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参考资料东北区自然资源特点与评价1.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部辽南地区处于暖温带北缘,北部大兴安岭北坡为寒温带。≥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大部分地区,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兴安盟和哲里木盟、延吉盆地多为2400~3000℃。吉林省西南部、赤峰市和辽宁各地在3部沿海可达3600℃。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区低于2400℃,最北端在1500℃以下。平原地区均可种植玉米、水稻、大豆等喜温作物。一年一熟。热量资源丰富的辽南和辽西是我国早熟棉花的栽培北界,但苹果仅适于辽东半岛和辽西栽培。但北部地区、大兴安岭北部仅适于春小麦和早熟大豆的种植。农业气候上最大的缺点是低温冷害,它是作物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影响因素。低温冷害年,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本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生长期降水量(5~9月)东南部山区多达900毫米以上,西部地区仅350毫米左右,重点产粮区松辽平原在500毫米左右,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为400~450毫米。该区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需水量一般为350~500毫米。由此来看,正常年生长季节降水量基本上可满足旱田作物的需要。2.农业资源丰富,质量好①土地资源。山地和平原兼有,各占一半,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长白山与辽东丘陵,以马蹄形环抱着中央的松辽平原,东北角为三江平原,西北角为呼伦贝尔高原。本区土地资源有以下的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全区耕地面积1920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O.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谷地。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59/6~7.59/5,全氮含量为O.15%~O.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二是本区尚有较多的荒地资源。全区可开垦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以黑龙江省为最多,其次分布在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部等地。②森林资源。东北区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位居我国三大林区之首。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森林覆盖率均在50%以上,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7858万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1%。主要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以及柏、桦、栎、椴、水曲柳等阔叶树,其中针叶树的比重占1/3。③天然草地资源。本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北部和松嫩平原西部。呼伦贝尔草原和科尔沁草原是目前亚欧大陆保存较好的三大优良草场之一。3.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北区水资源的特点是东丰西欠,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一年一熟的雨养旱作农业东北区由于生长期偏短,大部分地区为一年一熟制。本区跨14个纬度,农作物生育期南北差异大。北部地区农作物生育期在105天以下,生育期积温1900~2100℃,只能种早熟或极早熟品种;中部地区农作物生育期105~125天,生育期积温2100~2300℃,宜种中早熟和中熟品种;南部地区农作物生育期125~135天,生育期积温2300~2由于水源的限制,雨养旱作农业占耕地总面积的86%,占据绝对优势;水田面积少,仅占耕地面积的99/6。包括旱养在内,有效灌溉面积也仅占14%左右。本区土地资源丰富,质量好,历史上农业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扩大耕地面积,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寒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产量普遍低而不稳。以占耕地总数一半左右的黑龙江省为例,1991年每公顷产粮仅3180千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土地质量和潜力相差甚远。这对一个有重要地位的商品粮基地来说是很不适应的。东北区的土地利用东北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合理,农林牧用地的比例大致是l:1.9:1.5,表现为农林牧用地比较均衡发展(见下表)。但地域差异明显,耕地集中在松辽平原与三江平原,林地集中在山地,广大平原地区则少林,牧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区土地资源黑土黑土主要是在半湿润地区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的腐殖质积累和淋溶过程的土壤。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花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可延伸至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万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9,6。黑土的黑土层深厚,厚度一般为30~70厘米,厚者达100厘米以上。黑土疏松多孔,富含腐殖质,土壤肥沃,是世界上最好的土壤之一。黑土因盛产粮豆而驰名中外,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也是我国“玉米带”的主要土壤。商品粮(豆)基地东北区原是以旱作杂粮为主的地区,但是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变化,作物比例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经被玉米所代替了。虽然大豆仍是第二大作物,但其所占作物面积比重已由20%下降到15%左右。粮食作物中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的是高粱和谷子,两者已由40%降到20%左右,呈增长趋势的是玉米、水稻和小麦,合计已由35%上升到65%左右。水稻和小麦是东北区的两大细粮作物。水稻播种面积1949年前只占播种总面积的2%左右,分布上也仅限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1949年后,由于水利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且水稻又是高产稳产作物,故播种面积逐步增长,已占到粮食作物总面积的8%左右,产量更占到15%以上。