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复习要点1.强化翻译的语境意识,把握结合语境的要点。2.精准翻译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得分点。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三年文言文翻译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4年《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得分点:名、当,“为……”被动句,译出大意)(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得分点:亟、知道、诸,译出大意)2015年《欧阳伯和墓志铭》(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得分点:掌、以、检束、少,译出大意)(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得分点:治、无、后人,译出大意)2016年《家传》(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得分点:已、期、先业,译出大意)(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得分点:就、言及、辄,译出大意)1.认真研读所要翻译的句子及其参考答案,你能发现它们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要求翻译的句子有两句,以叙事性句子为主,兼及人物语言及议论性句子。②考点较全面而突出。全面: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及句意全面考查。突出:突出实词考点,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③几乎每句都有一个翻译小难点,解决这个小难点更多的是靠对语境的把握.如2015年第(2)句中的“治官”等.④强调直译,不得损害原意.⑤与教材联系紧密.2.请比较考生现场答案与参考答案,你能发现考生现场答案存在什么问题吗?请结合现场答案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未结合语境准确翻译.如2014年第(1)句的考生现场答案,根本就是脱离语境乱译一通。又如2016年第(2)句中的“辄",根据语境应译为“就”。②关键词语译不准。如2015年第(1)句中的“少"误译成了“稍微”,其实教材中作“很少"讲的例子很多;第(2)句中的“治官”,不是“治理百官”,而是“担任官职”.③缺少文言意识,以今律古。如2016年第(1)句中的“还",应是动词“回去”,而考生误译为今天的“还是”。二、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体悟江苏卷翻译题的特点和要求,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选自清·秦湘业《孙君小传》)(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关键点:高才、类、工,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弗之善")(2)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关键点:兵燹、亲故、僦,句式“僦屋城隅”)参考译文孙君名叫慧良,自号纳琴,世代居住在无锡县,无锡县分出了金匮县后,孙君就成了金匮县人。孙君年少的时候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对汉、魏以后诗的源流无不探讨有得。那时吴江人赵艮甫流落无锡居住,凭着诗歌在当时颇有声名。孙君私下仰慕他并效仿他作诗,几乎和赵艮甫不相上下,赵艮甫也视孙君为忘年之交。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他尤其厌恶、嫌弃科举应试之业。所以二十四岁时才到学校学习,对参加科举乡试也不迫切.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不久他就告别离开,我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忽然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同治五年春,我暂时代理浙江运使之职,于是让孙君到杭州游玩。从此不再出来做事,处境更加艰难,无所依赖。过了五年,孙君亡故,享年六十八岁。核心题点一:全面把握语境一、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坚决改掉脱离语境翻译的坏习惯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二、联系语境翻译的着力点(一)关注文段内容1.记叙性文段(1)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例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孙)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4分)郡中咸服其义勇。(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下》)解析本题4分,“陷敌”1分,“无所”1分,大意2分。得分点“陷敌”“无所”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学生很容易将“陷敌”误译为“陷入敌人的包围中”,而将“无所回避”误译为“没有地方躲避”,这些错误的出现缘于学生对孙堪身份及性格特点的忽视。文段一开始就介绍了孙堪有学问、有志操、有勇气的儒者形象,尤其从“以节介气勇自行"及后文“郡中咸服其义勇”的效果看,这是一个英勇无畏而得以为人所认可的勇者形象.因此,“陷敌”应译为“攻入敌阵”,而“无所回避”应译为“没有什么逃避的(或:全然不逃避)"。这里的“陷”与“冲锋陷阵”的“陷”同义,表示主动攻入,而不是被动沦陷;“无所”本是课内积累的复音虚词,如《鸿门宴》中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学生如果能充分关注语境,便能将脑海中这“休眠"的文言知识“唤醒”,做到学以致用.全句应翻译为: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攻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多次受伤,宗族的人都依靠他(脱险).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本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学生必须关注人物关系。从“敞见而察其冤”“敞曰:‘冤也。’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全句应翻译为: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夐养高不仕,虚心致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选自《周书·卷三十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魏太祖)派使者前往征召他,尽管情感表达感人至深,但最终不能使韦夐屈服(屈身、屈就)。(魏太祖)因此更加敬重他,也不能强迫改变他的志向。(关键点:辟、屈、重,“弗之夺也”句式,省略的主语)2.(2016·北京)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取材于《管子·轻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关键点:应、奉、归,补充主语)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寻求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燕国、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兵器。秦国、赵国听说这件事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天下争相购买它,衡山国的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可以。”于是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不敢讨价还价.齐国在衡山收购兵器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燕、代两国求购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衡山的国君告诉他的相国说:“天下各国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将兵器的价格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放弃农耕,学习制造兵器的技巧。齐国就派隰朋到赵国买粮。赵国卖粮每石十五钱,隰朋收购粮食每石五十钱。