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第一节记叙工的标题
一、基础知识
(一)形象,鲜明,简洁,优美,概括性强。
(二)记叙文标题的类型
1.直接点出文章的主题。如:《山乡巨变》
2.揭示文章内容的范围或事件发生的处所等。如:《黎明的河边》
3•点出与内容有关的人、事、物。如:《父爱陷阱》
4.直接点出要写的对象、事物、景物。如:《难忘的游戏》
5.用象征或比喻的方式揭示文章的主题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遍地黄金》
6.与文章主题、内容及写作对象无多大关系,只表明写作起因、时间、环境、作者心情等。
如:《灯下漫笔》。
7.概括文章内容。如:《白杨礼赞》
8.含蓄标题,设置悬念。如:《奇怪的脚印》
(三)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1.揭示文章主题。
2.形象地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暗示主题。
3.提示文章写作的对象、范围、起因、时间、地点等。
4.设置悬念,引人人胜。
5.点明文章的线索。
二、题型、答题技巧
()题型A:xx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此类考题出现较多)
答题技巧:
此类标题或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如《种春风》《满地黄金》《父亲是一条鱼》;
或山特殊词语组成,如((秦腔吼起来》等。
其含义,•般可从深浅两个层次去理解。
浅层意义可由题目的字面上去理解,深层的含义则与文章的主题及内容乃至结构、线索有关。
至于有比喻及象征意义的,更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与内容,去挖掘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题型B:题目中的用语指什么?
答题技巧:
题目所指自然会在文章中。
如所指为一件事,就按“人物+事件”的格式去概括所指事件;
如指人或时间、地点等,则要找到文中的提示语或直接点明的相对内容;
而若指一些抽象的思想、哲理等,则要根据文中的相关提示,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
主题去找到答案。
(三)题型C: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技巧:
题目,既是文章的名称,也是文章的眼睛或门面。因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又因文而
异。一般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I)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所叙述的故事或基本内容,
(2)提供文章的写作线索,
(3)点明文章的主旨,
(4)交代与文章情节有关的事情或人,
(5)交代记叙文的一些记叙要素,
(6)交代命题的原因、目的、意义等。
答题时,可多方面考虑,再结合具体文章及标题的修辞手法、构词方式、含义等,选择
正确的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四)题型D:分析标题形成的原因(理由)
答题技巧:
揣摩作者为文章命题的用意或原因,
一要看其命题方式,如:有的用了修辞手法,有的点明写作对象,有的用了一些表现技巧,
有的虽然很直白,却另藏有玄机等;
二要从文字表层看其与文章内容及写作对象等的关系,分析其浅层意思;
三要联系文章的主题,分析其对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五)题型E:标题的评价与改换
答题技巧:
好的标题,往往特色鲜明,独具个性。评析题目,可着眼于:
(I)是否含蓄、优美,
(2)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或写作技巧,
(3)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其在内容表达及突出主题上的作用,
(5)是否能产生引人人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等。
(六)题型F:为记叙文拟题
答题技巧:
(I)要能体现记叙文标题的特点:简洁、醒目、形象鲜明、含蓄优美、概括性强及引发
阅读兴趣等。
(2)要充分考虑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3)要紧贴文章的内容或主题。
(4)可参照基础知识中所列标题的类型去拟题目。
(5)可选取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地点,作为线索的事物、景物、人物,乃至能体
现文章主旨的短语、词句等做标题。
第二节记叙文的开头
・、基础知识
开头方式的类型
中考中常考到的几种开头方式及其作用如下:
1.点题开头(或开篇点题)。指作品开头就点出题目,也称扣题。其形式:或交代人物,
或指明写作对象,或诊释题目,或点化主题,或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其作用:容易使读者
很快抓住文章的写作对象及主题,启发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2.开头交代记叙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
其作用:便于迅速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3.以环境描写开头。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为情节布设环境,渲染气氛和情调,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或做铺垫,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感受
文章的思想感情。社会环境描写也称背景开头,指在文章开头先交代时代背景或历史背景,
再写人物或事件。其作用:帮助读者了解有关背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题,了
解人物的身份及思想基础等。
4.设问开头。在开头提出问题,以引出下文“这种开头能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思考与
想象,或制造悬念、。引人人胜。
5.铺垫开头。铺垫的含义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
人物、事件、情节等作为前导。而铺垫开头,是文章开头为后文做铺垫。
6.引用开头。指借用别人的话或别人的著作开头。引用的可以是传记、故事,也可以是名
人名言及诗词、谚语等。这种开头或增加文章的某种色彩与趣味,使文章生动活泼、引人注
目,或总领全文,点明文章主旨。
■、鹿型、答题技巧及例题
(-)题型A:分析以环境描写开头的作用
第一,要明确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描写环境特点,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推动情节发展等。
第二,结合全文内容、人物的感情线索及文章的结构进行具体分析。
(二)题型B:开头具有铺垫作用的其他题型
判断开头的内容是否具有铺垫作用,要把握:
一是前次后主,前面的内容为后面做铺垫,是次要的;
二是做铺垫的内容往往是后面情节发展的原因、条件、基础、环境、背景、反衬等;
三是其铺垫作用往往具体体现为交代原因、背景,渲染气氛,做陪衬侧映等。
(三)题型C:分析设问开头的作用
根据前面所讲此类开头的作用,结合文章及开头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
第三节记叙文的结尾
基础知识
记叙文结尾的大致类型及作用:
1.自然结尾。叙事完毕,文章自然结束。这类结尾,自然利落,昧,甚至有一种余音袅袅
的艺术效果。但又往往耐人寻
2.总结性结尾。以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来结尾。深读者印象。
3.抒情性结尾。在结尾直接抒情.这种结尾,它可以概括全文,深化主题往往是出于自然
的真情实感的迸发,爱憎分明,能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4.含蓄结尾。指文章的结尾委婉含蓄,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有利于突出主题。不直接把意
思说出,而让读者仔细思考与玩味。它往往会意味深长,令读者想象无限。
5.启发式结尾。指文章以给人启迪的方式结尾。这样的结尾往往言近旨远,哲理,引入联
想,令人深思,乃至受益匪浅。
6.反问式结尾。指文章以反洁句结尾。它往往能造成强烈的语气,有力地表达确定的意思,
