弄清本项目污染源和受纳环境本底情况的基础上,本着“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分析及预测项目运营期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从环保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评价原则(1)坚持环境影响评价为项目建设服务,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原则,注重环境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坚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2)贯彻执行“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保政策,从生产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的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3)环评工作的内容、深度和方法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讲究实效,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和有关数据,结合本项目具体情况,并进行现状监测。加强类比调查,充分利用国内同类项目运行管理经验,力争使本项目环评更具实用性和可靠性。(4)评价内容力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资料准确可靠,以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评价工作,污染防治措施可行,结论明确可信,保证环评工作质量。(5)环评工作坚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对该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及危害给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评价内容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及所在区域环境特征,确定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为:(1)明确本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结合项目建设内容,进行工程污染分析。(3)对项目拟建地址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作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依据。(4)针对本项目的建设特点及排污特征,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5)预测本项目建成后评价区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从环保角度论证本项目建设的可行性。(6)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广泛征求项目区及相关各阶层人士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建设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7)对本项目建成后的环境经济损益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计划与环境监测计划。评价重点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结果,结合区域环境承载力对项目的制约条件等因素,本次评价重点确定为:建设期的施工噪声、建筑垃圾、扬尘以及废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着重分析生态影响;项目营运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着重分析污水的产生和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评价因子筛选通过对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环境污染因素及污染因子进行分析,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特征,筛选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具体见表1-表1-项目评价因子环境空气现状评价PM10、PM2.5、SO2、NO2、CO、O3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高锰酸钾指数、COD、BOD5、NH3-N影响分析——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pH、总硬度、氨氮、氯化物、氟化物、六价铬、高锰酸盐指数、汞、砷、镉、铅和总大肠菌群影响分析排水对地下水质影响程度声环境现状评价LeqdB(A)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现状评价——影响分析固体废物处理或处置率、处理或处置方式生态环境现状及影响分析所在区域土壤、植被保护,水土流失防治评价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评价PM10、SO2、NO2、PM2.5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表1-5-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μg/m标准值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1小时平均24小时平均年平均PM10——15070PM2.5——7535SO250015060NO22008040CO104——O3200800(日最大8小时)——水环境本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体为阿什河及松花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详见表1-5表1-5-2地表水水质评价标准(项目Ⅳ类项目Ⅳ类pH6~9总磷≤0.3化学耗氧量(COD)≤30溶解氧(DO)≥3生化需氧量(BOD5)≤6高锰酸盐指数≤10氨氮(NH3-N)≤1.5粪大肠菌群≤20000个/L地下水地下水水质执行《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详见表1-5表1-5-3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监测项目III类标准监测项目III类标准pH6.5~8.5(无量纲)高锰酸钾指数≤3.0总硬度≤450汞≤0.001μg/L氨氮≤0.2砷≤0.05氯化物≤250镉≤0.01氟化物≤1.0铅≤0.05六价铬≤0.05总大肠杆菌群≤3.0(个/L)声环境根据声环境功能区分类,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本项目属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值见表1-5-4。