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精选27篇)_第1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精选27篇)_第2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精选27篇)_第3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精选27篇)_第4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精选2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精选27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精选2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

程不时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见证者,他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工厂及航空发动机工厂的建厂设计,后担当中国设计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总体设计及副总设计师。

70年月的工作、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但程不时和同事们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当时也是世界一流的。他和他的同时代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当时中国的民用航空器的研制水平,接近了世界航空巨头美、苏、欧洲的高度,填补了中国大型客机研制的空白。虽然“运-10”项目中途下马,但在20年之后,“运-10”的科研成果成为中国自主研发商用大飞机的基础。

20__年,中国商用大飞机C919胜利首飞,在欢呼庆祝的人群中,人们看到87岁的程不时泪湿双眼。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10”飞机立项到C919胜利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之梦穿越了47个春秋,作为“运-10”和C919飞机的设计师,程不时亲历了这一幻想艰辛的历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2

20__年11月,谢海华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谢海华与妻子结婚30载,撑起妻子病痛的人生,以爱之名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9年前,23岁的湖南农夫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残疾。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谢海华,经人介绍与谢芳订婚。面对谢芳日益严峻的后遗症,谢海华仍选择了与她结婚。近28年来,谢海华始终悉心照看妻子,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她吃……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对于谢芳来说,谢海华就是她的手和脚,“没有他,我活不到今日。”

1988年10月,谢海华与谢芳完婚。没多久,他们的儿子诞生了。不幸的是,谢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手脚韧带和肌肉开头不断萎缩,不久便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都落在谢海华一个人身上。谢海华仔细学做家务活,洗衣、打扫、炒菜、熬药,帮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抚养教育儿子……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

为了照看妻子、孩子,谢海华不敢远行,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地牵强维持生活。为给妻子凑钱治病,谢海华变卖粮食,拉下脸面对亲朋好友挨家借钱,平常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没有客人来,一年都吃不上几块肉。为了治好谢芳的病,谢海华找来一辆独轮土车,推着妻子四处求医,中西医看了个遍,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谢芳有时会灰心泄气,不忍拖累谢海华,谢海华总是赐予妻子最绚烂的笑容,鼓舞她、开导她。

20__年,谢芳面临子宫和卵巢切除手术,她要求放弃治疗。谢海华抱着妻子,一句一句地劝慰道:“一切都会好的,我会始终陪着你,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坚持才有盼望。”在丈夫的鼓舞下,谢芳连续治疗。

谢海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优先考虑。为了让妻子住得舒适,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砖屋改建成简洁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厨房和杂屋。

苦的时候,谢海华也躲在被子里哭过,但他从未懊悔过自己的选择。谢芳感谢地对丈夫说:“我英勇了一次,你却英勇了一生!”

20__年11月,谢芳夫妇在政府支配下入住了敬老院。谢海华也在敬老院当起了保安,家庭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抱着感恩的心,谢海华利用当兵时学会的理发手艺,免费为敬老院老人理发,还热心地做一些水暖、电工、勤杂、园艺等杂务。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3

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诞生,福建浦城人,1990年8月参与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讨论生学历。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

廖俊波出身一般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专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俊波经受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进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

面对经济进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廖俊波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漂亮画卷,成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20__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20__年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廖俊波把“肝胆干事、洁净做人”作为座右铭。只要“伴侣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他到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立刻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生活中,他始终廉洁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他非常注意家风家教,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旧在教学第一线。一家人都住在一般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洁。同事伴侣们都说,他浑身阳光、清亮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4

【颁奖词】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事迹】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高校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始终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常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盼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峻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xx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其次天她依旧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依据自己多年的临床阅历,平常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由于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全部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急躁,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状况她却记得清清晰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同学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常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由于沟通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仔细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协作,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xx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5

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学校生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犹如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芳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行。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终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事迹】人物介绍: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学校生。因肿瘤集中至脑部组织,20xx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打算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学校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集中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打算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由于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盼望能尽自己的力量给别人生的盼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20xx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始终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同学'之类的荣誉奖状。20xx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6

【颁奖词】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学校的一名老师。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高校,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学校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终一个通大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来回;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同学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同学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始终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熟悉她了。20xx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老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日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高校、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7

【颁奖词】幻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芳香,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盼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幻想。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觉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供应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头,乡亲们称赞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月,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月,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学问。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状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看,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讨论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创造专利证书。20xx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旧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终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立刻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全部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幻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或许得渐渐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8

