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核题复习资料解读_第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核题复习资料解读_第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核题复习资料解读_第3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核题复习资料解读_第4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核题复习资料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4.假想观众: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6.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7.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8.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向孩子示范了关心他人与对社会负责的模式,儿童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适应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成熟。9.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用的学习的方法与途径。10.同一性延缓:指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与她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1.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

D

)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与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3.进入(

C)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4.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C

)阶段。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B.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

B

)。A.幼儿期

B.青春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三、填空(每空1分,共计10分)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性过渡和社会性三个方面2.初二时期是_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过渡的转折时期。3.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_和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来,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绝对真理。4.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_亲密和忠诚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5.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6._同伴关系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四、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计5分)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对)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错)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对)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错)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对)五、简答(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答:首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可以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其次,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导致青少年自我意象的转变,这会继而影响其行为,最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改变了青少年的外貌,这会进而引发别人与该青少年交往方式的转变。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而间接发生作用的。青春期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与青少年对他人反应的理解,以与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2.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答:(1)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①.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②.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③.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④.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2)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①.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②.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③.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3)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4)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答: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追求个人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注个人的外表,包括衣服、化装、走路方式和穿着方式等,与这种对理想外表的追求同时出现的是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另一个认同危机是性别认同危机,即通过友谊来寻找轻松自在的性别表达方式,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经常会说他们继续去学校的原因是要与朋友们在一起或是想接近他们迷恋的某个人。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为上学给出这样的理由是正常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轻松的性别表达方式以与借助友谊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需要。对自我同一性的追求还表现为,青少年会努力地去发现或证明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能看到他们经常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对模仿自己所崇拜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因。在整个青少年期,学生会与他们所崇拜的媒体人物的外表和行为竞争,也会与现实生活中他们所处的朋友团体里的成员竞争。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对青少年期个体的发展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成为怎样的人”。因此,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4.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答: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与应对方式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的不断上升,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比较大量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明确了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并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从个体、家庭和学校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界定;认知情况;应对方式问题行为()自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提出此概念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不容乐观。周详等(2001)调查表明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4.39%;周路平(2001)的研究表明在各分量表上存在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比例均在13.7%以上;翟静等(2003)调查的初一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4.7%;高瞻等(2004)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问题行为总检出率为14.3%;任传波等(2005)调查发现12~16岁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7.1%;张朝(2006)调查表明中国淄博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9.1%。因此,为了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进一步有效地应对和预防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本文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界定、影响因素以与干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教师总体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1中学生存在大量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无论是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还是严重程度的判断,结果排在前15位的问题行为大多数为学习方面的问题,且教师对不同类型问题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表明教师对学习适应维度的选择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些都说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来自学习适应方面的各种问题行为,且情况较为严重"通过和教师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教师之所以认为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来自学习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好好学习,所以如果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自然是/大问题0;而且学校与以上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评很大程度是以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于公于私0教师都会将主要的精力投放于学生的学习上,因而也就更关注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行为。