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东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东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东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东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东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东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他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

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摘编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材料二:

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因为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衡量“君子”是人人应该向往、人人应该争当、人人应当成为的一种人格,否则,就会成为与之对应的“小人”,而这是为社会所贬斥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理想人格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例如,儒佛道三家,都有其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神人或仙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菩萨。这些理想人格都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可称之为“完人”人格。这些完美无缺的人格,是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对象。儒家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可以为禹;佛教讲人人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道教也讲人人能成仙。但这都只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理想人格是人们效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普通人其实很难成圣作佛。君子则不同,君子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努力、也能够做到的,历史上就有“自汉以来,天下贤人君子,不可胜数”的说法。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因此,君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但他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物,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如此说,并不是否定君子的价值,恰恰相反,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更具有普适性和感召力,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他并不高高在上,并不远离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芸芸众生,他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是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在当下最平常的生活中做到的。

中国的君子文化并非仅属于儒家文化。“君子”的核心内涵相对稳定,但同时又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在此过程中,儒佛道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君子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道德水准的提高,引领了社会风尚,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华礼义之邦的形成。

(摘编自洪修平、孙亦平《君子、理想人格及儒道君子文化的相异互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精深而全面,与中国文化人相比一点也不差,但他固守西方模式,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

B.“君子”因其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所以成为我们这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C.世界各民族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故乡”。

D.儒家既维护“君子”的人格原型,又经过自家的选择、阐释、提升输入对“君子”的人格设计,从而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要研究日本“浪人人格”的发展脉络,从日本神话传说入手去寻找这种人格的“原型”应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B.儒家贴合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对“君子”进行鲜明的人格设计,体现出守正创新的突出特点。

C.第一代儒学大师从不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集体人格的毛病,而善于从更高层次上构建自己对集体人格的理想设计。

D.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要想给“绅士人格”“牛仔人格”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照,“君子人格”可以当做重要参考。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儒家的理想人格”表现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B.慈悲助人

C.威武不屈D.见贤思齐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理想人格”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D2.C3.B

4.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回答出“社会”即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一定(回答出“社会”即可)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最高体现,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

5.①首先提出问题,在与利玛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的中心论点;②进而在对比分析中层层递进揭示儒家君子人格的形成过程、内涵和重要作用;③最后得出结论,回扣论点,发出号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以偏概全,“与中国文化人相比一点也不差”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可知,限定了比较的范围“很多方面”。

B项,强加因果,“因其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所以成为……”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可知,文中前后信息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项,偷换概念,“这是因为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故乡’”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可知,是“集体人格各有自己的‘故乡’”,而非“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故乡”。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无中生有,“第一代儒学大师从不用激烈语气抨击中国人集体人格的毛病”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六段“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可知,只提到了“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并没提及“儒学大师从不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集体人格的毛病”这样的信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B项,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菩萨”可知,“慈悲助人”是佛教的理想人格。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对“理想人格”的概念主要集中在这一段。依据“理想人格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可以筛选出“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依据“这些理想人格都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可称之为“完人”人格”,可以筛选出“它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依据“理想人格是人们效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普通人其实很难成圣作佛”,可以筛选出“是人们效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根据以上筛选信息进行整合,基本形式为“理想人格是……”的形式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行文脉络的梳理及概括能力。

第一段提出问题“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第二段开始属于分析问题,从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入手,进行对比,第三段提出这一材料的中心论点,即“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第四五段层层递进揭示儒家君子人格的形成过程、内涵,具体思路是:第四段强调“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第五段主要论述了“‘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第六七段主要论述的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形成的重要作用;第八段得出结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重申观点,收尾呼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先生

赵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襄扶着雷片。在空中横扫。薄幕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使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

B.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有学问,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艺人和先生的契机。

C.大先生嘴笨,不神言辞,自认理儿多却越讲越糊涂,不受孩子们待见。作者笔下的大先生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类似;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D.第⑨段写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心满意足”的原因,既有落魄时有人帮助,手艺能得到大家认可,教书受村人尊重;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还能回报村人,为学校做善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属于插叙,交待了大先生来我们村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身份和特殊手艺。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对大先生的描写;同时又丰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

