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概论课件 第二讲-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理论基础2015研_第1页
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概论课件 第二讲-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理论基础2015研_第2页
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概论课件 第二讲-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理论基础2015研_第3页
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概论课件 第二讲-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理论基础2015研_第4页
生物体内药物分析概论课件 第二讲-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理论基础2015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体内药物分析选论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教研室范国荣guorfan@BiopharmaceuticalAnalysis

DrugFateinBiobody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生物体内药物分析的理论基础:

药物的体内过程、存在状态与代谢特征一、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概述二、药物的体内吸收及其影响因素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存在状态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一、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概述(一)药物体内过程(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Excretion)。ADME药代动力学研究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等动态过程,需要研究血药/组织浓度-时间曲线的变化,探讨药物分布与药理作用的关系。1,2–Stability+Solubility3–Passive+ActiveTrans.4–Pgpefflux+CYP3A45-Hepaticfirstpasseffect一、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概述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一、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概述药物的体内过程决定药物的血液浓度和靶部位的浓度,进而影响疗效。

1.药物的吸收过程决定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量);2.分布过程影响药物是否能及时到达与疾病相关的组织和器官;3.代谢与排泄过程关系到药物在体内存在的时间。(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模型

1.房室模型(compartmentmodel)2.生理模型(physiologicmodel)3.非房室模型(non-compartmentmodel)房室模型即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房室的划分与机体器官、组织的血流量、膜的通透性、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房室模型所指的房室不是解剖学上分隔体液的房室,而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一、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概述DKaKDD一房室模型DKaK或K10DD二房室模型DK12K21中央室周边室房室模型:1.房室的相对性2.房室的客观性3.房室的时间性4.房室的抽象性一、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概述生理模型1.生理室代替房室2.研究药物的靶分布与靶作用非房室模型:采用统计矩分析

要求药物体内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零阶矩AUC∫cdt

一阶矩MRT∫tcdt

=AUMC/AUC二阶矩VRT∫t2cdt

一、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概述非房室模型:采用统计矩分析药动学参数计算t1/2

=

0.693MRTiv

Ke

=1/MRTivMAT=MRTim−MRTiv

Ka=1/MAT

t1/2

=

0.693MAT利用血管外给药和静脉注射给药的MRT差MAT计算吸收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1.生物半衰期t1/22.平均驻留时间MRT3.表观分布容积Vd4.体内总清除率Cl5.达峰时间tmax、峰浓度Cmax6.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7.生物利用度F%二、药物的体内吸收及其影响因素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2、载体转运(carriertransport)二、药物的体内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被动转运

(Passivetransport)

1

概念: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扩散物理机制

以浓度梯度作为动力

2

特点:a.高到低浓度

b.不耗能

c.不需要载体

d.无饱和限速

e.无竞争抑制

药物大多数是以此方式进行转运---单纯扩散被动转运扩散速度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膜两侧的浓度梯度药物的性质滤过膜孔过滤(filtrationthroughpores)

示例:药物通过肾小球膜简单扩散

(simplediffusion)

示例:巴比妥类药物a.脂溶性:脂溶性大易通过细胞膜b.分子量:小分子药物易通过细胞膜c.解离度:药物的极性高,则解离度大,脂溶性小,离子化的形式不易通过细胞膜。二、药物的体内吸收及其影响因素2、载体转运特殊转运(specializedtransport)

载体中介(basedoncarrier)

形式: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胞饮(pinocytosis)主动转运特点

1.逆浓度差

2.消耗能量

3.需要载体

4.饱和限速

5.竞争抑制示例:少数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的吸收是靠细胞中的载体主动转运而吸收的,这一主动转运机制对药物在体内分布及肾排泄关系密切。主动转运可使药物集中在某一器官或组织易化扩散特点膜上载体对药物具有特异选择性;药物转运是顺浓度梯度进行;不消耗细胞能量;转运系统可被某些物质抑制或竞争;在药物浓度较高时,可出现饱和现象。

