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铜陵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1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A.盖度B.频度C.密度D.重要值
2.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A.石油B.煤C.天然气D.水能
3.板状根现象常见于()。A.北方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热带雨林
4.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水稻B.黄瓜C.大D.玉米
5.白桦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的重要因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C.温度过低D.土壤中缺乏白桦生长所需的元素()
6.能够使原生植物群落复生的条件是()。
A.土壤和植物的繁殖能力B.气候和植物的种子来源C.土壤和植物的种子来源D.气候和植物的繁殖能力
7.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组织层次分类,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B.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生态学可分为普通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C.按生物的生存环境类型划分,生态学可分为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农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
D.按生态学与不同应用领域的结合划分,生态学可分为水域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大型消费者的是()
A.真菌B.植物C.肉食动物D.细菌
10.诱捕昆虫时,经常应用()。
A.红光灯B.黄光灯C.黑光灯D.蓝光灯
11.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特征是()。A.矮化B.顶冠C.根不发达D.旗冠
12.“三基点”温度是指()
A.最低温度B.最适温度C.最高温度D.以上三者都是
13.草原的优势植物以()为主。
A.禾本科B.豆科C.莎草科D.菊科
14.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A.阶段性B.限制性C.补偿性D.不可替代性
15.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A.温度B.二氧化碳C.氧气D.风
16.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A.光照B.水分C.温度D.氧气
17.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A.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淡水湖泊D.极地冻原
18.下面关于动物婚配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单配偶制B.群婚制C.一雌多雄制D.一雄多雌制
19.甲、乙群落各有100个个体,其中甲中90个属于种A,10个属于种B,而乙中种A、种B各占一半,甲、乙群落均匀度的比较结果为()
A.甲高B.乙高C.一样D.无法比较
20.落叶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
21.生物群落分类实质都是()。
A.对所研究的群落按其属性、数据分组
B.按照群落自身固有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之间的相关关系分组
C.按照对群落实体的不同看法分成不同学派
D.按照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分类群落的生态关系
22.生长在珊瑚虫周围的藻类大量死亡而引起珊瑚虫群体的死亡,这个现象说明生物种间有()作用。
A.竞争B.共生C.寄生D.他感
23.下列光谱成分中,可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是()。A.绿光B.红光C.紫外光D.红外光
24.生态学是研究()A.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科学
B.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科学
C.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D.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5.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又称能量守恒定律B.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时无损失C.又称能量衰变定律D.光合作用不适用于热力学第一定律
26.沿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是()
A.过多的氮B.过多的磷C.过多的碳D.过多的氮和磷等
27.下列不是导致生态失调的原因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B.滥用资源C.自然灾害过频D.经济与生态分离
28.群落中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为()。
A.密度B.多度C.盖度D.频度
2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理论上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有()流入了第五营养级。A.1/1000B.2/10000C.1/625D.1/125
30.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老虎B.蝗虫C.真菌D.水稻
二、填空题(20题)31.植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包括垂直地带性和_______地带性两大类型。
32.高地的植物容易受__________。
3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___________的和逐级递减的。
34.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______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35.食物链是指自然界中,物种与物种之间______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序列。
36.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现象称________。
37.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
38.在山区、方向有昼夜转换现象的地方性风叫做山______。
39.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与降水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
40.在有一定密度的森林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内植物的株数和生长发生速率会不断减小,这种现象叫做______。
41.在相同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不论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终产量总是趋于相同,这就是______法则。
42.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错误批判了学者______,导致我国人口多增加了几个亿。
43.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__________。
44.我国植物群落分类体系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包括三级,分别是植被型(高级单位)、____________(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45.种群的周期性波动包括季节性波动和_______。
46.大气中CO2的浓度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即______。
47.食物链可分为捕食食物链、腐屑食物链、_______和混合食物链。
48.由哺乳动物、鸟类→跳蚤→细滴虫(寄生性原生动物)→细菌→病毒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类型的食物链。
49.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是指生物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它包括生物群落的镶嵌性、两个以上的生物群落有规律地重复交替的结构格局、生物群落复合体和生物群落的交错区。
50.