形成文章有力的收束:同时,艺术效果。又往往能使文章产生余音缭绕、韵味无穷的
7.结尾点题。指结尾归纳到题目上,或点明文章的主旨。此法能起到照应题目画龙点睛的
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概念明确、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8.象征式结尾。即以象征手法结尾。它往往通过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含义深远的思想、
哲理、概念或情感,是含蓄结尾的方法之一。所以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它能使
人深入思考,有
9.比拟结尾。用拟人或拟物的手法结尾。这是形象化的结尾憎感情。因此,能启发人联想,
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饱含作者鲜明的爱。
10.照应结尾。指文章结尾照应题目或开头。这种结尾,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填密,能更
鲜明有力地突出主题。
11.夸张性结尾。即以夸张的修辞手法结束全文。此法可极度鲜活艺术形象,造成强大声势,
引起读者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2.判断或推测型结尾。指文章的结尾不做结论,而只是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让读者去
思考,去判断,去推测。这是含蓄结尾之一,作用同于含蓄结尾。
13.景物描写式结尾。其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预示故事结果或人物命运、寄
寓作者情感、升华文章主旨并留有思考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14.议论性结尾。其作用:总括全文,揭示或升华文章主旨。
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A:分析结尾的作用
答题技巧:
记叙文结尾的作用,因文而异。分析时,要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考虑。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
是:
(1)点题或照应题目,主要看题目中的用语是否在结尾处出现;
(2)首尾呼应,主要看尾段与开头有无相呼应的语句;
(3)总结全文;
(4)揭示文章中心或深化文章主旨。分析结尾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必须联系全篇的内容
及文章的主旨,再结合前面所讲的不同结尾的作用进行分析。
(-)题型B:结尾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愿望?
答题技巧:
第一,要读懂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及文章主旨。
第二,梳理尾段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或照应,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并结合这些做分析。
第三,要紧紧抓住尾段的关键词语、句式或表现手法,看看它们具体指什么,表述了什么,
对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三)题型C: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答题技巧:
首先,要搞清语句的字面含义,以作为理解结尾含义的基础。
其次,要读懂文章,确定与结尾含义有密切联系的句段。
最后,分析这些句段的内容,从中挖掘出尾段的含义。
(四)题型D:结尾的拟写、续写
答题技巧:
首先,明确原文属于什么文体,以选择相适应的结尾类型;
其次,要读懂全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对象和情节的发展,以便做到情节与人物、内容的
衔接。
再次,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意蕴风格,从而使续写部分与原文达到情感与风格的吻合。最
后,读懂试题,注意使续写的结尾符合试题的各项要求。
(五)题型E:分析结尾的特点
答题技巧:
第一,可根据其所写的内容及结尾的类型去分析,类型不同,特点各异。
第二,根据其在结构上与表达上的作用去分析。
第四节记叙文的主题与哲理感悟的概括
基砒知识
什么是主题?主题又叫文章主旨、中心思想。它是文章内容的核心与思想的结晶,是作
者通过描述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的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感悟及理想等。
愿型、答题技巧及例题
(-)题型A'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1)掌握概括主题的方法:概括文章主题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①文中直接点明主题的,要抓住能表明主题的语句,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归纳。
主要方法有:
(A)从分析文章标题人手。
因为一些文章的标题就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如《阳光,是一种语言》((遍地黄
金》《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
对于这样的标题,可根据你对文章内容及标题的理解,按主题的格式写出来即可。
(B)从分析文章中点题的句子、关键句子或点明主旨的句子入手。
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揭示出(或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具体情况是:点题句或在文章开头,或在结尾处,可依其作用去判断;而点明文章主旨的句
子,往往是在文章中的抒情与议论的句子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的句子交待了文章
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对于准确概括文章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文中未直接点明主题的,由自己概括。要通过分析人物、事件进行概括。
(A)侧重写人的记叙文,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去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可分析人物的外貌、
语言、动作、心理等,可分析人物间的关系,也可分析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还可分析作者对
人物的态度、感情及评价等,从而确定文章对人是褒是贬,是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
(B)侧重叙事的记叙文,可以分析记叙的要素,分析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场面、
细节,分析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去把握事件包含的深刻意义,找出文章反映了怎样一个社会
现象、赞颂了怎样的社会风尚、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迪和教育等,从而准确地确定文章的思
想内容(即作者的思想、观点、立场)
(C)侧重写景、状物、抒情的文章(大多是散文),要通过理清文章的线索,分析写法,如
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及事物的象征意义等,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确定作者所
要表达的感情或观点。
(2)注重格式:
概括文章主题的格式是: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景物、人物形象等),表
现(赞美、反映、揭示、抒发)了……思想(性格、精神、哲理、感情等)。
无论何种记叙文都要格外关注首尾部分,尤其是文章的结尾。
(-)题型B:分析材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材料是支撑主题的基础,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而主题则是对材料的概括,是由材料提