陈家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全部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事迹】人物介绍:1968年诞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xx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化多家用工企业,以农夫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在许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夫工眼里,"陈老师'似乎什么都不怕。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学问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当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扬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状况和听到的宣扬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一般农夫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夫工的生活工作。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夫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夫工吗?'他说刚开头"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由于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头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头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举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严肃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支配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埋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供应的用工信息与实际状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希望大伙儿信任你?我们当官的,假如今日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希望让老百姓信任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许多农夫工伴侣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夫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夫工伴侣,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9

刘伯忠在刘家兄妹中排行第四,是刘伯明的亲弟弟,笑起来与刘伯明很像。

6月13日,极目新闻记者见到刘伯忠时,他正在伊安县城给人做装修。

“我自己虽然没读什么书,但是最佩服的还是二哥,他不仅是我们兄弟姊妹的榜样,也是我的儿子、女儿等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刘伯忠说,他小时候最仰慕的就是二哥,由于二哥在冬天零下20℃时,还可以坚持骑每天自行车上下学,他自认自己做不到。

自从自己当了父母,刘伯忠在教育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像你二叔一样能吃苦、爱学习”。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刘伯忠的女儿考上博士,儿子硕士毕业考上公务员。

“我最佩服二哥的,也是他能吃苦、爱学习。”作为家里排行第五的刘伯福,也特别佩服自己的二哥刘伯明。

刘伯福告知极目新闻记者,二哥刘伯明不仅上学时能吃苦,参军以后更是能吃苦,长年累月的艰苦训练能坚持下来太不简单,是他和孩子学习的榜样。

在唯一的妹妹刘玉芝心里,二哥刘伯明特别节约,但对她谦让宽容。

多年以后,刘玉芝仍记得,学校运动会,她向二哥要钱,刘伯明把在学校用来买饭的一元钱给了她。

“20多年前,冰棍才3分钱一根,1元钱能买许多东西。”刘玉芝现在还记得二哥给她的那一元钱。

作为刘伯明的学校校友,伊安出租车司机孙师傅说起师哥刘伯明,也是滔滔不绝,称刘伯明是伊安人眼中家乡的傲慢。

孙师傅说,他自己读书不行,但是始终佩服会读书的刘伯明,小时候就听家长说刘伯明聪慧会读书,现在自己也常常用刘伯明的例子教育子女好好学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0

海胜归来,雄鹰返乡,英姿飒爽处,争睹争睹,满城尽说聂英雄。

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的我省枣阳籍航天英雄聂海胜回归故里,出席颁证典礼。两天来,英杰所到之处,万众瞩目,成了街巷啧啧夸赞的焦点人物,又掀起一阵“聂旋风”!

有一种追赶总是让人翘首,有一种标杆总是让人仰视,有一种楷模总是让人致敬,有一种精神总是让人激扬。

这是由于,以聂海胜为代表的优秀荆楚儿女身上的责任、理性、坚毅的光线,指引着一般人前行的方向,榜样让人找到向上的励志力气,因而显得备加亲切可感。

京剧宗师谭鑫培出自江夏,武音大三学子两度用音符打动央视,武钢撑起北京鸟巢,“武汉舰”护航索马里……

为什么这些“传奇”总是让我们津津乐道?并不是名人效应让我们有攀附的世俗,也不是要拿他人的成就为自己脸上贴金。

是由于这类“湖北造”的人杰,根植于荆楚的地灵。历历在目的,是他们曾跟我们一起奔跑在田野上的身影;历历可数的,是他们从我们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物中脱颖而延长出去的攀爬足印。

他们的宏大,他们的奇妙,都所来有本。父老兄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没有丝毫“如隔云端”的缥缈。由于“水有源,木有根”,他们成长的经受,是荆楚人民握在手中的育才母本,顺着他们走过的路,可以孵出新的盼望、复制新的胜利。

他们在璀灿之前,也是平凡的,从小草长成大树,从小鸭变成天鹅,是由于付出更多。

聂海胜也好,其他荆楚傲慢也好,总是让我们不知疲乏,常见常新,就是由于身边熟识的风景有着借鉴的便利,激励着荆楚子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曾跟大家一样生在这块土地长在这块土地,他们能之,后生亦能之!

