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海南省三亚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海南省三亚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海南省三亚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海南省三亚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三亚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试卷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

2.极地和高山植物矮小并常呈匍匐状、垫状等以利于保温,减轻严寒的影响。这是植物的()

A.结构适应B.行为适应C.形态适应D.生理适应

3.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总称为()

A.水圈B.岩石圈C.大气圈D.生物圈

4.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著名“十分之一”定律的生态学家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谢尔福德D.克列门茨

5.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

6.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A.阶段性B.限制性C.补偿性D.不可替代性

7.领域的特性不包括()。A.更换性B.排他性C.伸缩性D.替代性

8.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A.大气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岩石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是()。A.个体生态B.种群生态C.群落生态D.分子生态

10.如果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为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呈

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下降型

11.生长在珊瑚虫周围的藻类大量死亡而引起珊瑚虫群体的死亡,这个现象说明生物种间有()作用。

A.竞争B.共生C.寄生D.他感

12.种群呈指数增长的条件之一是()。A.环境资源有限B.多个物种共存C.环境资源无限D.K-对策生物

13.下面关于动物婚配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单配偶制B.群婚制C.一雌多雄制D.一雄多雌制

14.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景观

15.下列因子中,属于非密度制约因子的是()。

A.乌对筑巢位置的竞争B.动物对食物的竞争C.干旱D.植物对光的竞争

16.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

17.在种群指数增长模型Nt=N0·ert中,N0为()

A.种群初始数量B.环境容量C.种群增长率D.增长时间

18.R·H·Whittaker提出的群落顶极理论是()。A.单元顶极理论B.顶极格局假说C.多元顶极理论D.以上都是

19.下列环境问题中,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的是()。A.温室效应加剧B.臭氧层破坏C.重金属污染D.水体富营养化

20.下列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油菜B.冬小麦C.水稻D.甜菜

21.下面属于非密度制约的因素是()

A.营养状况B.寄生C.食物D.竞争

22.实验证明,()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A.红光B.青光C.紫光D.蓝光

23.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是

A.生态系统B.群落C.种群D.有机整体

24.森林砍伐迹地从控制演替的主导因子看属于()。A.内因演替B.原生演替C.外因演替D.次生演替

25.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是指()

A.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的分功能之和

B.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分功能之和

C.整体功能小于各组成部分的分功能之和

D.以上三者都不是

26.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是()。

A.植物个体的迁移和散布B.动物个体的迁移和散布C.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D.植物繁殖体的爆发

27.下列概念与“生物地理群落”含义相同的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28.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

29.种群的生境比较稳定,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锥体呈()

A.金字塔形B.钟形C.壶形D.以上三者都不是

30.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

A.实验室研究B.野外调查C.系统分析和模型D.以上三者

二、填空题(20题)3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______之间的科学。

32.不同生活型的组合叫______,它是生态系统内植物群落的总称。

33.竞争排斥原理又叫______。

34.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______。

35.华北的农谚“枣发芽,种棉花”,“杏花开,快种麦”中的枣和杏在此被指为_______生物。

36.沿海“赤潮”是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主要成因是近海海水污染和()。

37.土壤中某些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称为______。

38.种群调节不是无限的,它围绕着平均密度做上下波动。另外,种群原来的基数不同。调节向结果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同样的密度。这说明种群调节具有一定的______。

39.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的气候,相应的变化植被依次出现__________、半干旱草原区和干旱荒漠区三大植被区域。

40.区域环境的特点是经济发展尤其是______宏观规划分层的依据之一。

41.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的______。

42.水的主要蓄库是__________。

4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3个层次。

44.群落由于小环境的变化,在不大的面积内,有规律地交替重复出现而构成__________。

45.植物开始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称为______。

46.在山区,由于热力的原因而产生风向的变化。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上,叫做______,

47.沿海“赤潮”是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主要成因是近海海水污染和______。

48.有效积温是指从某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减去______再乘以该时间的天数。

49.热带雨林分布区的种类组成______。

50.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______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三、判断题(10题)51.浮游生物增长形成“赤潮”的种群动态是不规则波动。()

A.正确B.错误

52.

第49题原生演替的顶级是森林。()

A.否B.是

5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循环进行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A.正确B.错误

54.在光、温、水和地形等生态因子中,地形是直接因子。()

55.竞争会使群落中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变窄。()

56.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

57.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

A.否B.是

58.生态系统演替的对策,基本上与生物圈长期进化发展的对策是相同的。()

A.正确B.错误

59.通常死亡率是不会随年龄组不同而变化的,所以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A.正确B.错误

60.“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人类大规模消费化石燃料引起的。[]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6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62.热带雨林植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3.简述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

64.为什么食物网中生物的营养级不会超过五个?

