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课题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研究安代舞的起源以及艺术特征。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试图运用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心理学以及舞蹈学等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参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且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探讨目前在民间存活状况等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力图能够较为详细地对“安代”的起源、形态、特点、功能、意义以及当代“安代舞”的传承等问题进行探讨其目的是对“安代”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在历史的变迁中“安代”虽超越一定的时空局限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表征而继续存在其流变过程中的人文主义影响已太深远其文化特征也变得混杂将这一问题纳入蒙古族文化的整个体系中进行纵向和横向深入研究对我们推动“安代”的舞台创作实践等活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安代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专家学者们对安代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那沁双合尔著,王静、呼格吉勒图译的文献资料《科尔沁安代文化》一书,是安代文化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专家学者通过搜集、整理民间珍藏的手抄本和民间口头流传的资料编辑成册,包括安代名称、套路、歌曲集、舞蹈语汇特征等几大部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辑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一书中,对安代部分舞蹈形态做了记录性描述。另外,载于《库伦旗文史资料》第二辑中,由齐克奇编写的《库伦旗安代的发掘和整理》一文对安代的舞蹈动作和曲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收录于《安代文化研究集成》一书中的,由特日根撰写的《中国安代艺术之乡的调研报告》,从内蒙古库伦旗地势格局及历史变革展开,对其传说与起源进行探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安代的起源和历史的角度展开研究的论文有呼日勒沙的《试论安代》,那沁双合尔的《安代一蒙古古时结义联盟仪式之继续》等。白铭的《从“安达”看安代舞的形成和发展》,以阐述安代研究方法为中心,提出安代舞是由蒙古族早期的“安达”结拜、联盟活动而生,其统一的旋律和节奏,通过歌舞形式达到“安达”目的。另外,研究安代与蒙古族原始信仰“博”有关的文章有孟祥林的《浅谈蒙古族祭祀—安代》、波·少布的《东萨满的派系及其职能》,分别指出安代的产生与形成是蒙古族原始宗教“博”衍化而来的民俗祭祀活动,并阐述其生态环因素。白翠英的《文化变迁中的安代车》一文,以安代病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原始治疗方法等角度出发,将精神文化的歌舞与物质文化的勒勒车相结合,从宗教信仰与文化双方面展开研讨。此外,孟根的《安代中的迷狂状态》一文,提出传统安代与科尔沁蒙古“博”的关联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文章还有苏尤格的《安代的文化意识溯源》。白翠英、陈稚卉合著的《安代研究四十年》一书是目前较为详细研究安代的的一本书,收录了安代的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成果及大量安代的舞蹈动作照片。此书详细解释说明了安代的起源、传说、演唱程序、舞蹈动作、演变发展等,由于该书是近年来研究安代成果的汇总,涉及方面宽泛,对舞蹈主体的专门研究则欠缺一些。由王桂兰、巴·苏和等主编的安代研究成果成集《安代文化研究集成》,主要收录了安代的种类、治疗方法、历史作用、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无对其进行更加系统性、深入性的探讨。朴永光的《试探蒙古族安代舞之原型与变异》一文,指出蒙古族传统祭神树的习俗转变为祭神杆的习俗,对其功能和形态的变异展开论述,并沿着历史的脉络对安代各个时期的功能逐一进行阐述、分析。巴音桑的《神奇的安代》中,提出舞蹈的踏步、走步、跳跃、对打、旋转均为顺式动作,是安代艺术的五大动作要素,构成安代艺术的神奇特征。白翠英的《试论民间舞蹈“安代”的创新与发展》,提出安代道具的运用应服从各种内容舞蹈本身的特定情景和内在心态,并指出当代安代舞蹈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共同文化特征方面,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二)问题和课题切入点笔者将田野调查的地点选在自己家乡的旗县,这一研究属于家乡民俗学的范畴。笔者既从安代舞亲历者的视角进行分析,又在必要时跳出家乡的视野束缚,力求客观地审视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地域文化。通过进入田野观察、倾听库伦旗民众对于安代舞的理解,笔者以“局外人”的身份了解了当地民众的文化心理,用以帮助笔者对研究主体进行客观的表述。由于笔者不懂蒙语,特找到库伦旗图书馆的管理员,对一些蒙语资料进行翻译,并在其翻译中得到民众对安代舞的最基本的解读。本文以民俗学为本位,综合运用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力求对安代舞这一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表述。(三)参考文献[1]张宏力.从体育文化传承角度看蒙古族安代舞的健身发展[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5):4.[2]赵士恒.浅谈蒙古族安代舞的风格特征[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000(015):256.[3]邹婧祎.安代舞及其变迁[D].辽宁大学.[4]河尔伦(Glenn).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蒙古族安代舞传承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5]周冰,贺新城.蒙古族安代舞的体育文化特征研究[J].2022(6).[6]河尔伦,樱桃,白红梅.蒙古族安代舞的教育人类学研究[C]//2017.[7]刘宗祥.蒙古族安代舞的传播与推广[C]//2017.[8]董怡麟.舞动音声——蒙古族安代舞的原型与变异[J].大众文艺,2011.[9]赵士恒.小议蒙古族安代舞的功能[J].东京文学,2017.[10]巴·苏和,特日乐.蒙古族安代舞的文化内涵解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4-19.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一)研究内容1安代舞特相关安代舞的种类安代舞的形态舞蹈动作2安代舞的舞蹈具体特征分析动态特征足部的踏步和走步特征臀部的“顺摆”特征表现特征空间特征说唱特征3安代舞的特征具备的功能表演功能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社交功能4未来安代舞发展趋势及保护措施未来发展趋势安代舞教学的推广旅游产业的发展舞台艺术的发展安代舞发展的保护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宣传作用成立民间协会等机构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民众的民族认同结语(二)研究方法第一,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资料。第二田野实证法。为了弥补文献和调查研究成果的有限性获得第一手资料笔者将于年月到月对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进行实地广泛的调查研宁以便充分收集、整理、掌握资料。第三搜集、整理影像资料并同实地调查中所拍摄的影像资料进行比较加以研究第一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并进行研读和分析为研(三)预期目标保护和传统发展传统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的责任和义务,在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下,提高国人的自觉性,才能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全面的保障。我们应依靠教育和宣传,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当代社会剧烈的变化下,不能丢弃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的气息,努力改造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多地新时代民族舞蹈作品。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需要借助学校图书馆以及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五、课题分阶段的进度计划序号起止日期工作内容阶段成果12022.9.1-2023.1.4选题完成选题22023.1.5-2023.3.7搜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读书笔记完成文献综述、读书笔记32023.3.8-2023.3.23完成开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桥梁设计中的抗老化技术
- 电视监控管理办法
- 洛阳农田管理办法
- 管理办法评审结论
- 矿山财务管理办法
- 空岗补缺管理办法
- 生鲜冷库管理办法
- 渗透检测管理办法
- 离职风险管理办法
- 低氧铜杆生产线项目建议书(范文)
-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安全生产条件核查表
- GB/T 5696-2006预应力混凝土管
- GB/T 528-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 GB/T 3299-1996日用陶瓷器吸水率测定方法
- 大客户战略管理
- 精轧机组机械设备使用说明书
- 2022年机械制图期末试卷及答案
- 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规定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四章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则
- 叉车构造-、使用、维修一本通课件
-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