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第七章_第1页
地震概论第七章_第2页
地震概论第七章_第3页
地震概论第七章_第4页
地震概论第七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概论第七章第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1国内外地震预报经验中国和日本的地震预报经验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因为得到了广泛宣传而为全世界所注目。特别是1975年2月4日的事件被详细报道之后,1975年2月4日,中国东北辽宁省官方发布了一个紧急警告,他们根据这个地区许多小地震的发生,预测在24小时内要有一次强烈地震发生。那天晚上,海城附近发生了里氏7.3级强烈地震,但幸运的是大多数人已经睡在了室外,所以没有受到伤害。第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76年7月28日,悲剧性地震几乎夷平了位于北京东部150千米有1百万人口的唐山市。官方报道,极震区约有24万人死亡,在北京也有大约100人由于有些泥墙和老砖房倒塌而丧生。而且据估计还有50万人受伤。除了人员伤亡再加上巨大的工业损失,对整个国家来讲,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是必然的。唐山地震对一些迷信的中国人还有哲学含义:中国人的传统观点认为自然灾难是来自上天的旨意。第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日本已实施了5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并为计划提供了十分充足的资金,数以百计的在大学或政府研究所工作的地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大地测量家参与该研究并已经取得进步。这个方案的开始是观测潜在震源区的地质特征的短期变化;绘制活断层地质图;用改进了的大地测量设备和潮汐仪连续监测地壳变形;布设了简单地震仪的密集台网以全面了解即使极小地震的空间分布。第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82年,日本著名地震学家铃木曾这样评论日本本土以及国外地震预报情况:“地震预报的现状是非常混乱的,到目前为止,报道过的地震前兆真是形形色色,其中一些看来就很奇怪,令人怀疑。很清楚,即使排除这些模棱两可的记录,也仍无法找到一条确定的成功预报地震的道路。”这一公正的评论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正确的。激烈的争论引起了有关什么是世界范围地震预报最佳计划的再思考。一个修改计划提出,应该加强震前短期物理变化过程的基础研究,因为这些物理变化过程正是了解大断层滑动前兆的关键,而前兆现象的产生目前对我们仍是个谜。第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2地震预报方法

大震前一些物理参数的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作为地震前兆,用于地震预报

第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2.1预测地震预测不是预报精度低基于地震重复返回周期分析而不是基于地震前兆的识别活动断层或断层段破裂不是随机的它们有特征返回周期(或至少有返回周期包络)这些特征反映了沿断层区域的应变能积累,以及断层或断层段承受应变的能力情况是相当复杂的:破裂不会按照严格的时间表进行,只有重复返回周期包络,而不是具体的日子应变能可能在一次大的地震中释放,也可能分若干次小地震慢慢释放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含义第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圣安德烈斯断层例子

(SanAndreas)

1906的地震(震级8.25)之前50年内,断层位移了~3.2m地震发生后,断层弹性回跳位移~6.5m累积这些应变(地震中释放的)需要的时间为(6.5/3.2)x50~100y下一次重复发生这样大的地震所需要的时间大约=100

y假设均匀应变积累地震不会改变断层的性质第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预测的问题如果可用的地震目录好,预测的效果就好预测只对少数历史地震目录记载较好的地区效果较好,如:中国,日本,欧洲,美国加利福尼亚对地震频度低、震级大的区域效果就差Cascadia消减带新马德里(NewMadrid)牙买加(Jamaica)西欧需要更早时间的地震目录记载;需要更详细的地质构造研究Cascadiasubd.zone第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空区概念定义:有地震倾向、地震的能量释放低于平均水平的区域。1989美国加州LomaPrieta地震填充了一个空区,该区在1906年以后没有发生过地震别的空区阿留申岛弧(Alaska)伊斯坦布尔南部日本东京美国南加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Istanbul)地震空区第1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概率预报利用概率预测将来地震是最有用的方法美国旧金山地区的例子(Bolt,1999)震级大于6.75级的地震在155年内发生了5次(1836-1991)如果地震事件是随机的,下一个