表1-5-4噪声标准值[昼间dB(A)夜间dB(A)执行标准5545(GB3096-2008)1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废气施工扬尘(颗粒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表1-5污染物名称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监控点浓度(mg/m3)颗粒物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噪声本评价噪声敏感建筑和施工期厂界噪声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中1类标准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具体标准值见表1-5表1-5-6《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类别昼间夜间1类55dB(A)45dB(A)《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类别昼间夜间——70dB(A)55dB(A)固体废物排放标准本项目所排放的固体废物应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2013年修改通知中的有关规定。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评价工作等级环境空气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中的有关规定,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划分依据见表1-8-1。根据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CO、非甲烷总烃和NOx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³;Co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³;NOx、CO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值,非甲烷总烃取以色列环境质量标准短期平均值5mg/m3。表1-6-1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本项目冬季不运营,不需供暖,仅门卫室由电暖气取暖;运营期无其他大气污染源,本项目运营期无大气污染物排放。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本项目无特殊污染物,污水水质简单,排放量为4908m3/a,由污水罐车拉运至团结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最终汇入松花江。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1993)的技术要求,本评价仅对项目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排水去向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中规定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以及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建成后生活用水、绿化用水由市政给水提供,由罐车拉运至园区;运营期废水集中收集,由污水罐车拉运至团结镇污水处理厂排放,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特殊情况下生活污水下渗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所以本项目为Ⅰ类建设项目,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分级标准见表1-6表1-6-2评价级别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水质复杂程度三级弱不易不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中易不敏感小简单中不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易较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强易较敏感小简单不敏感大简单中中等-简单小复杂-简单中较敏感中简单小中等-简单不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不易小较敏感大中等-简单中-小复杂-简单不敏感大-小复杂-简单①包气带防污性能根据项目所在区域地质情况,厂址地层属于第四系堆积物,粉质粘土2.45~8.5m,粉质粘土渗透系数在4.5×10-7~8.1×10-5cm/s,包气带房屋性能为中级②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区域地下水赋存于中砂、粗砂中属孔隙潜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初见水位变化范围2.7~7m,该上层滞水无可利用价值,可开采地下水埋深为50~80m,项目区地下水含水层污染特征为不易。③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不属于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源保护区、也不属于补给径流区,同时项目占地为规划建设用地、农用地及其它用地,场地内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环境敏感区。则项目场地地下水敏感程度为不敏感。④污水排放量及水质复杂程度项目污水排放总量为32.7m3/d,小于1000m3/d;因此确定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为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影响评价(HJ2.4-2009)将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划分依据见表1-6-3表1-6-3一级二级三级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GB3096规定的0类声环境功能区域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地区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5dB(A)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3dB(A)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显著增多增加较多变化不大本项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1类区,通过对该项目噪声排放情况分析,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声环境质量变化不大,受噪声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较少,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评价等级划分相关依据,本项目声环境评价等级判定为二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规定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确定,见表1-表1-6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工程占地(水域)范围面积≥20km2或长度≥100km面积2km2~20km2或长度50km~100km面积≤2km2或长度≤50km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本项目工程占地面积为1.3km2评价范围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并结合环境技术导则要求,以及建设项目在施工期、运行期对环境影响的特点,具体内容见表1-表1-评价内容评价范围大气以项目为中心,边长为5km的矩形区域地表水松花江阿什河口下至大顶子山江段地下水项目区为所在范围噪声建设项目场界200m范围生态整个项目区范围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选址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该区域无国家、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疗养院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和水源地。