炼出来的。要分析材料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首先,要搞清材料的含义、中心内容或表现重点;
其次,要搞清它与主题的相通之处,即它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主题思想;
最后,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分析二者的关系,说明材料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三)题型C:理解作者的感受、感悟、启示
第一,要读懂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这不仅是我们借以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而且有些文
章的主旨,就是作者所得出的感悟。
第二,注意读题干,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概括答题内容的范围,然后从中筛选主要的信息。
第三,作者的感受、感悟等,一般都要通过议论、抒情或段的中心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往
往与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景物的特点联系在一起,或者它就是文章的主旨。可根据这几方面,
结合全文内容作出判断、分析、归纳。
第五节记叙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一)概括与理
概括,也称概括提炼,是指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提取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把相关材
料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理解,就是了解,也就是通过阅读,了解相关文字材料表达了什么内容。
记叙文的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2.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
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作者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3)借古抒情,即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时事。
(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
物或场景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题型A:对全文的内容、故事情节的概括
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掌握情节的各个要素及故事的全过程。其次,要按照
"xx人(或组织、单位)XX时XX地在XX清况下做了xx事及结果”的格式去写答案,
语言要通顺简练。
最后,对于小说,还要指明它对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题型B:对段意及文中要点的概括
概括段意、层意,是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
记叙文的段意、层意的概括,不能单就这一段或这一层来理解,•定要联系全篇文章的内容
与主旨。因为任何一段或一层的写人叙事,都是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服务的。同时,概括段
意应力求简明扼要。具体方法是:
(1)摘句法:在文段中找出其中心句作段意(有时或稍作删改)。
(2)概括归纳法:对文段中的内容或事件以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其格式为:
①叙事的段落:记叙了xx人xx时xx地在x冲清况下做了xx事,结果是
②描写的段落:描写了xx景物的xx特征。
③抒情的段落: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的段落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可把表达这些内容的语句组合成一个句子。
(三)题型C: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要读懂全文,把握全文的故事梗概、基本内容与主题。
第二,要注意一些承启或提示性词语,借以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第三,一般情况下,答案就在文章中,或用原话,或自己概括,要仔细读原文,找出其中的
关键句。
(四)题型D:体味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这是一种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题型,答案自在文章中。答题时,根据题干,首先找到
相应的段落,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再按照试题的要求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第六节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
在这两个概念中,表现手法应用于文艺作品的创作,写作技巧应用于文章的写作,这是
两个不同范畴的术语。
但因为两者的外延有好多是重叠的,在实际的写作和创作中,两者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也
常常被互相借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写作技巧、写作方法、表达内容的手法等的总
称,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
具体来说,它们应该包括: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人称变化、抑扬结合、联想想象、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
衬、以小见大、象征、悬念、伏笔照应、虚构、铺垫等。
法(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修辞,指的是修饰文字词句。修辞手法,指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
富有表现力等,它主要是就语言的要素而言.
表现方法(写作技巧),则是作者或作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或进行写作、反映社会生活时
所运用的各种方法、技巧,又称艺术手法。
它是就构思、立意、内容、结构、情节的安排等方面而言的。
本节,我们只谈几个中考中常考到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电、■托(烘托、反衬)
(-)什么叫衬托?
衬托也叫烘托(从反面衬托叫反衬),中国画技法名词,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
渲染衬托,使物象突出。用于文学创作时,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常用的方法有:
1.用写景、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心情。如鲁迅《祝福》中写鲁四老爷书
房的摆设,烘托出人物是个迂腐不堪的没落的封建卫道士。
2.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也叫侧描或侧面映衬)如((陌上桑》不是从罗
敷本身实写她的美貌,而是以旁观者的神态动作加以虚摹烘托。用其他人物或景物进行对比,
用反衬手法突出主要人物。
题型
1,判断衬托的形成。
2.分析衬托的作用。
衬托(烘托)往往是由外物(彼物)形成的,即写彼物衬此物。所以,
首先要找到对应物,即谁为主(红花),谁为衬(绿叶),确定谁衬托(映衬、侧面映衬、
烘托)谁。
其次,若是景物或环境描写,则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或深化主题,有时起反衬作用;若是人对人、物对物的衬托,则有正衬与反衬,反衬往往会
以对比的形态出现。无论正衬还是反衬,都是为了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某些特点,有时也具有
深化主题的作用。
分析衬托的格式:
1景物描写:烘托了……气氛、心情等:
2衬托:....特点衬托了......的......特点,说明了(或体现了)......
