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花木兰形象对比及其流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200字】_第1页
【中西方花木兰形象对比及其流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200字】_第2页
【中西方花木兰形象对比及其流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200字】_第3页
【中西方花木兰形象对比及其流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200字】_第4页
【中西方花木兰形象对比及其流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2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中西方花木兰形象对比及其流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花木兰形象变化的研究,或者从不同艺术样式中对花木兰的形象变化进行分析,或者对中国不同时代的花木兰形象变化进行梳理,又或是对中西方木兰文本进行对比研究。经过笔者的整理与分析,具体呈现如下:其一,对不同艺术样式中的花木兰形象变化进行分析,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于花木兰诗文、戏曲、电影三个层面。原初木兰坚守孝道、恪守传统等品格为世人称颂,但唐宋时期的木兰诗歌作品叙事情节较少,创作于元明清时期的《孝烈将军祠像辨证记》、《雌木兰替父从军》、《北魏奇史闺孝烈传》则丰富了木兰故事的情节,让木兰形象更为生动。张雪在《木兰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中指出,在明中后期以前的木兰故事叙述中,诗文是最为重要的载体,强调了木兰故事中的道德元素,道德化的宣传使得木兰成为了模范。明中后期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是造成木兰故事转型的重要原因,文体的变化为故事的演变和丰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让逐渐僵化的道德模范故事重新焕发生机,木兰也由民歌中质朴的少女,转变为诗文中的道德偶像,进而演变为通俗文学中富有传奇性的女英雄。其二,对中国不同时代的木兰形象演变进行研究,学者们在勾沉中国不同时代的木兰故事及影视作品的基础上,对木兰形象的变化进行探讨。从古至今,木兰故事在每个时代的再叙述,都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鹿佳妮在《木兰形象的跨时空演绎与建构》中指出,在封建社会,木兰经历了由“人”到“神”的演变历程,成为儒家道德模范。在战争时期,国家意志成为左右木兰形象塑造的绝对标准,木兰承担着激励民族投入反侵略战斗以及加入社会经济建设的重任。进入新时期后,在现代化建设阶段,文学艺术的商业化、市场化使得木兰承载的意识形态成分不断减弱,木兰成为满足民众娱乐心理的一个叙事元素。其三,将木兰文本放到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对比研究。学者们的关注点集中于中美花木兰故事叙事策略的比较、美国木兰改编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两个方面。中美木兰故事在人物和故事框架基本保持一致性,但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念却大不相同,中国木兰形象承载的是孝文化和家国文化,美国则侧重于表达人物形象的个体意识和女性意识,从中不难看出中美木兰故事在叙事策略上的差异。廖楚瑜在《中美花木兰故事叙事策略比较研究》中指出,中美花木兰故事基本保持着叙事场景的一致性,从《木兰诗》到电影《花木兰》,再到美国的小说《女勇士》、动画《木兰》等木兰故事,虽然情节设置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木兰故事在主题和宗旨上依然保持着故事文本的一致性,花木兰替父从军建功伟业的过程基本保持着开端、发展、结局这一三段式结构的一致性。中美花木兰故事叙事最大的不同点体现在叙事目的和叙事行为上。在叙事目的上,不论是汤亭亭笔下的女勇士还是迪士尼中的木兰,都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与中国花木兰故事中所传达的为家尽孝、为国尽忠大为不同。在叙事行为上,美国的花木兰故事表现出了中美结合的特征。在充分利用中国元素的同时,两部作品也都呈现了一些美式特色,如电影《木兰》的最后木兰给了皇帝一个拥抱,代表了美式文化。电影中父女亲情的表现方式也更美式、更现代化,没有中国封建社会时的“古板”和“愚孝”等观念。国外学者YinJing在《Popularcultureandpublicimaginary:Disneyvs.ChinesestoriesofMulan》中也提到了迪士尼动画中的美式文化,这表现在让木须龙读现代报纸、木兰做香肠和煎蛋早餐,通过加入个人主义、浪漫主义和其他西方现代元素使木兰形象变得本土化。依托于不同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目的,美国在重新改编木兰文本或影视作品时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文化误读,但看待文化误读时也需持有辩证的思维。张琪在《“他者”的眼光——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国元素研究》中指出,迪士尼在影片《木兰》中塑造了木须龙的形象,它完全不具备中国中国龙形象的高贵和神圣美,而是一个身形酷似蜥蜴、性格幽默的搞笑角色。龙在西方文化中体型巨大而且是险恶的象征,但在影片中木须龙并没有邪恶和凶狠的象征,只是制造影片喜剧效果的角色之一。从这一点看,木须龙的形象虽然是对中国龙形象的误读,但却不是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消极误读,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在看待迪士尼的文化误读时,要避免文化偏见,先入为主,不加分析地就将之斥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有意曲解,而应该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出发,在详细分析影片构成元素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解读。总体来看,对于中西方木兰文本中形象变化的国内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方向也较为多元化;然而,当前学界关于中西方文化视角下木兰形象流变的相关研究多是宏观梳理不同时期木兰形象的变化,对木兰形象具体流变过程的梳理以及木兰形象发生流变的原因分析并不明显,缺乏针对性和专门性。与此同时,相关的国外研究还较为缺乏,仍有待挖掘。二、选题的目的意义中国文学从诗经起就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女性一直是社会历史的参与者而不是处于社会边缘的被压迫者。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性形象的描写,她们或是柔情或是刚烈,体现出了女性形象的丰富性。其中不仅有褒姒、杨贵妃等红颜祸水类的人物,亦有花木兰、余赛花、窦线娘、梁红玉、穆桂英等女性英雄。花木兰却是中国女性人物画廊中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她通过女扮男装的方式进入军营,以男性的面貌在战场上杀敌。正如杨增莉所说,“从生理上来说,战争让女人走开。英雄是男权胜利的产物,英雄是男性的代名词,但是女性英雄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英雄所秉持的性别观。”易装后的木兰在能力上不输于其他士兵,并在战场上打败了男性敌军,立下显赫战功。这不仅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投身战场,与男子有相当的能力,也打破了“英雄专属于男性”的性别观,这是对于男权的极大嘲讽。然而,花木兰只有通过“女扮男装”才能拥有被社会性别制度所认同的“男性”身份。