天下各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用十七个月的时间收购兵器,用五个月的时间收购粮食,就封闭关隘,不和衡山国来往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召唤它们的使者回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2)事件经过例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本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得分点“径”“故”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可见,刘敞的确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全句应翻译为:(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即时小练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武帝之介弟也。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选自《南史》卷五十一,有删改)(1)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诏严加追讨。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2)我的才能胜过你一百倍,做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我不是不能像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愚笨的缘故。参考译文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武帝的弟弟.萧宏的妾弟吴法寿性情粗横狡猾,倚仗萧宏的势力无所畏忌,随意杀人。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诏严加追讨。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梁武帝亲自下旨命令萧宏将人交出,当天就为死者偿命。南司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骠骑、扬州刺史职务。武帝批注道:“爱惜萧宏是兄弟私亲,免除萧宏职务是王者正法,所奏准可。"天监十七年,梁武帝将驾临光宅寺,有一个武士潜伏在骡骑航等待梁武帝夜晚出行。梁武帝将要走时,心有所动,就从朱雀航经过.事情暴露后,武士供称是受到萧宏的指使。梁武帝流着泪对萧宏说:“我的才能胜过你一百倍,做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我不是不能像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愚笨的缘故。”萧宏叩头说:“绝无此事,绝无此事。”于是因罪被免官。2.议论性文段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湖南卷节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选自明·杜琼《雪屋记》)解析本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学生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学生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学生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全句应翻译为: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即时小练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臣亦闻古之善观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瘦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遂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臣故曰“形与势异"。惟陛下实深察之。(选自《美芹十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国家灭亡时,一般没有像百姓心怀不满、没有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这样残酷的,但是敌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参考译文我又听说古时候善于观察别人国家的人,就像优秀的医生切脉一样,知道病人生病之处并且能预料到他死亡的日期,一点也不因为这病人的胖或瘦就改变自己的诊断。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军队并没有立即减弱,曹操见了袁绍,认为袁绍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是从袁绍还未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的问题上看出来的。秦始皇在咸阳建都,到会稽游玩,那时秦王朝还很强大,可是刘邦见了就认为今后自己也应当像这样,项籍见了就认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这是从当时百姓心怀不满已深的现象中看出来的.国家灭亡时,一般没有像百姓心怀不满、没有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这样残酷的,但是敌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所以我说“形与势不同”。希望陛下实实在在地仔细考虑这件事。(二)关注句子结构关注句子结构即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1.句内搭配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辽宁卷节选)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5分)(选自《宋史·赵立传》)注张敌万:盗贼首领。解析本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需关注句内词语搭配.“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谓语动词.“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名词“窟穴”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其间"前需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全句应翻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2.句间对称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3分)(选自《名实说》)解析本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全句应翻译为: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即时小练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选自《颜氏家训·治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说的是对那些处于困难危急情境的人也不体恤。(关键点:“之谓"为宾语前置)参考译文孔子说:“奢侈了就会变得不恭顺,节俭了就会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还不如鄙陋一些.”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那么他其他各方面(的优点)也就不值得一提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说的是对那些处于困难危急情境的人也不体恤.现在往往是讲施舍就显得奢侈,讲节俭就显得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6.(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选自元·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关键点:“一方之良”“一言之善”为定语后置;“重币”“师",根据句中语法搭配关系,活用为动词,译为“携重金”“拜……为师”)(三)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即时小练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选自《旧唐书·殷峤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考虑一下,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关键点:“行戮”(“进行杀戮”“施行死刑")、“其”(“还是"等)、“伏愿”(“私下希望”“我跪地希望”等),保持文意通顺]参考译文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神龙初年,殷峤两次升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掉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殷峤上表说:“韦月将诬告忠臣,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让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违背了时令。