65.生态系统及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5题)66.什么是初级生产力?论述环境条件对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67.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68.试述土壤质地对生物的影响。

69.什么是初级生产力?论述环境条件对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70.论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途径。

六、单选题(0题)71.地形是通过影响光、温、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因此属于()。A.限制因子B.生物因子C.直接因子D.间接因子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电(能)、风能、太阳能等。

6.C

7.A

8.A生物圈的范围是全部水圈、岩石上层和大气圈的下层。

9.D

10.B

11.B

12.C

13.B

14.D

15.C解析:非密度制约因子是指种群外部环境因子,故选C。

16.B

17.A

18.B顶级格局假说是由R·H·Wjittaker(1953)提出的。

19.A

20.C日照时间必须超过某一暗期,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是短日照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如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和菌类等。

21.A

22.D

23.C

24.C外因演替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其中人类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属于人为发生演替。

25.A

26.C

27.C

28.D

29.A

30.D

31.环境

32.植被植被

33.高斯原理

34.生态入侵

35.指示

36.富营养化富营养化

37.菌根菌根

38.限度限度

39.湿润森林区

40.农业生产农业生产

41.生态型生态型

42.海洋

4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4.复合体

45.生态学零度

46.谷风谷风

47.富营养化

48.生物学零度

49.极其丰富极其丰富

50.平衡状态

51.B

52.N

53.A

54.N

55.Y

56.Y

57.N

58.A

59.B

60.A

61.答案见解析(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62.热带雨林植被的主要特点是:(1)种类组成成分极为丰富高等植物在4万5千种以上动物种类及数量多;(2)群落结构极其复杂群落的形态结构和食物链结构复杂生态位分化明显;(3)乔木一般有板状根、裸芽等特殊构造;(4)无明显的季相交替一年四季生长旺盛多四季开花。热带雨林植被的主要特点是:(1)种类组成成分极为丰富,高等植物在4万5千种以上,动物种类及数量多;(2)群落结构极其复杂,群落的形态结构和食物链结构复杂,生态位分化明显;(3)乔木一般有板状根、裸芽等特殊构造;(4)无明显的季相交替,一年四季生长旺盛,多四季开花。

63.(1)生物量强调的是一定时间、空间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kg?m-2)。(2)生产力强调的是单位时间、单位空间生产量的多少(kg?m-2?a-1)。前者表示测定时多年积累的量后者表示单位时间(通常一年)生产的量。(3)生物量随时间而逐渐积累可表现为生物量的增长。而生产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而表现为有规律的变化。生态系统发展初期可能生产力较高而生物量不大;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生物量可达到最大值而生产力却极低。由此可见生物量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对生产力有某种影响。(1)生物量强调的是一定时间、空间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kg?m-2)。(2)生产力强调的是单位时间、单位空间生产量的多少(kg?m-2?a-1)。前者表示测定时多年积累的量,后者表示单位时间(通常一年)生产的量。(3)生物量随时间而逐渐积累,可表现为生物量的增长。而生产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而表现为有规律的变化。生态系统发展初期可能生产力较高,而生物量不大;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生物量可达到最大值,而生产力却极低。由此可见,生物量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对生产力有某种影响。

64.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而是指某一层次上的生物和另一层次上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这个流动过程中能量不断地减少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第五营养级的能量已经很少不能够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保证下一个营养级的生存。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而是指某一层次上的生物和另一层次上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这个流动过程中,能量不断地减少,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第五营养级的能量已经很少,不能够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足够的能量,以保证下一个营养级的生存。

65.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能力。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营养级的数目有限是一个动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能力。具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营养级的数目有限,是一个动态系统。

66.(1)初级生产力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的总量。(2)环境条件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①光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直接影响初级生产力的高低;②水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最易成为植物生产力的限制因子;③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从而影响初级生产力;④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因子,其理化性质(如温度、水分、pH、质地、结构、养分等)均影响初级生产力;

67.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手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手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

68.(1)砂土类土壤中以粗砂和细砂为主,土壤黏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能力差,抗旱力弱。砂质土含水少,热容量比黏质土少,白天增温快,晚上降温也快,昼夜温差大,对块茎、块根作物的生长有利;砂质土通气好,好气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迅速分解并释放养分,使农作物早发,但有机质累积难、含量低,土壤动物也少。

(2)黏土类土壤中以粉砂和黏粒为主,结构致密,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通气透水性差。黏质土含矿质养分丰富,有机质含量高,好气微生物活动受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腐殖质和黏粒结合紧密,难于分解,因而积累较多。

(3)壤土类土壤质地较均匀,是砂粒、黏粒和粉粒大致等量的混合物,物理性质良好(不太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土壤生物也较多。

69.(1)初级生产力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的总量。(2)环境条件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①光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直接影响初级生产力的高低;②水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最易成为植物生产力的限制因子;③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从而影响初级生产力;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因子其理化性质(如温度、水分、pH、质地、结构、养分等)均影响初级生产力;⑤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CO(1)初级生产力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生产的有机物(或固定的能量)的总量。(2)环境条件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①光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直接影响初级生产力的高低;②水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最易成为植物生产力的限制因子;③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从而影响初级生产力;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因子,其理化性质(如温度、水分、pH、质地、结构、养分等)均影响初级生产力;⑤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CO

70.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现有竞争排斥现象。(4)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多种生物所起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