6.75的地震将以很高的概率发生在155/5=31年前后。问题:地震不完全是随机的。对于某些特殊的断层系统,地震可能是成群的(由于应力迁移),或者地震具有一定的趋势。另一个概率预测的方法是基于弹性回跳模型基于断层区域的应变积累测评第1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预报地震地震学中高度争议的问题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依赖于地震前兆信息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必须具有可重复性,适用于任何破坏性地震第1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已经提出的地震前兆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变化气体释放大气效应动物异常行为岩石的电磁性质改变希腊地震学家提出的通过地下电磁变化预测地震的VAN方法是现在地震预报的热门话题第1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可以预报吗?地震预报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标。地震预报是科学中的难题地震是高度非线性过程迄今地震学家仍未探索出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也就是说,尚未找到任何一种异常现象,可以在所有大地震之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第1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球科学的焦点问题-地震预测

陈运泰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现象。大地震常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特别具有破坏力。它不像台风和龙卷风——人们对台风和龙卷风可以跟踪监测;它也不像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之前在火山活动地区一般都可观测到微震活动、地面倾斜等地壳形变的系统性变化及小规模的前兆性喷发。迄今地震学家仍未探索出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也就是说,尚未找到任何一种异常现象,可以在所有大地震之前必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必无一例外地发生大地震。地震前兆的出现常因地而异,甚而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地震发生之前,地震前兆现象也有很大差异。地震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目标。如能同时准确地预测出未来大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无疑可以拯救数以万计生活在地震危险区的人民的生命;并且,如果能预先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等设施的破坏、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来,作为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各国地震学家深切关注的焦点。早在日、美等国制订地震预测规划前6至8年,即1956年,傅承义和刘恢先在我国12年《科学长远规划》第33项“天然地震的灾害及其防御”中就已经提出了地震预测问题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途径与具体措施。1963年,傅承义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实现地震预测的三大类方法,即地震地质方法、地震统计方法、地震前兆方法。30多年来,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基本上沿用这三大类方法至今,尽管各类方法的内涵有许多发展和变化。第1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66年邢台地震是我国地震工作的重要转折点。邢台大地震使灾区人民性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地震现场视察、慰问,并向地震工作者提出了一定要搞好地震预测、预报的号召。从此,我国的地震工作进入了一个以探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并进行试验性预报的新阶段。30多年来,在以减轻地震灾害为目的的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我国的地震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坚持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多路探索,取得了包括举世瞩目的1975年2月4日的海城7.3级地震预报成功在内的进展,也遇到了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未能作出短临预报的挫折。我国地震工作者从挫折中得到教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地震现象的复杂性和地震预测的艰巨性。1980—1982年,国家地震局组织对海城、唐山、松潘、龙陵等大地震的震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1983-1985年,又对地震学、大地形变、地倾斜、重力、水位、水化、地磁、地电、地应力等九种方法和综合预报方法预测地震的理论与观测基础及方法效能进行了清理,深化了对地震前兆的认识。美国在1964年阿拉斯加8.5级大地震之前并不十分重视地震预测工作。阿拉斯加大地震后,美国开始重视并逐渐加强地震预测研究。1965年普雷斯(Press)等提出了地震预测和防止地震灾害研究10年计划。