谨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则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考虑一下,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刑罚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殷峤的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外。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时言者或论事亡状[注],辄戒励穷诘。黯奏:“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时帝初即位,王广渊、周孟阳以藩邸之旧,数召对。黯言:“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请如太宗故事,召侍从馆阁之臣,以备顾问。”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退而上五事: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注状:状文.(1)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关键点:如、用、故事、每、听)(2)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关键点:尝、者、乏、顾、尔)参考译文贾黯,字直孺,邓州穰县人.贾黯以他少年时的遭遇,担任谏官,敢于上书言事。这时进谏者有的论事没有状文,就严厉警告不断地责问。贾黯上奏说:“谏官、御史,既然已被朝廷疏远,不曾参预朝廷政事,不免利用一些传闻,一旦有不符之处,朝廷就对他们加以责难阻挠辱骂,这不是广开言路的办法.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英宗即位之初,王广渊、周孟阳由于是先朝旧臣,多次被英宗召见问对。贾黯说:“满朝的贤才之臣,没有一个被召见,单独对一两位先朝旧臣表示亲近,这是向天下表示本朝不宏大。请求像太宗过去一样,召见侍从馆阁大臣,来作为顾问。”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退朝后贾黯就五件事给英宗上书:一、了解人才的才智,二、逐步培养人才,三、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四、按条例推举人才,五、有所选择地加以任用.(四)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检验,看看是否合乎文理、事理、情理,是否与上下文连贯衔接、顺畅得当核心题点二:精准翻译三大“得分点”一、精准翻译关键实词(一)审题要审出关键实词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只有审出采分点,才知道在哪里应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采分点呢?1.从词性上看,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的“尔曹"一词.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在确认这些实词为采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二)精准翻译五类关键实词1.精准翻译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采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即时小练9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关键点:“直",当值;“会”,恰逢、正赶上;“检讨",整理、查核;“故事",旧例,以往的事迹;“访问",查访询问)参考译文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杜镐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太宗在秘阁读书,向杜镐询问经书的含义,杜镐的回答都很符合太宗的心意,当天就改任杜镐为虞部员外郎,并赏赐给他金帛.皇帝又升他为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按照次序编排皇家馆阁所藏书籍。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2.精准翻译活用实词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利用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代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即时小练10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二》)(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关键点:“四海”“鼎沸"“日滋”“此曹”应准确译出,“铤而走险”不必译,但其主语不能错)(2)蔡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王聚奎又不听从。(关键点:去、险、栅、毋、逾)参考译文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考中进士。担任长沙推官。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蔡道宪先加以惩治,然后才向启王通报。启王召蔡道宪来责问,蔡道宪高声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启王醒悟,表示道歉,客气地送走蔡道宪。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陷武昌,长沙大受震惊。湖广巡抚王聚奎远远地驻守在袁州,害怕贼人,不敢前进。蔡道宪也请求他转移到岳州,王聚奎没有听从。贼兵果然在八月攻陷了岳州,又直进犯长沙。在此之前,巡按御史刘熙祚命令蔡道宪招募士兵,得到五千壮丁,对他们加以训练,这些壮丁全都成了可用的力量。到了这个时候,蔡道宪亲自率领他们,与总兵官尹先民等人一道扼守罗塘河。王聚奎听说贼兵逼近,大为恐惧,撤兵回到城里.蔡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来扼守,不要让贼兵越过此地。"王聚奎又不听从。3.精准翻译多义实词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讲,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讲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即时小练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年,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战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年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关键点:飨、谨、遇,句意对)(2)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赶快进入营垒(城堡)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关键点:即、收保,句意对)(3)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关键点:佯、委,句意对)参考译文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赶快进入营垒(城堡)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4.精准翻译疑难词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命题者是想用这些“拦路虎”来考查考生的语境把握能力和推断能力。对此,不要紧张,相信依据语境和平日的积累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这些疑难词。疑难词有以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①该字或其义极陌生,但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一定可以推断出来。②该字(或词语)理解困难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知识,或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等。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即时小练1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石扬休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曰:“昌言来,必赒我矣。”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选自《宋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石扬休)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关键词:畴昔、贫窭、赒)参考译文石扬休平生好聚财。出使契丹时,因路上受寒,得了风痹病,申请告假回乡,祭扫祖先坟墓。