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型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2016年_第1页
海绵型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2016年_第2页
海绵型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2016年_第3页
海绵型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2016年_第4页
海绵型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2016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绵型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2016年第一页,共121页。一、什么是海绵城市?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三、怎样建设海绵城市?四、海绵城市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第二页,共121页。一、什么是海绵城市?“三个自然”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1月,财政、住建、水利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2015年4月,武汉等16城市被列入“海绵城市”试点

海绵城市将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三页,共121页。一、什么是海绵城市?绿色城市+蓝色城市“两个相加”通俗地讲:海绵城市可理解为“绿色城市”和“蓝色城市”的有机融合绿色城市强调城市绿色空间蓝色城市强调城市对水资源的涵养、调蓄、净化、利用第四页,共121页。灰色城市绿色城市蓝色城市(海绵城市)初级阶段:人口快速增加,重工业为主导,以马路、高楼、工厂等灰色钢筋混凝土为主基调,正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里的场景,烟筒林立,乌烟瘴气。河湖受到污染和严重挤占。现阶段:强调人们对良好环境的需求,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强化,突出特征是草地、林地的增加和绿色基调的逐渐增强。河流湖泊等的保护开始受到重视,但限于治理黑臭等外观。未来阶段:人们贴近自然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烈,建设以城市水系为中心的生态体系,形成“水清、岸绿、河畅、自然”的临水宜居型城市,增强的蓝色基调。城市河湖水系等“海绵体”的保护和恢复受到空前重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一、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发展三阶段第五页,共121页。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生态文明目标手段“海绵城市”是借助人工和天然两个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体系的过程,这正是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从规划入手,从细节做起,当每个城市都能够遵循“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时,就能迎来生态文明的新生。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在城市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中,节能减排是一个核心,而“海绵城市”理念正是契合这样的核心。生态文明中,循环体系是基本要求,“海绵城市”的建设,全过程都契合这样的要求。第六页,共121页。国家战略决策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海绵城市是落实国务院“水十条”重要手段之一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政策导向第七页,共121页。国家战略决策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政策导向第八页,共121页。国家战略决策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推进空间格局绿色化,并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次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海绵城市是国家“十三五”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政策导向第九页,共121页。全球气候变化城市雨岛效应明显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内涝频发传统城市建设重经济社会功能,轻生态服务功能(重社会,轻生态)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现实需求海绵城市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快速城市化的现实需求第十页,共121页。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1.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使得人类面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多等方面挑战,导致城市出现暴雨极值天气与极端干旱的概率增加。第十一页,共121页。年最大1d、3d雨量全国增减不明显,但极值有所增加北方均值明显减小南方极值明显加大,均值略升,Cv略减西部均值、极值明显加大,Cv略减1d均值1d均值3d均值3d极值第十二页,共121页。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极端降水天数变化观测事实表明,近50年来,全国最大1d、3d雨量增减不明显,但短历时暴雨强度增加、极端降水日数也在增加,尤其是在城市及周边地区,雨岛效应更加明显。城市雨岛效应第十三页,共121页。日本气象厅全国1460个雨量观测站的每小时降雨量资料(1976-2007)>50mm降雨次数的增加趋势(1988-1997)(1998-2007)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第十四页,共121页。日本气象厅全国1460个雨量观测站的每小时降雨量资料(1976-2007)>200

