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解读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1.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民居,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古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学习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演变历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主干知识一、村落的产生1.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2.古代村落的出现⑴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⑵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尼罗河、印度河和恒河、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⑶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⑷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防卫和集体活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二、集镇的出现1.兴起⑴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离。⑵过程: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地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③为了保护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2.中国古代的镇⑴早期: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⑵两宋: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⑶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集镇。⑷明清:各具特色的专业分工集镇发展起来。3.意义:集镇的出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的出现:⑴出现:前3500,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城市。⑵特点: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2.中国古代的城市⑴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⑵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⑶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对城市等级、布局等,都有严格规定。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3.西方古代的城市⑴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⑵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⑶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四、世界各地的民居1.影响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2.两河流域⑴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和木材。⑵布局:几户连接;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3.古代埃及⑴材料:木材框架和屋梁,麻纤维黏土墙壁,椰子叶铺屋顶。⑵布局:房屋留有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4.古代中国⑴远古时期:南方巢居,北方穴居。⑵早期建筑:木构抬梁结构;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体现礼仪制度。⑶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5.古希腊罗马⑴材料:早期木、石、砖为主;后期混凝土得到普及。⑵民居布局:拱券和列柱围廊的中庭相结合。正屋住人,左右供奉祖先。⑶集体住宅:古罗马3世纪出现集体住宅;4世纪出现复合式公寓。6.美洲印第安人⑴北美大平原地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⑵亚马孙雨林:频繁迁徙;不隔间的圆形公共居所,每家有自己的区域。课内思考教材P54“史料阅读”:我国远古居民结束“穴居而野处”,实现定居生活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建造房屋的技术等。教材P56“学思之窗”:上述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提示:规定: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对城市面积、道路数量及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教材P58“史料阅读”:我国远古时期存在什么严峻问题?人们如何解决居住问题?提示:①问题:洪水泛滥。②解决:在地势低洼潮湿之地用树木营巢,在地势高亢干燥之处挖穴而居,巢居和穴居构成我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教材P58“学思之窗”: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提示:唐朝不同品级的官员的住房拥有的“间”“架”数量有着严格的区分,体现出等级制度与衣食住行的生活水平关系密切。教材P59“史料阅读”:材料反映了罗马时代的民居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的民居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提示:①特点:由好几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复合式公寓,专供租住。②背景: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③影响: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教材P60“问题探究”:观察图片,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提示:依山傍水,有充足的水源;适宜农耕和放牧;交通便利。联系分析1.明清集镇发展的特点⑴以工商业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⑵区域性分工明显,集镇发展各具工商特色。⑶地区分布不平衡,江南地区分布密集,发展迅速。练习巩固1.(2020·海南)《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2.(2019•海南)“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3.(2018•海南)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4.(2017·海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增强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BBDAB6.(2021•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6.利:⑴从北宋都城的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历史上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⑵从北宋都城的现实意义角度作答:①从开封与洛阳长安的经济对比角度,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②从开封的交通及意义角度,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弊:⑴从北宋都城的气候条件及其影响角度:开封气候寒冷,会使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⑵从北宋都城的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于防守,为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容易造成冗兵。(重点在地形平坦)⑶从北宋都城的位置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7.(2020•全国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