B.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大先生也没说。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

C.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既突出了他的感恩之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助于凸显主题;同时又有贯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小说脉络清晰。

D.小说中的“我”,既是大先生半生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又侧面衬托了大先生的人格与博学;同时,“我”还起到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作用。

8.第②段划线部分,刻画出了大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6.C7.B

8.(1)通过写大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出其穷困潦倒。

(2)通过写三婶的害怕,侧面突出其乞丐形象。

9.①突出人物。《辞海》对“床”的解释证明大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从而也农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

②揭示主题。“我”特意查《辞海》并得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表现出“我”对大先生的肯定和怀念,寄寓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与赞美。

③在结构上,结尾补充《辞海》中对“床”的解释,呼应上文与大先生对“床”的解释,使结构完整。

④效果上,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文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错,结合文中语句“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及“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可知,两位作者对两人的情感并不相同,本文作者对大先生充满赞美、同情;鲁迅对孔乙己见多的是讽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B.“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理解有误,通过仔细分析文章艺术特点,可知,这属于小说的留白,这既使小说情节紧凑,又可以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方法的能力。

通过仔细阅读划线部分,可知,作者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两种描写方式,来刻画大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

通过描写大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出其穷困潦倒。结合文中语句“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可知,此处是作者对大先生的外貌描写;结合文中语句“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可知,此处是作者对大先生的动作描写;结合文中语句“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可知,此处是作者对大先生的语言描写。

另外,通过描写三婶的害怕情形,从侧面烘托出其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结合文中语句“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可知,此处是作者通过三婶看到大先生时的害怕情形,来烘托出大先生的穷困潦倒。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结合文中语句“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可知,作者在大先生死的那天,特意查《辞海》并得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证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表现出其对大先生的肯定及想念的情愫,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大先生的同情与赞美之情;

结合文中语句“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可知,作者结尾补充《辞海》中对“床”的解释,与上文大先生对“床”的解释,形成照应;同时,作者在此处特意给读者留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效果,使文章更具韵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义僖,字远庆。早有学尚,识度沉雅。年九岁,丧父,便有至性。少为仆射李冲所叹美。起家秘书郎,历太子舍人、司徒中郎。神龟初,任城王澄奏举义僖,除散骑侍郎,转冠军将军、中散大夫。以母忧去职。幽州刺史王诵与义僖交款,每与旧故李神俊等书曰:“卢冠军在此,时复惠好,辄留连数日,得谘询政道。”其见重皆若此。齐王萧宝夤启为开府谘议参军,辞疾不赴。寻兼司空长史,拜征虏将军、太中大夫。散秩多年,澹然自得。李神俊劝其干谒当途。义僖曰:“学先王之道,贵行先王之志,何能苟求富贵也?”孝昌中,除散骑常侍。时灵太后临朝,黄门侍郎李神轨势倾朝野,求结婚姻。义僖虑其必败,拒而不许。王诵谓义僖曰:“昔人不以一女易五男,卿岂易之也?”义僖曰所以不从正为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遂适他族。临婚之夕,灵太后遣中常侍服景就家敕停。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建义初,兼都官尚书,寻除安东将军、卫尉卿。普泰中,除都官尚书,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义僖少时,幽州频遭水旱,先有谷数万石贷民,义僖以年谷不熟,乃燔其契。州闾悦其恩德。性宽和畏慎,不妄交款,与魏子建情好尤笃,言无所隐。义僖性清俭,不营财利,虽居显位,每至困乏,麦饭蔬食,忻然甘之。永熙中,风疾顿发。兴和中卒,年六十四。赠本将军、仪同三司、瀛州刺史,谥孝简。

(节选自《魏书·卢义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义僖曰/所以不从/正为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B.义僖曰/所以不从正/为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C.义僖曰/所以不从/正为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D.义僖曰/所以不从正/为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必须解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C.孝昌:年号名。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秦始皇首创。

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义僖淡泊名利,不慕富贵。他曾多年担任闲职而安然自得,有人劝他求见权贵,但他以先王之道自励,不愿苟求富贵。

