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发展的调查研究_第1页
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发展的调查研究_第2页
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发展的调查研究_第3页
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发展的调查研究_第4页
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发展的调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发展的调查研究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定位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行为。这次改革旨在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研究者”和考试“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观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善于开发学生潜能和价值观的创造者[1]。新课程提倡“教学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和应用”,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重视对回归生活的建构,提倡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要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创生教材,使教学最大可能地体现时代性、趣味性、生活性和本质性特征。范良火已对教师应具有什么知识进行具体阐述[2],新课程实施后,董淑华、颜中玉等都对教师发展问题开展理论研究[3~4]。笔者是从福建的数学教师角度进行调查分析,目的在于了解数学教师的发展情况。二调查对象研究对象为福建省的120名数学教师,他们大部分来自厦门、泉州地区,主要是近年来参加继续教育的数学教师、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等,其中骨干教师42人,男教师64人。图1教师教龄分布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教师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得到发展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后,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逐步从模糊到明确、从排斥到意识认同发展,开始有了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从访谈和调查中明显可以看出,新教师和不足三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比起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更强。90%以上的教师能认识到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到各种影响导致实际教学中经常回归到“以教师为中心”,原因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实施。70%的教师无法把握学生为本的“度”,常常出现“热闹”的场面,“去数学化”现象突出。经验教师与新教师一致认为新课程的教学困难较大,尤其在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方面、数学文化教育方面、情境引入和数学应用方面及研究性问题等方面。100%的受调查教师认为新课程教学的备课时间和备课难度增大了,教学压力也大了,究其因,多数教师认为新课程要考虑诸如生活情境引入问题、应用设计和研究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设计等,这些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课程理论正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已从实施初期的“穿新鞋走老路”向“穿新鞋摸索路”转变,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比较起新课程实施初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对新课程熟悉程度的比例已超过30%(见表1)。但在布置作业方面,少于5道的教师不到15%,其中优秀教师占60%;每天布置作业超过20题的教师竟占到42%,说明教师依旧脱离不了传统的“以练代学”的做法,38%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练习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表1对新课程的认识程度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指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从表2(下页)可以看出,教师越来越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程的教学建议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后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有了较大的关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级达标学校的教师在问卷中反映出的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较深刻,但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差距较大,或许与优质学校的评价压力有一定关系,在实际的改革中显得力度太小,值得深思。另外,一些一般学校(三级达标校以下)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偏差,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深度不够。表2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发现,优秀教师更乐于接受新课程理论,喜欢看一些数学教育理论和优秀实践的书籍或文章,然而近七成的教师不愿意接触或对此不感兴趣,此项数据与受调查教师的优秀率基本一致,可见,优秀教师的成长是与系统教育理论的主动学习、优秀实践经验的主动总结密切相关。90%的优秀教师认为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师在新课程中一样会成为优秀教师。从访谈和课堂观察明显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匠”,而逐步向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主动开发学生潜能的创造者、教育者转变。(二)教师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备课不再只是“备课本”,还要“备学生”,因此备课难度加大了,要花更多时间,同时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明显增加,课堂提问方式从传统的书本知识问答转向开放性、应用性、探索性、交互性和情感性问题。因此,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增多是新课程下教师发展最好的一个方面。55%的教师反映基本能驾轻就熟地控制新课程的课堂,这与刚实施改革时,达90%的教师对于新课程课堂感到束手无策有很大的改变。但仍有45%的教师依然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其中近一半还是二级达标学校以上的教师,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与实际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落差,这与当前的教学评价不够科学导致教师产生矛盾心理不无关系。特别是一些优质学校仍然采用旧教材的处理模式,要求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提高能力和掌握知识,甚至采取与新课程相背离的措施,值得思考。新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对教材的系统把握不够,对体系安排不够科学,经验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够,易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但总体上新课程的课堂和谐多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多了,教学方法多样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密切了。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更加有意识地使用、制作教具,开发多媒体软件进行辅助教学。55%以上的教师使用过多媒体,制作过教学软件,超过35%的教师已熟练掌握或基本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部分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易让学生产生突然的思维跳跃而导致理解困难,过于花哨的东西常常产生“去数学化”现象,数学本质缺失现象突出。总之教师的现代技术能力普遍有所提高,但真正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并不多见。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经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后,与学生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信息与课程整合能力、多媒体使用与开发能力等均取得不少程度的提升,尤其在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上近七成的教师表示有所发展(见表3)。优秀教师在创生教材的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设计编制数学问题的能力方面优于一般教师。表3教师教养能力的提高情况调查表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占78%),其次分别是数学文化教育、应用问题设计、生活情景设计、开放性问题设计等(见下页表4),反映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值得日后关注。课堂交流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发展体现最明显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提问意识和提问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反思和总结意识也有明显提高,每周进行常规反思和总结的教师达到35%。教师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实践得到不断的发展,这是新课程实施来的一大进步(见下页表5)。