水稻种植较多的地区是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和朝鲜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大体是以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盘锦、浑河、梨树、前郭旗、拉林河)为主,但有向北向西推移的趋势。实际证明,只要水利条件可能,东北全区几乎都可以种植水稻。目前水稻种植已推广到黑河市,这是我国水稻种植的最北界。东北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春小麦区,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22.6%,为水稻面积1.7倍。春小麦主要分布在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小麦面积与产量均占全区的90%左右,其中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和黑河地区最为集中。水稻和小麦的总产量虽不如杂粮多,但都是商品率较高的作物,都有极大的发展前途。水稻是重点发展的稳产高产作物,小麦是机械化开荒地区的重点作物。玉米、谷子、高粱是东北区三大杂粮作物,面积和产量合占粮食作物的70%左右。玉米是发展最快的作物。在20世纪初,玉米播种面积只占粮食作物的109/6左右;50~60年代一直占20%左右;进入70年代后迅速增加到40%以上。玉米的分布非常普遍,不管东部与西部,山区与平原,湿润区、半湿润区或半干旱区,都占很大比重,尤以松辽平原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谷子播种面积居杂粮播种总面积的第二位,但产量低于高粱而居第三位。谷子是日常主食之一,谷草是牲畜的主要饲料,在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中,一直保持在1/7左右,分布也比较普遍,以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高粱是本区传统的粮食作物,是东北人民的主食之一,以辽河平原为主产区。大豆生产在东北区农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历史上东北区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大豆的商品率一般在75%~80%左右,出口率达50%以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目前,大豆的播种面积有所压缩,虽然产量和商品率没有降低,但出口率大为降低。大豆的分布以平原地区最多,而北部又多于南部。沈阳以北经四平、长春、哈尔滨到北安的铁路沿线地区,是大豆的最集中产区。一般年份,黑龙江省的产量占全区产量的65%,吉辽两省各占159/6左右,内蒙古东部占5%左右。东北区种植大豆历史悠久,气候和土质条件适宜栽培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左右,总产量占全国2/5强。松嫩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松嫩平原位于东北腹地,东靠长白山地,西接科尔沁草地,北枕大小兴安岭,南至辽河干流以北,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土地总面积19.5万平方千米。松嫩平原是东北区自然资源最为优越、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不仅耕地面积大,而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53%,耕地中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约占83%,土壤自然肥力高。气候属中温带半湿润地区,适宜于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早、中熟的喜温作物生长。粮食品种以玉米为主,其产量占本区粮食总产量的71.69/5,占东北全区玉米总产量64.2%;其次为水稻、小麦和大豆。松嫩平原不仅是东北区的农业精华之所在,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松嫩平原在东北区农业开发历史较早,外延开发的潜力已不大;深度开发、提高单产则有较大潜力。全区每公顷产2250千克以下的中低产田460多万公顷,约占耕地的1/2。松嫩平原粮食单产不高,主要是由于农田投入少,耕作管理粗放。本区的土壤自然肥力较高,但长期以来,只用不养,采取掠夺式经营,黑土带土壤侵蚀严重,地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每年0.04%~0.09%的速度下降。本区粮食产量不稳的主要原因是春早频率高,伏旱、秋涝在有些年份亦较重,低温冷害频繁。今后松嫩平原农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定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三江平原的开发与治理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冲积而成,因此得名。土地总面积10.68万平方千米。三江平原地貌类型以低阶地与漫滩为主,海拔多在50~60米,最低仅34米,因此除大河外,中小河流都无明显河道,多为沼泽性河流,容易泛滥,很多地区在雨季是一片汪洋,只有少数地方有孤丘残山凸起。三江平原气候温和,≥10℃的积温2400~2700℃,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特别适宜于春小麦和大豆生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富,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干流外,流经本区的主要支流还有200多条。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多在l~5米之间,易于开采,矿化度一般小于0.三江平原是中国农业的新开发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地以国有农场为主力,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由新中国初期的40多万公顷扩大到现在的368万公顷,扩大了8倍多。每一农村人口拥有耕地达0.88公顷,为全国平均值的7.8倍。由于人均耕地多,使得这一地区在粮食单产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能提供较多的商品粮。1990年,全区人均粮食904千克,粮食商品率高达82.69/6,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近7000千克,劳均农业总产值达8035.9元。人均粮食、粮食商品率、劳均生产粮食及劳均农业总产值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2.3倍、2.6倍、5.2倍和5.4倍。粮食品种以大豆、小麦为主,其次为玉米和水稻,1990年种植面积分别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6.O%、34.6%、16.2%和9.69/6,产量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20.5%、37.7%、23.2%和15.5%,与松嫩平原有明显差别。三江平原是中国国有农场的重要建设地区,国有农场拥有的耕地占全区的36.2%,拥有的固定资产占全区的80%左右,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家用载重汽车分别占全区的55%、78%和88%。