B.卢义僖颇有见识,虑事深远。黄门侍郎李神轨权倾朝野,欲与之结亲,卢义僖认为他必败,于是坚决不从,另娶别的女子。

C.卢义僖关心民生,体谅百姓。幽州曾频遭水旱灾害,百姓借谷数万石;后卢义僖以年谷不熟为由烧毁借据,受到百姓感念。

D.卢义僖为官清廉,生活节俭。他虽身居高位,但不谋钱财,每到贫困的时候,即使是粗食淡饭,也能欣然接受,甘之如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诵谓义僖曰:“昔人不以一女易五男,卿岂易之也?”

(2)性宽和畏慎,不妄交款,与魏子建情好尤笃,言无所隐。

14.卢义僖“见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11.C12.B

13.(1)王诵对卢义僖说:“古人不拿一个女儿交换五个儿子,您难道交换吗?”

(2)卢义僖性格宽厚谦和戒惕谨慎,不乱交往,与魏子建的友情尤其深厚,说话无所隐瞒。

14.①年少时就为仆射李冲所叹赏;

②神龟初年被任城王元澄举荐为官;

③幽州刺史王诵在给朋友的信中对他极口夸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卢义僖说:“我之所以不答应,就是为了这个。答应了他,恐怕祸事来的又大又快。”王诵于是紧紧地握住卢义僖的手说:“我听到了朋友的教令,不敢转告他人。”

“所以不从”,主语省略,“不从”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排除B、D。

“从之恐祸大而速”,“而”连词,连接的前后成分是短语时,前后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为秦始皇首创”说法有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另娶别的女子”说法有误。文中“求结婚姻”是结成儿女亲家的意思。根据原文“昔人不以一女易五男,卿岂易之也?”(古人不以一个女儿换五个儿子,您难道反过来了?)“遂适他族”(把女儿嫁给了别家)可知,应是卢义僖让女儿另嫁他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昔人”,古人;“易”,交换;“岂”,难道。

(2)得分点:“性”,性格;“畏慎”,戒惕谨慎;“交款”,与人交往;“笃”,深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要点的能力。

“见重”意为被人赞赏,被人看重。根据原文“其见重皆若此”(卢义僖受到的器重就是这样)可知,应在前文找相关信息。

根据“少为仆射李冲所叹美”,可直接翻译归纳出卢义僖年少时为仆射李冲所叹赏这一要点。

根据“神龟初,任城王澄奏举义僖,除散骑侍郎,转冠军将军、中散大夫”,意为神龟初年,任城王元澄上奏保举卢义僖,卢义僖被授任散骑侍郎,转任冠军将军、中散大夫。由此可归纳出神龟初年被任城王元澄举荐为官这一要点。

根据“幽州刺史王诵与义僖交款,每与旧故李神俊等书曰……”意为幽州刺史王诵与卢义僖交好,常常与老朋友李神俊等人写信说……结合信件内容可归纳出幽州刺史王诵在给朋友的信中对他极口夸赞。

参考译文:

卢义僖,字远庆。他很小的时候就有学识,见识深沉高雅。九岁的时候,父亲卢敏去世,卢义僖就有卓绝的品性。卢义僖年少时为仆射李冲所叹赏。以秘书郎为起家官,历任太子舍人、司徒中郎。神龟初年,任城王元澄上奏保举卢义僖,卢义僖被授任散骑侍郎,转任冠军将军、中散大夫。由于母亲去世服丧离职。幽州刺史王诵与卢义僖交好,常常与老朋友李神俊等人写信说:“卢冠军在这里,时常反复来往关怀问候,他总是停留好几天,我们得以向他咨询为政之道。”卢义僖受到的器重就是这样。齐王萧宝夤启用卢义僖为开府谘议参军,卢义僖以疾病为辞没有赴任。不久兼任司空长史,担任征虏将军、太中大夫。卢义僖担任闲散的官职多年,淡然自得。李神俊劝他去见居于要职的掌权人物,卢义僖说:“学习先王之道,崇尚实行先王之志,怎么能苟且以求富贵呢?”孝昌年间,卢义僖担任散骑常侍。当时灵太后临朝听政,黄门侍郎李神轨势倾朝野,要求与卢义僖结为亲家。卢义僖料到李神轨必定会身败名裂,就拒绝了。王诵对卢义僖说:“古人不以一个女儿换五个儿子,您难道反过来了?”卢义僖说:“我之所以不答应,就是为了这个。答应了他,恐怕祸事来的又大又快。”王诵于是紧紧地握住卢义僖的手说:“我听到了朋友的教令,不敢转告他人。”于是卢义僖把女儿嫁给了别家。成婚的那天晚上,灵太后派中常侍服景到卢义僖家中命令停止婚礼,家中内外之人无不惊慌恐怖,卢义僖泰然自若。建义初年,卢义僖兼任都官尚书,很快担任安东将军、卫尉卿。普泰年间,卢义僖担任都官尚书,加号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卢义僖年轻的时候,幽州连年遭遇水旱灾害,卢义僖之前有数万担谷子借贷给百姓,他以当年谷子没有收获为由,把借贷的契约烧了,乡里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卢义僖宽厚温和戒惕谨慎,不随便交友,性格清廉俭约,不经营财产获利,与魏子建交情特别深厚,谈论时无所隐瞒。卢义僖个性清约俭朴,不经营财产获利,虽然官居显位,常常会到贫困的地步,粗茶淡饭也愉快地享用。永熙年间,卢义僖突然发作风疾,在兴和年间去世,虚岁六十四。朝廷赠予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瀛州刺史,谥号孝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诗词,完成题目。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登临送目”开篇,前三句交代了时令、地点、天气,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为抒怀奠定基调。

B.上阕极力渲染金陵秋色,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是难以用画笔描绘出来的。

C.下阕“念往昔”三字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其中“繁华竞逐”道出了六朝更替的原因。

D.“六朝旧事随流水”运用比喻写出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无奈,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

16.这首词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5.D16.下阕化用典故、借古讽今,表现出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慨叹,对北宋王朝现状的不满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说法错误,应是表现出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悲伤之情。“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意谓六朝的往事像流水般消逝了,如今只有寒烟笼罩衰草,凝成一片暗绿色,而繁华无存了。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极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把深深的古之幽情寄于寒烟、衰草、商女、后庭等一系列凄清的意象,过去的虽然已经过去,可至今犹唱的《后庭》遗曲不也是对今人的一种警醒吗?这首词伤怀吊古,暗寄讽谏之情,可以看出词人对统治者的劝诫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六朝的荒淫无度导致覆亡来警醒世人,告诫北宋王朝要牢记历史教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表示希望能在暮春时节,与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名少年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2)杜甫《登岳阳楼》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阔大意境、宏伟景色。

(3)《念奴娇·过洞庭》写出作者乘着一叶扁舟,纵目洞庭,所见湖面广阔、湖水明净光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玉鉴琼田三万顷⑥.着我扁舟一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舞雩”“坼”“鉴”“顷”“着”。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安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竹乡”。安吉的中国竹博园更是竹子文化的______①____,包括融竹文化、竹工艺于一体的中国竹子博物馆和亚洲规模最大的安吉竹种园。

中国竹子博物馆占地约12000平方米左右,分历史厅、资源栽培厅、文学艺术厅等8个展厅,展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竹历史、竹资源。一踏进博物馆,呈现在眼前便是巨幅的竹编《清明上河图》。它是竹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6名能工巧匠辛勤合作,历经一年手工编织面成。画面上数百人物,动物,②,活灵活现。此外,展厅里还陈列着精彩绝伦的竹工艺珍品,有竹库、竹椅、竹桥、竹篮、竹车、竹衣等,令人____③____。

占地1200亩的竹种园内遍植竹子389种,有紫竹、斑竹、方竹、筑竹、风尾竹、毛竹,还有变异的龟背竹、元宝竹等,其种类之多,形态之奇,让人_____④____。置身其间,仿佛走进了竹的海洋,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竹子的清香。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简真就是一支美妙动人的小夜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集大成者惟妙惟肖拍案叫绝大开眼界

