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1页
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2页
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3页
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4页
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页中医基础理论

张敬文副教授

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页第二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页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

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中医思维方法特点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页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一、精气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普通泛指气,是一个充塞宇宙之中无形而运动不息极细微物质,是组成宇宙万物本原;在某种情况下专指气中精粹部分,是组成人类本原。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页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二、精气学说基本内容

1)精气是组成宇宙本原

2)精气处于不停运动改变之中气机与气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络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管子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认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6页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三、关于古代气根源论1)宇宙物质性——万物起源于气2)万物特征——万物是形与气统一体3)物质世界运动改变——气化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7页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1)宇宙物质性——万物起源于气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8页1)宇宙物质性

——万物起源于气《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9页1)、宇宙物质性

——万物起源于气(1)道、无极、太虚(2)太一、太极、元气(3)阴阳、二仪、二(4)三、四象(5)八卦、万物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0页(1)道儒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生生不已。”道家:“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1页(1)道

道是宇宙自然中一个客观不生不灭物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际无涯,遍布整个宇宙,它能够化生“一”这种物质层次,

——进而生发宇宙万物。

——它贯通于宇宙各个物质层次。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2页1)、宇宙物质性

——万物起源于气(1)道、无极、太虚(2)太一、太极、元气(3)阴阳、二仪、二(3)三、四象(5)八卦、万物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3页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1)宇宙物质性——万物起源于气2)万物特征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4页2)万物特征

任何物质都是由有形实体和其周围无形气所组成。

万物是形和气统一体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5页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6页第一节:精气学说(气一元论)1)宇宙物质性——万物起源于气2)万物特征——万物是形与气统一体3)物质世界运动改变——气化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7页3)物质世界运动改变---气化(1).天地元气化成、化育万物。

《黄帝内经》: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即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万物改变动力是气“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改变由生也。”(2).物(包含人)本身之气改变。形式:开合、出入、聚散、化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8页四、道-气根源论科学内涵气指存在宇宙之中不停运动且无形可见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共同组成本原

道→气→阴阳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19页卡普拉《物理学之道》:“中国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当代物理学新理论发展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道’暗示着‘场’概念,‘气’概念与量子‘场’概念也有惊人类似”。道=气=“宇宙统一场”?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0页

统一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类型媒介粒子强度作用距离强相互作用胶子和光子1短〔~10(-15)m〕电磁相互作用光子10〔-2〕长弱相互作用中间玻色子10〔-13〕短〔~10(-18)m〕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引力子10〔-38〕长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1页“气”本原论对中医理论影响

(1)对中医整体观形成影响

-----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基石(2)对中医精气学说形成影响

-----人体之精气

(3)对中医养生康复学影响-----人有三宝精气神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2页第二节:阴阳学说概念:是研究阴阳内涵及其运动改变规律,并用以阐述事物发生、发展和改变规律古代哲学理论。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3页一、阴阳基本概念(一)阴阳概念(二)阴阳概念源流(三)阴阳属性归类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4页(一)阴阳概念是对自然界一些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概括。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事物,如:天—地阴阳概念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相互对立两个方面,如:内—外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5页(二)阴阳概念源流最初是指日光向背。后引申为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对立相反属性概括。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6页(三)阴阳属性归类1、归类标准:(1)标准: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2)推演:凡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功效、兴奋属阳。相对静止、内守、下降、严寒、晦暗、物质、抑制属阴。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7页2、归类特点:(1)归类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络又属性相反。(2)阴阳属性绝对性(要求性)。(三)阴阳属性归类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8页(三)阴阳属性归类(3)阴阳属性相对性。

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一样,阴阳属性也可改变。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29页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二)阴阳互根互用(三)阴阳交感互藏(四)阴阳消长平衡(五)阴阳相互转化(六)阴阳自和与平衡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0页(一)阴阳对立制约1、涵义:指属性相反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如:寒与热,水与火。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1页(二)阴阳互根互用互根: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无上就无所谓下;无左就无所谓右。互用:阴阳双方含有相互资生、促进、助长关系。如:气能生精,精能化气。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2页(三)阴阳交感互藏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发生作用过程。如: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从而化生万物。互藏:相互对立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水火中阴阳互藏。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3页(三)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而是一直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运动改变中。(1)互为消长如:四季改变由冬至夏,寒↓热↑——“阴消阳长”;由夏至冬,热↓寒↑——“阳消阴长”(2)皆消皆长如:气血关系气盛则血旺;气虚则血少。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4页(五)阴阳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阴阳双方可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如:昼夜中,阴阳转化:昼→夜→昼→夜阳→阴→阳→阴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5页(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能力和趋势。生理--自我协调病理--自我恢复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6页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人体组织结构阳背腑体表上部外侧阴腹脏体内下部内侧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7页(二)概括人体生理功效人体生理功效阳功效气兴奋阴物质血抑制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8页(三)说明人体病理改变寒热病证病理总纲:(1)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2)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39页(3)阴阳互损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0页

1.分析四诊资料

色泽分阴阳

气息分阴阳

动静喜恶分阴阳

脉象分阴阳

2.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如:寒证——阴盛面白,脉迟——阴证热证——阳盛面红,脉数——阳证

(四)指导疾病诊疗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1页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基本标准。1.指导养生养生目标:一是延年,二是防病。养生标准:“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养”。2.确定治疗标准阴阳偏盛治疗标准: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阴阳偏衰治疗标准: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阳互损治疗标准:阴阳双补(五)指导疾病防治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2页阴平阳秘——阴阳失调——调平阴阳

(生理)

(病理)

(治疗)比如:热病(阳盛)用寒凉药(阴药)寒病(阴盛)用温热药(阳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3页3.分析和归纳药品性能

四气:寒,凉→阴温,热→阳。

五味:酸、苦、甘、辛、咸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将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阳沉,降→阴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4页思索题1.什么是阴阳?阴阳最初含义是什么?2.什么是阴阳学说?包含哪些内容?3.阴阳属性归类标准是什么?4.何谓阴阳对立制约?5.何谓阴阳互根互用?6.何谓阴阳消长?试举例。7.寒热病证病理总纲是什么?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5页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一)五行概念(二)五行概念源流(三)五行学说概念(四)五行特征(五)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6页(一)五行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运动改变。五行:指这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改变。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7页(二)五行概念源流1、最初与“五方”相关,形整天之五行。2、后形成“五材”,即地之五行。3、《尚书》首先提出“五行”,并对其特征进行概括。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8页(三)五行学说概念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事物发展改变,都是五种物质不停运动和相互作用结果。五行学说经过“取象比类”、“推演络绎”法,用五种物质特点,概括事物属性。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49页(四)五行特征五行特点性质木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炎上温热、升腾、向上。土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水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闭藏。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0页(五)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时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角平旦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徵日中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舌脉喜汗笑宫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商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鼻皮悲涕哭羽夜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恐唾呻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1页二、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二)五行相克(三)五行相乘(四)五行相侮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2页五行生克关系(一)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含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

金土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3页(二)五行相克(又称相胜):是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含有抑制、约束、减弱等作用。木

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4页(三)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异常改变,又称倍克。(乘——乘虚侵袭)木火金水土五行相乘(相克太过)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5页(四)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异常改变。又称反克。(侮——欺侮,恃强凌弱)五行相侮(反向相克)木火金水土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6页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一、说明人体生理功效木(肝)火(心)(肺)金(肾)水土(脾)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7页二、解释五脏病理传变1、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木(肝)火金(肾)水土例:肾病及肝,母病及子肝肾精血不足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8页2、子病及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木(肝)火金(肾)水土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肝肾阴虚新版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9页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木(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