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植物叶部病害与防治第一页,共36页。了解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的种类。掌握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的诊断方法、症状特点、病原类型和发病规律。能够制定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案。第二页,共36页。归纳起来有5种类型,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煤污病、叶斑病、炭疽病、叶畸形、病毒病等。第三页,共36页。叶部病害常引起叶片斑斑点点,支离破碎,甚至提前落叶,削弱树势,对园林的景观效果影响很大。第四页,共36页。白粉病类:月季白粉病、黄栌白粉病、瓜叶菊白粉病、凤仙花白粉病、紫薇白粉病等;锈病类:玫瑰锈病、桧柏-梨锈病、桧柏-海棠锈病、白毛杨锈病、桃褐锈病、圆柏胶锈病、早熟禾锈病等;叶斑病类:月季黑斑病、大叶黄杨叶斑病、香石竹叶斑病、芍药褐斑病、菊花褐斑病、银杏叶斑病、连翘褐斑病、鸡冠花褐斑病等。第五页,共36页。1、分布与危害该病危害月季、蔷薇、玫瑰、白玉堂等花卉,是园林植物的一种严重病害,全国范围均有发生,轻者影响寄主生长和观赏效果,重者导致植株矮小或死亡。2、症状此病为害嫩叶、新梢、花蕾、花梗、茎等,被害部位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同时枝梢弯曲,叶片皱缩畸形或卷曲。严重时叶片萎缩干枯,花小而少,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
第六页,共36页。3、病原为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的蔷薇单囊壳菌。4、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枯枝落叶上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18--25℃。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侵染。一年当中的5-6月份及9-10月份发病严重。一般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病严重。第七页,共36页。第八页,共36页。1、分布与危害该病是我国大叶黄杨栽培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此外,月季、紫薇、牡丹、葡萄、丁香等也易发病,常引起叶色发黄,瘦弱,导致植株早衰,严重影响观赏效果。第九页,共36页。2、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病斑多分布于叶面,产生白粉霉斑。病害严重时,叶背和新梢也可发生,导致叶片皱缩畸形,新梢扭曲、萎缩停长,并引起落叶枯梢。发病初期,在叶片上散生许多白色圆形小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的大斑,甚至占据全部叶面。如将病斑表面白色粉层抹去,可在发病部位发现黄色圆斑。第十页,共36页。3、病原及发病规律引起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真菌属于子囊菌白粉菌目,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的芽内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翌年从春季至秋季均可发病,温暖而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第十一页,共36页。1.分布与危害黄栌白粉病是危害黄栌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北京、西安的黄栌发病最严重。受白粉病危害可导致叶片干枯或提早脱落;有的被白粉病覆盖后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叶色不正,不但使树势生长衰弱,而且导致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严重影响红叶的观赏。第十二页,共36页。2.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点,逐渐扩大成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秋末正常叶片变为红色时,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受白粉病危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病叶提早脱落,不仅影响树势,还严重影响观赏。病菌还侵染嫩梢。8月底9月初,在叶片的白粉中出现小颗粒状物,初为黄色,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变为嘿褐色,为病菌的繁殖体,即闭囊壳,内含供传播和侵染的大量孢子。第十三页,共36页。3.病原病原为真菌,漆树钩丝壳(Uncinulavericiferae),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病原为真菌,漆树钩丝壳(Uncinulavericiferae),闭囊壳球形,黑褐色,附属丝顶端卷曲如钩状;子囊卵形至椭圆形,内生子囊孢子5~8个;子囊孢子卵形至长圆形。分生孢子串生,柱形至桶形,无色,单胞。有性阶段闭囊壳为球形、黑褐色,直径112-126μ,附属丝顶端卷曲呈钩状,子囊袋状无以。内有子囊孢子5-8个,子囊孢子卵形无色。固小为18.7-23.7×9.5-12.6μ。园性阶段为粉孢属(Oidium),分生孢子圆柱形、串生、单孢无色。大小为26-32.5×10.4-14.3μ。第十四页,共36页。病菌以闭囊壳在病落叶和病枝上越冬.或以菌丝在病枝上越冬;翌年夏初闭囊壳吸水开裂放出子囊孢子,菌丝体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传染,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年病害的轻重,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在北京,6月底至7月初发病,8~9月份,为发病盛期;一般树冠下部叶片以及地面根际萌蘖小枝先发病,树势衰弱时病重。山沟处发病重,山瘠发病轻;阴坡重,阳坡轻;纯林病重,混交林病轻。阴雨多、湿度大时发病重。病害发生早晚和严重程度与7~8月降雨量有关。第十五页,共36页。黄栌白粉病由下而上发生。病斑首先出现在1米以下枝条的叶片上,之后逐渐向树冠蔓延。黄栌植株根部往往萌生许多分蘖,幼嫩组织多,下部叶片离越冬菌源最近。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生长在山顶的树比生长在窝风的山谷中的树发病轻;黄栌生长不良发病重;分蘖多的树发病重。