国有农场机耕、机播、机械收割面积分别占耕地的99.5%、93.4%和87.0%。国有农场不但积累了一套机械化生产和管理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一批精通专业的机械、管理骨干,为今后三江平原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为整个三江平原农业现代化建设起了示范作用。多年来三江平原的开发主要靠扩大耕地和增加产量,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缓慢,中低产田面积大。1990年平均每公顷产粮278l千克,仅为东北全区平均产量的67.19/6。在现有耕地中,每公顷产粮150()~2250千克的中产田占41.79/6,每公顷产粮150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38.99/6,两者合计占耕地面积的80.69/6。三江平原不仅耕地粗放产量低,而且灾害频繁,生产不稳定。本区作物种植结构以小麦、大豆为主,低温冷害较松嫩平原轻,而洪涝、干旱威胁大。全区易涝农田约140万公顷,占现有耕地的38%。全区易旱耕地有86.7万公顷,约占现有耕地的1/4。根据三江平原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以治水为中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同时坚持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地开发荒地资源,扩大耕地面积。把本区建设成为以粮、豆为主的、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林区的培育与保护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通称东北林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根据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区有林面积340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9/6,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28.5%,活立木总蓄积量31.32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2.9%。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7.41亿立方米,上调量占全国木材上调量的90%左右,是中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东北林区森林立地条件好,优势树种材质佳。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大山脉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下,坡度平缓,山体浑圆,从地势上看,营林条件优于南方一些林区。除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气候,其余都属东部季风区中温带气候,山区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以上。土壤以暗棕壤和漂灰土为主的森林土壤,土层深厚,一般为30~50厘米;自然肥力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达lo%~30%,造林条件比较好。因森林的立地条件不同,优势树种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大兴安岭林区纬度高,气温低,只适宜耐寒树种的生长,属于寒温带针林区,优势树种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其次为樟子松和白桦。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气候温和湿润,木土肥沃,适宜于针阔叶混交林生长,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优势树种小兴安岭以红松及黄波罗、水曲柳、胡桃楸三大硬阔树种为主;长白山以红松、紫椴、枫桦、冷云杉和千金榆为主。东北林区优势树种的材质都比较好,是中国优质用材林区(用材林是指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东北林区基本上为国有林区,全国131个森林工业局有82个分布于本区。长期以来,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集中过伐,造成森林资源衰退。原始林逐渐被次生林更替,大径材减少,大部林区出现越采越少、越采越小的状况。目前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成熟林、过熟林中的小径阶株数已占到80%,大径阶与特大径阶的株数只占20%。另一方面,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惊人,森林工业部门历来只着眼于原木产量,忽视综合利用,木材利用率不到原积材的一半。林区自采自用和职工烧柴中的好材为数可观,约相当于计划采伐量的1/4,林区居民烧柴每人均消耗森林资源O.75立方米。由于保护工作跟不上,大量林木毁于林火。1987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过火范围达867万公顷,烧毁林木蓄积3960万立方米,损失惨重。据1989年底的统计,东北国有林区的成过熟林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00万公顷减少到590万公顷;可采伐过熟林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亿立方米,减少到5.7亿立方米,减少了71.5%。在82个林业局中,已有31个可采资源枯竭,19个局濒临枯竭。根据东北林区在全国的地位和存在问题,今后林业的发展必须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轨道上来,以培育、建设和保护用材林为重点,加强木材综合利用,开展林区多种经营,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努力把东北林区建设成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国家优质用材林基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为了发展农牧业,特别是改变东北平原西部风沙干旱区风沙大的干旱面貌,营造防护林尤为重要。党和政府在1950年做出了“关于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带”的决定。经过近50年的努力,一道纵贯东北平原西部的林带已经营造成林。防护林区南起辽宁新民县,北到黑龙江甘南县,长约800千米;东起长春市,西到内蒙古翁牛特旗,宽约500千米。整个防护林包括54个县、旗、市,防护的农田面积有300多万公顷。它不但对防风止沙、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农作物产量等起了重大作用,而且还增加了林业收入,使广大防护林区的自然、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广大群众根据营造“三北”防护林的规划,正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73个市、县、旗营造防护林。他们对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合理布局田、渠、路、林,以利于农业机械化、大地园林化和农田水利化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第一,东北将进一步巩固和保持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储备基地的重要地位。