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评价的保护目标为场址周围村镇及住宅小区,详见表1-7-1及图1表1-7环境要素敏感点名称与场址方位距场界最近距离(km)规模(户数/人口)保护等级环境空气黄家崴子NE0.3150/5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百菜村NE1.2300/1050高家店NE1.280/280尚东辉煌城SW1.35280/15840山根屯NW1.61724/5172会展城上城S1.71724/5172团结镇(政府)N1.852787东鸿艺境SW2.11500/5250地表水阿什河穿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Ⅳ类水体地下水项目区所在范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声环境厂界周围200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生态环境所在区域土壤、植被保护,水土流失防治——图1-7区域环境概况区域自然环境概况地理位置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省级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东郊,哈尔滨市环城高速及哈同公路入口处。公园保护范围东至道外区团结镇百菜村、南至长江路、西至护堤大坝、北至先锋路,湿地公园总面积128.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84.9公顷,湿地率66.2本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地形地貌哈尔滨市地处松花江中游,属于松嫩冲积平原东南缘,地形呈波状起伏的地形特点,地貌单元为松花江阶地,平均海拔在120m~180m之间。地貌轮廓受基岩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控制。第四纪以后,以沉降为主的震荡运动,形成一个被第四纪堆积物填充的继承性沉降盆地。由于沉降的不均匀,基底是不平坦的,形成了不连续的洼地和小的隆起,第四纪初期,接受了大量的冰水堆积的沙砾石层,后期沉积了巨厚的黄土粘土,构成了土壤母质。形成剥蚀堆积的两种不同成因的地貌单元,第四纪以后,受流水作用的侵蚀,形成了河谷、漫滩、阶地和平原。地表为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地震烈度为6度。气候与气象气候特征哈尔滨市属于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受蒙古西北气流控制,受东部鄂霍次克寒流影响,因此冬季漫长、寒冷而干燥。夏季多受太平洋西伸北跃西南气流的影响,炎热多雨。春秋两季短促,多风而干燥。一年中寒暑温差较大。近20年来,哈尔滨市年平均温度4.2℃,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3.0℃,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6.7℃,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18.4℃,年极端最低气温-38.1℃;年平均风速为2.6m/s,年最大风速为26.0m/s,多年主导风向为南风和南南西风;最大冻土深度为1.9m;结冰期150d左右,采暖期180d;年平均降雨量为524.5mm;年最大降水量826.3mm风向哈尔滨市30年来年盛行风向为南(S)风、南南西(SSW)和西南(SW)风,风向频率分别为均频率16%,13%,10%,静风频率为5%;夏季盛行南(S)风,风向频率为16%,静风频率为4%;冬季也盛行南(S)风,风向频率为14%,静风频率为5%。哈尔滨市近20年各季度、各月风向频率见表2-2-1,表2-2-2和图2-2-1。由年均风频的月变化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全年各月主导风向角范围为270º~315º;从年均风频的季变化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年主导风向的风向角范围为270º~315º,出现频率为35%。表2-2风向风频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C全年4333324612129786748春季433432359119898855夏季33466479121010553429秋季32232135131110897848冬季32221114131499979410表2-2风向风频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C一月321111151415981078411二月422211241211888810610三月5423213481089991166四月4233323610129898855五月43353346101210786655六月3346746912911563427七月22466591012109542329八月43465368111094544311九月3324325712996756410十月422211341211119108859十一月32221125141411998946十二月2222111416131010978310风速哈尔滨市近20年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情况分别见表2-2-3和表2-2-4。从月平均风速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哈尔滨市4月份平均风速最高(3.3m/s),8月份平均风速最低(2.1m/s);从各季小时月平均风速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秋季春季最高,冬季风速最低,一天内13:00的平均风速最高。图2-2表2-2-3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均风速表2-2小时风速1时2时3时4时5时6时7时8时9时10时11时12时春季1.661.581.562.172.462.743.113.273.25夏季11.281.41.641.912.092.422.532.592.79秋季1.451.511.631.551.61.641.852.12.342.783.043.21冬季1.541.511.61.541.471.581.531.7322.322.622.86小时风速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18时19时20时21时22时23时24时春季3.322.661.71.611.681.61夏季2.72.692.762.682.42.08秋季3.063.12.762.452.051.681.521.611.521.571.491.53冬季2.932.92.742.322.131.971.981.751.671.591.441.5地面温度场近20年累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见表2-2-5。