3.反衬:以与...反衬了......;
4.如有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或为后文作铺垫等作用的,也要写进答案;
5.还要考虑其有无对刻画人物性格,突HI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对比
(一)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I,反衬,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有托出、托高之意。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
物,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托,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举出来,相互
比较的一个修辞方法。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2.对比时两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时可明显地分出衬托与被衬托的事
物,有主次、偏正之分。
3.对比常用于叙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4.对比的两事物相互依存,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鲜明突出;而反衬只突出主要
形象。
5.对比的事物必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
质的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6.二者有一定的联系。
(二)题型
1,判断对比的形成。
2,分析对比的作用。
文章中的对比,有近点相比,也有远点相比。对比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或
文章的主题。分析对比,首先要找到谁与谁对比,对比什么,再分析其所表现的内容及表达
效果,即:突出了什么+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或: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化了主题等)。
画、引用
(-)引用的方式及作用
引用的方式有:直接引用(加引号,原文照引);间接引用,即只叙大意、主要内容或
原意等。
引用的作用:1.使道理、观点更明了;2.强调、突出或表现某一方面的内容;3.引用古
诗文,除上述作用外,还可增添文章的诗意文采。
(二)题型
分析引用的目的、用意或作用。
有关引用的试题,大抵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引用的作用或用意,二是为什么引用。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
解答此类题时,除了要看引用部分有无结构上的作用外,其内容上的作用,主要是回答:
强调了(突出了、表现了)xx的特点或内容,或使这些道理、观点更容易使人明白等。此
外,引用古诗文,还有增添诗意文采及结构上的作用。
(一)象征及其与比粉的异同
I.象征,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
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的构成,要具备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二者的类似点三个要素。
在形式上有正物、象征内容和象征词三个成分。
象征关系的构成依靠人们对概念间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虽然是事物间客观存在的反
映,但人们的主观认识总要受到社会、民族、因此,有世界各民族共有的象征,也有一个民
族、象征,如龙、风(龙象征皇帝,也象征中国)。
2.比喻与象征的异同: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取相似点。二者的不同在于:
第一,比喻是一物喻一物,时代、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时代乃至一个社会
集团特有的象征则是以物喻思想,精神、情感、品质等。
第二,比喻要用喻词,象征或用象征词,或不用(不出现)。
第三,比喻是修辞手法,只用于对词句的修饰;而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可用在单--的
句段中,也可全文皆用象征,如高尔基的《海燕》。
第四,象征是用具体事物比拟具有相似点的思想和情感,较比喻有明显的哲理性。
二)题型
1.判断象征的形成。
2.分析象征的作用。
1)象征运用的确定:就文章而言,写景状物者,其主旨或抒情、或言志、或寓理、
或用象征。
言志寓理者,在首尾(尤在尾段)往往会点明主旨。
抒情者,全文情感浓烈,尾段也往往会表明所抒何情。
而运用象征者,往往在文中会出现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两个意象,且二者具备多个相似点。
即使被象征物不出现,作者也会较明确地指明它的被象征物。可由此确定其象征对象是什么。
2)象征作用的分析:要分析象征了事物的哪些特征,一般可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其象征意义往往在文章结尾点明,只要我们能抓取其中点明题旨或点明事物及人的
特点(特性)的词句即可;
二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往往会分层描写事物、景物的许多特点、特质,而这些
也正是被象征物的特点;
三是有些文章,还会在篇首、篇末或篇中点出所描写的事物、景物的特点,形成闪光的
词句,这正是此类文章中被象征物的特点.
国,铺垫
一)铺垫
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人物、事件、情节等作为前
导。
(二)题型判断铺垫的形成,并作分析。
分析句段是否作为铺垫,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确定是否具有铺垫作用,其标志是:1.有主有次,次为主作铺垫,次在前,
主在后。因此,若为铺垫,必在主物(主事)前去找。
2.做铺垫者,常与主者有因果、条件、侧映、渲染、烘托等作用。
3.后面必有相应的主者。
第二,铺垫的分析:先概括句段的内容,再指明它为下文的什么内容做铺垫。
韦、伏伏和和应
(一)伏笔、照应及其作用
1.伏笔,在戏剧中又称伏线,文学创作中描写、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所
做的提示或暗示,叙述的一种方法,指作者对将要以求前后呼应。
2.照应,指作品中下文与上文相呼应,即平时所说的“回应上文”。
3.作用: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使前后呼应,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
理的效果。
二)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铺垫伏笔
别称铺叙衬垫为后文埋伏线索
表达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
含蓄交代一点线索或信息
方式描述
为后面情节所做的提示、暗示,所提供的
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
所写内容证据、征兆、信息点,如:一个动作、眼
铺陈渲染等
神、景致、物体、一句话等‘
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
作用形成前后呼应,使读者恍然明白
衬和烘托、讲原因
表述特点浓墨重彩,铺陈描述含蓄交代,点到为止
显性隐性
显隐
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未见照应前,貌似闲笔
铺垫伏笔
位置一般在文章开头常在文章中间
主次轻重前次后主,主次分明前伏后果,同样重要
距离主要内容紧承铺垫文字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最明显特点只在文章前部出现,后面不出现在后面出现且产生故事或形成照应
(三)题型
确定或寻找文中所运用的伏笔与照应。
1.伏笔是构思情节的一种方式,一般用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2.根据特征,认真区别伏笔与铺垫;
3.前文的-一句话,一点小物品,一点线索,后文用上了,或有照应,这往往是伏笔;
4.根据伏笔找照应,根据照应找伏笔;
5.有时伏笔不只一处,要找全;
6.注意:伏笔一定是用在小说等有情节的作品里。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一)欲扬先抑及其作用
扬,褒扬,赞扬,显扬;抑,贬抑,压制。欲扬先抑,指本来要对某人或某事予以
褒扬,却先采用贬抑的方式来写,然后再予以褒扬,故而形成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其作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形象更鲜明突出,使文章有波澜。
1.分析某个句段的作用:既然是分析作用,就要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
凡是写一人一事的内容,并且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若是两人、两物,则是衬托、反衬),
而且前面低,后面高,先是抑、贬,后是极力赞美、褒扬,那就是先抑后扬。
在解答时,要先指明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然后再结合文章,指明这种写法的
表达作用是什么。
表达作用一般是:表达了突出了以及可以使文章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或
事物的xx特点)更加鲜明、突出等。
2.分析先抑后扬的写法:如果题干已指明文段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答题就要
分两步作:
第一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先抑后扬是由什么内容形成的,即先写了什么,后
写了什么,二者形成了先抑后扬;
第二步,分析其表达作用,如第一条所讲。
第七节写景状物
安、基础知识
(一)什么叫描写?