mm降雨次数的增加趋势(1988-1997)(1998-2007)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第十五页,共121页。日本气象厅全国1460个雨量观测站的每小时降雨量资料(1976-2007)>400mm降雨次数的增加趋势(1988-1997)(1998-2007)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第十六页,共121页。横滨市中央(心)气象站每20分钟降雨量40年(1955年---1994年)比较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第十七页,共121页。观测事实表明,在市区及城市下风方的地区有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根据上海汛期(5~9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最大降水量中心位于市区,向外逐渐减小,市中心的降水比郊区多约60mm。其他城市也观察到相同的结果。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第十八页,共121页。北京城区年雨量大于郊区雨量,增雨系数(城区/郊区)为1.04城区汛期(6~9月)雨量占年雨量比例增幅为3.35%,郊区汛期雨量占年雨量比例增加,城市化使汛期雨量增加明显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第十九页,共121页。气象部门对暴雨强度的划分标准(mm):天气分类24小时12小时6小时3小时1小时暴雨50-10030-7025-6020-4016-30大暴雨100-25070-14060-10040-8030-50特大暴雨>250>140>100>80>50城市雨岛效应带来的另一关键变化是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即大暴雨增多,所谓大暴雨就是指1小时降水大于30mm,3小时降水大于40mm,6小时降水大于60mm,12小时降水大于70mm,24小时降水大于250mm的降水事件。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2.城市雨岛效应明显第二十页,共121页。10.关中城市群8.中原城市群1.长三角城市群2.京津冀城市群3.珠三角城市群4.山东半岛城市群5.川渝城市群6.辽中南城市群7.长江中游城市群9.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国大陆地区逐步发展形成了十大城市群和十几个中小城市群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3.不透水面积增加第二十一页,共121页。城市群的发展在带来经济社会群聚红利的同时,也造成城市透水面积增加,水循环过程畸变和区域性气候演变,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各类水问题日益凸显。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3.不透水面积增加第二十二页,共121页。