这就是聂海胜让人欢呼的意义吧。惟楚有才,英杰辈出,愿我楚天,星光更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1

他是野外调查的“特种兵”,是制服高峰的“攀登者”,他更是我国高原医学事业的“拓荒者”,他就是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原讨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这位胸前佩戴着“七一勋章”的长者,曾经的风华正茂蜕变为如今的淡定从容。从医一甲子,吴天一始终践行着党和国家交付的重托。

上世纪50年月末,响应祖国支边号召,大批青年扶老携幼举家西迁,满腔热血倾注西北建设,23岁的吴天一就在此之列。碧空如洗的皑皑雪域令支边青年着迷,然而随着缺氧、乏力、头痛欲裂等高原反应接连消失,有的人患了严峻疾病,甚至牺牲了生命。

作为一名内科军医,吴天一为此忧心忡忡。经长期讨论,他认定这是一种高寒低氧环境的特发性疾病。要开发、建设世界屋脊,势必探明人体在如此极端气候下的生理适应规律,找寻到反抗高原病的应对之策。自此,吴天一开启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高原医学讨论事业。

高原医学讨论与一般的医学讨论不同,它的试验室不仅在室内,更在风云多变、险象环生的万仞高山之中。吴天一一面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自身的高山反应,一面频繁出入高寒地带,住帐篷、吃冰馍、吞雪水,他和战友们每次闯入“生命禁区”都成了“钻死神空子”的人。

其中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惊险的一次是1982年开展大规模高原人群普查的途中,吴天一乘坐吉普车行至橡皮山时,因山体陡峻、路面湿滑,吉普车发生侧翻,跌落近300米,他和司机血流满面,幸而大难不死。“作为高原医学人,没有献身精神,哪能猎取一线科研资料?”事后吴天一回忆说。

还有一次车祸,令他左肋四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险些戳入心脏。“骨折确是苦痛,但人的骨头再生力量很强,你看我站得多稳。”吴天一不以为然。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2

三度飞天,荣誉等身。景海鹏收获了很多的鲜花和掌声。他仍旧非常糊涂:“我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幻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全部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育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

如今,航天员中有7人已是年过半百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仍旧带头参与,高难科目抢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备战“神九”任务的那年春节,刘洋在模拟器训练馆遇到了正练得热火朝天的聂海胜,他笑着说:“年纪大了,只有多花点时间才能不落后你们年轻人啊!”

面对党和人民赐予的崇高荣誉,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20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内、走进军营、走进社会,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扬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完善的太空一课让“老师”成了航天员王亚平的其次职业;这些年,她到过全国近百所学校,与青少年同学面对面沟通。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课,点燃了很多中学校生心中的航天幻想。一个孩子在给她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幻想也是当一名航天员,请放心把接力棒交给我吧!”王亚平觉得,这是除了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以外最美妙的记忆。

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归零,归零,还是归零……”放射前的读秒倒计时没有“零”,但每次任务结束后,航天员们的心里都会补上这个“零”。“归零”让他们一次次放下个人的成果、经受、得失,轻装上阵,始终以从零开头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3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始终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进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大飞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顾诵芬先后担当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副组长和大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20__年,他牵头论证并提交了《关于把进展大型飞机列为国家标志性重大专项工程的建议》。他基于对军用、民用航空技术相通的规律性熟悉,提出“军民统筹、大客大运并举”的大飞机进展思路,并得到接受。20__年,国家批准设立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20__年,运20列装部队。20__年,C919胜利首飞。

顾诵芬在航空事业耕耘70载,由于国防与航空工业的特别性,直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因国家、军方、航空工业系统、地方政府多次的嘉奖、表彰,顾诵芬的名字才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

顾诵芬还非常重视人才培育,他带领的团队走出了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部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学问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年过九旬的顾诵芬仍不断思索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将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4

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成长,这是竞技体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苏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国短跑队的队友张培萌曾多次击败过苏炳添,比如20_年4月的全国田径大赛上,张培萌打破了苏炳添保持的纪录;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径大奖赛中跑出10秒整的成果,这一度让苏炳添感到“压力山大”。

但是,苏炳添并没有放弃,而是一如继往的训练,分析技术动作的每个细节,从0.01秒中争取进步。最终在20_年5月31日的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中跑出9秒99的成果,成为亚洲短跑第一人,为黄种人争得了荣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5