表4新课程下教师教学困难表5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六成以上受调查教师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渠道除优秀教师的指导外,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让教师对教学不断有新追求,也时常有新收获,这与传统教学常说的“越教越笨”有本质差别。优秀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依然表现不俗,更易适应新课程教学实践,基本仍是各级教学的骨干力量,仅一成的优秀教师难于胜任新课程的教学,这说明优秀教师大多是经过自身努力取得的,虽然新课程在许多方面有别于传统教学,但教师只要努力提高素质还是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形式比以往更灵活了,师生互动多了,但练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研究性问题仍偏少。(三)教师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教学开放性进一步凸显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在传播知识,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情境设计,要与学生共同解决开放性问题、一起实施研究性和探索性问题。因此经过多年教学后,教师的数学素养等方面得到很好发展,教师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主要是向优秀教师学习获得的(见表6)。从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经过新课程实践的数学教师,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提高很快,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更深刻了。表6教师创新和应用意识得到加强的因素新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日渐意识到教学的开放性,跨校备课已成常事,更多的人在一起共同备课,真正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使教育赋予开放性特征,这是新课程另一个明显变化。不同地方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主要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者对新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四)教师创生教材能力得到加强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创新地教”。调查中近62%的教师认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主要困惑来自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多数教师在设计数学的应用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时普遍感觉困难。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好的教材创生能力,总体上,教师的创生能力依然低下,但比较新课程刚实施时有不小提高,很多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尝试情境设计,思考数学应用问题和探索问题,教材处理能力和开发能力得到一定发展。表2表明,近七成的教师是通过研究性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20%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新课程教材系统性不强,留给教师开发的地方很多,教师可以创造设计,因此相应的教材创生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但调查结论也表明,教师创生教材的能力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优秀教师的创生教材能力最高,创生教材能力提高较快的教师一般对教学比较专注。新教师的创生教材能力偏低,尤其是应试教育观念较强的教师在该方面的提升最小。从课堂观察获悉,这部分教师基本是利用教材或固有的教案机械处理,谈不上有效设计,多以练习代替创设,创生能力的发展有限,值得关注。(五)教师教学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得到改进经过新课程教学后,教师的教学观、教育观和学生观有明显改善。对于“您认为解题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师往往有正确答案吗?”的访谈中,教师不再如课改前所认为的“教师是权威的,解题是为了得到正确答案”,而认为“新课程教师经常与学生共同讨论和研究问题,经常没有预设答案,当然答案也不一定唯一”。课改前多数教师认同“教师任务是‘传授’知识,希望对问题的解决在‘解释’和‘覆盖’在课本材料上,通过校对答案,检查学生是否接受知识”,而今不少教师持有否定看法,说明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有了较大改变。调查显示,在“教师最关注学生的哪方面”上,认为“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提高”的均达到近70%(见图1)。教师已经从单纯关注学生成绩向知识和能力的双目标转变,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关注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智慧。逐步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新课程实施前相比较提高了,同时三成左右的教师关注了差生,这也比以往进步不小。在尖子生培养上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并没有呈现显著差异。(六)教师教学评价更趋科学教师评价教学已由单纯的学生成绩衡量标准转向成绩与学生素质的双重目标,但仍有不少教师以学生成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接受等一些传统的衡量标准来评价教学(见图1)。借助访谈我们获悉,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高考和中考。评价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仍然是学生成绩。要顺利实施课程改革,就是要重视考试改革,一旦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课改精神,那么课改就一定会变样。从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家长到教师,尽管他们处于课程改革的不同层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大家关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评价考试的导向。图1教师关注学生和对教学评价结果总体上,教师开始用发展眼光看待课堂,知道课堂要更好地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会潜移默化地用发展视角审视学生。因受考试等评价影响,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教学实践存在一定反差。(七)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有所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身素质缺失日益凸显,加上新课程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不足日显端倪。访谈中60%的教师认同数学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由于教学压力较大,教师没有时间也不知如何从事教育研究,35%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什么关系,六成多的教师普遍意识到教育研究能力急需发展和提高。近年来,超过三成的教师开始重视科研。随着新课程不断实施,教师逐步意识到科研对于新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优秀教师在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成绩,提高更快,明显优于一般数学教师,而城市达标学校好于农村学校。四问题与建议(一)存在问题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新课程课堂仍然存在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满堂灌现象屡见不鲜。我们发现,公开课教师的教学多少体现一定的新课程理念,常规课仍过分重视数学结果,大量机械操练依然存在。2.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由于考试评价改革的滞后,致使许多教师对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如何既要保证学生学习成绩,又要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3.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仍较差。由于教学压力较大,教师对教育研究重视不够,大多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较差。4.教师培训相对封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虽然不少教师通过校本培训了解新课程,但真正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却屈指可数。校本培训过于形式化,培训对象成了“接受者”,这无助于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培养和形成。教师培训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忽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需要与意识、培训的内容与形式难以迎合教师需要等、教师在真正实施中出现与教学利益矛盾时,自身的教学行为常常倾向于固有的教学方式。5.教学评价模糊,矛盾心理影响教学行为。新课程实施已多年,可是到目前还没有建立科学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事实上对学校和教师评价问题的不完善直接导致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不够彻底,同时造成了教师的矛盾心态。调查显示,学生成绩在教师自身的评价中占很大的比重。6.考试改革滞后,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变大。100%的教师反映“工作量”有所增加,感觉教学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教师普遍有良好的上进心,但不科学的评价导致教师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二)建议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数学教师在许多方面有了可喜变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故提出以下建议:1.组建教师发展学校,让教师完善新课程理念。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参与职后培训,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