城市雨岛效应和下垫面产汇流过程畸变导致内涝现象频发。

2007-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广州、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内涝。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二十三页,共121页。建设部对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调研显示: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调查城市62%,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都出现过严重的内涝灾害。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二十四页,共121页。1961-2013年中国区域性降水事件频次变化杭州、北京、广州的城市内涝发生情况(1995-2013年)1961-2013年,中国区域性强降水事件频次呈弱增加趋势,2013年共发生14次,为1961年以来的最高值。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的城市就有137个。多数城市已从“几年一涝”变成“一年数涝”。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二十五页,共121页。内涝灾害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cm的城市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cm的超过90%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二十六页,共121页。甚至扩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阳等西部和北部城市。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扩散从南方城市向北方城市扩散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二十七页,共121页。天然植被覆盖状况40%蒸散发,25%浅层入渗,25%深层入渗,10%地表径流10-20%不透水面38%蒸散发,21%浅层入渗,21%深层入渗,20%地表径流30-50%不透水面35%蒸散发,20%浅层入渗,15%深层入渗,30%地表径流75-100%不透水面30%蒸散发,10%浅层入渗,5%深层入渗,55%地表径流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一: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二十八页,共121页。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二:城市雨岛效应洪峰增高、过程尖瘦城市化前城市化后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二十九页,共121页。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三: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浙江绍兴侵占河道建高楼大多数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导致低洼地区的暴雨洪水积水严重积水。不仅如此,城市内排水系统(管网)与外排水系统(河道)衔接不协调,存在瓶颈、卡口、甚至“断头管”现象。例如北京丰草河河段排涝标准没有达到20年一遇,“7.21”洪水时导致河水顶托倒灌。2012.7.21莲花桥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三十页,共121页。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四: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随着城市立体交通的发展,下凹式立交桥、深槽路段、地下通道等易涝设施增多。这些设施往往处于城市交通的关键节点上,一旦出现内涝,极易出现交通系统的整体性瘫痪,严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北京90座下凹式立交桥采取“一桥一预案”,24小时监控,巡查人员、抢险车辆到位仍然解决不了积水问题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三十一页,共121页。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五: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多数城市排水管网淤塞严重。马路清洁工经常把灰尘、垃圾等扫入排水的“雨篦子”,导致本来标准就偏低的雨水管网被淤塞70%-80%,直接影响排水效果。雨水管被堵塞70%雨水管被堵塞80%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4.城市内涝频发第三十二页,共121页。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偏重于经济和社会功能,强调“坚固耐用、经济美观”,对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功能的考虑不足,特别是对城市化的水文效应认识不足,造成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对马路和停车场等采用硬化方式,避免雨天带来的泥泞问题;对城市河道采用渠化方式,人为增加排水流速,缩减河道断面,节省两岸土地;对城市河湖进行围填侵占,增加建设用地等……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5.重社会,轻生态第三十三页,共121页。武汉1991年南湖、东湖等水域武汉2010年南湖、东湖等水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型、特大型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日益提高,为了承载更多的经济总量和社会人口,许多湖泊洼地被开发利用。比如北京,市区水面比例由5%降低到2%左右,历史上良好的水系和众多的湖泊,现在只能在名字上体现:水碓子、苇子坑、苇子沟、南洼子、北洼子、将台洼等。武汉近20年来南湖和东湖等水域变化也是“重社会、轻生态”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5.重社会,轻生态第三十四页,共121页。为了增加城市空间,过去30多年里,数千公里的城市河道被人为变成了垂直驳岸,原有的缓坡生态系统被彻底摧毁。有些河道甚至被加上了的顶盖,从视觉上完全消失。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5.重社会,轻生态第三十五页,共121页。三、怎样建设海绵城市?第三十六页,共121页。(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美国在1972年以前没有内涝防治体系,之后由于合流制的污染和城市内涝等原因,开始规划建设大排水系统。澳大利亚在1974年没有内涝工程体系,由于1974年的大洪水等原因,1975年开始规划建设城市内涝体系;日本东京于1992年开始建造“地下神庙”,历时15年,耗资30亿元,终于建成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早在1852年,巴黎的城市排水系统就被纳入建设规划之中;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工程动工,1865年完工,全长2000公里。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探索可追溯到19世纪,大规模的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三十七页,共121页。1.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2.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3.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4.日本城市泄洪系统和雨水地下储存系统国外主要设计理念包括:(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三十八页,共121页。LID融合了经济、环境、发展等元素,是一种基于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其目的是维持区域天然状态下的水文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分布式措施创造与天然状态下功能相当的水文和土地景观,减轻城市化地区水文过程畸变带来的社会及生态环境负效应。LID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普润斯●乔治县提出,用于城市暴雨最优化管理实践(BestManagementsPractices)1.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PrinceGeorges(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三十九页,共121页。最大程度地降低雨洪径流对城市的影响。其技术主要包括减少城市的不透水性面积、保护天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天然的排泄河道、减少排泄管道的应用等。通过一系列的截流、滞流等径流调控措施使得径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区域,消减其集中性,维持天然状态下径流的汇流时间,并对排泄量进行调控。实施有效的公众培训,鼓励土地拥有者利用污染控制措施并保护现有具备水文调控功能性的土地景观。LID设计目标的实现途径(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页,共121页。LID的主要措施(1)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River&LakeRestoration)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一页,共121页。(2)生物滞留池(Bio-retention)又称雨水花园(Raingarden),或者生物入渗池(Bio-infiltration)。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主要组成:植被、有机覆盖层、植物生长介质层。(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二页,共121页。(3)草地渠道(Grassswale)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三页,共121页。(4)植被覆盖(Vegetativeroofcovers)又称为绿色屋顶(Greenroofs)或者绿覆盖(Greencovers),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四页,共121页。(5)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五页,共121页。2.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排水渠道多样化,避免传统下水管道是唯一排水出口;排水设施兼顾过滤,减少污染物排入河道;尽可能重复利用降雨等地表水。英国环保局定义“可持续排水系统”包括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可持续式管理的一系列技术,其设计理念遵循三大原则:(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六页,共121页。“可持续排水系统”主要通过四种途径“消化”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一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将从屋顶、停车场等流下来的雨水就地或在附近用水箱储存起来再利用;二是源头控制,新开发和重新开发项目都要确保尽可能将地表水保留在其源头,方法是建设渗水坑、可渗水步道以及进行屋顶绿化等;三是指定地点管理,把从屋顶等流下来的雨水引入水池或洼地蓄水池;四是区域控制,通常利用池塘或湿地吸纳一个地区的雨水。(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七页,共121页。英国环境署为推广“可持续排水系统”制定了目标。首先是: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适合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的新开发项目都建设这种系统。其次是: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翻新,以“可持续排水系统”取而代之。英国国家、区域和地方规划政策也都鼓励采用“可持续排水系统”。(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八页,共121页。3.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WSUD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基础设施设计、城市景观、道路及排水系统和河道生态环境等,通过引入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的城市防洪排水体系,达成城市发展和自然水环境的和谐共赢WSUD体系视城市水循环为一个整体,将雨洪管理、供水和污水管理一体化澳大利亚水资源委员会定义:WSUD(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是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将城市开发建设与城市的水循环相结合的一种城市规划新途径。(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四十九页,共121页。WSUD的主要原则:一是保护城市流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河流、湿地等);二是通过改善城市排放的雨水径流水质保护地表和地下水质;三是通过在景观设计中结合雨水处理系统,将雨水处理融入景观特征,提供多功能用途;四是通过在线短时期的储存(包括回用)减少城市峰值流量,尽可能减少不透水区域;五是减少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污水量;六是将雨水作为一种资源进行收集回用于非饮用水用途,降低供水管网系统的需求。(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五十页,共121页。目前澳大利亚要求,2公顷以上的城市开发必须采用WSUD技术进行雨洪管理设计,其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控制径流量:开发后防洪排涝系统上下游的设计洪峰流量、洪水位和流速不超过现状;保护受纳水体水质:水质处理目标根据下游水体的敏感性程度确定;雨洪处理设施融入城市景观,力求功能和景观的融合;增加雨水收集回用。水量控制措施: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地下储水池、人工湖、雨洪公园等;水质处理措施:道路雨水口截污装置、植被缓冲带、生态排水草沟、泥沙沉蓄池、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五十一页,共121页。4.日本城市泄洪系统和雨水地下储存系统地下水库容积有40多万立方米,可以起到存蓄洪水的作用。水库还装有四台由航空发动机改装的高速排水装置,单台功率达14000马力,全部开动时,可以200立方米/秒的速度向江户川内排出洪水。地下储水系统总储量为67万立方米,具有较大的调蓄能力。日本东京“地下神庙”日本东京充分利用城市水系的防洪功能,让大量降雨流归河道,建设了“首都圈外围排水工程”。在中小河流的适当位置修建储水立坑,共建设五处单个容积约为4.2万立方米的储水立坑。立坑之间由地下管道相连,管道最终通向位于东京都附近河流江户川旁边的地下水库(“地下神庙”)。(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五十二页,共121页。东京一年至少要遭受5、6次台风袭击却没有被淹过,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拥有完善的城市泄洪系统和雨水地下储存系统。

