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概要课件_第1页
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概要课件_第2页
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概要课件_第3页
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概要课件_第4页
台湾原住民的神话传说概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臺灣原住民的神話傳說臺灣原住民的神話傳說

一、人類民族的起源排灣族雅美族泰雅族二、洪水神話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阿美族三、射日神話布農族鄒族雅美族泰雅族賽夏族魯凱族四、小矮人傳說賽夏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一、人類民族的起源排灣族雅美族泰雅族泰雅族泰雅族人相信大霸尖山是泰雅族人的起源地。傳說以前在現在的大霸尖山有一塊巨石,每天都有希利克鳥在巨石前叫著,突然有一天巨石被希利克鳥推開,巨石崩裂,從裡面走出一男一女,這是最早出現在地上的兩個人,也就是泰雅族的祖先。隨著時間過去,這對兄妹日漸長大成人,但一直沒有其他的人類出現。妹妹很擔心再這樣下去就無法有新的人類出生。於是決定要和哥哥結婚,但是又怕被哥哥認出來而不願意和她結婚。她想到用黑炭灰塗在臉上,哥哥就認不出是她。有一天妹妹告訴哥哥有一位女孩子在天黑的時候會在山洞等他去娶回來,於是妹妹趁哥哥去打獵時,趕快燒樹枝做成木炭,又磨成炭灰塗畫在前額與兩頰,讓哥哥認不出她。天黑了,哥哥果然來到山洞,看到他的新娘。哥哥並沒有認出這個臉上塗炭灰的女孩子是自己的妹妹,兩人就結婚並且生下許多孩子。從此地上就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類。二、洪水神話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阿美族泰雅族據說在很久以前地上發生大洪水,大頭目帶領泰雅族人到大霸尖山去躲避洪水。但是洪水卻一直無法退去。最後問神的結果,必須將一對年輕男女丟入水中奉獻給神,才能退去洪水。但是部落裡面根本沒有一位父母願意犧牲自己的孩子。最後頭目只好犧牲自己的兒女來救部落的人。大頭目將兒子丟向山的右邊,將女兒丟像山的左邊。然後,洪水立刻退去,只剩下一條水流。這條水流就是後來的馬達拉溪。大霸尖山的兩邊多了兩塊大石頭,看上去就像人頭上的兩片耳朵。上古發生大洪水,海神告訴一占夢老者,只要獻給他一個女人,洪水立退,但沒有女人願犧牲,人們便把一醜女丟進水中,洪水不退,一聰明男子把身邊一美女丟進水裡,洪水就退了。(楊靜姍)來源:《生蕃傳說集》佐山融吉、大西吉壽著(大正12年);余萬居譯古時,有一美女,她的父母認為把她嫁給別人家大可惜了,就讓她和哥哥結婚。結果受到祖靈的譴責,突然發生一場大洪水。人們紛紛逃到「papakku」去避難,並先後將一隻狗及一個老人投入水中,藉以祈神退水,皆不奏效。最後,社人把這對兄妹夫妻丟入水中,大水終於消退,且由於退水時水勢很急,故刮山成谷,造成了今日的地勢。(許文綺)來源:《蕃族調查報告書》太么族後篇,佐山融吉著(大正9年);余萬居譯海洋上升,淹沒了土地,因此人們逃到towaqq山頂。一個少女和青年被放進簍子李,漂到了海的源處。他們將阻塞海路的垃圾消除,海水就漸退了。於是他們回到家,看見滿倉均是魚,將魚丟掉,把背上貯存的糧食放進去,又把地瓜苗種下,修其枝蔓,那些地瓜結了許多實,從此糧食豐富了。(王永馨)來源:《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小山尚義、淺井惠倫著(大正10年);余萬居譯

