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世纪年代文学思潮
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世纪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
繁荣与多种
○左翼主潮与自由主义文学并进○各种文体共同发展○小说流派纷呈和创作潮流分野○文学思潮理论的新动向
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新文学的各种文学体裁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小说领域看,多部中长篇小说的涌现是30年代文坛繁荣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诗歌领域看,在继承第一个十年的诗歌传统基础上,30年代的诗歌继续向前发展,风格更加多样化。就散文创作而言,在杂文、艺术散文和报告文学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戏剧领域讲,30年代话剧运动和剧本创作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多幕剧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
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这是本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合力构成了30年代文学创作繁花似锦的局面。一方面,一批赞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的作家集结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旗帜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学运动;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民主主义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作为反抗旧世界的有力一翼,也形成倾向不同、风格各异的若干作家群体。
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建树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左翼文艺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和重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在论争中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从而加快了文学理论建设的步伐。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大讨论为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议后文艺与群众的真正结合提供了必要前提和思想准备。
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
○革命文学论争○“左联”的成立○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左联”与新月派等的论争
一、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于反革命统治势力的中心上海,其倡导者是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郭沫若、成仿吾以及蒋光慈、钱杏邨等,他们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主张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在当时白色恐怖的环境里指引人们不断前进。
二、“左联”的主要贡献及历史局限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左联”的成立,是革命文学论争之后,革命作家逐渐克服宗派情绪走向团结的结果,在“左联”纲领的指引下,“左联”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30年代反文化“围剿”和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蒋光慈等左翼主潮小说创作○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左翼诗人殷夫及中国诗歌会○夏衍、宋之的——中国报告文学成熟的标志
一、左翼主潮的小说创作
(一)蒋光慈蒋光慈是左翼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在诗歌和小说方面都取得了重要实绩。他在诗歌方面的成绩主要集中在三部诗集上:《新梦》体现出鲜明的革命色彩,被钱杏邨誉为“中国革命文学著作的开山祖”,诗集中收入的诗篇热情讴歌了十月革命和列宁,为中国新诗界投进一线新异的光芒,之后又出版了诗集《哀中国》、《乡情集》。
(二)柔石
柔石也是比较著名的早期革命小说家,他的中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最出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表达了“五四”退潮后青年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对人生取向的思索。
(三)叶紫
叶紫(1912—1939),原名余鹤林,湖南益阳人,1933年加入“左联”,并在他和陈企霞等人创办的杂志《无名文艺》上发表了处女作《丰收》,开始了立意于反抗的文学生涯。叶紫小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所写人物都是他所熟悉或挚爱的,更在于他感情的完全投入。
(四)张天翼
张天翼(1906—1985),祖籍湖南湘乡,生于南京。他被鲁迅归入新文学运动以来“最优秀的作家”行列,是新文学第二个十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讽刺小说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等,中篇《清明时节》,长篇《鬼土日记》、《一年》、《洋泾浜奇侠》等。
(五)沙汀
沙汀在抗战以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航线》、《土饼》与《苦难》三个短篇小说集中。以四川农村和小城镇为背景,集中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出旧中国农村动荡不安的现实。抗战爆发后,沙汀的创作出现了明显的转折。1938年的短篇小说《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是现代文学中最早暴露国民党假抗战的作品之一。
(六)艾芜
抗战前,艾芜有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夜景》、《芭蕉谷》,散文集《漂泊杂记》等出版。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他本人的流浪经历,描写了西南边境上农夫、士兵、流浪汉、赶马人、滑竿夫等下层人民的生活。
二、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作者相继流亡到了关内。他们带着故土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愤,心间血泪凝成笔端文字,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组成一篇篇苍凉沉郁的关外地域史诗。这些作品一出现,便以其激昂、悲愤的感情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而其作者也成为一个文坛瞩目的新的创作群体,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一)萧军
萧军(1907—1988),生于辽宁省义县,原名刘鸿霖,1932年以“三郎”为笔名写作诗歌、散文和小说,开始了文学生涯。1933年秋,与萧红自费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合集《跋涉》,内有萧军的《孤雏》、《这是常有的事》、《下等人》等六篇小说。
(二)萧红
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成绩最为卓著的一位女作家,以中篇小说《生死场》敲开现代文坛的大门,一举成名。后来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集《桥》,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喊》等。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叙事风格细腻而深刻,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洞悉历史的真实,达到对现代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彻悟。
