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 上)教案-77505486_第1页
(世界地理 上)教案-77505486_第2页
(世界地理 上)教案-77505486_第3页
(世界地理 上)教案-77505486_第4页
(世界地理 上)教案-7750548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头师范学院教案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院系资源与环境学院系(教研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制二○○年月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世界地理总计:162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9讲课:162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任课教师宁小莉职称副教授授课对象专业班级:地理科学专业2006级共1个班基要本参教考材资和料主使用教材:《世界地理》,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主要教学参考书:1.《世界自然地理》,(第二版)刘德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世界经济地理》,陈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世界地理》,刘德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世界地图》教和学要目求的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全球各地理分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拓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注意开展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总结;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区域对比和类型对比的研究方法,并提高其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及学难重点点重点:全球及各地理分区自然要素特征及成因机制;全球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特征及成因;海洋资源与海洋权益;人文、经济的地域分异特征;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及成因;各大洲人文、经济特征及其形成机理.难点:全球自然带的形成机理;自然带地域分异;各大洲地形、地貌的形成机制.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课程教案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14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与全球气候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海陆分布的特征,海底与陆地地貌的类型,并着重分析地表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各大洲地质构造基础的基础。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全球地表形态特征、气候带及其分布规律、气候形成影响因素;难点:气候带及其分布规律、气候形成影响因素。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内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第二节全球气候带、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第三节全球气候的是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自然灾害问题多媒体课后练习:做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课后小结:本章要点:地形、气候、自然灾害关键词:地形、气候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与全球气候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与四大洋(二)全球海陆分布特征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3.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狭断续相连4。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征二、大陆与海底地形(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地球表面高低相差悬殊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地形结构因洲而异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深度大、高差大2.海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等三部分3.大洋中脊贯通四大洋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二)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三)板块构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界线:

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而气候带内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陆地低纬度气候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陆地中纬度气候1.陆地温带气候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2。陆地亚热带气候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陆地高纬度气候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高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也与一切自然现象一样,它的分布和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异中有同,变中有常,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温度的差异为纬,水分的差异为经,形成规律性。全球气候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一、气候的时空变化根据时间尺度,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的气候变化。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一)冰期与冰川的作用(二)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自然条件.认识气候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利用和改造气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节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一、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酷的现实: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原因:自然因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变化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致灾因子分类:自然—各圈层人为二、火山喷发与地震带的活动三、风灾与水旱灾害四、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及其危害(二)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研究五、沙漠化(一)沙漠化的概念定义:(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上明确)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实质: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成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逆转:沙漠化作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或环境问题,具有发展和逆转两个方面的过程。(二)沙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沙漠化的形成原因(四)沙漠化的危害与防治课程教案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6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世界自然带的划分、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本规律,介绍自然带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与地域分异规律,为学习各大洲自然地理条件及自然区划奠定了基础。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与地域分异规律多媒体课后练习:阅读有关自然带文献课后小结:内容要点陆地自然带(形成、分布、特点)整体性与差异性理论区域分异研究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第一节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一、自然带的形成(一)自然带的定义自然带是指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自然综合体。