示例:葡萄糖、维生素B12通过胃肠黏膜的的吸收属易化扩散过程。二、药物的体内吸收及其影响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生理环境(2)给药途径(3)药物性质(4)相互作用生理环境—体液因素:胃液的pH约1.0左右,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食后pH可上升到3.0-5.0左右。小肠的pH较胃液高得多,通常为5-7,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大肠粘膜分泌的肠液的pH更高,约为8.3-8.4。由于pHa>3.0的酸及pHa<7.8的碱很容易吸收,肠吸收表面微环境中的“实际pH”约为5.3,比一般认为的肠腔pH要低。细胞膜弱酸性药物弱碱性药物pH高pH低非解离型解离型非解离型解离型--------++++++++阿司匹林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效果最好入血最快小肠中吸收缓慢入血较慢pH

1~3pH

5~7提示:药物多是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其离子化程度受其pKa及其所在溶液的pH而定,这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和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

当pKa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10pH-pKa(弱酸性)

解离型非解离型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iontrapping)。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要在小肠吸收。

pKa小于4的弱碱性药物如安定(pKa=3.3)及pKa大于7.5的弱酸性药物如异戊巴比妥(pKa=7.9)在胃肠道pH范围内基本都是非离子型,吸收都快而完全。生理环境—机体因素胃排空肠吸收首过效应时间节律食物的影响生理环境—胃排空

一般地,延缓胃排空有利于碱性药物在胃中溶解,促进其肠道吸收。

注意:普鲁本辛与对乙酰氨基酚合用,普鲁本辛延缓胃排空,使对乙酰氨基酚吸收减慢,显效时间推迟。生理环境—胃排空胃排空半衰期与乙酰氨基酚峰浓度的相关关系生理环境—肠吸收肠蠕动增加可促进固体制剂的崩解和溶解,并进一步帮助溶解的药物与肠粘膜表面的接触,增加药物吸收。对于溶解度小或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肠蠕动加快缩短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减少吸收。生理环境—肠吸收生理环境—首过效应

胃、小肠、大肠、肝门静脉,药物由肝门静脉,进入肝继而进入体循环。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粘膜中的酶代谢及肝脏代谢,即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firstpasseffect)。药物口服吸收过程的首过效应代谢

代谢粪

作用部位检测部位

肠壁

门静脉

生理环境—时间节律药物吸收过程的时间节律主要表现在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上。

生理环境—时间节律生理环境—时间节律生理环境—时间节律原因1.胃液的pH及胃液分泌量2.胃排空和肠蠕动3.药物的脂溶性与水溶性4.吸收部位的血流量

给药途径胃肠道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小肠内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是主要吸收部位。

给药途径

胃肠道给药

多数药物口服虽然方便有效,但其缺点是吸收较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在胃肠破坏的、对胃刺激大的、首过效应多的药物,也不适用于昏迷及婴儿等不能口服的病人。

舌下及直肠给药虽可避免首过效应,吸收也较迅速,但吸收不规则,也较少应用。注射给药

1、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2、肌肉注射及皮下注射药物也可使药物全部吸收,一般较口服快。

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循环,局部热敷或按摩可加速吸收;注射液中加入少量收缩血管药则可延长药物的局部作用。注射给药

3、动脉注射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例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以治疗心肌梗塞。4、注射给药还可将药物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如局部麻醉。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注射>吸入给药>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药物方面分子量小的(200D以下),脂溶性大的(油水分布系数大的),极性小的(不易离子化的)药物较易通过。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①胃肠道pH的改变,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和吸收率。例如,应用抗酸药后,提高了胃肠道的pH,此时如果同服弱酸性的药物,由于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部分增多,故吸收减少。

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②改变胃排空或肠蠕动速度的药物能影响其他口服药的吸收。例如吗丁啉加速胃的排空,从而可使某些药物的吸收减少。