目前,东北地区的粮食总产虽然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左右,但玉米、大豆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的30%和40%左右,粮食主产区吉林、黑龙江的粮食商品率达60%以上,按“九五”平均粮食总产和2002年的粮食总产计,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豆3300到3400万吨。而且,粮食增产的潜力巨大。我们在分析全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潜力、中低产田治理的增产潜力、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种植业物质投入增产潜力、科技投入的潜力以及政策、市场潜力的基础上,采用土地生物生产能力法和趋势外推法进行未来15年的粮食增产潜力预测,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可达1140到1180亿千克,按人均需粮400千克,东北区外调和外销粮食可满足1.5亿人口的需求。由此看来,东北粮食生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专用玉米、优质粳稻及优质杂粮将成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优质商品粮品种。第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牛奶产业带和重要的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东北地区饲料资源丰富,畜群基础良好,草原和农区畜牧业资源的地域组合优势突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在饲料资源方面,既是全国最大的谷物饲料与饼粕蛋白质饲料的主产区和调出区,又有丰富的农副产品饲料资源。高效利用东北地区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大力发展畜牧业,将显著提高畜产品生产的重要地位。到2020年,将继续成为全国最大的牛奶产业带和重要的肉牛、生猪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实施奶业振兴工程以来,奶牛存栏已由2000年的68.8万头增至2002年末的93.3万头,鲜奶产量由154.3万吨增至235.4万吨。预计到2020年,全省奶牛存栏将达300万头,鲜奶产量将达810万吨。由于各省大力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测监督体系建设,开拓畜牧业的基地化、规模化和优质化生产,到2020年,将实现畜产品加工比重达809/6,畜产品向优质化、营养化、多样化、方便化方向发展,主要产品质量标准达到欧盟同期水平,大幅度提高出口份额。第三,将建成全国最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及出口基地。东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较好,加上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据估算,经一定的技术投入和物质调控,全区609/6以上的耕地、70%以上的草地和山区均可建成高生产力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目前,东北地区的绿色食品生产发展迅速,仅黑龙江省,2002年绿色食品产量达610万吨,已经占全国总产量的249,6。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到2020年,东北地区将建成为全国和世界知名的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工及出口基地。第四,将全面提升粮牧工一体化的现代商品农业的地位和效益。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经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的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一个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一般是畜牧业产值大于种植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的总和。广东省“工业百强村”——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塘浦村塘浦村,作为一个村,工业生产独树一帜,全村拥有工业企业160多家,形成具有五金、模具、塑料、电器等四大支柱产业,产品远销海内外。塘浦村生产的塑料模具是其拳头产品。既生产高精度的大型组合模具,也生产小型精密的模具,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地。塘浦村还生产电吹风机、烫发器等五金系列产品、鞋和塑料产品,都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如今,塘浦村人以其优质的工业产品,缩短了城乡的距离,缩短与世界各地的空间。在珠江三角洲,像塘浦村这样的村镇不胜枚举。广东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从小三角、大三角向泛三角的推进改革开放后广东的迅速崛起得益于“改革红利”。广东之所以能先走一步,引领中国,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市场化先走一行,率先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形成了改革创新和市场化的先发优势。广东是“改革红利”的得益者。但是,随着国内外条件的变化和全国各地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的出现,广东对“改革红利”的获得正在弱化。高明的决策必须审时度势,选择新的动力源,搭建新的发展平台,创造“合作红利”。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来看,通过合作得到的利益比竞争得到的利益更多,通过和平得的利益比战争得到的利益更大。因此,在新的条件下,广东高度重视合作,首先是加强珠三角经济区(小三角)的建设,加强区域内各市的合作,促进珠三角综合实力的提升,使之成为全省发展的龙头。“小三角”面积4.17平方千米,约占全省的23%,户籍人口2300多万人,约占全省的31%,创造的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约占全省的80%。虽然小三角的GDP在广东的比重很大,但是只占全国的9%左右。CEPA的签署为区域合作创造了新的平台,广东及时把“小珠三角”推向“大珠三角”。“大珠三角”包括粤港澳三地,GDP已达3000多亿美元,占全国的20%以上。