石扬休早先在家乡时,衣食不足,徒步离家十八年。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石扬休结果一文钱也没有拿出来,反而到处接受乡里富人的钱而去.5.精准翻译通假字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本义,关键在于识别.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而要找出其“通”的是何字,则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虑。找出本字后翻译出来,如果觉得它很合乎语境,那就说明译对了这个得分点.即时小练1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辛次膺,莱州人。绍兴间,擢右正言。除直秘阁、湖南提刑。金好成,次膺极愤慨,痛谏曰:“臣近观邸报,乃知朝廷遽欲屈己称藩,臣未知其可。‘父之仇不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弃仇释怨,降万乘之尊以求说于敌,天下之人,果能遂亡怨痛以从陛下之志乎?”书奏,不报。金陷三京。(选自《宋史·辛次膺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陛下放弃仇恨,宽释怨怼,使您这万乘之尊的帝王身份降下来来取悦仇敌(金朝),天下的百姓,果真就能消除他们的怨痛来遵从陛下的志向吗?(关键点:降、说、果、从)参考译文辛次膺,莱州人。高宗绍兴年间,擢官担任右正言。担任直秘阁、湖南提刑。宋金和约修成,辛次膺听说后极其愤慨,痛谏说:“臣近来观看邸报,才知道朝廷突然委屈自己向金朝自称藩国,臣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古语说‘父之仇不报不与敌人共戴天,兄弟之仇不报不撤兵’。陛下放弃仇恨,宽释怨怼,使您这万乘之尊的帝王身份降下来来取悦仇敌(金朝),天下的百姓,果真就能消除他们的怨痛来遵从陛下的志向吗?”书奏,朝廷没有回复。不久,金朝攻陷宋的三座城.二、精准翻译关键虚词(一)审题要审出关键虚词1.如果句中出现了高频虚词(即《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尤其是“以”“其”“因”“乃”等词,它们可能是得分点的虚词。2.如果句中出现了常见的副词,如“比"“已”“既而"“辄”等,它们可能是得分点的虚词.3.如果句中出现了复音虚词,如“所以”“无乃”“庶几”“得无”“奈何”“何以”等,它们可能是得分点的虚词。(二)精准翻译三类关键虚词1.精准翻译高频虚词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4.(2015·重庆)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选自元·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关键点:卒、且、乃、是)15.(史弼)迁河东太守,受诏当举孝廉,弼知多权贵请托,乃豫敕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果遣诸生赍书请之,积日不得通。生乃以它事谒弼,而因达览书。弼大怒曰:“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尔何人而伪诈无状!"命左右引出。(选自《后汉书·史弼》)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诸生就用其他的事为借口拜见史弼,于是趁机送上了侯览的书信。(关键点:以、谒、因、达)2.精准翻译常见副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得分点的不少。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译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中的“卒"。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3)表共同:共、同、并、相。(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7)表敬谦:幸、辱、伏惟,窃、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即时小练1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关键点:说者、骤、且、诣,句意通顺)(2)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关键点:寝、衔、构,“卒为所构”被动句式,句意通顺)参考译文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有人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韦贯之唯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3.精准翻译复音虚词复音虚词也叫固定虚词,它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世代沿用,约定俗成。因此,译句中只要出现它们,按照固定义翻译就行了。这类虚词多与固定句式结合在一起,翻译时适当注意句式.请看部分例子。固定虚词固定语义无乃恐怕庶几或许/希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所没有什么……的(人、事、地方)然而既然这样,那么(但是)……虽然虽然(即使)如此,但是……向使假设,如果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7.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也.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蕃乃谢焉.(选自《后汉书·范滂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像范滂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够按照官府礼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呢?现在成全他辞官的名声,难道不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关键点:“若……者"、格、去就、得无)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范滂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心怀不满,扔下笏板弃官离开。郭林宗听说后就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怎么能够按照官府礼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呢?现在成全他辞官的名声,难道不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18.(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帝怒曰:“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选自《新唐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关键点:所以、恤隐、句式)参考译文韩滉,字太冲,性格耿直,精通吏治,在南曹任职五年,簿籍文书详尽细致。大历十二年秋天,大雨损害庄稼十有八成,京兆尹黎干上奏报告情况,韩滉恐怕会蠲免赋税赈贷百姓,坚持说表奏不实。代宗命御史前往巡察,实际损失三万余顷田地.起初,渭南令刘藻依附韩滉,说本县境内没受损失,御史赵计核查确如刘藻所说,皇帝又派遣御史朱敖审察核实,受害田地有三千顷。皇帝发怒说:“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被贬为南浦员外尉,赵计也被贬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三、精准翻译特殊句式(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在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能把特别明显的句式译出,但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语境进行辨识。(二)精准翻译四类特殊句式1.精准翻译无标志判断句和特殊句式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9.(2013·广东)咏(指传主张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关键点:“傅先生”与“天下贤士”都是名词性的,这是一个名词性成分直接作谓语的判断句,翻译时应补出来谓语动词“是”;“名”与后面的“之”连用,“之"作宾语,所以“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参考译文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年轻时一同求学。傅霖一直隐居不愿出仕.张咏显达以后,访求傅霖三十年,始终没找到。到这时傅霖前来拜会张咏,守门的小吏报告说傅霖请求拜见,张咏责备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20.