虽然喜爱四处乱跑,苏炳添其实始终是个乖宝宝。苏妈妈回忆,小时候的苏炳添就很乖,性格很温柔,很少和别的孩子发生什么纠葛。学校进入学校田径队,苏炳添并不像别的体育生那样张扬,始终都显得宁静低调。杨永强教练回忆,苏炳添在学校田径队的时候,从来不缺勤,每次训练都乐观参与,而且特别自律。即便刚刚入队,还没有成为正式队员,苏炳添也从来没有把参与训练当做可有可无的任凭试试,对教练布置的任务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

这种自律的态度始终伴随着苏炳添成长。表哥蔡健发回忆,每次家庭聚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苏炳添从来不乱吃东西,不吃猪肉,更从来不喝酒。省队教练也大赞苏炳添的自律力量,在省队、国家队都是统一的饮食,有严格规定,但放假回家,许多运动员都会放松对自己的约束,而苏炳添回家之后也是严格根据饮食要求,滴酒不沾。

除了很自律,苏炳添即便拿到全国冠军也没有丝毫的傲慢自满。有机会回家,会一如既往地探望家人、启蒙教练。没有时间回家,也时常会通过微信、电话和大家联系,汇报一些训练、竞赛的状况。

现在,苏炳添不仅是国家队的中国速度,还是暨南高校的讨论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特别欣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非常虚心。虽然由于训练的缘由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非常仔细。本科论文还是‘优’!平常由于训练缺课,都会准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仔细的人,情愿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赛由于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果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相互推动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6

神舟十二号飞天了,它不是一次简洁的

“飞跃”,而是承载了很多讨论者昼夜不分的努力、分散了很多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期盼!

水滴汇聚在一起成为河流,星星汇聚在一起成为银河,个人梦汇聚在一起成为国家梦。

何为幻想?敢梦敢想是目标实现的奠基石。由于有幻想,所以有激情;由于有激情,所以有动力;由于有动力,所以有坚持;由于有坚持,所以有胜利。

汤洪波用11年的奋斗实现了“飞天梦”,他把自己为数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喜爱的事业中,这既是挑战也是坚守。

他用11年的时间去赌,赌一个可能没有结果的将来;他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中悄悄坚守了好多年。

或许在他看来,这既是无法推脱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汤洪波也是诞生在一个一般的农夫家庭,收入全靠家里的那10多亩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里干活,所以他从小就下田地干活。不仅如此,他还帮家里人做家务活。学校正是青少年、攀比、享乐、叛逆的时期,而他并没有,他早晨起早为了烧火做饭。父亲也常常告知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这丘田不准回家吃饭,不割满一担鱼草不准休息”,这不只是父亲的言行教育,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领悟的源泉。吃过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这份“称不上”苦的事业源自于他的追求,源自于他的教养,源自于他的韧性。

汤洪波高三毕业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招飞考试”这条路。1995年胜利入选飞行员的他,有着孩子般的天真与稚嫩,或许这就是青春的模样。年仅19岁的他开头了飞天之路,在这条“重重困难困苦”的路上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动摇过。在八年艰苦训练之后,最终不负众望,圆自己所梦,成为飞行大队的领班人。成为飞行员是汤洪波的“小梦”,当“小梦”扎根的那一刻,他开头了自己的“大梦”之旅,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化需要一个更加艰辛的过程。

一切从零开头,严苛的训练、艰辛的条件、很多个累到瘫倒的日日夜夜,这是汤洪波的选择。数不尽的困难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没有一丝埋怨,他只知道坚持下去会离他的幻想越来越近。

最终,在20__年他入围我国其次批预备航天员,这就是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间不负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坚持吃苦”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从20__到20__,11年的时间他经受了常人难体会的辛苦。野外训练,剥脱睡眠训练等等,更困难的是在不确定将来之路会如何的同时,他还必需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是努力,而是必需。就怕由于一个行为得不到位就断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这条坐立担心的路上,他始终能以乐观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一切。对他而言,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由于是他的喜爱,由于是他的选择;由于这是社会的命脉;由于这是国家的盼望。他时刻提示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飞行过程中用过的头盔自始至终都陈设在他办公室最惹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这是汤洪波的信念,

鼓舞着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选择中坚持不懈,在自己生命里熠熠生辉。坚持不只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行动,汤洪波的胜利,源自于他的坚持和努力,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7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际体育仲裁法庭2月18日宣布,英国田径运动员乌贾被认定违反了反兴奋剂规章,他在20__年8月6日进行的东京奥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的成果将被取消,并没收奖牌、积分、奖品、证书。