从年平均气温月变化资料中可以看出哈尔滨市平均气温为4.2ºC,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为23.0ºC,1月份气温平均最低,为-18.4ºC。地面水环境哈尔滨市依江傍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主要有一江、二河、三沟。松花江是全国七大江河之一,是本水系主干,其次是阿什河、运粮河及马家沟、何家沟和信义沟。松花江是流经哈尔滨市境内的主要河流。松花江哈尔滨江段从四方台至大顶子山全长约70km。通常每年的三月底或四月初,由于冰雪融化,江水开始上涨,到5~6月份出现春汛。春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的20%。夏秋季节,雨水集中形成夏汛和秋汛。汛期中7-9月份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70%。每年11月初江水开始结冰,冰期约5个月。据哈尔滨水文站提供的松花江枯水期水文资料,松花江枯水期平均流量Q=166.6m3阿什河自东向西流经尚志、阿城两市交界的西泉眼河附近折向西北,流经五常、阿城、哈尔滨3市县,在哈尔滨市东郊注入松花江。全长257公里。中下游丰水期水面宽238~360米,水深4~4.7米;枯水期水面宽10~23.5米,水深0.2~0.25米。流域总面积3545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为结冰期。地震烈度哈尔滨市地处松花江中游,为松嫩冲积平原东南缘,平均海拔151m。地貌轮廓受基岩地质构造运动控制,第四纪以后,以沉降为主的震荡运动形成一个第四纪堆积物填充的继承性沉降盆地,由于沉降的不均匀,基底是不平坦的,形成不连续的洼地和小凸起。第四纪期,接受了大量的冰水堆积的砂砾层,后期堆积了巨厚的黄土亚粘土,构成了土壤母质,形成剥蚀堆积的两种不同成因的地貌单元。第四纪以后,受流水作用的侵蚀,形成了河谷、漫滩、阶地、平原。该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土壤植被由于受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全市土壤类型较多,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黑土,是哈尔滨郊区的主要土壤,也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壤类型,集中分布在东北郊、南部和西部,面积为2.14×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7.7%。黑土在全市分为2个亚类(黑土和草甸黑土)、3个土属(粘质黑土、砂质黑土、草甸黑土),共7个土种。黑土土壤养分含量比较丰富,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黑钙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川地和岗平地上,在全市分为3个亚类:黑钙土、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共8个土种。黑钙土养分含量仅次于黑土,适于作物栽培。草甸土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多数分布在沿江河低洼淋溶地带和松花江台地漫滩地带。草甸土在全市分为6个亚类:草甸土、碱化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硫酸盐草甸土,共10个土种。草甸土大部分宜耕性较差,宜发展草场和栽植薪炭林。砂土及沼泽土,主要分布于江河两岸河滩和低洼地块,适于发展渔业、牧业。动、植物与生态哈尔滨市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包括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具有分布集中、经济价值高的特点。哈尔滨市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都比较多。兽类有珍贵的东北虎、梅花鹿、紫貂、水獭、猞猁以及黑熊、野猪、麝、黄鼬、灰鼠、狐狸、貉、獾、狼等。两栖动物有各种蛙、蛇、龟、蜥蜴等。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的白鹳、黑鹳、白尾雕,二类保护的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鸳鸯、黑琴鸡、花尾榛鸡、小杓鹳以及猫头鹰、隼形目、鹗形目等猛禽。1981年3月,中日两国政府签订《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所列的227种栖息于两国的迁徙鸟类中,见于哈尔滨地区的有141种。淡水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流经哈尔滨的松花江及其支流、两岸沼泽和水库中的淡水鱼,具有食用价值。经济鱼类主要有黑龙江鲤、银鲫、狗鱼、雅罗鱼、蒙古红鲌、松花江翘嘴红鲌、红鳍鲌以及鳊、鲂、鳜、鲇等40余种。社会环境概况行政区划及人口外区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区,位于哈尔滨市的中东部。位于北纬45°20′~46°20′,东经126°15′~127°30′之间。城区东与阿城区、宾县接壤,西与道里区以滨洲铁路为界,南接南岗区、香坊区,北与松北区、呼兰区毗邻。全区总面积618.6平方公里。道外区辖22个街道、3个镇、1个乡:靖宇街道、太古街道、东莱街道、滨江街道、仁里街道、崇俭街道、振江街道、东原街道、大兴街道、胜利街道、南马街道、民强街道、大有坊街道、南直路街道、化工街道、火车头街道、新一街道、三棵树大街街道、水泥路街道、太平大街街道、黎华街道、新乐街道、团结镇、永源镇、巨源镇、民主乡;青年农场。至2012末,道外区总人口970144人,全区总户数387089户。经济和社会发展至2013年末,道外区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125万元,比上年增长7%。实现农业增加值80461万元,比上年增长7%。粮食总产量达254073吨,比上年增长11%;蔬菜总产量258166吨,比上年增长6%;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9372吨,比上年增长4%;奶类产量8005吨,比上年增长0.02%;禽蛋产量16512吨,比上年增长1.4%。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6178公顷,比上年下降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8公顷,比上年增长16.7%,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78公顷,比上年下降28.4%。实现畜牧业产值6356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实现渔业产值8704万元,同比增长9.7%。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林业产值635万元,同比增长9.5%。完成育苗面积300亩,与去年持平,造林面积100亩,比上年减少8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460元,同比增长15.3%。工业总产值351.90亿元,同比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8.09亿元,同比增长-4.9%,总量占全区的比重达到1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9.89亿元,同比增长-7.2%;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88.09亿元,同比增长-7.6%;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86.96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利税32.64亿元,同比增长-5.9%。