描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它要求运用生动形象的
语言,描绘人或物的具体特征,给读者以历历在目、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指对自然风景和周围陈设的描写。其作用是:
I.交待背景、渲染气氛;
2.烘托物的心情、性格或遭遇;
3.便于抒发作者的情怀;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为文做铺垫;
6.构成写景散文的主要内容;
7.点明时令地点;
8.寓情于景或突出题。景物描写分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景物描写一定要抓住景物
的特征。
(三)描写技号
绘形、绘色、摹声、摹状,并可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及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力写HI景
物的特点
题型、答题技巧及例题
(-)题型A: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可参照上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作分析。
(二)题型B:分析对事物、景物的描写及感受或印象
根据题干要求,在相应的段落中找到有关描写的内容,并根据文章内容和有关提示语,
归纳作者的感受、印象。
(三)题型C:归纳被描写景物、事物的特点
作者写景状物,总要写出景或物的特点。归纳景物或事物特点的途径有:
1)寻找各段中心句,从其中挑选或概括;
2)在相关段落中寻找能显示物、景特点的句子;
3)自己概括各层次的要点,从而确定景、物的特点。
总之,要通读全文,搞清文章的层次,再根据内容及层次,归纳事、景物的特点。
(四)题型D:分析写景状物的角度
此类题型是要分析写了什么或从哪儿方面、什么角度描写景物、事物的。
可考虑:
若是动物,则多从动作、神态、外表等方面去分析;
若只写一种物体,则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去分析;
若写一处或一时的景物,则考虑写了哪些事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此外,还要考虑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什么)。
(五)题型E:对写景状物的赏析品味
赏析写景状物,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是直接描写,还是运用了修辞手法:
(2)写作对象是何时何地的何景何物;
(3)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4)表现了什么特点,或写出了怎样的美;
(5)表现了或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题型F:按要求写景状物
(1)读懂题干,明确写作要求,一定要按要求写。
(2)要有明确的描写对象、明晰的写作顺序。
(3)要写出景物和事物的特点。
(4)可借用多种方法,注重描写,色彩和画面感要强。
(5)力求语言优美而整齐。
(七)题型G:分析景物、事物、环境描写的写法、特点及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
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可以选择不同的眼点,如色、香、味、
形等;
可以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段,如细致描写和白描、映衬;
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些都是由作者的创作风格及文内容决
定的。
掌握这些知识后,答题时针对具体文章和语段作分析即可。
第八节餐人
基础知识
(-)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
1.形象:指艺术形象,即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体系,它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同时包括各
种各样独具形态的物体和千差万别的情绪状态。
2.人物性格: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物身上所体
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感情、品质、气质、行为、习惯等精神特征。
人物性格各具特色,既具有主导性而又丰富多样。文艺作品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
为、心理、肖像和所处环境的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样和统一。其中,人物的行为是表现
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写人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其作用:可交待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处境,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
2.语言描写(对话、独白、日记等)和行动描写: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起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或心
理状态等。
(三)描写角度:
分为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两种。
1,正面描写:指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环境、气氛等做直观的描绘与摹状,与间接
描写相对。
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就是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
正面描写可使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音容笑貌、所说所做及性格特征,感知事件的进程
及环境气氛的特点等,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
2.侧面描写:指作品中用对另外人物或事物的描写来烘托和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
与正面描写相对。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也是塑造人物、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手
段。
它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使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丰富作品所描写的内
容,因而,这种描写更含蓄、委婉。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侧面描写可以从正面或反面烘托(衬托)人物,突出人物的特点
或性格特征。
(四)描写方式:包括细致描写与白描等。
1.细致描写,又称工笔。它源于中国的传统绘画的技法,即采用工整细腻的笔法,
对人物、景物进行刻画、雕琢的描写方法。其特点是:方法细腻工巧,语言真切传神,运用
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景物、事物的某些细部。
2.白描,指作品中用简练的笔墨,对描写对象的状貌、神态等做天然的描绘,不事
烘托,不施色彩,不用比喻的描写方法(有人简称为不设喻、不修辞的描写方法)。运用这
种方法,要求作者少用形容词和修辞语,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
(五)主人公:文艺作品中的主角,是作品集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他一般是矛盾
冲突的主体。一部作品情节的展开及其他人物的出现和活动,往往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