依据相关规章,英国男子短跑接力队在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中的成果也将被取消,并没收奖牌、积分、奖品、证书。原本第四名的中国男子接力队有望递补获铜牌。

20__年8月,国际兴奋剂检测机构表示,乌贾8月6日参与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后收集的尿样检测呈阳性。9月,乌贾的B瓶尿样检测结果也呈阳性。

乌贾在东京奥运会上是英国4x100米接力队的首棒选手,当时英国队最终以0.01秒的差距败给意大利队,收获银牌。

在那场男子接力决赛中,由吴智强、苏炳添、汤星强和谢震业组成的中国队当时名列第四。国际体育仲裁法庭这份公告意味着有可能中国队会递补获得铜牌,那将是中国男子接力在奥运会历史上的最佳战绩。

20__年8月6日晚,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上演进行的4X100米奥运会田径竞赛中,由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和吴智强组成的中国队以37秒79获得第四名。

20__年北京田径世锦赛,家门口作战的中国男子短跑不断制造历史。先是苏炳添在男子100米预赛打开10秒大关,成为首位跑进世锦赛百米决赛的中国人。随后,中国男子接力队不断突破自我,在鸟巢站上领奖台。

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曾经是那个夏天最让人热血沸腾的4个名字。

男子4×100米接力预赛,4位小伙子在预赛便跑出37秒92,刷新了亚洲纪录,强势晋级世锦赛决赛。决赛与众多顶尖强队同场竞技,被分到了不利的第9道,他们没有怯场,最终跑出38秒01,仅次于博尔特领衔的牙买加队,斩获一枚可以载入史册的银牌。

从那以后的6年间,中国男子接力队始终在追赶下一枚世界大赛奖牌,却屡屡与其失之交臂。

20__年里约奥运会,中国男子接力队的第一棒变成了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依旧处在巅峰期。他们在预赛中跑出37秒82,再次刷新亚洲纪录,站上了奥运会决赛的舞台,跑出37秒90的优异成果,圆满获得第4名。

20__年伦敦世锦赛,“谢苏张”仍是主力,第一棒变成了吴智强,预赛跑出38秒20,决赛跑出38秒34,再次获得第4名,与领奖台仅一步之遥。

20__年多哈世锦赛,中国男子接力队对棒次做出巨大调整,苏炳添、谢震业分别跑第一棒、最终一棒,许周政、吴智强分别跑其次棒、第三棒。预赛跑出37秒79,打破了全国纪录,但谢震业决赛前受伤,最终一棒被迫换成别舸,中国队最终获得第6名。

20__年、20__年、20__年,中国男子接力队接连闯进世界大赛接力决赛,却一再无缘奖牌。

如今,中国男子接力队最终有望圆梦,庆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8

3人航天员小组中,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汤洪波是湘潭县人,他也成为湖南“飞天”第一人。

“我喜爱听飞机起飞的时候发动机发出那种轰鸣声,也喜爱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面钻来钻去,这种直插云霄的感觉,感觉很满意。”汤洪波说。

当年从航校毕业后,汤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在新疆,经过8年的飞行训练后,他凭借精彩的成果,成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__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汤洪波成为我国其次批预备航天员。

进入航天员大队后,他始终坚持各种训练,为飞行做预备。

现在汤洪波办公室里最醒目的位置,还摆放着他当空军飞行员时戴的头盔,它记载着汤洪波曾是一名优秀空军飞行员的经受。转做航天员的这些年,汤洪波虽然没有飞,却在时刻预备着。其间,汤洪波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坐转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训练,等等。每次,他都咬牙坚持,努力去克服,最终通过了一项项训练。

他始终坚信,这是他厚积薄发为空间站建设作贡献,贡献自己力气的时候。

20__年6月17日,机会最终来了。历经11年磨砺,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的汤洪波,带着他的飞天幻想,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奔向苍穹。

6月18日7点20分,通过视频画面可以看到,天和舱内有几个包裹已经从原来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来,呈飘浮状态,航天员汤洪波手持一把电动螺丝刀,在拧螺丝;在他旁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相互协作进行工作。

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从开舱门到航天员回到核心舱,一共用时6小时47分钟,远长于第一次在20__年实施的出舱活动时间。3名航天员有明确分工。