B.集大成者栩栩如生叹为观止大开眼界

C.执牛耳者惟妙惟肖叹为观止大跌眼镜

D.执牛耳者栩栩如生拍案叫绝大跌眼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8.B19.中国竹子博物馆占地12000平方米左右,分历史厅、资源栽培厅、文学艺术厅等8个展厅,展示我国悠久的竹历史、丰富的竹资源。

20.画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比作“一支美妙动人的小夜曲”,生动形象,有助于突出声音的悦耳动听、美妙动人,能带给人美好的想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集大成者:指融会各家思想、学说、风格、技巧等而自成体系或自成一格的人。执牛耳者: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的人。这里是指安吉的中国竹博园融合了竹文化、竹工艺等多种与竹子有关的文化和工艺,所以用“集大成者”。

第二空,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这里是指用竹子编织的人物、动物等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所以用“栩栩如生”。

第三空,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极为赞赏。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这里是指展厅里陈列着的精彩绝伦的竹工艺珍品好到了极点,所以用“叹为观止”。

第四空,大开眼界:广泛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大跌眼镜: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这里指竹种园内遍植的竹子种类之多,形态之奇让人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所以用“大开眼界”。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存在两处错误:

一是“约12000平方米左右”中“约”和“左右”语义重复,可删掉“约”;

二是“悠久而丰富的竹历史、竹资源”搭配不当,可改为“悠久的竹历史、丰富的竹资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子“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简直就是一支美妙动人的小夜曲”运用比喻手法,将“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比作“一支美妙动人的小夜曲”,小夜曲优美动听,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同样动听,二者具有相似性。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竹叶声音的悦耳动听、美妙动人,能带给人美好的想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花草四雅,你是否会说梅、兰、竹、菊?如果是的话,①。其实,兰、菊、水仙、菖蒲才是花草四雅。四雅当中,因为菖蒲“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所以被文人墨客誉为“天下第一雅”。古往今来,奇草菖蒲真可谓是②;文人爱它,道士爱它,医家也爱它。菖蒲系天南星科,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性喜阴湿,野生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山涧岩石上或山谷沙壤之上。不同的栽培品种,其株高叶长差别甚大。

为了使菖蒲健康成长,在摆放时既要让菖蒲能够获得阳光,但③,最好有东西遮挡一部分阳光。比如,夏季阳光强烈,(),这样菖蒲就能够吸收足够的散射光,来维持它夏季的正常生长。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菖蒲被晒伤,可以把它放在既比较明亮又晒不到太阳的地方

B.为了防止菖蒲被晒伤,可以把它放在既晒不到太阳又比较明亮的地方

C.可以把它放在既晒不到太阳又比较明亮地方,为了防止菖蒲被晒伤

D.可以把它放在既比较明亮又晒不到太阳的地方,为了防止菖蒲被晒伤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21.B22.①那你就回答错了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③阳光又不能太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夏季阳光强烈”可知,“为了防止菖蒲被晒伤”应该紧接其后,排除CD。

根据“这样菖蒲就能够吸收足够散射光”可知,“比较明亮的地方”应放其前,排除A。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如果是的话”“其实,兰、菊、水仙、菖蒲才是花草四雅”可知,本处是在回答“梅、兰、竹、菊”是否是“四雅”,根据后句内容,作者认为“梅、兰、竹、菊”是“四雅”的回答不正确。故可填写“那你就回答错了”。

第二空,根据“文人爱它,道士爱它,医家也爱它”可知,菖蒲被人们所喜爱。故本处可填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第三空,根据上文“性喜阴湿”的特性,可知,菖蒲的生长不能有太强的阳光,根据常用关联词“既……又……”的句式可知,本处填写“阳光又不能太强”。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就是想法,但是我们往往就停留在想的阶段,很少有人真正去行动。当你因为某个“恍然大悟”的时刻而感到兴奋时,或许你觉得自己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然后,不知何故,在那一刻我们就止步于“恍然大悟”,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如果你是一个“想法成瘾者”,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可能比你愿意承认的要高,想法和行动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我们往往会有很多想法,却很少付诸行动;我们往往懂得许多大道理,却总是过不好这一生。归根结底,是我们空有许多想法,却总不能付诸行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说明,空有“知”而无“行”,只能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而唯有将“行”付诸于“知”之上,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以“知”导“行”,方能开启笃行之门。