一部作品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人数的多寡由作品的内容与情节决定。
■、窟型、答题技巧
(-)题型A: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及作用
考查人物外貌描写的试题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是文章是怎样描写人物的神情变化的。可根据试题要求去文章中找答案。
二是分析人物神情变化的原因。这要根据相关内容做分析,注意把原因找全,叙事要
准确。
三是外貌描写的作用,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
要根据试题要求和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同时.,要注意其是否有结构上及表现手法方
面的作用。
四是开放性试题,由考生描写人物的外貌。这首先要搞清试题要求写什么,然后要紧
贴文章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描写。要合情合理,写出其特点。
(二)题型B:分析人物的行动描写及作用
第一,要找到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或所做事件,并加以概括。
第二,根据人物的动作、事件及文章主旨,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要分析其有无结构上及表现手法方面的作用。
(三)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
关于人物心理描写的试题,主要有两种题型:
一是心理描写的方法,即有的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也有的通过人物的神态、表情、动
作语言等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这可根据试题要求及文章的具体写法来回答;
二是心理描写的作用,可根据基础知识中所述心理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章的内容,
具体分析它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刻画人物性格的。
(四)题型D:分析、揣摩人物心理的开放性试题
这类题,虽为开放性试题,但解题也要紧贴文章的内容。因此,可由以下几方面进行
揣摩:
(1)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来作为揣摩人物心理的着眼点。
(2)联系上下文,分析人物此时产生心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并由此会想到什么。
(3)还要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处境的不同,来揣摩人物独具个性的心理活动。
(五)题型E: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搞清文章是通过哪些情节,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或哪些语句来写人的。要注意具
体事例,留心关键词语。
第二,根据上述内容,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能体现人物性格
的语句。
第三,概括人物的性格,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二是对人物性格的概括。性格源于内容,内容表现性
总之,要通过情节及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给人物以总结、评
价。
(六)题型F: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从内容上应由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形象的性质两部分组成。
其中的形象性质应指人物的身份、职业、好人、坏人、平凡的人、高尚的人等内容,即
要表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题时要先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明确其形象性质,
再按照"XX是一个xx的人(或形象)”的格式,写出答案。
(七)题型G:细节描写赏析
细节描写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
小的组成单位。
它往往是动一下眉毛、送一个眼神、抖一下手指等细小的表现,有时却能透露人的心态
变化,显示某些情况的蛛丝马迹,甚至能透视人物的灵魂。
分析细节描写,
首先要找准体现细节描写的词语;
其次,要结合具体语境及文章主旨,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八)题型H: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首先,要找准句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
其次,判断这些语句是从何角度、用何方法写人的;
再次,结合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分析人物描写的表达作用。
第九节人称、线索、叙述过渡
一・”■,一・,,
文段的写法及特点
■、人称
(-)基础知识:
记叙文采用不同人称的作用(或好处):
第一人称“我”: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便于作者叙述故事、直接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你”:似与读者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给人以亲切感,使读者易于接受。
第三人称‘他"(或‘她,'):叙述自由灵活,真实客观,便于应用各种手法写人叙事。
(二)题型、答题技巧:
1.题型A:采用某种人称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根据不同人称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即可。
2.题型B:以孩子的观察角度写人的表达作用是怎样的。
第一,用孩子的眼光描写人或事物,会使人感到客观真实。
第二,可写出孩子的真情。
■、线索
(一)基础知识:
1.记叙文的线索
它是贯穿整个故事性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事件、心理活动的
片段和场面等,它把作品中以人物活动为中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散文也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线索的分类
(1)在构成形式上,可以分为单线、复线(《红楼梦》有两条线索),
主线、副线(《子夜》为一主线二副线),
明线、暗线(鲁迅的《药》是一明线一暗线)等。
(2)在构成因素上,可有物线。(如茅盾的《土地》和《遍地黄金》等)、
事线(如《天窗》和《布鞋》等)、
人线(如《阿Q正传》和《骆驼祥子》等)、
地线(如一些游记文章)、
时线(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情线如《种春风》和《塞外的春》
意线(如唐强的《琐忆》)等。
在这些类别中,作为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事、物、情,也可以是时光的转换,地点的转
移,还可以是某种行为、某个认识、某个哲理甚至一句话等。
3.线索的作用
线索在-一般记叙文中的作用,是将各个部分的内容贯穿为一体,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
清晰。在散文中,又有红线穿珍珠的说法,线索就如一根红线,将各色各样的材料贯穿在一
起,形成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
(二)题型、答题技巧及例题:
题理
(l)x文中的线索是什么?
(2)x文是以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说说贯穿x文的线索是什么?