第十六页,共36页。a、农业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2)在购入苗木时要严格剔除染病株,杜绝病源。(3)进行扩繁时,要剪取无病虫插枝或根蘖作为无性繁殖材料。(4)苗木出圃时,要进行施药防治,严防带病苗木传入新区。(5)轮作与非寄主花木轮作2至3年,以减少病源。(6)预防大棚内花木发病大棚育苗种植前,彻底清除棚内所有植物,清扫棚室,用药物熏烟等手段严格消毒。第十七页,共36页。b、药剂防治:(1)越冬期用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或涂枝干。注意,瓜叶菊等易受药害的花卉不能施用。地面喷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使用25克至30克,消灭越冬菌源。(2)生长期在发病前可喷保护剂,发病后宜喷内吸剂,根据发病症状,花木生长和气候情况及农药的特性,间隔5至20天施药一次,连施2至5次。一季花木,一种内吸剂只能施1至2次。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3)病害盛发时,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1000至1500倍液。传统药物因反复使用产生使病菌产生抗体,效果锐减,故提倡交替使用。另外也可用白酒(酒精含量35%)1000倍液,每3至6天喷一次,连续喷3至6次,冲洗叶片到无白粉为止。(4)种植在大棚、温室等保护地内的花木,除了喷上述各种药剂外,还可施熏烟剂和粉尘剂。种植前或结束后要进行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硫磺粉250克、木屑500克,均匀混合,分成10堆,用烧红的煤球或木炭点燃,不能用明火燃烧,关棚一昼夜。在熏蒸过程中要严防火灾。花木生长期熏烟易发生药害,应慎用。植物生长期在发病前用45%百菌清烟剂。第十八页,共36页。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第十九页,共36页。1.分布与危害玫瑰锈病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分布于北京、山东、河南、陕西、安徽、江苏、广东、云南、上海等省市。玫瑰锈病为玫瑰、月季的一种常见和危害严重的病害。受害叶早落,影响生长和开花。第二十页,共36页。该病主要危害芽和叶片,也危害叶柄、花、果、嫩枝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粉状物,叶斑稍肿起,果上的病斑显著肿起,发病嫩梢,向一侧弯曲。叶背有橘黄色粉堆——夏孢子,后变为黑褐色粉堆,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第二十一页,共36页。3.病原此病病原为担子菌亚门锈菌目的玫瑰多孢子锈菌。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越冬,是来年的主要浸染源。单主寄生。发病适温为24~26℃,降雨多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不同玫瑰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保加利亚红玫瑰、白玫瑰和前苏联香水玫瑰较抗病。4.发病规律在北京,病菌以菌丝在玫瑰芽内和患病部位越冬。植株4月下旬开始发病,6、7月和9月发病最为严重。四季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北京重瓣红玫瑰和甘肃小叶玫瑰易感病。第二十二页,共36页。1.分布与危害又称赤星病,我国南北果区均有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仅在果园附近种植桧柏类树木较多的风景区和城市郊区危害较重。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山楂、棠梨和贴梗海棠等。第二十三页,共36页。2.症状1).梨胶锈菌桧柏染病后,起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后稍肿大。次年二三月间,渐次突破表皮露出单生或数个聚生的圆锥形角状物,红褐色至咖啡色,此即病菌的冬孢子角,同时该部位膨胀显著。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成舌状胶质块,橙黄色,干燥时收缩成胶块。2).山田胶锈菌桧柏染病后,在小枝一侧或周围形成直径3至5厘米的瘿瘤。病部呈黄色,起初表面平坦,至春季,菌瘿中心隆起破裂,露出深褐色鸡冠状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呈胶质花瓣状。桧柏受害严重时,小枝枯死。3).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即性孢子,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黄色毛状物,即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子。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第二十四页,共36页。
桧柏梨锈病的病原菌是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冬孢子堆圆锥形或扁楔形,咖啡色,高2~5mm,基部宽1~3ram,上部0.5~2mm。冬孢子椭圆至长椭圆形,黄褐色,双细胞,分隔处不缢束,33~62μm×14~28μm(叶上),35~75μm×15~24μm(绿枝上),37~60μm×18~25μm(木枝上),每细胞具2芽孔,位于近分隔处,有时顶部也有一芽孔。柄无色,极长。性孢子器瓶状,性孢子单胞,无色,8~12μm×3~3.5μm。锈孢子器管状,长约5~6mm,直径0.2~0.5mm。锈孢子橙黄色,近球形,18~20μm×19~24μm第二十五页,共36页。梨锈病病菌是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枝上形成菌瘿越冬,翌春3月份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梨树上,侵染梨的叶片等,但不再侵染桧柏。梨树自展叶开始到展叶后20天内最易感病,展叶25天以上,叶片一般不再感染。病菌侵染后约经6-10天的潜育期,即可在叶片正面呈现橙黄色病斑,接着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在性孢子器内产生性孢子。在叶背面形成锈孢子器,并产生锈孢子,锈孢子不再侵染梨树,而借风传播到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嫩叶和新梢上,萌发侵入危害,并在其上越夏、越冬,到翌春再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上的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又借风传到梨树上侵染危害,而不能侵染桧柏等。