據說古時沒有深谷和斷崖,放眼望去幾乎都是平坦的平地。一日,卻有洪水大氾濫,蕃人們被迫不斷往高處遷徙,後來已遷至大霸尖山峰頂。於是,蕃人們乃將一是不中用的人扔進水裡獻神,怎料水勢不滅反增,後來,決定將頭目的女兒給獻出去,此對立即傳來似斷崖崩塌的轟聲,而後水退。自此,地面上開始有了斷崖和深谷。(許文綺)來源:《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小山尚義、淺井惠倫著(大正10年);余萬居譯布農族古時候有一場大洪水,水退後,形成山谷與溪流。那時,上游流下草來,成為腹部,流下之樹皮疊在腹部上,遂成為甲殼,恰巧又有二根樹枝流下來成為螯,螃蟹於是誕生了。(陳淑靖)來源:《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佐山融吉著(大正4年);余萬居譯太古時候,洪水成災,僅剩一些山頂露在水面上,人們紛紛避難到玉山的山頂上去,只能以野獸為生。可是,沒有火的生活不便,有一天,發現卓社大山上有火光,人們派遣鳥類去索火,兩次都失敗了,最後派出「kaipigi」鳥,這才如願以償,得火而歸。後來,有一次螃蟹和大蛇爭門,螃蟹剪破了大蛇的肚子,大蛇向西逃竄,經過之處頓成一道溪流,積水順漢而宣,露出原來的陸地,人們紛紛下山求美地,各自組織蕃社以至今天。(陳淑靖)來源:《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佐山融吉著(大正4年);余萬居譯太古時代,Lamogan之地有一另一女,某晚,男人夢見只要用蛇皮抽打女背三下,女人就會懷孕,男人如法炮製,果然,不久,陸陸續續地生下了四男三女。以後子孫漸漸繁衍,某日,一條大蟒出現在ilokkaan,堵住了濁水溪,引起大洪水,人們紛紛逃到玉山、卓社大山、東巒大山等地。因為倉促逃命,祖先沒有攜帶火種,某夜,有人發現玉山頂上有火,但因距離遙遠,洪水相隔,苦無對策,這時,青蛙自告奮勇,可惜,青蛙雖索到火了,可是青蛙必須時而潛入水中,所以未能達成傳火的任務,而後,祖先傳來kaipishi鳥、kaipishi鳥飛到玉山峰頂,口銜火種飛回,所以,至今人們不殺kaipishi烏和青蛙,若觸犯,據說會燒掉了衣服。而後,河中出現一隻螃蟹,狠狠地往蛇身鋏了兩下,大蟒落荒而逃,洪水始退,祖先紛紛下山,最先定居的地方是現今巒大本社(asanlaiga)的「tanshinmoku」。最初,祖先是住在東巒大山山中,除了「kalubesupesu」,當時還有另外五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而後子孫漸多,漸漸有人往外遷,首創其風者遷至hunan,這便是takehunan姓的始祖,其次有的到ikumo,有的到shyole,以致造成蕃社如此之多。我們是到了先父的一代,才搬到這一個kadogulan之地,我們四代之前的祖先還在巒大本社,那時,有個口watan的社民去打獵,在現今丹大社(asanlaigalu)附近發現狗糞堆中長出黍來,認為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於是帶著妻子搬過去,這便是今日takewatan(丹蕃)人的祖先。我們的祖先都還在lamogan時,一切都無異於臺灣人,甚至還懂得使用文字,據傳lamogan之地仍存有一塊彫有文字的石頭。(陳淑靖)來源:《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佐山融吉著(大正4年);余萬居譯上古時,一巨蟹用其大螯欲箝食大蛇,大蛇逃入海中,引起大海嘯,平原皆成滄海,祖先幸而逃到山頂(玉山或打訓社方面之高山)避難,以獵捕腎獸充饑,後潮水漸退,始下山,但舉目一片荒涼,忽然看到粟穗一莖,乃將其種子播下,遂得延續糧種,許多山谷也在此次的大海嘯而形成,在此以前的陸他大都是平坦的。(另有一說如下)遠祖所居之地,連續多天降大雨,是時一條大蟒蛇橫臥在河裡,將流水堵住,陸地被水淹沒,人們都躲到山頂上,這時,一巨蟹忽然出現,將蟒蛇從中截斷,河流因而暢通,洪水亦退,然而在此次洪水存留者,寥寥無幾人。(陳淑靖)來源:《蕃族一班》'警察本署著(大正5年);黃文新譯古有大洪水,漢人逃上玉山,蕃人逃上卓社大山,事出倉促,蕃人忘了帶火種,便想到玉山向漢人借火種,但二山隔著汪洋大海,只得遣烏飛去取,先後派了rararigan、tanpuga、sarinutan、rinas、tanpawa等鳥,都未能完成任務,最後由kaipisi烏順利口銜火種而回,因此蕃人至今不殺此鳥,此烏喙尖有紅色部份,是運火時灼傷的痕跡。