粤港澳的合作将出现三赢的局面,广东将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将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澳门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之一,“大珠三角”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最富有特点、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仅仅“大珠三角”的合作是不够的,应以此为依托,形成包括闽、赣、湘、桂、琼、川、滇、黔的“泛三角”区域合作,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泛珠三角”区域面积199.55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1/5,人口4.5亿,约占全国的35%,GDP近4万亿元,约占全国1/3(未含香港、澳门),这一经济圈大大拓展了广东的合作平台,为“合作红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如果合作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泛三角则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同时通过加强与台湾的合作,整合两岸的经济圈,从而形成“中华经济圈”。广州南沙开发区概况一、区位优势南沙开发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东向连接东莞、深圳、香港,西向连接中山、珠海、澳门,南滨珠江人海口,是广州市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以南沙为中心,周围100千米范围内涵盖了珠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南沙开发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自然条件和深水岸线资源成为广州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南沙产业规划围绕将南沙建设成最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为目标,以现代物流业、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结合以综合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形成该地区的四大支柱。二、临港工业基地的建设目标根据南沙地区总体规划思路,充分利用所在区域濒临珠江出海口的临海、临港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岸线资源条件,重点发展汽车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造船、IT和现代物流6个产业,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临港工业基地。汽车产业。规划中的汽车产业基地位于南沙开发区黄阁镇综合工业园区内,总规划面积10平方千米,按照“发动机带动、整车和配套一起上”的原则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汽车产业园区。钢铁产业。规划中的钢铁基地为年产l(00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分阶段实施。石油化工产业将以炼油为龙头,石油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等多门类化工结合发展。内容包括年产l000万吨以上的原油加工;年产100万吨的乙烯生产及以乙烯产品深加工的生产品链条项目。造船产业主要包括造船、修船和海洋工程及其他三大部分。1T产业,主要是以目前已建立的资讯科技园和广州市工业研究院为依托,建设“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科技资讯产业。近期已与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签订协议,实行校区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目前已有一批高科技项目落户园区。物流基地主要放在龙穴岛。物流基地用地面积为60平方千米。目前,正在建造四个5万吨级深水泊位,以后根据市场需要继续分期建设集装箱深水码头。物流园区划分成三个重要功能区,江海联运泊位区、港口陆域和水域区、物流园区,发展与港口物流相关的仓储服务、保税加工、物流配送、商业贸易等。台商对内地投资演变阶段和投资区位的选择我国台湾省已经成为内地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地。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台商投资的试探阶段,这一阶段台商的投资总额少,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小。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是台商投资的逐步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台商的投资总额增加,单个项目规模逐步扩大,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区域集中在福建、广东,经营方式以“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为主,第三阶段(1992年一90年代末期)总体说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投资区域从以珠江三角洲为主转向珠江、长江三角洲并重。第四阶段(90年代末期至今),这一阶段台商掀起了以资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的大规模投资,投资区域进一步扩散。投资区域多元化。台商投资由初期的以福建、广东等省为主,逐步扩散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并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点投资。截至1991年底,80%台商投资企业集中于福建、广东两省。1993年以后,台商投资的重点地区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扩散到江苏、上海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据台湾的一些统计资料,江苏省在1993年便已超过广东和福建成为中国内地吸引台资最多的省份。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商的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除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北京五个省市之外的其他地区吸收台资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就投资的地区分布与产业分布的关系看,台商对中国内地投资呈现如下特点:在东南沿海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而在其他地区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较高;在华南地区的投资以面向出口的投资动机为主,而在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首的其他地区的投资则以面向中国内地内销市场的投资动机为主。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及其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在1979年前,城市化率只有20%以下,到1992年底,达到了439/6,高出全国平均数16个百分点。到1998年底,又上升到47.6%。分别比同期全省城市化率高出6.7个百分点。