(二)自然带的形成与时空演化(三)对自然带演化意义的认识二、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主要自然带的定量特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所谓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一般认为最基本的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此外还有上述两者派生出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地域分异规律概说地域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各结构部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分化成相互更替的各组成单位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所形成的单位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区.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叫地域分异规律,亦称空间地理规律,它不仅是自然地理区划的基础,同时也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分类和区划的基础。(二)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1。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纬向地带性分异规律3。垂直地带性规律(二)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三)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课程教案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8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三章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全球海洋的分布特征、海洋中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各种资源的分布、规模及其利用前进,人类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介绍海洋资源的保护的各项措施.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全球洋流系统、大陆架资源类型及海洋环境保护;难点:全球洋流系统。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第二节海洋自然资源开发第三节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多媒体课后练习:思考: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课后小结:本章要点:全球洋流系统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全球海洋及人类在海洋中的活动第一节全球海洋的分布与洋流系统一、全球海洋的分布二、洋流系统(一)洋流的分类与成因洋流按其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风海流、梯度流和补偿流。(二)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大洋垂直环流第二节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一)、海洋生物资源分类与储量(二)、海洋渔场分布与海洋渔业开发(三)、海洋渔业中的过度捕捞问题(四)、海洋水产增养殖与海洋渔业开发前景二、海洋矿物资源开发(一)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与储量(二)世界海底油气资源的分布与开发三、海洋能资源开发(一)海洋能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能力(二)海洋潮汐能开发(三)海洋波浪能开发(四)温差能、盐差能的开发四、海洋水及化学资源开发(一)海洋水资源及其开发(二)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开发五、海洋空间资源与海洋运输业(一)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方式(二)世界海运业发展现状第三节大陆架的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一、大陆架的生态经济意义大陆架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富集区,也是海洋油气资源分布最广的区域。目前,90%以上的海上油气开采均是在水深200m以内的大陆架海域进行的。大陆架的沉积盆地不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还伴有其他的沉积矿产,如淘绿石、磷钙石、硫铁矿、钛铁矿等。大陆架还是海底砂矿的产区.此外,由于大陆架是被海水淹没的陆地,因此在陆架区域还能找到陆地上的一些矿产。大陆架资源丰富,开发便利,现已成为人类向海洋进军的第一个阵地.目前,几乎所有的海洋开发活动都集中于大陆架区域,因此,这里也成为人类对海洋影响最为深刻的区域。二、大陆架的开发与海岸带管理(一)海上“圈地运动”的兴起(二)大陆架制度的确立(三)海岸带管理三、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一)海洋污染及其危害(二)海洋污染调查与海洋监测(三)国际社会保护海洋环境的努力思考: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课程教案ﻩﻩ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12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要求学会对比分析全球人地关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重点掌握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多媒体课后练习:思考:全球可持续发展有关问题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课后小结:本章要点:对比分析全球人地关系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思考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五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一)人口、资源问题的全球关注(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三)已经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与任务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阶段: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要促进发展,就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而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必须通过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这里提到的发展,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指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发展中寻找可行的途径。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指由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也就是当今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所达成的共识,标志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国际社会在这一领域中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本次大会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一)全球可持续发展原则(二)全球可持续发展动向(三)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课程教案 ﻩ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10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格局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分布。要求掌握人类生产活动空间差异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人类生产活动空间差异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第二节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第三节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第四节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多媒体课后练习:思考:全球可持续发展有关问题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课后小结:本章要点:总结一下不同地带人类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度,其原因是什么思考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之间有什么区别以及知识经济在世界上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第一节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一、种族种族亦称人种,主要指在生理上和体态外貌上具有共同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的人的群体。