③有些药物同服时可互相结合而妨碍吸收。例如钙盐可与四环素类形成难吸收的络合物。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存在状态影响药物体内分布与存在状态的主要因素1.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2.血流量与膜通透性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4.体内特殊屏障5.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体内分布过程血浆吸收分布组织血浆蛋白药物分子结合型药物游离型药物药物+受体起效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起药理作用1.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药物的pKa及体液pH是决定药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约7.4),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略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略高。

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及尿液可使脑细胞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加速从尿排泄,是重要救治措施之一。2.血流量与膜通透性器官心脏血流输出量(ml/min)血流灌注速率(每毫升组织ml/min)1.肾上腺0.21.22.血液100—3.骨骼50.024.脑140.55.脂肪40.036.心脏40.67.肾2248.肝270.89.肺1001010.肌肉(非运动时)150.02511.皮肤(寒冷气候)60.0412.脾1.50.413.甲状腺12.4标准体重(70kg)人体不同组织的血流灌注速率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

酸性药物多与白蛋白结合碱性药物多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少数药物与球蛋白结合[DP][PT]KD+[D][D]可逆性,结合量与D、PT和KD有关可饱和性DP活性暂时消失分子变大,不能通过细胞膜非特异性和竞争性DD+PDP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

如某药结合率达99%,当被另药置换而下降1%时,则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在理论上将增加100%,可能导致中毒。药物也可能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例如磺胺与血浆蛋白结合置换出体内的胆红素,在新生儿可能导致核黄疸症。

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或变质(如尿毒症)时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也容易发生毒性反应。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方法1.平衡透析法2.超滤法3.超速离心法4.凝胶过滤法5.光谱技术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血浆透析袋含有被测药物的透析液

(pH7.4缓冲液)平衡透析法示意图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超滤法示意图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凝胶过滤法示意图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差示光谱技术检测硫喷妥(0.1mmol/L)与牛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测定方法蛋白结合率(Mean±SD,%)平衡透析法82.33±0.17超滤法91.99±0.15超速离心法86.99±0.16凝胶过滤法92.60±0.26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药物组织分布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目的是达到体内药物的组织分布动态平衡。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药物血液循环脂肪组织骨骼毛发等血流量少的组织分布再分布3.药物与相关蛋白的结合如硫喷妥先在血流量大的脑组织中发挥麻醉效应,然后向脂肪等组织转移,效应很快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后血药浓度趋向稳定,分布达到平衡,但各组织中药物并不均等,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内浓度也不相等。这是由于药物与组织蛋白亲和力不同所致,这时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可以反映靶器官药物结合量多少。药物在靶器官浓度决定药物效应强弱,故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可以估算药物效应强度。4.体内特殊屏障

血脑屏障

脑是血流量较大的器官,但药物在脑组织浓度一般较低,这是由于血脑屏障所致。

在组织学上血脑屏障是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实际上能阻碍药物穿透的主要是前二者。

药物内皮细胞基底膜胶质细胞脑

治疗脑部感染可以选用极性低的脂溶性药物,例如磺胺药中的磺胺嘧啶。

为了减少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对于生物碱可将之季铵化以增加其极性,例如将阿托品季铵化变为甲基阿托品后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即不致发生中枢兴奋反应。4.体内特殊屏障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胎毛细血管内皮对药物转运的选择性