三、殷夫及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殷夫创作了大量的“红色鼓动诗”,讴歌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受到鲁迅的热情赞誉。代表作有《孩儿塔》、《诗集》、《血字》、《别了,哥哥》等。中国诗歌会的诸诗人继承和发展了后期创造社及太阳社的革命诗歌传统。他们的创作始终紧密地与现实斗争相结合,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在弘扬现实主义诗歌风格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夏衍、宋之的的报告文学
(一)夏衍在中国,最早真正研究、倡导并实际推进报告文学兴起和发展的人当属夏衍。这不仅因为他创作的《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且,他也是30年代初期报告文学的研究者和提倡者。
四、夏衍、宋之的的报告文学
(二)宋之的与夏衍的《包身工》同被刘白羽称为“像戈矛一样刺穿了旧社会的黑暗”,并同样被认为是中国报告文学成熟标志的另一部作品是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在小说、戏剧、散文等创作方面均有收获。《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作于1936年5月,同年9月经茅盾推荐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创刊号上,随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
文学创作
○“京派”的审美追求——乡村抒情体和都市讽喻体○废名、萧乾的小说○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派,虽然没有正式结社,但围绕着《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季刊》、《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个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主要包括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凌叔华、林徽因等。他们身居带有衰颓意味的古都,又浸染于经院学风,文化心态从容宽厚,功利意识淡薄而艺术独立意识浓厚,其作品多从文化层面探讨人生与人性,注重道德与文化的健康和纯正,作品充满一种东方古典式和谐圆融的情致。
(一)废名
废名小说代表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枣》,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这些成就使其成为京派小说的鼻祖,也是诗化小说的开拓者。
(二)萧乾
萧乾的小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童年视角”出发来表现人生。《篱下》、《俘虏》、《邮票》等短篇小说,代表了这方面的成就。宗教题材的作品也是萧乾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昙》、《参商》、《鹏程》等则表现了作者“反宗教”的态度。
(三)何其芳
何其芳,现代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刻意集》、《还乡杂记》,诗集《预言》和《夜歌》等。最能体现何其芳才情和艺术创造力的是散文集《画梦录》,收入作者1933年至1936年的早期散文16篇。《画梦录》是对一个有朦胧理想,渴望温暖的青年人在人生旅途中种种寂寞的记录。
(四)李广田
李广田是现代散文家、诗人。他最优秀的散文作品是写成于抗战前的部分,包括《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的一部分,作品有着相当坚实的生活基础,直接托出自己的爱憎和喜怒哀乐,以素朴、疏朗为美,往往在素淡中流贯着脉脉的情思。
二、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梁实秋梁实秋,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杂文集《骂人的艺术》,散文集《雅舍小品》、《秋宝杂忆》、《文学因缘》等,其中尤以“雅舍”系列散文最为著名。在对待世俗人生上,梁实秋追求的始终是一种以人欲为出发点的快意恬适的尘世生活,这种人生之乐是物质的、人间的、感性的,而非断绝人欲、弃绝红尘。
二、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二)丰子恺丰子恺,现代散文家、漫画家、音乐家。他的散文创作开始于2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辑录成集的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教师日记》、《率真集》等。其散文善于描摹儿童的纯洁无垢,自称“儿童崇拜者”,热情讴歌儿童的天真烂漫。
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
○“海派”文学的兴起○刘呐鸥——新感觉小说的最早尝试者○穆时英——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独创者
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
“海派”作家群落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逐渐形成的,它实际上包含“新感觉”派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两个方面的创作,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海派”的文学创作以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黑婴、禾金等人,以及前面介绍过的张资平,都是重要作家。其中,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人,由于他们的创作在“海派”中自成系统,并且水平最高,所以又被称为“新感觉派”。
一、刘呐鸥
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最早尝试者。1928年,他翻译了日本作家片冈铁兵等人的小说合集《色情文化》,第一个将日本新感觉派介绍到中国,同年在《无轨列车》杂志上发表意识流小说,并于1930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
二、穆时英
穆时英的小说典型地体现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风格,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其中,《公墓》和《白金的女体塑像》两个集子引人注目地显示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特征和成就,而《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黑牡丹》等篇历来被人们看做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之作。
三、施蛰存
施蛰存,从苏杭小镇的书香门第走出,是新感觉派中对小说体式与手法最富探索精神和最有建树的作家。从30年代初出版的《将军底头》和《梅雨之夕》两部短篇集开始,施蛰存热心于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透视人物的潜意识和性心理,独创了一种新异的心理分析小说。
思考题
1、30年代文坛呈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政治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签约医生课件教学课件
- 汽车尾气检测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汽车美容》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毛虫》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中国文明史(中国传统天文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有关液压课件教学课件
- 南京工业大学《药剂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数学类专业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深度学习》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 六年级语文总复习课《修改病句》修改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 餐厅食品安全保障
- 药品经营与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
- 怀孕的hcg验血报告单
- 应力的概念讲解
- JF-2023-合同中小学校校外供餐合同示范文本
- 入团答辩-演讲模板
- 聂树斌案-演讲模板
-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岗位竞聘述职报告
- 农场工作制度与农民岗位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