这种人的群体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二、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三、世界宗教与文化四、世界的国家第二节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大规模增长的原因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三、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四、世界人口的城市化(一)概述城市是先进文明的代表,是经济地域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化表现为: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大城市的发展(二)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过程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城市景观的扩散各种形式网络的发展(交通、通讯、电力、管道、信息)第三节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一、陆地高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一)陆地寒带(含南极大陆)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人类生产活动:陆地寒带的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带几乎绝迹。(因纽特人、亚欧大陆北部的苔原带中的拉普人、雅库特人和楚科奇人.)当地居民多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同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相融合。但这里的矿业开发则对环境构成了威胁,如巴芬岛的铁矿开发(加拿大),格陵兰岛的铅矿开发(丹麦),通古斯、勒拿、泰梅尔的煤田开发(俄罗斯),以及瑞典北部的铁矿开发和挪威斯瓦巴德岛的煤田开发等.(二)陆地亚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亚寒带虽然有比较大规模的人类资源开发活动,但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季节性冻土和永久性冻土带广为分布,相对低温使蒸发不旺,又使地表水积留形成大面积湿地,加之北冰洋水系在此带形成广阔的河口低地,与冰期遗留下的水面一起形成大面积的湖沼,从而大大限制了人类的农牧业开二、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于人类生存之地。在人类历史上,这里不仅有着四大文明发祥地的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河一恒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而且也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集中于该地带。应该说,陆地中纬度地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一)陆地中纬度地带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二)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三、陆地低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范围:陆地低纬度地带主要指赤道带和热带。按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程度,大体可把陆地低纬度地带划分为原始的热带湿润地区、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过度开发的热带干湿季地区和热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四种类型.第四节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一、世界经济发展与分布的地域格局(一)世界经济发展与分布的历史1.世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结构的“倒金字塔"过程2.世界经济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3.世界经济的空间距离在不断缩小4。地球表面的水体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分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1.经济总量不断发展2.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3.“新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4。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二元发展(三)世界经济发展的地域形态(四)思考:1、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性中心地有哪些?2、为什么二战后,西欧中心地的地位相对下降,但在世界上仍具有重要影响?3、美国对现代技术创新的贡献有哪些?4、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何?5、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6、了解世界的经济区域化7、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何区别?8、知识经济分布的规律是什么?课程教案 课次授课方式(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课时安排40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六章亚洲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及各个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亚洲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亚洲的人文地理概况、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以及主要国家。要求掌握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了解亚洲的人文地理概况、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以及主要国家。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概况及主要国家日本、韩国、印度.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第三节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多媒体课后练习:思考:亚洲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各有何特点,总结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亚洲存在哪些区域性人地关系问题。分析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课后小结:本章要点:在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了解亚洲的人文地理概况、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以及主要国家。课后讨论: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第六章亚洲第一节概述一、地理位置、面积、轮廓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对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如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亚洲大陆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印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有密切的联系。二、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基本特征:(1)地势高亢、起伏极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2)地形结构中南部高,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3)大陆东缘有岛弧带2、气候基本特征(1)大陆性气候强烈(2)季风性气候典型(3)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4)亚洲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既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气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3、河流与湖泊河网分布特征(1)水系结构呈辐射状(2)内流流域广大外流水系内陆水系主要湖泊4、植被、土壤和动物界植被与土壤的类型组成与分布特征(1)植被与土壤的类型组成特征亚洲植被与土壤的类型组成和分布规律直接受现代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广大完整的面积、起伏极端的地形、尤其是多种多样的气候,是亚洲具有多种多样植被和土壤类型的主导因素。从全球来看亚洲植被与土壤类型的复杂多样性算是首屈一指了,除北美洲外没有任何一个大陆可以与亚洲相比.(2)植被与土壤的分布特征A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北部.B从亚欧大陆整体看,植被—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C上述的纬向地带性分布,受到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构造地形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气候的干湿状况和植被-土壤的分布,发生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在亚欧大陆表现为从东西两边沿海至大陆中部有规律的演替。