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帮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

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

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看,更能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沟通。

通过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力量、应急力量都能够得到有效验证,特殊是在舱外进行长时间工作,人与装备的结合为后续航天员对空间站进行维护供应了珍贵阅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19

有许多人,会对始终如一的爱情布满憧憬。然而现实残酷,有太多的变故,导致一对又一对深爱的情侣,各奔天际。苏炳添就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爱情。苏炳添在学校的时候,就暗恋同班的班花:林艳芳。那时候林艳芳长得极其美丽,苏炳添却瘦瘦小小的,学习成果也是倒数,林艳芳看不上他。上了学校,苏炳添始终不改对林艳芳的执着,每天都要缠着她。突然有一天,苏炳添转学去了体校,没有人再给林艳芳上课扔小纸条,给她讲无聊的笑话。林艳芳觉得很孤独     ,很惦念苏炳添,所以答应了他的追求。

后来苏炳添起早贪黑训练短跑,林艳芳也要为了升学而努力,两人只能通过书信沟通。有时候,相见不如怀念,两人从书信到手机,始终对彼此忠贞不渝。苏炳添也是个内敛的人,从市冠军到省冠军,到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苏炳添始终如一,对林艳芳喜爱不已。苏炳添除了训练,每天向林艳芳汇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给了她许多安全感。林艳芳则成了苏炳添背后的女人,尽管许多时候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

20__年,苏炳添26岁,却和林艳芳已经相恋16年。他们最终也结束了十几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的殿堂。

20__年,林艳芳产子,苏炳添却由于竞赛,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林艳芳没有怪他,反而理解他的辛苦。

几十年的理解和坚持,也正是他们修成正果的关键。亦如苏炳添在赛场上的坚持,才使得他制造历史。

苏炳添是中国人的傲慢,由于他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谦逊和持之以恒。

这是苏炳添展现给世界的,也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20

得知自己获得“七一勋章”,吴天一不禁想起15年前的那一天:20__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让他感到无比欣慰。

作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高原生理专家组组长,吴天一曾数次带队奔波于青藏铁路沿线,讨论确定了一整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推动工程全线配置了17个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5年里,14万人的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连续高强度作业,没有一人因高原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14万人,当时人手一本高原病防护手册。手册上“吴天一”的名字,如同“生命的爱护神”。

20__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年逾古稀的吴天一请缨带领医疗队直奔灾区,奋战了整整7天。

扎根高原、悬壶济世,吴天一并未独行——1958年,他和同为医生的妻子携手奔赴青海,这一待已是六十三载。在二老的以身作则、家风熏陶下,女儿、外孙选择在西宁扎下了根,一家三代四人都在高原上从医。

今年春天,吴天一欣然应邀到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了开学第一课。面对台下“00后”学子们的青春面庞,这位“80后”老人坚持站着讲演。讲稿是他自己写的,结束语为:“青藏人民正绽开双臂迎接你,你的事业就在这里。”

这句对孩子们的殷殷寄语,在吴天一心头,回响了一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21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名单出炉,“人民楷模”、“时代楷模”朱彦夫当选。朱彦夫由于身体缘由未能到场,朱彦夫四女儿朱向欣代父亲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

“能登上领奖台,我非常荣光,但也觉得特别有压力,我们作为晚辈,向父亲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接过父亲的奖杯之后,朱向欣既倍感荣耀,又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作为朱彦夫的四女儿,朱向欣说自己继承了父亲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

在朱向欣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父亲主动腾出自家的一间屋子,买了200多本书,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当时识字的人很少,所以能来图书室的人并不多。治标要治本,为了关心村民读书认字,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夜校,教村民们识字,每天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来回家和夜校。作为老师的朱彦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给村民们上课。夜校的开办,转变了张家泉村许多人的命运,也培育出了村里的会计和文书人员等中坚力气。

朱向欣长大后也读了师范专业,毕业后在沂源县试验学校做了一名人民老师。“我也把同学当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气去教书育人。”朱向欣始终在老师的岗位上悄悄耕耘,20__年,她获得了“沂源最美老师”的称号。

朱向欣到现在依旧记得小时候,每每天还没亮就听到父亲用假肢走路“嘎达嘎达”的声音。“当然,我也从来没觉得父亲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朱向欣看来,朱家人从没觉得父亲是一个残疾人,电缆、垒墙头、拾地瓜干他都能干,一些体力活他都干,甚至比母亲和家里其他成员干的都多。