脂溶度、分子大小是主要影响因素(MW600易通过;>1000不能)母血pH=7.44;胎血pH=7.30。弱碱性药物在胎血内易离解胎盘有代谢(如氧化)药物的功能转运方式和其它细胞相同: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均能进入胎儿4.体内特殊屏障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母亲注射磺胺嘧啶2小时后才能与胎儿达到平衡。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在预期胎儿娩出前短时内注射镇静镇痛药,新生儿不致遭受影响。应该注意的是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胚胎循环,在妊娠期间应禁用对胎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4.体内特殊屏障5.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存在状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当药物合用时,它们可在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相互置换现象,结果是与蛋白结合部位结合力较高的药物可将另一种结合力较低的药物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置换出来,使后一种药物的游离型增多,因而药理活性也增强。强力结合药被置换药结果1.长效磺胺药、水杨酸类磺酰脲类降血糖药血糖过低2.香豆素类、保泰松香豆素抗凝血药凝血时间延长、出血3.保泰松、水杨酸类、苯妥英钠奎宁奎宁毒性增强4.乙胺嘧啶、速尿、磺胺类、水杨酸类甲氨喋呤甲氨喋呤毒性增强5.药物的相互作用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药物作为外来活性物质,机体首先要将之灭活,同时还要促其自体内消除。能大量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多是极性低的脂溶性药物,在排泄过程中易被再吸收,不易消除。

体内药物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而失去药理活性,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代谢与排泄统称为消除。药物I相代谢II相代谢无活性活性增加/降低毒性结合排泄药物结合排泄药物排泄亲脂亲水85%15%酯酶作用CYP3A4CYP2C19口服300mg负荷剂量:30min起效,5h抑制达80%,持续24h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500mg200mg105mg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N-羟基化

重排

CYP2E1N-乙酰基亚胺醌谷胱甘肽结合解毒对乙酰氨基酚服用不可过量,一般每天的量<2g排泄乙醇诱导CYP2E1活性产生大量毒性代谢物有毒药物代谢酶肝微粒体酶系CYP450同工酶CYP3ACYP2ECYP2DCYP2C……非微粒体酶系醇脱氢酶醛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单胺氧化酶……II相酶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糖基转移酶磺基转移酶甲基转移酶乙酰基转移酶谷胱甘肽S-S转移酶……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药物代谢的准确定义:是指药物在药物代谢酶作用下其药理活性发生变化(或减弱或增强)或改变其结构与理化性质的生物化学过程。药物代谢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第二步为结合反应。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第一相反应1.氧化反应主要由肝微粒体单加氧酶催化2.还原反应可能由微粒体NADPH-P450还原酶激活3.水解反应血清酯酶、芳香酯酶、糖苷酶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第二相反应1.结合反应硫酸、葡萄糖醛酸、氨基酸、醋酸2.甲基化反应S-腺苷蛋氨酸提供甲基3.乙酰化反应乙酰基转移至代谢物的伯胺上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药物代谢反应特点1.底物非专一性的生化反应保护机体不受外界毒素侵害反应速度保证药物发挥作用2.氧化过程占据主导地位氧化反应是动物机体的重要能源分子基本组成为低氧化态碳原子

CYP450为最具活性的药物代谢酶3.大部分代谢物的水溶性增强4.代谢反应的竞争性与序列性相结合5.药物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有局限性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药物代谢产生四方面结果:1.转化为无活性代谢物;2.无活性药物转化为有活性代谢物;3.活性药物转化为其它活性代谢物;4.产生有毒物质。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药物代谢酶(drugmetabolismenzyme)

简称药酶,是指参与药物和外来活性物质生物转化的酶系,但仅仅参与体内活性物质生物转化的酶系通常不包括其中范畴。

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故又简称肝药酶,现已分离出70余种。

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CYPs在人肝中的含量及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CYP1A2,CYP2A6,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CYP3A4参与了近90%药物的代谢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包括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和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其氧化还原的基本过程可描述为:(1)NADPH+氧化型细胞色素P450+H+→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NADP+(2)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O2→活性氧复合物(3)活性氧复合物+药物底物→氧化型药物+氧化型细胞色素P450+H2O即:NADPH+O2+药物底物+H+→NADP++氧化药物+H2O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450超家族

线粒体P-450:肾上腺皮质细胞线粒体中表达,主要参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微粒体P-450: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膜,参与药物氧化代谢微粒体-线粒体P-450:参与重要生理功能内源性物质的生物合成与代谢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非细胞色素P-450酶类