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减轻地震灾害法案”,把地震预测工作列为美国政府地震研究的正式目标。特别是在70年代,紧接着前苏联报道了地震波速比在地震之前降低之后,美国也报道在纽约兰山湖地区观测到了震前波速比异常,随之而来的大量有关震前波速异常、波速比异常等前兆现象的报道和膨胀-扩散模式、膨胀-失稳模式等有关前兆的物理机制的提出,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地震预测研究的热潮,一些科学家甚而乐观地认为不久可望对地震进行常规的预报。第1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日本在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地震预知——现状及其推进计划”,即“兰图”。在“兰图”中,提出了日本地震学家所认为的实现地震预测的最佳途径,并为以后的地震预测工作定下了指导原则。从1965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地震预测研究(4年)计划,接着是第二至第六个地震预测(5年)计划(1969—1994)。现在正在实施第七个(5年)计划(1995—1999)。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第二个5年计划开始,去掉了“研究”二字,反映了在日本当时已把地震预测视为已达到实用化阶段,其地震预测工作肩负着研究和实用两种使命。前苏联在1948年阿什哈巴德地震之后不久,在中亚细亚的加尔姆地区开始了地震前兆的研究,但从总体上说来,直到60年代,主要侧重对地震活动性本身的研究。1966年塔什干地震后,逐渐演变形成了地震预测计划,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了地震预测研究,建立了加尔姆-杜尚别、伏龙芝、塔什干、阿什哈巴德、阿拉木图、喀尔巴阡、堪察加等地震预测试验场。这些国家或是在多震区建立地震预测试验场进行地震预测试验研究,如加尔姆等(前苏联)、帕克菲尔德(美)、北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德国合作)、滇西(中),或是在重点地区强化地震监测工作,以期实现短临预测预报地震的实际目的,如东海地区(日)、首都圈(中)。第1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预测的进展和水平世界各国地震专家30多年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前兆震例资料。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愈来愈多的专家与公众认识与了解到地震预测远比原先知道的困难,“发现”了原先没有发现的地震现象的复杂性。和70年代的情况不同,近几年地震预测不再是众多的学术会议的热门议题。尽管如此,它依然是地震学家、公众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尽管地震预测问题迄今尚未解决,但是30多年来世界范围的努力,仍然取得了不少值得称道的进展。在长期预测方面,一般认为最突出的成果之一是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所有的大地震都发生在预先确定的空区中。板内地震空区的识别也有较系统的震例总结。在中期预测方面,通过研究区域地震活动性得到的地震前兆如地震“平静”、“增加概率的时间”以及地震活动性迁移等都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与中、长期预测的进展形成对照,短期和临震预测进展不大,以至有些专家对短、临预测能否实现极表怀疑。第1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89—1990年间,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下属的地震预测分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13名专家参加的工作小组,对各国专家提名的28种他们认为是有意义的地震前兆进行了较严格的评审。结果这个工作小组只评出三项,即:①强余震之前的地震“平静”;②中国海城地震的前震;③日本伊豆-大岛近海7.0级地震(1978年1月14日)前水氡含量减少。对于地应变、地倾斜、地壳运动(3项)等5项则未能作出决定;而对于尾波(2项)、表征地震波衰减性质的品质因数(Q值)、横波分裂、潮汐应变振幅、震群、自然电位、地电阻率和地磁场、电磁辐射、应变对降水量的响应、高程变化、地面垂直运动、断层蠕动、地壳形变(海平面变化-地震)、干旱-地震等20项(以上只列出15项,属同一地震,同类方法的项已作了归并)则未予以通过认定。未予以通过认定并非说这些前兆方法一定毫无用处,但表明根据评审专家和工作小组的意见,该方法目前尚未成熟、对所提名的“地震前兆”是否真是前兆目前尚不能完全肯定。地震预测不是指像“在某地最近要发生大地震”这类含糊的“预报”。如果不是对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大小(称为地震预测的三要素)加以适当限定的预测,就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所以,地震学家把地震前兆明确地定义为“地震之前发生的、被认为是与该主震的孕震过程有关联的一种环境参数的、定量的、可测量的变化”,把地震预测明确地定义为“同时给出位置、大小、时间和概率四种参数,每种参数的误差小于、等于下列数值;位置:±1/2破裂长度:大小:±1/2破裂长度或±0.5级;时间:±20%复发时间;概率:预测正确次数/(预测正确次数+预测失误次数)”。第1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上述情况表明,对于地震的发生及其预测,地震学家可谓知之甚多、不知之处亦甚多。从总体上说,地震预测的水平仍然是不高的。最近,我国对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中缅边境7.3级地震取得了长、中、短、临预报成功;但对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在有明确的中、短期预报的情况下,却未能做出临震预报。