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8.2亿元,同比增长9.7%。2013年末,道外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6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350.04亿元,同比增长14.3%,住宿餐饮业实现33.56亿元,同比增长12.3%。社会事业(1)科技至2013年末,道外区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10户,实施科技攻关计划1项,市技术创新项目3项,市级星火计划1项,从市财政争取科技发展基金160万元。(2)教育至2013年末,道外区共有普通高中7所,在校学生7441人;职业高中3所,在校生3186人;普通初中25所,在校生16429人;小学61所,在校生222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初中毕业生合格率10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8.3%,2013年考入重点高中2346人人,其升学率55.76%,列全市第一名,高考录取2015人,录取率达到94.73%。(3)体育至2013年末,道外区共安装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5套。新农村体育示范点1个;篮球园区1个;乒乓球园区2个;羽毛球园区1个;棋牌类园区2个;体育示范区配备健身器材2处;乡镇体育活动站1个。全年建设公共体育健身器材总计249件。开展农民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为区4镇农民及农民工600余人进行了免费的体质监测。组织开展“百万青少年”和“市民上冰雪”活动,全民健身百日系类活动,社区健身大讲堂活动道外区专场活动等150余项次。组队参加市少儿单项比赛获得金牌76块。工程概况项目基本情况工程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省级湿地公园项目建设性质:新建建设单位:黑龙江阿什河湿地公园管理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28.3建筑面积:11052工程总投资:19845万元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东郊,长江路、先锋路、百菜村、护堤大坝合围区域。北侧、南侧为空地;西侧为物流仓库;东北侧为黄家崴子。主要建设内容园区占地面积128.3公顷,其中农用地45.9公顷,建设用地28.7公顷,其它用地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1052平方米,地上主要建筑包括宣教中心、画家村、各式建筑小品。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供市民旅游度假、文艺展览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园区园区主要划分为浆果采摘园、湿地宣教中心、湿地公园保育区、湿地公园服务区等四大功能分区。园区建成后设计客流量1000人次/d,全年运营150天(5月~9月)。项目组成一览表见3-表3-类别项目名称占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建设内容备注主体工程一、浆果采摘园(区域面积7.09公顷)浆果采摘园70900——种植浆果植物二、湿地宣教中心(区域面积43.08公顷民俗文化长廊————国学故事长廊————金源文化馆600600金源文化说明、展示等废旧海运集装箱改造(可移动)宣教中心9002700建设展览大厅、国学传统文化馆、老年艺术中心移动木质结构湿地博物馆336336湿地照片展示、介绍等废旧海运集装箱改造(可移动)画家村7002100包括创作室、音乐厅、画苑移动木质结构创作坊(文化谷)4242移动木质结构三、湿地公园保育区(区域面积77.54公顷动物疾病监测与救助站8080动物监测救助站,不包括化学检测;化学检测外委进行移动木质结构植物病虫害监测站4848植物病虫害监测站,不包括化学检测;化学检测外委进行植物专类园26000——种植丁香、玫瑰、桃红、梨、杏、李子、郁金香等土壤重金属检测与防治中心(含设备)4242具备土壤样本采样、物理观察、存档等功能,不包括化学检测;化学检测外委进行移动木质结构水质监测站4242具备水质样本采样、物理观察、存档等功能,不包括化学检测;化学检测外委进行移动木质结构游览木栈道500050002.5米宽,2000可拆卸游览建筑小品————明月塔(防火瞭望塔)、芦苇迷宫、天地人和码头、观雁亭、有渔茶坊、乘风破浪码头、亲水平台、荷风四面亭、七星望月水榭平台、清风塔(防火瞭望塔)等可拆卸四、湿地公园服务区(区域面积0.59公顷游客中心4242设在湿地公园入口处,具备管理、服务功能移动木质结构拆迁工程征地范围内现有彩钢仓库2座,面积8600m2;一层砖瓦房3座,面积279m2;多层砖瓦房7座,建筑面积生态恢复规划水体修复规划一、水文联系恢复与水环境整治规划二、开阔水域拓展规划三、恢复重建湿地水环境保育规划栖息地(生境)恢复规划一、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与重建规划二、水禽栖息地恢复规划辅助工程门卫室2020门卫室生态厕所————26个,分散在园区内垃圾箱————90个,分散在园区内景区电瓶车候车站————10座,分散在景区内,木质结构公用工程给水职工及游客生活用水、绿化用水由哈尔滨市自来水公司提供,采用罐车拉运,用水量83085m3排水园区排水量4908m3/a,由罐车拉拉运至团结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经供电由道外区市政供电,配电机房位于浆果园,建筑面积40m2供热冬季不运营,门卫等小部分建筑物使用电暖气取暖环保工程废水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由罐车拉运至团结镇污水处理厂排放噪声采取减振、吸、消、隔声,道路边界加强绿化等措施固废设置垃圾桶、垃圾临时转运间,存放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定期喷洒消毒剂绿化绿化由灌木、乔木及景观绿地组成,园区绿化面积38.5公顷,绿化率30%湿地公园性质定位阿什河湿地公园是以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及栖息与此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为特征,以河流、湖泊、沼泽、草甸等多元化景观组合为特色,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为宗旨,以湿地保育、恢复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集湿地资源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和湿地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湿地景观独特、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总体目标利用阿什河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结合其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以阿什河流域典型河流湿地、草本沼泽湿地及栖息于此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为特征,以河流、湖泊、草甸、灌丛、沼泽湿地等多元化景观组合为特色,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为宗旨,以湿地保育、恢复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集湿地资源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和湿地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湿地景观独特、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国家湿地公园。