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5篇_第1页
初一地理教案5篇_第2页
初一地理教案5篇_第3页
初一地理教案5篇_第4页
初一地理教案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地理教案5篇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纳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局部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效劳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其次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第一节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外乡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宽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阔,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概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9.9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兴旺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读图9.12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其次节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读图9.18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3、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其次大的水电站。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根底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盼望巴西爱护的是亚马孙热带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治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开消失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图10.1、10.2p100、10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南极圈(南纬66.5°)以南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海陆位置中间是南极大陆,四周是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中间是北冰洋,四周是亚洲、欧洲、北美洲

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区,降水很少,风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冰山是南极大陆四周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比南极暖和潮湿,但大局部地区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极,风力远不及南极。

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很多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最为宽阔的自然试验室。石油、自然气、煤、铁,也在科学讨论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18个国家140个)

世界之最

最大岛屿-格陵兰岛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最高高原-青藏高原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最长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9个国家)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最大咸水湖-里海最深的湖-贝加尔湖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篇二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叙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许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究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的吗?

学生答复: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风光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外形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熟悉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根据挨次展现出来,学生争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叙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叙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答复)

总结:同学们都特别聪慧,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熟悉世界。简洁地熟悉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渐渐发觉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方:

①海遥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观察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叙述其次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外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明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许多探险家进展了屡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

(学生答复)

叙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展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叙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白地球的外形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叙述。

(学生答复)

叙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刚,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熟悉地球探究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经受了由简洁熟悉到猜测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究地球外形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答复)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仔细的态度和为探究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看、勤于思索、擅长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觉真理,取得胜利。

承转:我们熟悉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参加学生争论)我们现在不仅熟悉了地球的外形,而且准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外表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毕竟有多大?

展现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叙述:准确的测量说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精确地说,地球应当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固然,这些差异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缺乏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假如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异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外形: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现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地球仪并动脑筋思索,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答复)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方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依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答复)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外形,并且以肯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外形、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忙我们了解地球外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今后,我们常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学问,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学问。

总结:今日,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根本学问,了解了人们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初步地熟悉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践行我国的民族政策。2.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情感。3.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谐的情感。2.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读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

三、教学策略八年级学生具备了肯定的读图归纳力量,能够说出地图的方位和图例,在此根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从学问上看,在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有所了解,这将便于学生精确地说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区名称,理解民族分布的“大散居、小聚居、交叉杂居”的特点,反过来也能加强对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理解记忆;同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利用我国人口密度线,便于学生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理解和记忆。本节需要识记的学问内容较多,依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设计抢答、连线、拼图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周恩来总理关于民族的论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民族学问的动机。在落实第一个重点时,为了加深印象,对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特色学问的学习,可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实现,让学生选取民族或自己所属民族进展介绍。需要留意,班级里可能会有学生不盼望被当众说出自己是少数民族,此时需要爱护学生自尊心,不宜强求。在落实其次个重点时,要结合地图,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每组选取3~4个民族,就其省区分布范围进展介绍,最终在教师引导下进展民族分布特点的总结,突破难点。这样,既稳固了行政区划的内容,又把握了民族分布特点。

四、教学过程1.引入

教师:出示周恩来总理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念的泉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各民族的绚烂文化。

学生:熟悉学习民族学问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

2、民族构成

教师:讲解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提出问题:

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各民族大小不同,法律地位有什么一样点?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找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依据图文资料,选取一个少数民族的概况进展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主要少数民族人口、文化和分布概况,强化民族公平意识。

3、民族文化教师:展现人民币上不同民族的文字,让学生找出所对应的民族。设计学生活动:连线各民族和与之对应的服饰、节庆景观。学生:体会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公平性;完成活动,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设计意图: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落实重点。

4、民族分布特点教师:利用民族分布图,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不同民族,判读分布范围,提问其分布省区名称,引导学生说出民族分布特点,并归纳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完成活动,理解记忆。设计意图:培育学生读图力量,说出民族分布特征,突破难点。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大全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别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爱护的重要性。

2、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依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拟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3、通过书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喜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究的精神,并增加他们爱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喜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别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爱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别性。

教学预备

教师

计算机或实物投影仪、两极地区投影图。

学生

1、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2、历史上人类对两极考察活动的图片。

3、日本捕鲸的资料、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国家和地区,今日我们来学习同时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区——极地地区。

问题: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周朝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相反要建四周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学们了解两极地区吗?说说你们对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印象。

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分别是什么?