这些情况可以说是当前地震预测水平状况的真实写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公众对于提高地震预测能力、减轻地震灾害的要求愈益迫切。在美国、日本这样的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地震危险区内,地震监测台网密布,地震区的地质构造一般认为都研究得相当透彻,但是,在美国,1989年10月17日加州北部洛马普列塔(LomaPrieta)6.9级地震、1992年6月28日兰德斯(Landers)7.2级地震和1994年1月17日北岭(Northridge)6.9级地震都不发生在地震学家“安排”好的主断层上,而安排在加州中部帕克菲尔德地震试验场守候6级地震到来的“大限”已过,大震仍沓无踪迹。在日本,等候多年的“东海大地震”至今尚未发生,而在1995年1月17日偏偏在日本地震学家未予关注的兵库县南部发生了7.2级地震。第2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预测的困难和对策地震预测是公认的科学难题。那么,它究竟难在哪里?它的困难在于地震物理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人们不能深入到地球内部直接在震源内设置台站、安装观测仪器。迄今最深的钻井是前苏联科拉半岛的超深钻井,达10千米;正在德捷边境附近进行的“德国大陆深钻计划”预定钻探15千米。和地球半径(6371千米)相比,超深钻所达到的深度实在是“皮毛”,况且这还解决不了直接对震源进行观测的问题。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比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也限制了作为一门观测科学的地震学在对现象的观测和对经验规律的认知上的进展。地震学家只能利用在地球表面和距地球表面很浅的地球内部用仍属相当稀疏的观测台网进行观测获取的很不完整、很不充足、有时还是很不精确的资料进行反演。解决这些困难的出路既不能单纯依靠经验性方法,也不能置迫切的社会需要于不顾,把看上去纷繁复杂、实际上丰富的前兆现象一概视为“噪声”,翘首企盼几十年后的某一天基础研究的飞跃进展和重大突破。继续强化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探索范围,并在可靠的和丰富的前兆现象基础上,构制自由度较小的定量的物理模式进行模拟、反复验证,可望逐渐地、然而实效上可能会是较快地阐明地震前兆与地震发生的内在联系,实现地震预测。第2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自然现象。一个7级大地震释放的应变能其数量级达1015焦耳,很难置信在如此巨大的应变能释放之前不出现任何“讯号”。已知的地震前兆包括直接与地震过程相联系和不十分直接与地震过程相联系的两大类。前者如地震活动性、地震空区、描述大小地震比例关系的b值、表征地震波衰减性质的品质因数(Q值)、地震波速与波速比等地震学前兆;以及通过地倾斜、地应变、地应力、重力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地形变、地应力和重力前兆,后者如地磁、地电、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和动物异常等。它们涉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地质、地球化学、生物等众多的学科和广阔的领域。高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甚长基线干涉术(VLBI)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等]的引进和应用、多学科协作配合和相互渗透无疑是寻找发现和可靠地确定地震前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地震既发生在板块边缘、也发生在板块内部,地震前兆出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可能与地震发生场所的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因地而异,即在不同地震危险区采取不同的“战略”,各有侧重地检验和发展不同的预测方法,不但在科学上是合理的,而且在财政上也是经济的。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中,处理与浑沌和自组织临界性质有关的集体现象的新理论、新方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地震发生的场所——地壳的行为很值得借鉴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加以探索。从本质上说,地震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将非线性理论应用于地震现象的研究可望有助于阐明地震前兆复杂性的本质和探索新的可靠的地震前兆。第2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近几年来,地震预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大陆地震活跃区地壳岩石物理参数变化的高精度测量上。人们布设了特殊的精密仪器来观测记录这些参数的长期变化。但是测量点的总数仍是十分有限的,并且测量结果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有时,在当地地震之前的确观测到异常情况,但也有时观测到参数变化后却没有发生任何地震。上个幻灯片图中列出了5种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参量: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的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第2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989年绘制的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空区图