使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以实现,湿地率达66.20%;将湿地公园建设为生态治理的展示区,科技文化的示范区,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宣传区;将项目区建设成为省级湿地公园,并不断完善达到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准。恢复规划规划原则根据湿地公园建设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生态恢复工程,对阿什河湿地公园内的三大要素——水、土壤和动植物的有效整合,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保护、保育和适当营造独具特色的湿地景观。水体修复规划水文条件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首要条件,也是湿地之所以成为湿地的关键因素。水文条件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动植物、生态功能和景观。阿什河湿地公园内的部分区域由于常年泥沙的淤积和和洪水的侵袭,已分别出现水道堵塞和水岸侵蚀等情况,需人工进行适当的规划,使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阿什河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水文条件的恢复重建包括整个湿地与外部的水文联系和水文条件恢复与重建,以及阿什河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湿地水文结构和水文联系的恢复与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条件恢复和重建应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生态需水量。同时,良好的水质条件也是保证阿什河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1)水文联系恢复与水环境整治规划水文联系恢复与水环境整治主要包括湿地公园与外部的水文联系恢复和内部的水系整理和疏通。①外部水文联系恢复依据生态水文学原理,做好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的水资源规划设计工作,修复并维持湿地公园部分地段与阿什河之间的水文联系,构建阿什河湿地公园与周边畅通、完善的水文联系,以保证湿地公园的生态需水。②内部水系整理和疏通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湿地公园内现有水系进行整理和疏通,对部分堵塞水道进行疏通,恢复相互分割湿地内部的水体交换机制,形成“水量有保障,循环且畅通”的阿什河湿地公园内部完整的水系网络。对宣教展示区、湿地恢复重建区的水道进行改造,部分区域适度拓宽,创造循环型弯曲水道,并形成环路和相对开放的水域生境,增加湿地生境和景观的多样性。(2)开阔水域拓展规划由于入河口部分区域水道堵塞,水系网络不畅通,导致部分区域湿地水面下降严重,陆生植被逐渐侵入,现有湿地保育区部分区域已经呈现出加速灌丛化的趋势,开阔水面不断被侵占。因此,为了配合营造不同的生物生境和生态位,应该对现有的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进行一定的清淤和开阔水域拓展,规划清淤和水域拓展面积6.0hm2,土方工程量约6.0万m3。在清淤和开阔水域拓展时要防止淤泥的二次污染发生。清淤的土方和泥沙用于园区的建设,既节约施工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施工过程中应该维护区域水文地质结构的完整性。不铺设防水层,不破坏现有水文地质结构。严禁一切不利于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工程。(3)恢复重建湿地水环境保育规划恢复重建区和宣教展示区部分湿地由于与恢复前的水环境差距较大,内部植被和栖息物种也会发生变化,区域系统不稳定。因此需对水环境进行详细的保育规划,保证恢复重建湿地生态结构的稳定和生态功能的发挥。①对于新恢复和重建的湿地,应通过对局部水系的维护和修复,确保其所需要的水文与水资源条件,并通过定期调查和监测,评估其生态效益的发挥。②强化湿地水环境修复,特别应强调通过人工调控措施促进相互分割湿地内部的水体交换机制,提高湿地系统整体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功能;加强对水体水质的监控与预警,建立可能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应急预案。③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管理。主要控制点、线、面源污染对湿地公园水质的负作用,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以降低营养元素在水体中的浓度。④在受人为干扰的湿地生态恢复区域通过乡土物种植被恢复以及生境与景观改造营造多样化湿地生境,堤岸修复应避免截弯取直或人工硬质砌岸,应维持河岸植被带的生态完整性,发挥其截留陆源污染物和生物廊道的重要生态功能。⑤建立湿地监测站,对降水量、河流径流量、湿地面积和蓄水量、水位、水质等常规指标实行动态监测,随时掌握湿地水体的水文水质变化情况,为全面掌握湿地水禽生境演变趋势及其生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⑥制定湿地水资源保护规划,确保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良性运转所需生态环境用水,开展湿地环境保护宣教活动,提高湿地公园社区居民湿地保护意识。栖息地(生境)恢复规划(1)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与重建规划经过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等人为运动,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阿什河周边湿地亦有部分被干扰和破坏。针对阿什河流域历史上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需要恢复部分已经被干扰或退化、且对湿地生态系统整个结构和功能发挥起补充完善作用的湿地,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针对阿什河湿地的实际,应该恢复和重建当地典型的草本沼泽和灌丛沼泽等。在建设过程中,应采用乡土物种,营造适合不同动植物生长的微生境,在为不同动植物提供相对良好的生长环境的同时,也提高生物多样性,营造了良好的湿地景观。在不影响动物栖息的环境下,应该用木栈道把宣教展示区和合理利用区各种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连接起来,让大众可以身临其境,通过配置专业的解说人员和标牌、图片、文字等辅助工具,在展现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展现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从而增加公众对湿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湿地保护意识。(2)水禽栖息地恢复规划水禽是湿地的精灵,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合的生境是水禽繁衍基础条件,阿什河湿地公园规划在严格保护现有良好水禽栖息地的前提下,扩大水禽栖息地的类型和面积,进一步提高水禽繁衍、觅食的栖息环境质量,进而提高水禽种类和数量,也为湿地公园将来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一个特色观鸟区。