从90年代开始,日本修改了建筑法,要求大型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群必须建设地下雨水储存和再利用系统。这一系统就是将建筑物周围的雨水收集起来,储存于在地下建设的储水沟渠中,而在平时,这些雨水将用于冲洗大楼的厕所和浇灌花木等使用。(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五十三页,共121页。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新加坡新加坡海绵城市建设首先从水系治理开始,由线到面,最终建成绿色花园城市。政府于1977年下定决心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历时十年(1977~1987)完成城市水系整治。加冷河新加坡河(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五十四页,共121页。(1)拆除河道蓝线内的建筑设施,清理河流污染源(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五十五页,共121页。加冷河上人造沙滩(2)修复河道岸线,扩大河流缓冲带加冷河,武吉村19831987(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五十六页,共121页。芽笼河1982,1985梧槽运河1981,1987水面恢复,岸坡绿化(3)(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五十七页,共121页。综合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践,可以发现: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消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从平面拦截到立体拦截,“变平地为凹凸不平地”,同时根据城市特点,为50年一遇或100年一遇洪水预留出路。(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第五十八页,共121页。(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五十九页,共121页。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第六十页,共121页。1.生态屋顶2.绿化建筑立面3.生态景观4.生态道路5.生态水池6.生态广场7.生态公园8.强渗透地面9.天然洼地蓄滞……绿色建筑截留:地表渗滞蓄:{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地铁排水深隧市政管网地下蓄水池0~8米8~30米30~50米处理排水回用地下调蓄第六十一页,共121页。1.生态屋顶对所有新建或可改造的房屋屋顶进行屋顶绿化(或微型菜园),可有效储存和拦蓄对应面积的雨水100~300毫米;建立空中储水层;同时还可以有效削减城市的“热岛”效应,美化城市,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环境污染。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第六十二页,共121页。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2.绿化建筑立面在城市房屋、围墙、立交桥等建筑立面上种植爬山虎等绿色藤本植物,并在建筑立面墙角处设置植草沟,可有效截留雨水100~150毫米;植草沟中的雨水经蓄滞入渗到土壤中,可供藤本植物吸收;增加光合作用,美化城市,改善空气质量。房屋立面绿化立交桥绿化围墙绿化第六十三页,共121页。3.生态景观对所有新建或可改造的绿化进行改造,实现旱可高效节水灌溉,涝可快速下渗和滞排,本项措施可有效储、拦、收集、利用雨水150~400毫米。植被吸水10毫米←排灌一体化100毫米←土壤吸水60毫米