朱彦夫精神始终指引着朱家的晚辈。在朱向欣眼中,父亲是一位独立自强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朱向欣会想到父亲的事迹。父亲能没手没脚的状况下,做了25年的村支书,为村里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他还能写出《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那我没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亲就是我的榜样。”说起这些时,朱向欣的语调铿锵又有力。

残而不废,朱家人认为这是对朱彦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彦夫的人生,是从挑战“不行能”、突破“不行能”中走过来的,他不仅把常人眼中的一个个“不行能”,变成了一个个可能”,而且制造了一个个常人做不到的奇迹。“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职工作,把父亲的事迹传承下去。”朱向欣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22

TVB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大获胜利,陈贝儿居功至伟。陈贝儿的胜利离不开“真诚”二字。

她的真诚自始至终贯穿着《无穷之路》的拍摄前前后后。在拍摄之前半年,陈贝儿自掏腰包,请了老师帮自己恶补一般话。期间还加强熬炼身体,为应对日后的拍摄储备体能。为了更了解采访对象,特意花时间看完了23集电视剧《山海情》,为的是为日后采访《山海情》的原型谢兴昌作资料上的收集。

陈贝儿说:“人与人之间贵在真诚,我没把采访当成一件工作,而是打心底里想知道他们的想法。”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23

顾诵芬是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他组织攻克了一系列航空关键核心技术,主持建立了我国飞机设计体系,主持研制的型号开创了我国歼击机从无到有的历史,牵引并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培育了大批院士、专家等领军人才,极大地支撑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型号研制。

顾诵芬是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他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歼8Ⅱ飞机气动布局设计,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讨论、设计基础手段建设进展。

1930年2月4日,顾诵芬诞生于江苏苏州。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那时的飞机轰炸声成了顾诵芬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声音。日本飞机频繁在头顶上空回旋,炸弹爆炸震得家里的玻璃窗都发颤。经受过这样的日子,顾诵芬说:“没有航空的话,我们国家将来还得受人欺侮,我以后想造飞机。”就这样,报国的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

顾诵芬10岁生日时,叔叔顾廷鹏买了架航模飞机送他,他视若珍宝。父亲见他这样喜爱航模,便也买了一架给他。最初的航空幻想,便从小小的航模上诞生。此后,他先后求学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交通高校航空工程系。

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要被动挨打,航空武器装备是现代战斗的首战装备、决胜装备。建立独立完整并能与西方列强比肩的航空工业,是中国近代以来很多仁人志士的夙愿。1951年,顾诵芬毕业后安排到航空工业局。当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难时刻,党中央做出重大打算,国家拿出“60亿斤小米”建设航空工业,航空工业局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困难起步。这一年,21岁的顾诵芬便将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航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于1956年成立,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担当气动组组长,在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等开拓者的领导下,开启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征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2023篇24

耄耋之年的杨振宁站着讲完了自己关于冷原子的新发觉。工作人员担忧他站久了腿会颤抖,懊悔未能预备一把椅子。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学者因事提前离会,而杨振宁始终坚持听完19日的最终一场报告,并即兴发言,与人共享了自己在治学上“最近几年渐渐想通了”的困惑。人们原本猜想,他做完自己的报告就会离开。

在做完报告被主持人请下台之前,杨振宁还主动询问听众有无疑问。会议间歇,年轻的同学过来请教,他也急躁解答。

“许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葛墨林说,杨振宁是位敬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

比杨振宁年轻19岁的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向同行感慨,每次自己不想多干,觉得可以休息一会儿的时候,跟杨先生谈过以后,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影响着自己,还得好好干。

顶尖的试验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朱经武形容,杨先生属于“天生有仙骨”。国外有人称杨振宁为20世纪最宏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有人说他在物理上是“建设性的革命家”,朱经武则以物理理论的“炼丹专家”来形容他,认为他就像拥有点金术。

“杨先生对物理的喜爱、热忱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说他是富有罗曼蒂克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有一种许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朱经武说。

朱经武说,人们常将物理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天到晚听人家讲而自己不讲,然后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种是不停地讲话,让人家知道自己多么宏大。杨振宁是第三种,他会仔细听别人讲,还给别人提看法。

葛墨林说,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