D亚洲中部多高大山脉和高原,由于山地的高度变化,引起生物—气候的垂直变化,扰乱了植被—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而形成植被-土壤类型的垂直带结构.动物界的主要特征(1)亚洲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大陆型动物区,它与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海洋型动物区显然不同。(2)亚洲动物数量多,种类也多,但特有的高级动物群的种类却很少。(3)亚洲动物和北美洲与非洲之间有密切联系,与澳大利亚的动物联系极少。三、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亚洲是全球最大的洲际自然综合体。(2)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极端性和典型性。(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具有复杂性,以纬向地带性为基础,兼有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烙印。(4)矿藏、水力、森林、动物等资源具有丰富性.2、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亚洲由于具有广大空间,包括从赤道带到北极带所有的纬度带,这就使亚洲首先具有显明的纬向地带性差异,表现有自北而南循序更替、非常齐全的纬向自然带。(2)亚洲由于构造地形复杂,中部山地高原汇聚,内陆距海遥远,这些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对纬向自然带的分布,有显著干扰和破坏。根据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纬向和非纬向地带性两者兼容和交叉的关系,可将亚洲首先分出六大自然地理单元,即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中亚和北亚.四、亚洲地理分区及各区地理特征五、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大洲,但由于持续的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影响了亚洲的生物多样性。2、矿产资源亚洲地质构造复杂,矿藏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石油、煤、铁、锰、锡、钨、锑、铜、铅、锌、铝、金、银、钾盐、硫、磷、云母及宝石等.六、各大区综合评价北亚大区:自然环境恶劣,虽资源丰富,但不利于人类经济活动。中亚大区:资源丰富,气候干旱,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化的资源潜力巨大.东亚大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但火山地震、台风频繁。东南亚大区:气候湿热,森林、矿产、生物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矿产品产区和出口区。南亚大区:热带季风,水热资源丰富,发展工农业的条件较好,但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日益恶化.西亚大区:石油天然气丰富,但气候干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七、亚洲的人文地理概况(一)亚洲人口(二)种族、民族、语系和宗教(三)亚洲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亚洲除日本外,都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国家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亚洲许多农、矿业和工业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60年代起,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进入70年代,在世界经济发展迟缓情况下,这个地区仍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1960—1983年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10.3%、14.3%,都显著地高于其他大洲。特别是新加坡、韩国、中国的台湾和香港都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四)地理分区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划,国际上习惯将亚洲国家分为六大地区。八、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贫困资源与环境:土地退化、森林减少、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污染、城市贫民(二)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北方四岛朝鲜半岛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油气地缘问题海洋国土问题地缘经济与亚太经济合作(三)民族与宗教冲突1、西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2、南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3、中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第二节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一、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一)亚洲工业化的特点1、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对土地高度依赖和保守的经济社会特质,不利于工业文明的产生。2、亚洲的工业化是在由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下起步的。3、除日本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二)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三)亚洲工业化的地域格局-—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1、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的形成2、资本输出城市3、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4、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二、亚洲唯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日本(一)自然条件概述1、位置、面积、轮廓2.多山的岛国3.多火山地震4.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5.短小湍急的水系6.生物资源丰富7.矿产资源贫乏8、多自然灾害9、生态环境问题(二)人文地理概况民族与宗教行政区划简史(三)经济发展轨迹1、明治维新与近代化2、对外扩张与工业化3、二战后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4、石油危机以后的结构调整与低速增长5、今天的世界经济大国(四)经济发展的因素国际:国内:(五)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六)产业区位与国土结构的变化(七)现代国土结构的特征三、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一)朝鲜半岛地理特点1、位置2、地形3、气候4、水系5、资源6、人文地理(二)韩国1、一贫如洗的国土上创造的汉江奇迹2、经济特征与经济危机投入拉动下的经济增长政府主导、财阀唱主角的经济结构辅助产业的对外依赖3、主要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4、首都圈—-—一极化的国土构造高密度的城市国家首都圈一极化集中工业地域结构战后首先向汉城、仁川等原有工业中心集中20世纪70年代起,东南沿海崛起第三节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印度南亚概况1、三大构造地形单元南亚的地形与构造相一致.明显的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部分。2、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纬30º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背靠亚欧大陆,北有高山阻挡寒冷空气入侵,南临辽阔的热带海洋,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热带季风气候。3、居民和国家南亚在政区上包括3个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3个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2个岛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和克什米尔地区.总人口10.5亿(1987年),占世界总人口的1/5以上。平均每平方公里230人,是世界入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4、经济特征南亚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坦荡。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可耕地辽阔.交通方便,不仅给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水力和森林等资源,为工业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条件。古代该区生产力的发展,曾有过较高的水平。(二)印度1、发展中的大国文明古国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