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是看标题。
有许多文章的标题,既是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也是文章的线索,如《母亲的三句话》《父
爱陷阱》。
确定其是否文章线索的方法是:先看题目,再读全文。
如果全文始终围绕标题来写,标题用语贯穿文章始终,那么,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
二是有些文章会始终围绕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写,如鲁迅的((药》,郭沫若的《石榴》
等,这一事物便是文章的线索。
三是有些写景记游的文章,往往以作者的视线或游人的行踪为线索。
此为地线,称为移步换形。
四是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或安排材料的,这类文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
五是有些文章始终围绕着某一矛盾来写,如《奇迹》从始至终写''文”为争取复读而努
力,《那盆水仙花》则始终围绕师生与捡破烂的老人的矛盾来写。这些矛盾就是文章的
线索。
六是寻找感情线索。杨朔的《荔枝蜜》开头写“我”从小见到蜜蜂心里就疙疙瘩瘩,后
写参观荔枝林,吃过荔枝蜜,逐渐喜欢上了小蜜蜂,到最后写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这就是以感情为线索。
七是用一两句话作线索。唐强的《琐忆》开头引用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尔后全文都围绕这两句诗来叙述鲁迅的许多琐事,这两句诗就成为文章
的线索。
不再赘述,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子中找到规律,举一反三,寻找正确的答案。
■、叙述方式与叙述顺序
(一)基础知识:
I.记叙文的线索与叙述顺序的关系
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作用也不尽相同。
叙述顺序是指根据什么来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而线索则是贯穿文中所有材料的红线,文章是用它来把这些材料连在一起的。
2.叙述顺序
叙述的顺序,根据书上的提示及考试所涉及的试题,我们介绍四类:
(1)时间顺序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时间顺序法又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
叙等不同的叙述方式。
(2)空间顺序法:按空间地理位置和作者视野变化的一定顺序来安排材料,结构文章。
(3)情感顺序法:以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为顺序来结构文章,多用于抒情性文章。
(4)逻辑顺序法:指以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为顺序来结构文章。逻辑关系包括并列关系、总
分关系、层递关系、因果关系等。
3.叙述的方式及作用
叙述方式指:顺叙、倒叙、插叙、分叙、补叙等。
(1)顺叙(平铺直叙)的好处:使文章眉目清楚、条理分明,能清晰地显示事件发生发展
的全过程。
(2)倒叙的好处:可使中心突出,造成悬念,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叙述有波澜。
(3)插叙的好处:既可丰富文章的内容,有助于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又能使文章写法多
变、曲折有致。具体作用可结合内容来答,如交代人物的背景、身世、经历,交代事件发生
的根源及原因,介绍相关材料等。
(4)补叙:是插叙的一种,也就是那些对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的插叙。
这种叙述一般不发展原来的情节,但能起到补足、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有时会起到突
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补叙及插叙的区别
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补叙是插人情节的一部分,即插入与此处情节同时进行的他处情节,两处情节为同一情节,
而插叙则是插人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等。
(-)题型、答题技巧
1.题型A:关于叙述顺序及其作用的题型
(1)试题形式:
A:x文是以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B:x文安排材料的特点是什么?
第」运用时间顺序法的文章,一般都有明显标明时间的词语;
运用空间顺序法者,也可明显看到空间、地点的转换;
以感情为顺序者,可以找到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以及由其所勾画出的文中的感情曲线;
运用逻辑顺序法者,除无上述明显标志外,文章几部分内容还往往有着由表及里、由浅人深
或者存在层递、并列、总分等方面的关系。可由这些来确定文章的叙述顺序。
第二,安排材料的特点,可从叙述顺序,叙事线索,围绕何中心、何事物叙事等方面去考虑。
2.题型B:关于叙述方式及其作用的试题
试题形式:
a.x文从记叙顺序看,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b.x文或x段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其作用是什么?
c.x文或x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法?其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d.x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上述前三个问题,都是关于叙述方式的问题,其作用,要联系上下文来回答。第四个问题,
要首先确定是否属于叙述方式的问题,然后再给出相应的答案。
■、承启过渡
(―)基础知识:
1.什么叫过渡
过渡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承,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畅通、结构严谨自然的重要手段。
2.过渡的表现形式
过渡一般分为:关联词过渡,过渡句过渡,过渡段过渡,上下两段内在含义的自然过渡,连
环过渡(前一层末尾和后一层开头,用一词句或话茬进行连接环扣),以及用空行或序号、
小标题的自然过渡等。
(-)题型、答题技巧
1.题型A:过渡段的确定。
确定某段是否为过渡段,
一要根据上文所述过渡的表现形式去辨析,
二要从内容上看其是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题型B:概括过渡段承上启下的内容
通过阅读全文,首先确定其承、启的相应部分,再以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其内容;谁做了什
么事,或写了何事物的什么特点、交代了什么内容等。
3.题型C:分析过渡段句的作用。
若问句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首先要根据过渡句段的特征,来判断基是否为过渡句段。确定后,不仅要说明其作用是过渡,
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和启下的。若问句段的作用,则不仅要考虑其
有无结构上的作用,还要分析其有无表达上的作用,即突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
J1.、文段的写法及特点
(一)题型A:分析文段的写法及特点
文章或段落的写法及特点,涉及许许多多的方面,比如结构层次的安排,写作思路及写
作顺序,写作技巧、表现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详略的安排,各种描写方法与叙述方式的
运用,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创造优美的意境,语言的特点等。
答题时,要认真读懂文章,并注意综合运用前面所讲的知识和技巧,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进
行具体的分析。分析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题型B:分析文中反复写及某事物或人物的用意、作用
文中反复出现某一事物或人物,其作用大致有:
(1)文章的线索;
(2)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情感;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具有某种象征比喻或暗示意义;
(5)为后文做铺垫或形成伏笔与照应等。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对号人座。
第十节记叙文的语言
整、基础知识
(-)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求表现力强、感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含蓄、委婉、朴素自然、清新隽永、深刻、优
美等。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事物或人物的什么特点,使道理浅显明白,感情鲜明,
语言生动形象。
2.排比:增强气势(语气),强调或突出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强烈的感情,具有节奏美;
以铺排的写法,展示丰富的内容或特点。
3.反问:比陈述句更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用在文章结尾则起强调作用,有言已尽而意
犹未尽的意味。
4.拟人: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且能使读者觉得生动而亲切,增强趣味性。
5.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启发联想。同时,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摹状:(摹形绘声绘色等)可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给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
7.双关:可使语言含蓄幽默、风趣婉转,有时(在一定场合下)用于讽刺和揭露。