板书:一、冰雪掩盖的地区

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挂两极地区的投影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00~101,读图10.1“北极地区”和图10.2“南极地区”。

学生活动步骤

1、找出北极圈和南极圈,并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的纬度范围。

2、研讨纬度位置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对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拟”)进展比照分析。

4、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气温柔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比照,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极地地区区分方向的方法。

展现各组收集的有关两极的资料和图片,并绽开争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图,指出围绕北冰洋的大洲和围绕南极大陆的大洋名称。

极地地区位于66.5°~90°的广阔地区,纬度位置属于高纬度,这对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两极地区气温低下。通过比照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气温,使学生了解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柔最低气温均比北极地区低。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让学生阅读P102的两则阅读材料,并展现自己收集的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图片。比拟两极自然环境的异同。

学生活动步骤

1、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组代表北极地区,一个组代表南极地区。

2、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

3、各组选代表展现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并进展比照,争论。

4、用纸列表比拟出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点。

教师:下面请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下表。

附表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比照

异同点北极地区南极地区

一样点

不同点

教师小结

北极中心——北冰洋;南极中心——南极大陆。两极地区终年寒冷,即使是在暖季时,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被称为地球上的“寒极”,因大局部地区掩盖着很厚的冰层,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另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让学生借助书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资料进展自主学习,培育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力量。并能通过比照,找到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上的异同。

提示学生留意比拟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地表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表格画在黑板上,学生填完后留意订正和点评。

其次课时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学问的学习,可能会感到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布满了神奇之处。正由于如此,长期以来,人类从未停顿对它的熟悉过程。

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教师: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特别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去考察。下面给每组布置一个题目,分组争论后,推出一个代表发言。

第一组: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其次组:南极有哪些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环境?

第三组:南极大陆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价值?

第四组: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自然试验室”?

学生活动步骤

1、猜测。

2、组内争论发言。

3、教师巡察提示。

4、小组代表发言。

5、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6、教师参加总结。

(微机或投影仪展现)

图片1我国考察队员手举五星红旗站在南极大陆上。

图片2我国“长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图片3“雪龙号”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在平常读书、看电视中,可能知道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考察站的名称。下面,我们请两个同学来公布下面两条新闻,大家在听的时候请思索下面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两次建站的时间都选在2月?

2、我国南极考察船从我国动身时,应当选择什么季节最好?

学生活动步骤

1、(教师启发)南极被称为“寒极”“冰雪大陆”和“风库”,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时候应当留意什么?

2、(学生答复)避开大风大雪温度最低的季节。

3、(教师启发)南半球的季节在月份上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学生答复)与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暖和的季节,而且2月份南极大陆白昼时间长。

5、(教师启发)我国考察船到南极要行驶1~2个月。

6、(学生答复)考察船应当在我国冬季(12月或1月)动身最好。

(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力量。增加学生探究科学神秘的兴趣。

鼓舞学生积极思索,对各种答案尽量进展鼓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示学生在图10、2上找到“长城站”和“中山站”。

教师:北极地区中间是北冰洋,四周是陆地和岛屿,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随着石油、自然气等资源的发觉和开采,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考越来越频繁。

下面按刚刚的分组,每组推举两个同学上台来展现收集的两极地区考察活动的图片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步骤

1、选最好的图片和一次考察活动介绍。(其中第一组介绍书上的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其次、第三组另选一次南极考察活动介绍,第四组介绍北极考察活动)

2、每组两人上台介绍,其他人可补充。

3、要求介绍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极地的爱护与和平利用

教师:两极地区有大量的生物资源,比方南极地区的鲸鱼,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海豹、海象、海狮等。近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南极地区鲸鱼遭到滥捕滥杀,已陷入危机之中。人类应当怎样合理利用两极地区的资源?我们中学生在环保上应当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进行一场辩论赛,一、二组为正方(绿色和平组织),观点是进展科学讨论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规模地捕鲸,更何况现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过被杀死的鲸来进展科学讨论;三、四组为反方(日本),观点是捕鲸是为了科学讨论,而鲸肉食品只是科学讨论的副产品。

学生活动步骤

1、每方四个选手,依据收集的资料预备。

2、双方陈述观点。

3、自由辩论。

4、完毕陈述。

5、教师点评并小结:面对着最终一块净土,我们应当实行什么措施?一是签订条约,比方《南极条约》的签订。和平利用,共同爱护两极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当在环保上做出自己的奉献。在提前布置收集资料、图片的时候,有目的地按小组布置。该活动着重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状况,培育自主学习力量。同时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不畏困难,勇攀科学顶峰的精神。

将第一排桌子反转,作为辩论席。

每个环节时间一般掌握在2~3分钟。

培育学生的环境爱护意识和可持续进展的观点。

我国于1983年正式参加《南极条约》。

初一地理教案篇五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觉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育比拟、分析、概括力量。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