第2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概率预报地震第2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特定断层的位错量(前页图)和

不同复发时间震级大于M的地震数第2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3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验中加利福尼亚州沿圣安德烈斯断层两侧的帕克菲尔德地区。在此远离人口稠密地区的广阔牧场地带,圣安德烈斯断层的轨迹清晰可见。这一长达25千米的地带是世界地震学中研究得最详尽的区域之一。加利福尼亚大学从1887年起布设的地震台站记录了帕克菲尔德附近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的中强地震,记录表明,一些震级在5.5~6.0之间的地震,分别发生于1901年、1922年、1934年和1966年。根据19世纪当地居民的反映得知,类似的地震在1857年和1881年也曾发生过。这些地震时间直接显示了一个几乎每隔22年发生一次地震的周期特性。只有1934年的断层滑动是一次例外。地震波记录进一步反映了发生于1922年3月10日、1934年6月8日和1966年6月28日的3次地震波形十分类似,说明这3次地震中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断裂方式也十分类似。于是得出一个似乎有道理的结论,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帕克菲尔德段落具备一种能使其一而再反弹的机制,像发动机,一般是一种有规律的循环。

第2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发现了帕克菲尔德地震的周期规律之后,在美国地质研究所的带领下大量设备及研究人员投入了“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验”。根据循环模式预期帕克菲尔德地区的下次地震将发生在1988年,统计误差可能导致4年的偏差。由于科学家确信地震很快将在该地区发生,这一地区便成了寻找地震前兆的最佳地点。利用最先进技术,地震学家们设置了高分辨率监测仪器测量种种特征量,例如当地小震图像的细微变化,地倾斜等地形变的变化,以及电磁性质等。第2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4云南滇西地震实验场

中国自己的地震实验场投入很大预报经验无法推广第2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5地震预报的后果随着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各国可能会发布许多确有可靠依据的地震警报。在西方社会,科学家们的研究进行的并不顺利,无法做出准确的地震预报。例如,如果能够精确地提前一年左右预报加利福尼亚的破坏性大地震,并不断更新和补充预报,那么人员死伤以及财产损失会大大减少,然而,投资会下降,居民和企业可能搬迁,因此该社区的人们必须忍受经济萧条和社会变动。临震预报可使人们作好紧急措施的准备以便减小地震危害,另外,医疗、警察、消防及其他救护服务也能够严阵以待。但一旦地震警报拖得太长,公共事务的重新安排、工厂停工、学校关门等一些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社会疲软。第3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目前,现实的态度是接受这种事实:要进行最严格意义上的地震预报现在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世界上某些地区,尤其是板块边缘地区,其未来最大地震震级及未来几十年发震概率已经被估计出来。只要这种含有不确定性的估计不对公众信心产生误导,它们将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地震危害。第3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社会学崛起地震预报必然引起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突出的例子:两个美籍墨西哥人写信给墨总统说1978年4月23在瓦哈卡州皮诺特帕市将有巨大地震,并引发水灾。此事泄露出去。市民恐慌,出现骚乱,当日州长该市盛宴款待市民,说没有地震。地不作美,5:40有感小震,0:00拂袖而去,言预报无效。经济损失相当7级地震。第3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发布地震预报有规定

地震预报一般由省、自治区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急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

出现地震预报的小道消息,只要不是上述有发布权限部门发布的消息,可初步判断为地震谣传。第3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传;跨国地震预报是谣传;地震小道消息是谣传;凡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传说的地震传闻更是谣传。