知是行的主导意识,没有这一“主意”,“行”就不会落实。若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而产生许许多多“恍然大悟”的时刻,若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而迸发出那一串串智慧的火花,我们永远也无法打开行动的大门。然后,不知何故,在那一刻我们就止步于“恍然大悟”,而没有后续的行动。

以“行”成“知”,用笃行促成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我们许多人却总是止步于那“恍然大悟”的一刻,而没有后续的行动。殊不知,再美好的愿望,再宏大的设想,再科学的决策,如果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都只是空想、幻想。这也正是有人感叹“为什么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一生”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没有“干”,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变成乌托邦。知识在“干”中获得,对错在“干”中检验,本领在“干”中提高。从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中国精神”到书写抗疫史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GDP总量突破100万亿……都是起而行之“干”出来的,所以,让我们都“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行动书写人生的辉煌。

知行合一,不可分离。

“知”既是“行的主意”,也是“行”所实现的意识结果;“行”既是“知的工夫”,也是“知”所展开的实践维度。通过“行”而实现“知”,通过“知”而实现“行”,所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非常善于作战,几乎战无不胜,他每到一个地方,第一桩做的事,就是亲自勘踏地形,实地了解山川地理、道路交通、敌我双方的军事设施及兵力部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得战争地点的“真知”,通过“真知”来取得战争行动的胜利,“知行合一”即是王阳明战无不胜的“秘诀”。

脱离“行”的“知”是空知,同时脱离“知”的“行”也是盲行,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知行合一,方能致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介绍了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想法很多,但是很少付诸行动,也就是知易行难的问题。这体现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现实性。从材料的表述重心来看,除了要厘清“想”和“做”的辩证关系外,更要关注“想”和“做”之间的“鸿沟”问题,即这鸿沟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一弱点。正是因为“人们总止步于恍然大悟那一刹那的兴奋没有后续行动”,所以我们才往往会面对一系列知易行难的问题。而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做到:不自满于想到的一刹那,这种沾沾自喜很快就会落空,要为想法落地设计必要的行动方案;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引导想法变现,转化成一点一滴的行动,用行动去检验想法,用行动去完善想法;剔除消极过滤,修正不良习惯,在想到与做到之间减少人为设限,(重复)不断落实方案,从而努力跨越鸿沟。

据此,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材料中归纳出“知易行难”这一核心话题,然后重点针对如何解决,即从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核心立意生发开去。此外,还可以将问题引申到学习、工作、做事甚至治国,可以由个人延伸到国家社会层面,从人性的弱点到环境的制约,从事业的发展到民族的复兴,从主客观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探究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立意:

1.会“想”,更要会“做”。

2.做思想者,也要做践行者。

3.探寻“想”而不“做”的原因。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他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

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摘编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材料二:

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因为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衡量“君子”是人人应该向往、人人应该争当、人人应当成为的一种人格,否则,就会成为与之对应的“小人”,而这是为社会所贬斥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理想人格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例如,儒佛道三家,都有其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神人或仙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菩萨。这些理想人格都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可称之为“完人”人格。这些完美无缺的人格,是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对象。儒家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可以为禹;佛教讲人人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道教也讲人人能成仙。但这都只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理想人格是人们效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普通人其实很难成圣作佛。君子则不同,君子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努力、也能够做到的,历史上就有“自汉以来,天下贤人君子,不可胜数”的说法。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因此,君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但他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物,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如此说,并不是否定君子的价值,恰恰相反,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更具有普适性和感召力,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他并不高高在上,并不远离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芸芸众生,他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是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在当下最平常的生活中做到的。

中国的君子文化并非仅属于儒家文化。“君子”的核心内涵相对稳定,但同时又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在此过程中,儒佛道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君子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道德水准的提高,引领了社会风尚,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华礼义之邦的形成。