在男性面具的遮掩下,花木兰才能够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展现个人的能力,进而完成尽孝尽忠的任务,而等到战争结束后,她又不得不回归传统女性身份,否则就会受到男权统治者严厉的惩罚。由此可见,当国家需要花木兰时,她能够和男性一样骋驰战场,当自身使命完成后,木兰又必须要重新回归家庭生活,其中所反映的“花木兰式困境”直至今日依旧存在。一方面,社会要求女性能够和男人一样承担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接受男性群体的全部行为准则;而另一方面,对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要求并没有降低,她们仍要继续做一个贤妻良母。女权主义者能够在木兰身上找到多方位、深层次的解读角度,这也是木兰形象不断被阐释、改写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演进,木兰形象不断地被改变与刷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谱系,最终成为国家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文化的精华。三、研究的主要内容1绪论1.1研究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研究方法与思路2木兰形象流变的体现2.1中国古代木兰形象的流变2.1.1北朝《木兰辞》2.1.2唐朝木兰文本2.1.3宋元时期的木兰文本2.1.4明清时期的木兰文本2.2现当代中国木兰形象的流变2.2.1现代中国的木兰戏剧作品2.2.2当代至新时期的木兰戏剧作品2.2.3新时期之后的木兰影视作品2.3西方文化视域下的花木兰形象2.3.1美国木兰文本2.3.2美国木兰影视作品3木兰形象发生流变的原因3.1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性别观念折射3.2东西方文本背后的性别视角3.3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撞4结语致谢参考文献四、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的需要,多次借助校内图书馆查阅有关花木兰形象的资料。并且在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上也进行过相关查阅,最后进行筛选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三)逻辑分析法根据收集的资料及数据统计结果,采用归纳、类比等逻辑方法对所调查的对象和问卷中所反映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五、研究进度与完成时间2022年x月—2022年x月搜集查找资料,确定论文题目2022年x月—2022年x月确定论文题目,向老师提交论文题目2022年x月—2022年x月论文开题报告确定2022年x月--2022年x月论文开题报告答辩2022年x月—2022年x月确定论文初稿,寻求老师指导2022年x月--2022年x月在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六、参考文献[1]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J].上海大学学报,2011.22-25[2]廖楚瑜.中国花木兰故事叙事策略比较研究[D].2019,39-44[3]任晨.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D].中南大学,2013(06):13-18;26[4]林丹娅,张春.性别视角下的迪士尼改编《木兰》之考辨[J].南开学报,2019(11):160-163[5]刘晶晶,邵华.中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审美维度比较[J].安徽文学,2018(09):75-78[6]张琪.“他者”的眼光——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国元素[D].河北经贸大学,2019(03):25-28[7]王梦姣.“木兰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7(03):17-18;23;32;42[8]鹿佳妮.木兰形象的跨时空演绎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9(06):5-10;14-15;22-27;31-32[9]董一丹.从中国电影《花木兰》与美国电影“木兰”中文化价值取向的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8(04):35-38[10]徐慧.从文化价值观角度看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D].湖北工业大学,2013(04):30-34[11]白玫佳黛.花木兰与木兰——性别、国族与中国故事再阐释[J].广州大学学报,2020(11):70-73[1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8页,第247页。[13]张雪.木兰故事的文本演进与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3(05):16;27-28;182[14]林旭.中国戏曲中的木兰戏研究[D].安徽大学,2015(04):15-16;35[15]齐如山撰,王晓梵整理:《齐如山戏本》[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85;94;96;98-99;106-107[16]河南豫剧院艺术室:豫剧《花木兰》[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8;10;22[17]马楚成:《花木兰》[M].凤凰出版社,2009:34;38;104-105;116;119;125[18]汤婷婷著,李剑波,陆承毅译:《女勇士》[M].漓江出版社,1998:31;33;35-36;38-39;41[19]《花木兰》电影,巴里·库克,托尼·班克罗夫特,1998,美国:12分44秒[20]《花木兰》电影,妮琪·卡罗,2020,美国:1时02分34秒-1时10分33秒;1时30分11秒-1时32分57秒[21]卫蔚.动画电影中的女扮男装情节——谈《花木兰》中的女性意识[N].汉字文化,2020(04):95-97[22]季庆阳:《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大唐盛世的考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68-69[23]蔡践解译:《孝经全鉴》[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296[24]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篇》(第九册)[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634[25]季庆阳:《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大唐盛世的考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68-69[26]张绍贤撰,白金群标点:《北魏奇史闺孝烈传》[M].黄山书社,1991:4-6;18;167[27]徐渭撰,周中明校注:《四声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7-55[28]李修生:《全元文》(第四十六册)[M].凤凰出版社,2004:165[29]郝世峰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56[30]《木兰辞》[M].浙江文化出版社,2020.[31]杨增莉.中国女性英雄艺术形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34[32]JingYin.PopularCultureandPublicImaginary:DisneyVsChineseStoriesofMulan[J].ThePubl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