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选自刘向《说苑·尊贤》)(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关键点:“走”,跑;句意通顺)(2)(他)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关键点:“居乡三逐”,意念被动句;“是”,表示判断;“不容众”,省略了“于”的被动句)2.精准翻译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特殊句式中类型最多,较为复杂,翻译时要细心辨别。宾语前置句类型例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唯利是图(成语)代词“自”作宾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即时小练2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之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选自《说苑·至公》)(1)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之刑也,吾将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楚国令尹子文的族人有触犯刑法的,法官逮捕了他,听说是令尹的族人就又释放了他.(关键点:“令尹”“廷理”,官名;“干”,冒犯,触犯;“拘”,拘押;“释”,释放;“……之族”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拘之”“释之"中的“之"都是代词,指“干法者”,译为“他";“也”,句中语气助词,不译;“而”,就)(2)不惩治他,我就要去死.(关键点:“刑",惩罚;“不之刑”,宾语前置,即“不刑之”)(3)国人听说这件事,说:“像令尹这样办事公正,我们还担心什么呢!”(关键点:第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为“这件事”;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若”,像;“公”,公正;“党",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何忧”,宾语前置,即“忧何”,担心什么)参考译文楚国令尹子文的族人有触犯刑法的,法官逮捕了他,听说是令尹的族人就又释放了他。子文把法官叫来并责备了他,把他的族人交给法官说:“不惩治他,我就要去死。”法官很害怕,于是就惩治了令尹的族人。楚成王听说这件事,连鞋都没来得及穿,立即来到子文的房间里,说:“我年纪轻,安排法官用人不当,因此违背了您的心意。”于是就罢黜了那个法官,更加敬重子文,由他兼顾内政.国人听说这件事,说:“像令尹这样办事公正,我们还担心什么呢!”3.精准翻译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在考场上特别容易被考生忽略,是最不容易译到位的句式。请看下表,用心体会。定语后置句类型例句用“之+者”或“者”“之”作标志①马之千里者(《马说》)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③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数量短语作定语后置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即时小练2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选自《欧阳晔传》)(1)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起初他担任随州推官,解决了难以判决的案件三十六件。(关键点:“之+者”定语后置,狱)(2)鄂州崇阳,向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调欧阳晔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判决了一百多宗久拖不决的案件。(关键点:素、徙;“百余事”作定语后置,译时不强求调整语序)(3)桂阳有争船相斗至死的百姓,他们的案件长久没有判决.(关键点:“民有争……者”定语后置)4.精准翻译省略句省略是文言语言最突出的现象之一。考生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出省略成分,这样,才能使译句表意精密、清晰,表达更加流畅。省略句类型例句省略主语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省略谓语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②因跪请秦王(击缻)。秦王不肯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省略宾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省略兼语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即时小练2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不用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关键点:“格物”,要求他人;“收叙”,任用;“隔",排斥)(2)如果(他的病)稍微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太宗)就因此变得满面凄怆。(关键点:“微”,稍微,略微;补出省略成分“病情";“见”,露出)参考译文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贞观元年,(房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用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房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房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房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给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稍微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太宗)就因此变得满面凄怆。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关键点:好恶、游、闻人,“有异于流俗”状语后置)(2)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寄来告诉我。(关键点:且、属、乞,“乞铭于余”状语后置)参考译文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白敏捷通达,喜欢谈论当今世事,能透彻分析其中的得失.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我因此认为元鲁的学问品行,精进却未停止,预料他将会长寿,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谁能料到他非常不幸地现在就去世了呢!元鲁开始时因为他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一讲《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
- 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2024高中生物专题5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2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课堂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 2024高中语文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1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八单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练习含解析
- 2024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选择题专项练二含解析
- (4篇)2024大学社团活动工作总结
- 工程质量检测试验
- 保洁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 海关报关实务4-第三章2知识课件
- 大学写作课(课堂课件)
- 国产中间件平台发展研究报告
- 基于“产教结合”的电子商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 TSEESA 010-2022 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
- GB/T 19867.5-2008电阻焊焊接工艺规程
- 2023年市场部主管年终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 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审批表(学校事业单位台账记录表)
- 30第七章-农村社会治理课件
- 考研考博-英语-东北石油大学考试押题三合一+答案详解1
- 出国学生英文成绩单模板
- 植物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功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