对待地震谣传要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第3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6临震措施地震如果来了怎么办?第3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震前防震准备第3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平时家庭应做哪些防震准备?一、组织家庭成员学习防震避震知识、防火灭火知识,学会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二、制定家庭应急细则,了解居家和学校、工作单位附近的避逡场所,适当进行家庭避震演练。配备家庭应急救援包,配备一些必需的应急、救护物品。第3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家庭应急救援包应准备哪些物品

(1)应急逃生绳;(2)简易防烟用具;(3)锤子、哨子、收音机、应急灯等;(4)瓶装矿泉水、压缩饼干及巧克力等饮料、食品(定期更换);(5)常用内服药(如感冒药、止泄药、消炎药)、外用药(如绷带、胶布、止雪带、碘酒、眼药水、烫伤药膏、笑炎粉)等应急医药用品。第3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政府发布临震地震预报后,家庭应做哪能些防震准备?召开家庭防震会议,分配个人震时应急任务,明确疏救路线和避难地点;将居住楼道内的杂物清理干静;腾空床下,腾出室内避震空间,将放置在高处的重物移置在地板上,将大家具移至墙体薄弱处,床铺最好近门放置;检查燃气、电路设施,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准备避难食品和营救物品;家庭成员的衣袋里最好装上一个小的急救卡,注明姓名、地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本人血型、联系人姓名等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准务一些简单营救工具如撬棍、锤子、斧头、时钢锯等。第3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家庭防震: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学习防震知识;根据政府或有关部门的防震要求,准备食品和饮料;进行家庭防震训练;检查加固住房。学习防震知识开展家庭防震训练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品应拆掉。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住房第4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合理放置家具、物品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把牢固的家具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加固睡床第4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阳台护墙要清理,花盆杂物拿下来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放在便于取到处第4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大震前的预警现象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间,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建筑物的晃动,人体自身心理产生的恐慌等。

第4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学校在震前应采取哪些措施防震?一、制定和检查本校预案,落实应急措施。如救灾小组领导体系、应急设备、物资储备、疏散安置计划、救灾实施计划等。、二、开展防震知识、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医疗常识等。三、经常开展地震应急模拟演练。第4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习第4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震时抓住时机科学避震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第4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避震要点: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躲避在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有感或轻度破坏地震,遇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第4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震时怎么办

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险较好的办法。立即躲避到牢固的桌子、床下或墙角、炕沿、卫生间、储藏室等地方,小开间在房屋倒塌时能获得相对较多的支撑。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沙发垫等顶在头上。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侵入。有可能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毒气吸入。确认地震停止后,迅速撤离到宽敞的空地等安全出。不要站在房屋大梁下、阳台、窗边等危险位置。

第4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家庭怎样避震?躲在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千万不要跳楼!易于形成三角避震空间有: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第4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在学校怎样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举行地震应急演习,告知学生熟练转移、撤离的路线和避难场所。地震发生时,一切行动听指挥,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特别对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要多关照。第5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正在上课时要在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千万不要慌乱拥挤外逃,更不可跳楼,待地震过后,再有组织

地撤离教室,疏散到空旷场地。第51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地震时的在操场或室外

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第52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在学校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第53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躲避开高大建筑物或电线杆等危险物。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及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第54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在公共场所: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

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第55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舞台脚或大立柱旁,下,用手或其他东西保护头部,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要保持镇静。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

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第56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来不及撤离怎么办

如来不及撤离建筑物,要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利用建筑物内避震的有利部位,如坚固的桌椅下,睡床下,逃往小跨度的厨房、厕所、小房间、墙角、墙根,不能在窗户、阳台、楼梯、电梯附近停留。第57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野外怎能样避震?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遇到山崩、泥石流、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遇到山崩、泥石流、滑坡,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第58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野外怎能样避震?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迅速离开册边、水边等危险场地及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避风时,背朝风向,以避吸进有毒气体(如附近的化工厂)第59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燃气泄露时:

用湿毛巾后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由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由捂住中、鼻。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

第60页,共75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震时不应采取的行为

不要躲在大梁下;不要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