↑→生态沟储水100毫米→深层渗灌60毫米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第六十四页,共121页。4.生态道路对所有新建或可改造道路和硬化地面预埋排灌一体管,将道路和硬化地面上的径流通过排灌管渗至地下,可有效储、拦和收集对应面积雨水100~200毫米。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第六十五页,共121页。5.生态水池修改提高地下消防水池的国家规范和标准,扩建地下消防水库,新建人工蓄水池以及利用自然湖泊进行错峰调节,削弱径流峰量。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第六十六页,共121页。修改城市绿化、公建、休闲空间的国家规范和标准,科学合理的将城市新建或可改造的广场、小区活动中心广场改成下陷式多功能广场,汛期作为分洪储水的人工景观湖,少雨季节恢复广场和活动中心,应对城市特大暴雨洪涝。6.生态广场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第六十七页,共121页。7.生态公园例如北京:城区玉渊潭公园、紫竹院公园、龙潭湖公园周边建设大口径回灌井;四五环间约60个郊野公园兴建微地形调蓄容积,实现雨水零排放;年综合利用约330万方。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第六十八页,共121页。698.强渗透地面加大渗水路面、下凹式绿地、下凹式广场建设比例,发挥对雨水的下渗、截流、滞蓄作用。渗透铺装滞留设施与渗透铺装下凹式绿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69第六十九页,共121页。9.天然洼地滞蓄例如北京:结合西部地区山洪滞蓄要求,利用砂石坑建设西部蓄洪回补工程,新增雨洪水调蓄能力700万方,调蓄雨洪水,实现自然回补,涵养地下水源。西黄村砂石坑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阜石路砂石坑第七十页,共121页。屋面集雨路面集雨广场集雨绿地集雨回用回用回用回用回用回用处理奥运场馆雨水利用示意图

奥运中心区屋顶、地面和绿地全部建设雨水设施,年可收集雨水105万m3,20年一遇的暴雨全部蓄集园内。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71第七十一页,共121页。地下空间滞蓄利用雨洪在积水点多发、且对城市安全要求运行较高的地区分别建设地下滞蓄水涵,在城区下凹式立交桥区建设地下滞蓄利用空间。地下空间滞蓄利用雨洪工程示意图北京莲花桥地下空间雨洪滞蓄利用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地下调蓄第七十二页,共121页。东部深隧部深隧西西蓄东排南北分洪两廊深滞两条廊道总长约100公里,蓄滞能力可达800万立方米第七十三页,共121页。

为减轻超标准降雨给城区“东排”增加的排涝压力,根据中心城河流水系特点及近年积水分布情况,提出:

在城市西部建设以分流消峰为主的排水廊道。在城市东部建设以蓄滞为主的调蓄廊道。第七十四页,共121页。西部分流廊道(深隧)

西部深隧系统解决城市南部凉水河水系内涝问题,消减洪峰,降低河道水位,主要包括:

(1)西客站暗涵过流能力小的“瓶颈卡口”问题(2)丰草河流域建成区面积增大,入河流量增加问题(3)排涝标准提高,流量增加(4)莲花河、玉泉营等立交桥积水第七十五页,共121页。东部滞蓄廊道(深隧)

东部深隧系统解决四大排水体系东部内涝问题。增加雨洪滞蓄,控制下泄,加强流域间的联合调蓄。主要包括:(1)局地暴雨,降雨在南北流域分布不均问题(2)中心城排涝标准提高至50年一遇后,沿途流量增加,导致温榆河、北运河出口流量限制问题(3)十里河等立交桥积水问题第七十六页,共121页。广州市地下深隧系统(“一主七副”,86.4公里)大坦沙、东至大濠沙岛的主隧道(30km)石井河分支隧道29.4km西濠涌分支隧道3.6km东壕涌分支2.0km荔枝湾涌分支1.9km沙河涌分支8.3km猎德涌分支4.1km车陂涌分支6.1km