2中学生沉迷网络数据显示,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行为突出地表现为沉迷网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很多教师也都谈与此问题:主要的问题行为肯定就是游戏机啦,网络啦,这肯定是最关键问题。有的同学不光通宵达旦,好几天都在那边,有的就趴在那睡,那边吃,非常痴迷,特别是男生。这与其他研究者采用的网络成瘾测验,在对2620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相符:中学生中(互联网成瘾)的检出率为2.4%,排除这部分被试后,检出(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为14.1%,其中男生检出率为20.6%,女生为7.8%,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大多数老师己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在对这个问题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师们持有不同的态度,一类教师认为中学生沉迷上网主要是因为好奇心、自我满足感、寻求刺激的驱使;而另一类教师则认为学生沉迷网络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密切相关,有的孩子一整夜没有回家,家长都不知道。有的家长说你作业做好了,你考第一名,我就让你玩一下游戏。就是这样,所以有的小孩就非常爱玩,这些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他们觉得玩一下电脑没有什么,(孩子)呆在家里就不用出去,至少在家里会比较安全一点,他们是这样想的。3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教师认为中学生在个性和情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中学生这两方面的问题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在情感表现上也特别脆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不少教师还认为中学生在意志力方面的表现是一届比一届差,可能的原因就在于现在的教育过多的提倡表扬和鼓励,而缺少给学生必要的惩罚和挫折教育,应该提倡挫折教育,吃苦是一种品质也是能力“我们学习那会是多么的艰苦,现在的孩子吃的苦太少了,现在提说要赏识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是好的,但是只提倡这个的话,孩子听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点点批评,你说他一点不是,就掉眼泪”还有的教师分析说,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关键,比如意志力差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且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网络游戏。总体上,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沉迷网络、意志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而且对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成因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以往的研究,大量数据表明了中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隐性问题行为,如抑郁、退缩、悲观等,可是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却很少有教师选择这方面的问题行为项目。我们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不少教师都反映说,感觉学生心里有事,可是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心理方面还是比较难把握吧,我们也不是心理辅导老师。由此可见,不是当前中学生不存在内隐的行为问题,而是一方面尽管教师可能意识到学生有这方面的问题,但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较少关注;另一方面,甚至部分教师对这些问题还没有形成责任意识,觉得应该是心理教师的责任,而我国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还很缺乏,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而非常需要课任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内隐心理问题进行关注。在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就表明,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到了抑郁、沮丧、退缩等内向性的问题行为,并且在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上,有大约70%是和心理学家相一致的。可见,我国教师在对内隐性心理问题行为的认识与国外教师的差距,这对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二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通过进一步的深入访谈,我们发现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和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直接应对方式是指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或尚未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直接采取矫正或预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1)开展主题班会,以中学生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为主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与其带来的影响,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比如教师在访谈中提到的对中学生开展网络与挫折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在班会课给孩子讲讲自己的经历,他们会更相信;(2)和学生谈心,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帮助其进行自我认识,而且教师采取直接应对方式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原则:(l)关爱学生,老师要多关注小孩子,不要让他觉得老师根本就不管我。学困生那一块的话,我觉得肯定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要经常去关心他们,比如晚自习的时候经常找他们谈谈心啦,让他们觉得老师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有信心,他们就会对自己多一点信心。(2)尊重学生,只有你尊重学生了,学生才会尊重你。老师要用心,关心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而且是生活上的实实在在的关心,要有行动,比如多和学生聊聊家庭的情况,多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和家长联系等。(3)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要在细节上体现对学生的公平、公正,有的家长会要求我为子女掉换座位,如果影响到其他的学生我是坚决不干的,我要为其他的学生考虑,不能说只为你,其他学生会怎么想。在老师的心目中不能只有好生,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要平等对待不要让他觉得你偏心眼,这样他就会对你很反感。(4)实时跟踪,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不能是一句话交代就完了,一定得有反馈,学生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反馈,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关注得是持续的,不然就达不到效果了,学生的自觉性还是有限,要经常督促他们。总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可以防治的,尤其对中学生的早期预防极为重要。不仅要注重于减少和消除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更要从预防出发,着眼于研究与培养中学生积极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因此要积极探讨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目前,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系统研究和综合干预仍很缺乏,有待于更多的学者、社会团体和政府决策机构的重视。切实关心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并结合中国中学生的实际个体、家庭和学校的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广泛地开展问题行为的预防工作,有助于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参考文献:[1]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87.[2]周详,曾晖.海南中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4).[3]周路平.问题行为早期发现量表在初中生中的应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1).[4]翟静,李宪伟,刘金同.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5]高瞻,刘珍妮,林建龙,李慧,李新天,梅文华.珠海城区初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6]任传波,李晓非,姜季妍,黄劲松.大连市1200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7]张朝.中美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8]曾欣然.德性培养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