为满足水禽觅食、隐蔽、繁殖、停歇等活动的不同需求,水禽栖息地恢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规划在宣教展示区内恢复和改善5~10hm2面积大小的深水区(平均深度0.5~1m),以供游禽类栖息,营造水鸟栖息景观。同时在湖中央,改建一个0.5~1hm2大小供鸟类栖息的安全岛,安全岛同样留有裸露泥涂、种植本土水生植物,以及种植少量本土灌丛乔木。规划在恢复重建区内恢复两片10hm2大小的鸟类栖息地,以种植水生植物为主,以吸引涉禽类在此栖息繁殖,形成涉禽类栖息繁殖地,同时还可以美化湿地景观。总平面布置本项目选址场地呈不规则几何形状分布,几个区块沿西北向东南分布,园区总占地面积128.3公顷。根据项目选址场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在本项目西北侧入口处建设露天停车场,以便尽早分流,使部分游客和工作人员尽早换乘园区内的电瓶车;浆果采摘区位于园区西北侧,距离主入口最近;邻浆果采摘区为宣教中心、湿地保育区。项目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场地内现有砖混结构楼房7栋,本次全部拆除。楼房建设于1990年代,由于楼房建成年代较早,无环评手续。公用工程给水(1)生活用水本项目建成运营后,生活用水主要为游客及工作人员生活用水。根据项目工程设计方案,本项目运营后,工作人员需45人,预计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按《黑龙江省行业用水定额》(DB23/T-727-2010)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由于本项目仅在夏季(5月~9月)运营,用水量以150天计,全年用水量6000m(2)绿化用水绿化洒水按20L/m2·次计,每年绿化时间150d,平均15天浇水一次,绿化面积384750m2,则平均日用水量513m3/d(76950m3/a,年洒水150天)。具体分析计算参见表3-3表3-3-1用水项目用水定额用水规模用水量来源排水量m3/dm3/am3/dm3/a参观散步游客40L/人·次3400人·次/d40.06000由市政供水,使用罐车拉运32.04800工作人员20L/人·次180人·次/d0.91350.7108浇洒道路、绿化用水(15天/次,150d/a)20L/m2·次7695m3/次513.076950————合计————————553.983085——32.74908罐车拉运罐车拉运绿化参观散步40.9职工生活参观游客40.0生活用水0.9绿化用水513.08.00.2513.032.00.7罐车拉运至就近排水管网排放32.7下游污水处理厂32.7松花江图3-3-1水量平衡示意图(m3排水(1)本项目为雨水、污水分流制排水;(2)室内污、废水合流;(3)各种污水统一收集后由罐车拉运至团结镇污水处理厂排放;(4)大部分地面雨水经过地形自然排放水系,不易自然排水处可设置雨水口,将雨水汇总后通过雨水管排入市政管线。本项目运营期外排污水总量约为4908m3/a,由罐车拉运至团结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经供热本项目运营期为5月~9月,冬季不运营。冬季仅门卫室值班人员需供暖,采用电暖气。供电项目用电由哈尔滨市电业局提供,电源由新建变配电室,自城市电网接入10KW供电线路,低压配电电压380/220V,一般照明电压220V。配电系统满足供电需求,保证项目供电和运转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消防消防用水与生活给水同网,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消防供水主要供应建筑物的室外消火栓用水,室外消火栓供水采用室外低压给水系统,环状管网布置。消火栓供水压力不应小于0.1MPa,室外消防用水量应为30L/S。消火栓间距小于120m,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消火栓距路边小于2m。环卫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死亡植株、死亡动物尸体,生活垃圾袋装化收集后置于垃圾转运间内,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至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处理;死亡植株与生活垃圾共同清运;死亡动物尸体报相关管理部门按要求处置。现存环境问题及整改措施现存环境问题征地范围内现有彩钢仓库2座,面积8600m2;一层砖瓦房3座,面积279m2;多层砖瓦房7座,建筑面积现存建筑物无环保及其它准建手续,属违规建筑。整改措施场地内现有彩钢仓库2座,、一层砖瓦房3座、多层砖瓦房7座,全部拆除。组织机构及定员项目公司设办公室、财务部、人资部、工程维修部、客户部、保洁部、保安部等。定员45人。项目建成后,按企业组织统一管理,落实管护人员,开展上岗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规章制度。3-5-1序号岗位名称定员(人)1高级管理人员12中级管理人员53后勤服务人员294保安人员10合计45工程进度情况2015年5月~2016年4月,完成项目论证、审批、设计规划等工作;2016年4月~2016年8月,土建工程施工及整体绿化美化;2016年9月,试运营。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为19845万元,其中银行贷款33%;湿地公园自筹67%。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本项目主要环境影响贯穿于项目施工期及营运期全过程,其主要污染源分布详见表4-表4-时段污染源产生部位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对象施工期废水污染源施工工地废水pH、SS地表水环境生活污水COD、NH3-N大气污染源土方挖掘施工扬尘(TSP)周围大气环境施工垃圾清理与堆放建筑材料搬运及堆放汽车运输噪声污染源施工机械施工噪声拟建区及环境敏感点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建筑渣土拟建区(植被、土壤、地下水)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生态环境占用土地、破坏植被,使局部水土流失强度增加等带来的生态环境及景观的影响营运期废水污染源生活污水COD、NH3-N、SS地表水环境噪声污染源各类风机、泵噪声等各类风机、泵噪声等周围环境敏感点固体废物游客及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区内环境死亡植株死亡植株死亡动物动物尸体生态环境对项目所在地的植被、景观等造成的影响施工期工程污染及源强分析本项目所利用土地为现状主要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及其它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大阶段主要为工程建设阶段,在工程建设阶段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施工过程中场地清理、土方的挖掘填埋、建筑材料的运输、堆存所产生的施工扬尘和噪声,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废水等。本项目不建设大型永久性建筑物,主要建设内容为废旧海运集装箱安置整修,移动木屋安置,建筑小品安置。施工期主要为移动木屋、建筑小品安置及征地范围内的土地平整。施工噪声源强分析根据建设方提供的资料以及同类相似规模建设工程实际调查,各施工阶段主要施工机械见表4-表4-2-1主要使用机械规格单位数量载重运输机12t台(套)9推土机台(套)6潜水泵台(套)18施工期间的主要噪声源为各类施工机械的辐射噪声和原材料、建筑垃圾运输时车辆引发的交通噪声。