三、判断题(10题)5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是无限的。()
52.人类掠夺式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是生物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原因。[]
A.正确B.错误
53.与K对策生物相比,r对策生物的内禀增长率低。()
54.农业的最终发展方向是机械化农业。()
A.正确B.错误
55.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净生产量加大。()
A.正确B.错误
56.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分和土壤。()
A.正确B.错误
57.植物群落所处的环境温暖湿润,群落中的高位芽植物所占比例就较高。()
58.不管外来干扰有多大,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总能通过自我调控机制来维持其稳定。()
59.对于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鹰组成的生态系统进行能流分析,没有被田鼠利用的植物能部分,包括未被取食的和取食含未消化的。[]
A.正确B.错误
60.热带雨林中分布着大量的有花附生植物。()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10题)61.群落的结构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62.什么是物种多样性?包括哪几个层次?
63.简述有毒物质的富集及其危害。
64.从不同的角度,环境可分为哪几类?
65.简述捕食的概念及形式。
66.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67.简述群落演替的特征。
68.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9.简述植物对土壤pH的适应类型。
70.什么是植物的密度效应?简述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五、论述题(5题)71.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72.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73.论述全球初级生产量分布的特点。
74.论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75.为什么说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六、单选题(0题)76.种群环境的容量决定于()。
A.温度、光、水、营养、空间
B.非生物环境、生物特性、遗传特性
C.食性、行为、适应能力
D.温度、光、水、行为、适应能力
参考答案
1.B
2.D
3.D
4.B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苍耳和菌类属于短日照植物,黄瓜属于中间植物。
5.B
6.C
7.B
8.A
9.C
10.C解析:黑光灯放射的是紫外线,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性,以此诱捕昆虫,故选C。
11.D
12.D
13.A
14.C
15.A
16.C
17.D
18.B动物的婚配制度存在单配偶制、一雌多雄制、一雄多雌制。
19.B
20.A
21.A
22.B
23.B
24.D
25.C
26.D
27.D生态失调的原因主要受气候变化、资源问题、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的影响。
28.C
29.C
30.C
31.水平
32.风害
33.【正确答案】:
单向
34.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
35.取食与被取食
36.协同进化
3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8.谷风
39.线性
40.自然稀疏自然稀疏
41.最后产量衡值
42.马寅初
43.结构单位
44.群系
45.规则的年波动规则的年波动
46.温室效应温室效应
47.寄生食物链
48.寄生寄生
49.水平水平
50.
51.N
52.A
53.N
54.B
55.B
56.B
57.Y
58.N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系统的多样性、干扰、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环境影响。
59.A
60.A
61.(1)群落外貌:群落外貌主要是研究生物群落的形态和结构它包括植物的生长型、植物的生活型、群落的季相变化。(2)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它包括群落的镶嵌性、两个以上的植物群落(往往是群落片断)有规律地重复交替的结构格局、群落复合体和群落的交错区。(3)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群落的层次性它主要包括成层现象和层片。(1)群落外貌:群落外貌主要是研究生物群落的形态和结构,它包括植物的生长型、植物的生活型、群落的季相变化。(2)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它包括群落的镶嵌性、两个以上的植物群落(往往是群落片断)有规律地重复交替的结构格局、群落复合体和群落的交错区。(3)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群落的层次性,它主要包括成层现象和层片。
62.根据目前广为学者所接受的地理物种形成说物种形成大致分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彼此分开从而使个体间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在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进化适应各自的环境条件;(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由于长期的生殖上的隔离而建立起了生殖隔离机制即使地理屏障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再次相遇和接触两种群间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因而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物种。根据目前广为学者所接受的地理物种形成说,物种形成大致分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彼此分开,从而使个体间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在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进化,适应各自的环境条件;(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由于长期的生殖上的隔离而建立起了生殖隔离机制,即使地理屏障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再次相遇和接触,两种群间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因而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物种。
63.有毒物质是指对有机体和人本身有毒害的物质,如有机合成农药,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水、土、食物的聚集,对在生物链上的每一个生物产生影响,并随食物链而富集,危害人类健康。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其浓度提高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倍,使本来不产生毒害的低浓度,变成危害严重的高浓度,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如著名的日本水俣病(汞中毒)就是这么引起的。食物链富集还可以通过生物将有毒物质扩散到很远的地区,甚至遍及全世界(如DDT),就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也难幸免。
64.从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等不同的角度可将环境进行分类。①按环境的主体可将环境分为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②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③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从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等不同的角度可将环境进行分类。①按环境的主体可将环境分为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②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③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65.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豁低一营养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1)传统捕食指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或其他肉食动物;(2)植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3)拟寄生是指昆虫界的寄生现象寄生昆虫常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为幼虫以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4)同种相残这是捕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捕食者和猎物均属同一物种。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豁低一营养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1)传统捕食,指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或其他肉食动物;(2)植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3)拟寄生,是指昆虫界的寄生现象,寄生昆虫常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为幼虫以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4)同种相残,这是捕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捕食者和猎物均属同一物种。