梨锈病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重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时期内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离约在5千米的范围内或更远,当然这与风力、风向、地势等有一定关系。第二十六页,共36页。1、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梨园时,应考虑附近有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如有应全部清除,若数量较多,且不能清除,则不宜作梨园。2、铲除越冬病菌:如梨园近风景区或绿化区,桧柏等转主寄主不能清除时,则应在桧柏树上喷杀菌农药,铲除越冬病菌,减少侵染源。即在3月上中旬(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病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3、梨树喷药防治:在梨树上喷药,应掌握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一般梨树展叶后,如有降雨,并发现桧柏树上产生冬孢子角时,喷1次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隔10-15天再喷1次,可基本控制锈病的发生。若控制不住,必须追加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若防治不及时,可在发病后叶片正面出现病斑(性孢子器)时,喷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加高科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可控制危害,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从梨展叶开始至5月下旬止,可喷1:2∶200—240倍波尔多液;或70%大生M-45800倍液进行保护。如已经发病可喷20%粉锈宁600倍液,12.5%烯唑醇3000倍液,10%氟硅唑1200-1500倍液进行防治,注意开花期不能喷药,以免产生药害。第二十七页,共36页。4.桧柏喷药10月中旬至11月底,桧柏喷施0.3%五氯酚钠以杀除传到桧柏上的锈孢子,如用0.3%五氯酚钠混合1度石硫合剂则效果更好。3月上中旬,在桧柏上喷施3至5度石硫合剂一二次,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有效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第二十八页,共36页。常见的叶斑病种类有:月季黑斑病、大叶黄杨叶斑病、香石竹叶斑病、芍药褐斑病、菊花褐斑病、银杏褐斑病、连翘叶斑病,杨柳褐斑病、一串红叶斑病、鸡冠花褐斑病等。第二十九页,共36页。1.分布与危害月季、玫瑰黑斑病是世界性病害,国内普遍发生,以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是叶柄、叶梢、幼嫩枝和花梗。在南方和北方等地均发病较重,该病使叶片发黄早落,夏季四五月和夏末八九月病害严重时,叶片能全部落完,使月季、玫瑰秋季开花遭到毁灭性打击,并严重削弱树势。除侵染月季、玫瑰外,此病还为害蔷薇、金樱子、刺梨、黄刺玫等。第三十页,共36页。2、症状月季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边缘纤毛状,但个别品种上边缘也可整齐光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在扩大镜下,病部可见黑色疱状的小粒体,病斑往往几个相连,病部周围叶大面积发黄,使得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病叶容易脱落,但有些月季品种却不脱落。幼嫩枝条和花梗上产生紫色到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病害严重发生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几张新叶。第三十一页,共36页。3.病原为放线孢属的真菌[Actinonemarosae(Lib.)Fr.]分生孢子盘着生于寄主角质层下,以后突出表皮。大小为108~198微米,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鱼鳔状,大小为18~25*5~6微米,双细胞,上小下大,分隔处略有缢束。顶端如喙状,常偏向一侧。传染途径:以菌丝在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早春,形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分生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之。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2多露时易于发病。据试验,叶上有滞留水分时,孢子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0~25℃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企业产品质量认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历史辅导班协议书退费及人文知识拓展合同
- 2025年度教育机构员工入职教学与培训合同
- 2025年度劳动解除协议书:物流行业员工退工补偿与就业安置合同
- 智能家居融资居间合同范例
- 2025年度养猪业品牌营销推广合作协议
- 2025年度体育赛事赛事奖励及奖金分配转委托合同
- 2025年度5G通信技术合作介绍费合同
- 2025年度农业智能化管理农田土地租赁合同
- 2025年箱包行业政策分析:箱包行业标准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 (2025)驾照C1证考试科目一必考题库及参考答案(包过版)
- 2025年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罕见病诊治与病例管理制度
- 课题申报书:“四新”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本范式研究
- 妇科常见急危重症护理
- 春季高考高职单招数学模拟试题七套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企业的演讲稿例文(2篇)
- 电瓶三轮车安全培训
- 造船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措施方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单元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