但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率的迅速提高,并不意味着这里的城市发展已经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原本是在农村工业化推动下形成的,先天不足,后天急功近利,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和缺陷。首先,城市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布局不够合理。珠江三角洲共有26个县市,2200多万人口。但30多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只有6座(不包括香港在内),也只占珠江三角洲城市数的不到25%。与此相反,2~10万人口的小城市却从原来的5座增加到24座,建制镇达到432个。小城市和小城镇星罗棋布,密度高达100个/万平方千米,且密集于环珠江口一带,城镇间平均距离不到10千米,以江河或国道、公路为中心呈“一字长蛇阵”式排开,形成国道、省道“市街化”的现象。大中城市数量过少,小城镇过于密集的特点,导致城市建设成本加大,城市规模效应减少,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萎缩。其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主要指对三次产业比重的比较,评价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珠江三角洲地区虽然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产业结构水平名列前茅,但与海外一些重要城市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即使以三次产业比重较为合理的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相比,1998年,深圳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50:49,而尚在1993年,香港和新加坡三次产业比重已分别达到0.2:17.1:82.7和O.4:37.5:62.5。如果从区域整体情况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差距较大,比如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肇庆市,直到2000年,人均GDP仅为1355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7.3:38.3:34.4。从城市综合实力来看深圳、广州两市虽然在许多指标上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际性城市相比,也仍有相当的差距。比如综合实力指数深圳仅为93.2,而香港和新加坡则分别达到242.2和177.5。综合实力深圳为1.0,香港、新加坡分别为2.60和1.90。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直接的表现是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萎缩,使其在未来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三,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在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中,不少城市为了提高自己的区域地位,盲目追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自成体系,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在项目建设上,处处开花,点点结果。在土地利用结构上,村村办厂,镇镇投资,造成乡镇工业多,但规模有限,大大削弱了乡企在城市化中的动力效应。其四,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明显。仅以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为例,据广东省环保局发布的《1997年度广东省环境质量概述》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省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在城市空气指标中,广州在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降尘量、总悬浮颗粒物等指标的年日均值上均已超标。其他如深圳、珠海、江门、东莞、佛山等地状况也不佳。其中,广州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达3~4倍,已大大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限制线,被列为世界10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到城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成为本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其五,人口素质偏低,城市化水平提升受到限制。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已跃居全国之首,城市化速度也很快。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教育水平却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由此导致人口素质低下,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专家提供的资料显示,即使在珠江三角洲教育比较发达、人才比较集中的广州市,每万人中拥有的专门人才数量也只有约800人左右,不仅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国内的北京、上海和台湾地区。在未来5~15年中,珠江三角洲的专门人才数量即使以5%的速度递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辽宁省海城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物理试卷 (含答案)
- 建瓯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 山东省五年高考语文考题汇编-作文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担保合同的种类有哪几种2024年
- 劳动协议书范文2024年
- 保密性档案管理条款
- 肉类产品购销合同样本
- 快递行业劳动合同模板
- 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道及参考答案【黄金题型】
- 可打印的离婚协议书模板(2024版)
- 视频制作保密协议版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分析
- XX中学科学教育工作汇报
- 医疗废物泄露的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采购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配送方案
- 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申报书
- 工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正式)
- JJG 707-2014扭矩扳子行业标准
- 2024医保练兵理论知识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