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寓言教学“要点突破”的方法要领获奖科研报告摘要: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揭示一个哲理的文学形式,在各类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都有一定的比例,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寓言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作用。本文用“深入故事情境”、“关注寓言语用过程”、“把握寓意体悟”等三个过程及要领,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寓言,正确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和蕴含的哲理,感悟现实社会蕴含寓意的事物,提高自身修养,感受审美体验。
关键词:寓言;寓意;理解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潑,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这句话形象地慨括了寓言的特点。
在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古今中外的很多则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内容大多情节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寓言这一文体的特点,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下面,就如何突破寓言教学的“深入故事情境”、“关注寓言语用过程”、“把握寓意体悟”等三个“要点”,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深入寓言故事的情境
要让学生从寓言中慨括出寓意,首先要使学生充分感受故事形象,深入故事情境。可以借助图画、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也可以通过在课堂中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深入到寓言故事的情境之中。
1、形象朗读。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一半在声音里头。寓言故事充满趣味,让学生在形象化的朗读中,可以以读代讲,以读代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教学《鹬蚌相争》这一则寓言,让学生先后分别读出鹬的“威胁”和蚌的“得意洋洋”,通过指名读,分组读,再同桌相互欣赏读的方式,充分读出鹬和蚌的心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读,体会到“鹬越是威胁,蚌越是得意”的内心活动,再逐句减少文本中对话的语言来进行对读,营造激烈“相争”的现场情境。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到鹬和蚌互不相让、相持不下的情景,强化了对故事形象的认识。朗读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之中。
2、合作表演。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于永正老师教学《狐假虎威》一课:老师请五个小朋友分别戴上老虎、狐狸、小鹿、兔子、野猪头饰。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每只动物分别站在什么位置,再让一位小朋友朗读课文,由五个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学生演出了“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后面东张西望,小动物们见到它们后撒腿就跑的情景。学生在合作表演中理解寓言的内容,同时在头脑中建构起这则寓言的故事形象,进入故事的情境。
3、重点品析。抓住寓言中重点的词语进行层层推进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构建起对故事形象的鲜明感知。教学寓言《揠苗助长》第一小节,围绕农夫的“焦急”,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从哪些句子看出农夫焦急?你能看到农夫在田边是什么样子?你还能听到农夫在对禾苗说些什么?农夫这样焦急,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再比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对文中关键词“找碴儿”,可以让学生先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再找找狼分别找了什么碴儿,会怎么对小羊说这些“碴儿”,从这些碴儿的背后看到狼安的是什么心,它为什么要找这些碴儿,等等。让学生在充分的思考讨论中,感受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的情节。抓住重点词句展开品评,引导学生深入故事情境之中。
二、关注寓言语用过程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这既要与文本学习的特点紧密结合,也需与课堂学习的整体设计相关联。强化语用,同样是寓言教学时的重要教学目标。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寓言文体本身的特点,在进行语用教学时,要避免为语用而语用,要将语用与寓言学习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1、词句运用。《画龙点睛》讲的是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画眼睛,说画了就会飞走。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画上。刚画了两条龙的眼睛,就雷电大作,两条龙震破墙壁,乘云上云,只剩下没画眼睛的两条龙。在教学中,针对结尾句子“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由“惊叹不已”想一想文中的游客会“惊叹”些什么,练习说一说。在说话时,提醒学生用上文中描写龙的词语,并试着用上赞扬张僧繇画技高超的成语,这是结合语境对于词语的迁移活用。这本身正是体现了这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词语或句子,能使内容更加生动精彩。
2、故事延伸。针对寓言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进行故事内容的拓展、续写和改编,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狐狸和乌鸦》课文中描写:狐狸看到乌鸦叼了一片肉后,“眼珠一转”。可以让学生试着把狐狸此时心里的想法写下来,这是对文中空白处的补写。教学《滥竽充数》时,设想在南郭先生逃走之后,他有没有吸取教训,请学生接着来编一编,生成一篇新的故事。再有学习《狼和小羊》,想一想这则故事一代代在羊群中流传,老山羊会怎样向后代说起这个故事?这是对故事站在自我立场上的转述。通过对故事不同形式的延伸,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寓言内容,体现寓言学习的趣味性。
3、对照古文。在入选小学教材的寓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古文原著。联系课文来理解古文,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点,既可学懂原文,又可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比如学习《自相矛盾》后,出示古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入勿能应也。”让学生进行对照中,用书中的语言来为古文进行注释,这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运用,同时可以学到一点文言词语,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作有效的铺垫。
三、把握寓意体悟
检验寓言教学成功与否,学生对寓意的把握情况是重要标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寓意呢?这是进行寓言教学的难点所在。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打开思路,巧加引导。
1、聚焦关键。寓言故事,总是从故事的发展变化中,让我们得出教训,受到教育。因而,应该抓住故事中引起变化过程的关键词句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例如《鹬蚌相争》中的关键词“相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时的鹬与蚌想到了什么,没有想到的又是什么。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它们只想到要让对方输,没有想到自己的处境,进而联系到互相争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寓意在对关键词语“相持”的体悟之中迎刃而解。
2、恰当拓展。还是以《鹬蚌相争》这则寓言为例。在寓意的体悟中,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段历史故事,也就是这则寓言的出处。战国时秦国想一统六国,但又害怕其余六国结盟来对付它。这时,赵国和燕国发生了一点矛盾。赵国想要攻打燕国。这时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胸外科护士长述职报告
- 第9章 插画中的图形设计
- 急性胰腺炎的饮食护理
-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校际联考生物试题(有答案)
- 小学开学前收心及安全教育
- 2025年宁夏中宁县大战场镇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第一次测试卷(无答案)
- 山东省潍坊市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 含解析
- 常用降压药的用药护理
- 健身销售培训
- 中国无机固废处理行业运营状况及前景发展规划分析报告2025-2030年
- 2022年中国矿业权评估新准则
- 矿体井下开采基建工程及采矿投标文件
- 人工挖孔桩施工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及应对措施
- 领慧书院-中国古典礼仪和汉服文化浅析
- 抓住四个环节上好科学实验课
-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部编)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 交通事故上报、处理流程图
- 酸碱盐的通性
- 不锈钢板厚度偏差
- 防坍塌安全常识上课讲义
- 健康证体检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