8.反语: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它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
战斗性。有时还能表达一种亲切热爱的思想感情,如称儿子“小坏蛋”“小麻烦”。
9.设问(或疑问):或引起注意、表达强烈感情,或引出话题,或承上启下,或增强语言
波澜。如用在结尾,或表关切,或引人思索(含蓄结尾)。
1.倒装句的作用:句式新颖,富有变化,使语意与语气得到加强,使结构清晰、语句通畅,
起强调突出作用。如:主宾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2.整句:包括排比句、对偶句、顶针句等。顶针如: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
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调查与分析研究。作用:形
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3.散句:结构不一致,各式各样的句型交错使用的句子叫散句。散句的作用:散而不乱,
比较灵活,容易避免单调,可以取得明快生动的效果。
4.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长句之所以长,不外乎修饰语多、联
合成分多、结构层次多等三种原因。长句的好处是可以把话说得精确严密细致,可以把各种
关系准确地反映出来,可以使语意贯通、气势通达。
5.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短句的特点:
一是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少,
二是多用无主句、省略句、独语句,三是虚词用得少。短句的好处是可以把话说得简洁、明
快、有力。记叙文中,记叙紧急情况,渲染紧张气氛,表达强烈的感情、激动的情绪等多用
短句。
(四)不同文类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1.写景状物的句子的作用:描绘景物、事物的特点,寓情于景于物,或演染气氛、烘托人
物的心情。
2.环境描写的句子,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可以揭示故事的时
代背景,交代人物的身世背景、生活环境、思想形成的基础彝因素等。自然环境描写,可以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结尾处,还有喻示故事结果或人物命
运、寄予作者情感、升华文章主题、留有思考余地、让人回味无穷等方面的作用。
3.人物描写的句子(包括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作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
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推动情节的发展。
4.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的句子,也叫侧面映衬,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或性格特征,刻画人
物形象。
■、题型一
(-)题型A: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首先,要搞清词的原意。
其次,要看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或方法,如修辞手法、词义的转移、词义的引申等。
再次,结合文章内容或语言环境,以及用词方式,来解释加点词的真正含义。
最后,要根据其作用于何词何事来释义,以便使其针对性更强。
(二)题型B:品味加点词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一,品味词的含义,按前文所述。第二,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要先搞清加点词在句中
的用法,以及其表达的内容及其作用。第三,一般采用“方法+效果词+具体内容+作用”
的格式答题。作用,可指作者的情感、感悟的表达,也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刻画及形象的
塑造。
(三)题型C:评析句子的作用
评析句子的作用般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承启过渡、统领全文、总结全文、文眼、点题、卒章显志、
线索等;
二是表现技巧上的作用,如伏笔、照应、铺垫、映衬、先抑后扬、象征、渲染、蓄势、寓情
于景等;
三是内容表达上的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及表现技巧作具体的分析,还要揭示句子
表现了....、抒发了......、反映了......、突出了......、揭示了.......。
倘若试题只要求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则只考虑上述第二、三点的分析。此外,还要考虑句
子所在位置。
句子在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前面已做了分析。这里只侧重介绍文中句子作用的分析。
(四)题型D: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只是分析句子作用中的一个方面,即侧重内容表达上的作用。这
首先要看句子中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如修辞手法、句式的改变、寓情于景等。然后,根据各
种写法的不同作用,结合文章的内容作具体的分析。
(五)题型E:理解句子的含义
(1)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
(2)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伸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
子的深层含义。
(3)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
感情色彩,借以去理解句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4)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义。
(六)题型F:赏读句子(分析句子表达的特点)
第一,先从四个方面分析句子所包含的信息:
①写作对象,
②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表现方法及句式的变化、词语的活用等),
③写作角度(如动作、语言、色彩、声音等),
④表达作用。
第二,表达作用,可从句子写了什么内容或事物的什么特点,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怎样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等方面去分析。
第三,在进行上述分析后,用“方法+效果词+内容+作用”的格式,写出答案。
第四,也可从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整句、散句、叠音词、联绵词等,以及由上述条件所形
成的语言特色,如质朴、自然、生动形象、含蓄、凝练、韵律美等方面去作分析。
(七)题型G:体味语句中所蕴含的感情
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从语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词语的褒贬色彩、寓情于描写
的方法以及句子的含义等方面人手,结合具体的语境、全文的感情基调及文章的主旨等进行
分析。
(八)题型H:语句的删除更换
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再说明理由。分析理由时,应先比较句子删改前后的不同,如句式的
改变,修辞成分的添减,词语的更换,语气及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然后再分析由这些不同所
引发的内容重点的改变、表达效果的差异、抒情韵味的变化及文章表达的不同等。
(九)题型I: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要注意积累表现记叙文语言特点的常用词语;
第二,要通过剖析几类具有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提高自己对语言的鉴赏水平;
第三,要注意抓取一些有特点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03月大冶市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贵州省考试院2025年4月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人类学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5G无线工程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场道面施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大学《薄膜材料制备与表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井冈山大学《生物化学上》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舞蹈身体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查房
- 网络周期窃取演变-洞察分析
- 《excel学习讲义》课件
-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评价考核标准
- 2025年湖南常德烟机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联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日历(日程安排-可直接打印)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土木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智慧派出所综合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 日语N5试题完整版
- 《固定资产管理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