据国内同类设备在工作状态时的调查资料,施工期各类作业机械噪声平均强度见表4-表4-机械类别声源特点噪声级dB(A)排放方式电锯不稳态源115~125间断电钻不稳态源98~108间断铆枪不稳态源91~101间断切割机不稳态源100~110间断施工废气源强分析本项目在施工阶段现场施工机械虽较多,但主要以电力为能源,无废气的产生,只有运输车辆以汽、柴油为燃料,有机械尾气的排放,但它们的使用期短,尾气排放量也较少,不会引起大气环境污染,故在报告书中对此废气不予考虑。施工阶段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施工产生的粉尘、扬尘。粉尘污染一般来源于以下几方面:(1)土方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及场地平整过程产生的粉尘在施工过程首先进行的土地平整,将会设计土方的挖掘、对方和清运、回填等,如果遇到晴天和大风天气,尘土将会飘扬至空气中形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对此部分扬尘予以注意。(2)运输车辆往来造成地面扬尘施工期运输车辆运行将产生道路扬尘,在道路两边扩散,最大扬尘浓度出现在道路两边,随着离开路边的距离增加浓度逐渐递减,一般条件下影响范围在路边两侧30m以内。车辆扬尘对运输线路周围小范围环境空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在运输车辆行驶时应遮盖苫布并减速行驶,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并尽量远离居民区。而在工程完工后其污染也随之消失。(3)施工垃圾在其堆放过程和清运过程中产生扬尘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废料,也含有石灰、水泥能易散颗粒物质,在堆放和清运过程需要引起注意。施工废水源强分析(1)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根据本工程各施工量估算,现场需各类建筑工人、管理人员每天约50人左右,施工人员集中住宿,根据建筑施工场地生活用水定额及同类项目施工人员用水量类比调查,按50L/人·d计算,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量为2.5m3/d,排污系数按用水量的80%计,则施工期共计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0m表4-2-3项目因子施工人数(人)污水量(m3/d)COD(kg/d)NH3-N(kg/d)现场施工502.00.70.06(2)施工工地废水施工期间各类机械跑、冒、滴、漏的油污或露天机械受雨水冲刷会产生一定量的含有石油类污染物污水。施工机械、车辆的清洗也将产生部分废水。废水经过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建筑施工过程、回用于场地压尘。施工期固体废物(1)生活垃圾施工生活垃圾以有机污染物为主,平均每天有50名施工人员计,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25kg/人·d计,则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12.5kg(2)建筑垃圾参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管理的现状和进展》(张成尧)统计,框架结构建筑施工垃圾产生量约为45~150kg/m2。本项目类比以上统计数据,同时结合本项目的情况,取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建筑垃圾产生量为45kg计算,项目在施工期产生建筑垃圾约为2238t。项目产生的弃土等建筑垃圾要按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5年建设部139号令),向城市市容卫生管理部门申报,妥善弃置消纳,防止污染环境。(3)土石方平衡在施工过程中,以“移挖作填,就近平衡”为原则进行场地平整,不用借土,弃方主要为拆迁建筑垃圾。为减少开挖土石方量和减少水土流失,场地平整时,依地形走势,根据挖高填低、就近平整的原则进行施工。项目施工期间总挖方量约8.3万m3,项目绿化利用表层剥离土方为1.6万m3,其余6.6万m3土用于项目区域内的场地平整、地基以及道路等,拆迁建筑垃圾2238t为弃方,即产即清,拉运至垃圾填埋场填埋。施工期生态环境项目受影响范围内的陆域环境分为非生物因子(土壤)和生物因子(植物、鸟类、兽类、微生物),受影响的水域环境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水质)和生物因子(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微生物),把工程施工活动对各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列表,详见表4-2-4。表4-2-4施工活动对生态因子影响分析一览表时期行为环境资源勘查期施工期运营期占地场地清理陆域作业取、弃土绿化恢复公园运营水域环境非生物因子水质□□生物因子鱼类微生物▲▲▲▲▲陆域环境非生物因子土壤■●●□□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兽类●□□■鸟类●□□■微生物▲▲▲▲▲注:□/○:长期/短期影响,涂黑/白:不利/有利影响,▲相互作用,空白:无相互作用。同时,项目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土壤裸露,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本项目是利用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开发建设,不需要大量施工开挖,项目内部土方可做到取弃平衡,仅现有建筑物拆迁产生少量建筑垃圾。运营期工程污染及源强分析运营期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游客及工作人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水污染物源强本项目排水为生活污水(包括游客、职工)。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经项目区雨水管网集流后,通过雨水管排入市政管线。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后由污水罐车拉运至团结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松花江。运营期废水排放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外签证管理办法
- 发票管理办法财务章
- 干部跨专业管理办法
- 地铁卡领用管理办法
- 外协机加工管理办法
- 新动产抵押管理办法
- 处方管理办法读后感
- 新产品保密管理办法
- 小作坊管理办法西藏
- 旧物再利用管理办法
- 物资采购相关培训
- 2025年新疆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工业固废煤气化渣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 2025年中国光敏抗菌药物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湖南长沙2025年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模拟卷(三)(含批注、讲解)-(解析版)
- 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考试复习题库(浓缩500题)
- 食堂用电安全知识培训
- 《空调系统的维护》课件
- 药物不良事件报告试题及答案
- SL631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2部分:混凝土工程
- DB32-T 5082-2025 建筑工程消防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