(摘编自洪修平、孙亦平《君子、理想人格及儒道君子文化的相异互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精深而全面,与中国文化人相比一点也不差,但他固守西方模式,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

B.“君子”因其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所以成为我们这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C.世界各民族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故乡”。

D.儒家既维护“君子”人格原型,又经过自家的选择、阐释、提升输入对“君子”的人格设计,从而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要研究日本“浪人人格”的发展脉络,从日本神话传说入手去寻找这种人格的“原型”应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B.儒家贴合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对“君子”进行鲜明的人格设计,体现出守正创新的突出特点。

C.第一代儒学大师从不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集体人格的毛病,而善于从更高层次上构建自己对集体人格的理想设计。

D.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要想给“绅士人格”“牛仔人格”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照,“君子人格”可以当做重要参考。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儒家的理想人格”表现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B.慈悲助人

C.威武不屈D.见贤思齐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理想人格”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先生

赵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北风襄扶着雷片。在空中横扫。薄幕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使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

B.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有学问,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艺人和先生的契机。

C.大先生嘴笨,不神言辞,自认理儿多却越讲越糊涂,不受孩子们待见。作者笔下的大先生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类似;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

D.第⑨段写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心满意足”的原因,既有落魄时有人帮助,手艺能得到大家认可,教书受村人尊重;也有能享受退休待遇,还能回报村人,为学校做善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属于插叙,交待了大先生来我们村的过程,突出了他的身份和特殊手艺。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对大先生的描写;同时又丰富了人物,避免了平铺直叙。

B.大先生为什么逃难到村里,家里又是什么境况,小说没写,大先生也没说。这使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

C.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既突出了他的感恩之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助于凸显主题;同时又有贯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小说脉络清晰。

D.小说中的“我”,既是大先生半生的见证者,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又侧面衬托了大先生的人格与博学;同时,“我”还起到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作用。

8.第②段划线部分,刻画出了大先生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义僖,字远庆。早有学尚,识度沉雅。年九岁,丧父,便有至性。少为仆射李冲所叹美。起家秘书郎,历太子舍人、司徒中郎。神龟初,任城王澄奏举义僖,除散骑侍郎,转冠军将军、中散大夫。以母忧去职。幽州刺史王诵与义僖交款,每与旧故李神俊等书曰:“卢冠军在此,时复惠好,辄留连数日,得谘询政道。”其见重皆若此。齐王萧宝夤启为开府谘议参军,辞疾不赴。寻兼司空长史,拜征虏将军、太中大夫。散秩多年,澹然自得。李神俊劝其干谒当途。义僖曰:“学先王之道,贵行先王之志,何能苟求富贵也?”孝昌中,除散骑常侍。时灵太后临朝,黄门侍郎李神轨势倾朝野,求结婚姻。义僖虑其必败,拒而不许。王诵谓义僖曰:“昔人不以一女易五男,卿岂易之也?”义僖曰所以不从正为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遂适他族。临婚之夕,灵太后遣中常侍服景就家敕停。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建义初,兼都官尚书,寻除安东将军、卫尉卿。普泰中,除都官尚书,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义僖少时,幽州频遭水旱,先有谷数万石贷民,义僖以年谷不熟,乃燔其契。州闾悦其恩德。性宽和畏慎,不妄交款,与魏子建情好尤笃,言无所隐。义僖性清俭,不营财利,虽居显位,每至困乏,麦饭蔬食,忻然甘之。永熙中,风疾顿发。兴和中卒,年六十四。赠本将军、仪同三司、瀛州刺史,谥孝简。

(节选自《魏书·卢义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义僖曰/所以不从/正为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B.义僖曰/所以不从正/为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C.义僖曰/所以不从/正为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D.义僖曰/所以不从正/此耳/从之恐祸大而速/诵乃坚握义僖之手曰/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必须解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C.孝昌:年号名。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秦始皇首创。

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义僖淡泊名利,不慕富贵。他曾多年担任闲职而安然自得,有人劝他求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