调蓄容积165.2万m3,并结合竖井建设5座排涝泵站、5座污水处理厂,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消减70%的污染;缓解广州市城区“内涝”问题,提高相应流域城市排水干渠排水标准,由现在的0.5到1年一遇提高到5到10年一遇。第七十七页,共121页。缓解城市内涝,增加雨水利用,降低径流污染建设目标: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七十八页,共121页。任务一:海绵体建设任务二:排水设施建设任务三:科学调度管理(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七十九页,共121页。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任务一:海绵体建设有效保护现有河湖海绵体全面修复受损海绵体大力构建城市新海绵体海绵体建设第八十页,共121页。(1)有效保护现有河湖海绵体对布设断面或监控点,实时监控划定天然海绵体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的管理、保护范围对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馆管理保护范围确权划界,界定涉水生态敏感区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分析岸坡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势,对重要区域提出防护措施,设置警示标志保护现有海绵体确权划界及敏感区保护重要区域隔离防护划定河湖空间保护范围监测监控措施第八十一页,共121页。(2)全面修复受损海绵体1重建生态友好型水利工程:摸清现有海绵体现状,对于非经常挡水、抗冲性要求不高的渠化河堤及衬砌河床进行改造、更新,复建、恢复生态河岸带2水系恢复:恢复水文循环特征,与园林、绿地和景观水体结合,营造适度的生态空间3修复污染严重水体:控源截污,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在坡地采取水保措施第八十二页,共121页。(3)大力构建城市新海绵体点状海绵体扩建:蓄水池在城市小区或公园里设置地下或半地下的雨水蓄积池,将小区屋顶的雨水、花园地面的产流收集起来,用于无雨日的绿地灌溉。第八十三页,共121页。(3)大力构建城市新海绵体河湖水系海绵体拓展河湖海绵体构建与连通蓄滞洪区海绵功能开发海绵体整合增加河流水系集蓄、滞留、承泄能力;在中下游建设生态缓冲带,在入河口恢复滩/湿地研究河湖连通的可能性及连通方案,提高城市水体流动性及调配灵活性在非汛期将蓄滞洪区作为特殊海绵体,发挥滞留、承泄、净化能力注意滨水功能的多样性和混合性,创造亲水活动空间,体现空间层次,错落有致线状海绵体扩建:河湖水系第八十四页,共121页。面状海绵体扩建:

绿地及透水地面(3)大力构建城市新海绵体下沉式绿地分布透水铺装分布南宁第八十五页,共121页。任务二:排水设施建设多尺度排水系统构建第八十六页,共121页。(1)小尺度排水系统建设小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常见雨情,源头雨水控制,通过渗、蓄、滞策略排水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竖向设计和道路竖向设计对雨水综合利用和排放第八十七页,共121页。(2)中尺度排水系统建设中尺度排水系统:针对城市洪涝标准内雨情,通过中小河道、雨水管道、泵站提标改造、增设行泄通道、调蓄区、蓄涝区等策略,通过常规的雨水管渠系统收集排放。第八十八页,共121页。(3)大尺度排水系统建设大尺度排水系统:针对超常雨情,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50-100年一遇,由隧道、绿地、水系、调蓄水池、道路等组成,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输送极端暴雨径流。第八十九页,共121页。任务三:科学调度管理协调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海绵体调度多部门合作通过海绵体实现河道生态补水的机制依托现有相关系统完善雨洪涝信息的监测、预警、预报、传输系统编制不同降水情景下的调度预案调度管理监测预警第九十页,共121页。(1)调度管理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市政建设和城市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提出城市景观用水与水资源配置、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有机协调的可行方案在理清各部门职责的条件下,研究海绵体调度多部门合作的可能性、分工,海绵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上下游及左右岸之间分散滞蓄、缓释慢排的调度方案研究通过海绵体渗、滞、蓄、净、用、排实现城市河道生态补水的长效机制第九十一页,共121页。(2)监测预警依托流域水文自动测报、水利防汛预警、城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完善雨、洪、涝信息的监测、收集,预警、预报、运算、传输系统,提高决策指挥能力通过海绵城市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建设及调度,提高城市防洪治涝减灾综合能力第九十二页,共121页。四、海绵城市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城市是水循环“二元”演化程度最深的地区,雨水系统,天然湖泊水系、湿地、坡面漫流、河口都是属于自然水循环的;自来水系统、排水系统、污水再生水利用系统,属于社会水循环。“六水”流程海绵城市建设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一方面,在水量上不要从自然水循环剥夺太多;另一方面,在水质上,污水别排得太多。要实现节水、治污、再生利用。维持二元水循环的平衡,让水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发挥到极致。第九十三页,共121页。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海绵流域”建设相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五大准则环境良好资源再生生态多样社会文明经济发达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同时要着眼于“海绵流域”建设,改善流域水文过程,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减少外围洪水的冲击,同时增加枯季生态基流。第九十四页,共121页。增加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尽量减少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蓄、排设施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在蓄滞方面,湖泊、湿地属于绿色基础设施,地下蓄水池、储水立坑属于灰色基础设施;在排涝方面,自然水系属于绿色基础设施、各类管线、暗涵等属于灰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建设应优先采用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九十五页,共121页。南方滨海型海绵城市建设要突出“净”的措施海绵城市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建立水污染总量控制倒逼机制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管理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控实施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第九十六页,共121页。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污染问题诊断,识别点源、面源、内源、外源贡献,评估河流(近海)环境承载能力,确定水污染排放控制总量,将排污总量层层分解,确定流域内区域允许排放的入河污染物量,最大程度减少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干扰。确定“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立污染物总量控制倒逼机制第九十七页,共121页。实行项目准入机制。倒逼区域转型升级,将生态环境保护关口前移,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控制环境污染源头利用经济机制倒逼企业转型。按照“谁受益、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污染治理主体的作用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建立环保优先的决策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并规范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加强水环境监测,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实施第九十八页,共121页。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构筑闭路循环系统,实现再生水利用、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阻断污染物进入水体过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减少污染物产生污水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处理、污泥处置与物质利用、水生态系统修复实施全过程污染防控第九十九页,共121页。A:污染物源头减排

水污染现象在水里,原因在岸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社会水循环全过程高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第一百页,共121页。城市地区源头减排城镇截污纳管,雨污分离,污水集中处理。A:污染物源头减排第一百零一页,共121页。农村地区源头减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施肥用药,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走规模化、工厂化道路A:污染物源头减排第一百零二页,共121页。工业源头减排重点抓好工业转型,加快高污染行业的淘汰落后和整治提升,减少水资源使用量,减少污染物入河总量。A:污染物源头减排第一百零三页,共121页。工业水重复利用技术工业用水计量与快速堵漏修复技术热力与工艺系统节水技术工业减排废水循环利用技术1)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2)冷凝回收利用及“零排放”技术。1)高精度过滤技术、汽水反冲洗技术、沉淀池排泥水的技术。2)超临界水处理、光化学处理1)新型工业计量仪表、限量水表和限时控制技术。2)高强度管材,快速堵漏检测修复技术。1)空气冷却技术、热联合技术、湿法脱硫技术等。2)锅炉优化用水技术、干式蒸馏、干式汽提等技术。工业源头减排清洁生产技术A:污染物源头减排第一百零四页,共121页。生活污染全过程阻断B:污染物过程阻断将小区居民生活废污水集中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标准回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家庭坐便器冲洗等。第一百零五页,共121页。农业污染全过程阻断技术灌溉-排水-湿地农田综合管理系统灌溉-排水-湿地农田综合管理系统。通过修建田间湿地,结合农田地下排水系统,实现农业灌溉水循环净化。灌溉水库湿地B:污染物过程阻断第一百零六页,共121页。重复利用经济发展需求正向驱动资源禀赋约束环境影响约束反向约束自然水系统工业生产用水系统供排用、耗阻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