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模板_第1页
劝学教案模板_第2页
劝学教案模板_第3页
劝学教案模板_第4页
劝学教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教案模板【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熟悉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把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方论证和论证方法敏捷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方,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提醒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把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解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索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把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留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比解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其次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讨论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但凡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比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觉学生不懂的问题,进展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行以已。(已,停顿,学习不行以停顿,不行以放松,不行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提醒了题旨。

第2段,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方,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转变自己。)

(2)木直中(符合)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符合)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进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才智,提高品德修养。)

正由于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行以已”。

第3段: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方,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比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比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晰)。(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方,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利用学得的学问和本事,擅长利用外界条件弥补自身的缺乏,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由于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行以已”,不行放松。

第4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需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得意(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育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比照,说明学习必需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比照,朽木与金石比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专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专心躁(急躁不专)也。(蚓蟹比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终归结到“专心一”。层层递进,说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行以已”,不行松散,不行半途而废。

7.稳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劝学教案模板2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

2.把握并积存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把握本文消失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别文言句式。

(二)力量目标

学习本文比方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力量。

(三)德育目标

明确熟悉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积存”“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方的含义以及比方与比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识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会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闻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终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汲取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实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概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订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把握状况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行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行以已”,以下要依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状况。第四段,应留意一组一组的比照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争论、分析全文的思路构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争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行以已”。就是学习不行以停顿,不行以放松,不行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行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绽开论述:在其次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行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异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行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意积存、持之以恒、用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顿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胜利,从而证明“学不行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索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构造

组内争论,全班沟通,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别句式。

其次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学问

在学生预习的根底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工程,小组内相互沟通、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别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结合“思索和练习”二)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结合“思索和练习”二)

B.特别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留意点)

(l)推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组织学生争论以下问题(小组争论,小组推举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沟通)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行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由于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顿;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顿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方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方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方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方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方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才智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方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答复)

点拨:这个比方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方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由于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由于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缺乏。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存,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其次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方的有关学问,明确比方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纳大量的比方进展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方,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详细、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简单承受。比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一样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状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亮的对比,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方,单说比方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索,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方,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方,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方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敏捷,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其次、三段是先行论证,最终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敏捷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概充足,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过失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谈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实的唯物主义理论为根底,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日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表达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爽、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浅显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方之中,运用比方时手法又极其敏捷自然,生动鲜亮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行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白的比方,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索,承受所说的深刻道理。全部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以《劝学》为话题,结合当前实际,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600字以上。

劝学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积存肯定的文言文学问,培育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熟悉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存肯定的文言文学问,培育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信任同学们也都了解许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展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闻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终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汲取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实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概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教师,他成认儒家的根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谈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行以已”。已就是停顿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日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日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其次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推断句,“者……也……”推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方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学习可以转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受,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根底学问,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连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受,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根底学问,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日我们连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根据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其次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构造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构造”,是一个名词性构造。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构造,“使……锋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2、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同学们思索,在这一段中讲到了学习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运用的论证手法又是什么呢?

明确:比方论证。

登高博见;臂见者远;声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

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缺乏。

总结(和“人”联系到一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同学们将自己在第三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明确:风雨兴焉。“焉”释为“这里、此处”。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而”是一个表承接的连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方法”。

锲而舍之。“锲”意为“雕刻”。“而”是一个表假设的连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为名作动,“向上”、“向下”义。

专心一也。“用”意为“由于、由于”。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的连词。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特别句式,推断句。

4、这一段阐述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有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用的是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呢?

明确:

比方论证、比照论证。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大海——贵在积存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蚓专心一也,蟹专心躁也。——用心致志

三、总结:

课文运用比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