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_第1页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_第2页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_第3页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_第4页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在者实际的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为大家的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欢迎。1、课本原文课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二、教学重难点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展示资料,提供所得学生提供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2、解决生字词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水:澹澹山岛:竦峙洪波: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星汉灿烂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明确:“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五)课堂小结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六)布置作业1、背诵《观沧海》。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观沧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二、知人论诗问:对于曹操,同学们知道与他有关的哪些呢?预设:望梅止渴、奸雄、枭雄......(一)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二)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拟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一)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两遍;(二)请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并再读;(三)介绍创作背景,推出朗读所带情感;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喜悦、踌躇满志、信心满满......)(四)播放录音,全班齐读。四、分析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读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些什么呢?)(一)题目:《观沧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还看到什么呢?)(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当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五)“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1、“假设”,“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2、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3、互文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局部相互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本句理解为“日月星汉,假设出其中(其里)”。互文的修辞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作用。(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五、体会诗人情感看到草木茂盛、山岛高耸、海浪澎湃,由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传达出的是作者自己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六、诗歌艺术特色(一)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A、“水何澹澹”,B、“山岛竦峙”。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作用: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A、“水何澹澹”,“洪波涌起”;B、“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以上A属于()描写,B属于()描写作用:使描写对象更有趣味,内涵丰富。七、《观沧海》译读1、请同学同桌讨论,试着将《观沧海》译为现代诗;2、展示范例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