66.1980年发表的《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1980年发表的《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
67.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一些物种侵入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称为生物群落演替。基本特征如下:(1)演替是群落有顺序发展的过程群落有规律地向一定的方向发展。(2)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也是种群之间竞争和共存的结果。(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以顶级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顶点。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一些物种侵入,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称为生物群落演替。基本特征如下:(1)演替是群落有顺序发展的过程,群落有规律地向一定的方向发展。(2)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也是种群之间竞争和共存的结果。(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以顶级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顶点。
68.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内容。
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利用。生物小循环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生物地化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和途径。
69.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可以把植物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三种类型。(1)酸性土植物仅能在pH6.5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并且对Ca2+及HCO3-离子非常敏感,不能忍受高浓度的溶解钙,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冷湿的针叶林地区和酸性沼泽土上,这里土壤中的钙及盐基被高度淋溶。
(2)碱土植物只能在pH7.0的碱性土壤上生长,适于生长在含有高量代换性Ca2+、Mg2+离子而缺乏代换性H+的钙质土和石灰性土壤上,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炎热干旱的荒漠和草原地区,以及盐碱土地区,这里降雨少,不足以淋失土壤中的盐基和钙质。
(3)中性植物生长在pH6.5~7.0的中性土壤上,大多数作物、温带果树都属此类型。
70.(1)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2)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几乎恒定。(1)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2)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密度如何,植物的最后产量几乎恒定。
71.(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2)主要特点: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中(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2)主要特点: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②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中
72.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有三个阶段。①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干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②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黏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种皮坚硬或是浆果,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洄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③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距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新区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藓群落或杂草群落。随先锋植物进入新区的还有昆虫、螨类等开拓性动物。
73.①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地球表面生态系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型: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前者约占地球表面的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后者正好相反。水域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的2/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1/3。②陆地上的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③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又有从河口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的趋势。④可根据生产量的高低将全球初级生产量进行等级划分。
74.(1)组成特征。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根本标志。(2)空间特征。生态系统通常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是生物体与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合从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3)时间特征。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生态系统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4)功能特征。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和功能过程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参与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来完成的系统的各组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5)开放(1)组成特征。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盖房签合同范本
- 乡镇库房建造合同范本
- 创业老板合同范本
- 1997施工合同范本
- 公司购买材料合同范本
- 保险劳务合同范本
- mpp管采购合同范本
- app广告合同范本
- 加盟痘痘合同范本
- 住房公证合同范本
-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的中期报告
- 绝对干货!国有企业总经理办公会决策事项及总经理职责清单
- 高教社2023马工程国际私法学教学课件u15
- 2022年春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 2-变电站安全工器具
- (完整word版)钢琴五线谱(高音谱号、低音谱号、空白)可
- 红领巾监督岗检查记录表
- IT设备维修申请表
- 地下停车库设计规定
-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项目教学模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