1.丁酰基胆碱酯酶(BChE)(众多酯类前药需要其代谢成活性代谢物,如达比加群酯,贝诺酯……)

曾用名:乙酰基胆碱酯酶、血清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非特异性胆碱酯酶

BChE是第一个被发现有遗传多态性的药物代谢酶异常BChE(Asp70→Gly)←(209A→G)2.N-乙酰基转移酶两种亚型

NAT1:遗传多态性,特异性底物主要为对氨基水杨酸和对氨基苯甲酸

NAT2:遗传多态性,非诱导酶,特异性底物为异烟肼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非细胞色素P-450酶类

3.甲基转移酶类活性受遗传基因调控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催化芳香巯基化合物S-甲基化反应巯甲基转移酶:催化脂肪族巯基化合物S-甲基化反应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递质及单胺药物代谢的重要途径组胺N-甲基转移酶:组织胺及类似物体内N-甲基化反应4.酚磺酰基转移酶:酚类化合物的磺化反应热稳定型:简单酚类化合物的磺化反应热不稳定型:多巴胺等单胺类的磺化反应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非细胞色素P-450酶类

5.谷胱甘肽S-转移酶:遗传缺陷与肿瘤疾病有关,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亲电子化合物结合反应的多功能酶系6.乙醇脱氢酶:肝内乙醇氧化成乙醛中国人乙醇氧化速率较白种人高,女性表现为比男性有一个较高的血乙醇浓度7.人血清对氧磷酶与芳香酯酶水解苯乙酯、有机磷酸酯、芳香羧酸酯类和氨基甲酯类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促作用:有些药物可诱导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增加,从而使其他药物或诱导剂本身的代谢大大加速,导致药效减弱。

例如,苯巴比妥可导致双香豆素,皮质激素等药物作用减弱。

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附表1酶促作用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酶促药物使代谢加快,作用减弱的药物1.巴比妥类香豆素类、糖皮质激素、洋地黄毒苷、苯妥英钠、睾丸素、孕酮、灰黄霉素2.苯妥英钠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香豆素类、口服避孕药3.乙醇苯妥英钠、华法林、甲苯磺丁脲、氨基比林4.灰黄霉素、水合氯醛香豆素类5.保泰松氢化可的松、氨基比林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CYP450酶诱导的规律:1.大多数诱导剂能诱导一种以上的P-450酶2.除诱导P-450酶外,大多数诱导剂尚能诱导一些非P-450酶(如Ⅱ相酶)3.能促进自身代谢(自身诱导酶)4.能促进几种药物的酶促代谢5.能诱导几种哺乳类和一些非哺乳类动物的药酶6.能诱导多种组织细胞中的药物代谢酶7.能促进所诱导P-450酶的基因转录与表达的速率或效率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酶抑作用:有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从而使许多其他药物的代谢大大减慢,导致药效增强,并有可能引起中毒。

例如:异烟肼、氯霉素、香豆素类均能抑制苯妥英钠的代谢,合并应用时,如不适当减小苯妥英钠的剂量,即可能引起中毒。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附表2酶抑作用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酶抑药使代谢降低,作用增强的药物1.氯霉素苯妥英钠、甲苯丁脲、氯磺丙脲等降血糖药、香豆素类抗血药2.西咪替丁华法林、安定、氯氮卓等苯二氮卓类(氯硝安定、去甲羟基安定除外),氨基比林,茶碱3.酚噻嗪衍生物茶碱4.红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5.利他林双香豆素类、苯妥英钠、巴比妥类6.异烟肼苯妥英钠(慢乙酰化型)7.对氨水杨酸异烟肼、苯妥英钠8.香豆素类苯妥英钠、甲苯磺丁脲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

药物代谢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关问题

体外方法

分析手段四、药物的体内代谢特征药物代谢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试验动物:种属差异、药酶活性、血流速度、代谢途径给药方式:口服、静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