(楊靜姍)來源:《生蕃傳說集》佐山融吉、大西吉壽著(大正12年);余萬居譯排灣族古時候有那叫做tarovar的怪物在平地,河水都流入其(口中)。可是,tarovar的嘴巴塞住了,以致於積水,發生洪水。水太多,小山都被水淹沒,只有tomapalapalai山和霧頭山和大武山,沒有被水淹沒。下Paiwan社的人逃上tomapalapalai山,而其處無火。(恰有)小鹿(羌?)在其處,人們派遣牠到霧頭山去取火。小鹿泅往霧頭山,攜(火)返回tomapalapalai山。tomapalapalai山上可以煮(飯)了。其後日久,tarovar的嘴巴打開了,不再積水,洪水遂退。有蚯蚓掛在樹上,頭目發現之,給了食物。這蚯蚓拉屎成土。(今)有土,是因此之故,又,這些土地之所以屬於頭目,是他們曾以食物餵過蚯蚓之故。(羅素攻)來源:《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小山尚義、淺井惠倫著(大正10年);余萬居譯賽夏族

從前,我族祖先定居於海邊平地。有一年,洪水氾濫,平地盡沒,族人避難不及葬身汪洋,只有兩人費盡干辛萬苦,逃往山地脫離險境,待洪水漸退才下山。將同族屍體截成細片,塞入織布用的胴木中,注水浸泡此刻皆化為兒童,分散四方繁衍子孫,乘為各部落開山始祖。來源:〈臺灣土蕃口碑〉《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3(264):219-224,明治41年(1908),伊能生著;劉佳麗譯太古時代由神所創造的人,尚在原來土地上建立原始小部落時,忽有洪水來襲,眾人不及走避,生死未卜。有一男子乘機胴(織布工具)而倖存,漂流到Shilupiya山,而Owapoehobon神將其打死,把其其肉弄碎丟到海中,悉數化為Saisetto的祖先。又將腸弄碎丟入海中,他們是臺灣人的祖先,因為是腸子變的,所以人數多亦長壽。再次將骨投下化為頑強無比的泰雅族的祖先(王永聲)來源:《臺灣蕃族》,藤崎濟之助著(昭和5年);黃文新譯,亦見於孫家驥著,〈台灣土著傳說與大陸〉《台灣風物》9(1):1-12,民48鄒族

很久很久以前,這世界變成一片汪洋大海,於是鄒族人都上了玉山。而所有的糧食(米飯)均吃完以後,就把一同上山的動物吃了。後來洪水退了,人們離開了玉山,從山上下來後來到了這建立村落,其他人則到西部去另建村落。(王永馨)來源:《臺灣鄒族語典》,聶甫斯基(N.ANevskij)著;白嗣宏、李福清、浦忠成譯太古時洪水為患,僅玉山山頂尚未遭水淹,時人類死亡幾盡。只剩兄弟二人倖免於難,在洪水退後兄弟二人商議各向南北謀生,兄南弟北,在出發前折箭為盟誓,此箭為記。別後,兄一直到屏東南端,因遭荷蘭人攻擊,輾轉遷移,定居於今高雄縣境的瑪雅,雅你。向北的則在濁水溪流域迂迴玉山西部平原,最後定居於阿里山的樂富、特富野、達邦等村,發展成現在六個村落。(王永馨)來源:《政大學報》6,(1962),引自《鄒族信仰體系與宗教組織》(1988),胡耐安、劉義棠阿美族(一)洪水後由地中噴出熱泉,全社幾乎瀕臨絕滅。當時有兩兄妹正在搗粟,看到來勢洶洶的水,跳入臼中任水漂流,終於漂到一高山。約一星期之後水勢減退,乃下山向南,一直到花蓮之河岸而無法渡過。而石原上步行困難,於是便取道西南而到了「nalumaan」。在此兄妹結為夫婦,生了兩子女,其子女亦兄妹互婚而繁衍眾多的子孫,至今不絕。然到了「nalumaan」時無火可用,乃以藤與木摩擦以生火,過程甚為費時,一日看見Tatachu烏之來臨而命其取火來,Tatachu鳥飛向東方去火回來,然在其飛回海岸時不慎將火種掉落海中。後來又看到蛆來,託其取火,也取火來,但不久就熄滅了。兄妹不得已取白石合碰以生火,又傳給子孫。後來人向南進直到薄薄社而成為該社之祖先。又有欲到「Taolu」去而到了荳蘭社而成為該社之祖先。(羅素玫)來源:《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眉族海岸蕃,佐山融吉著(大正4年);黃文新譯阿美族(二)古時,曾有kakumolansapatolok和valaihav(兩位男女神)遵奉父神和母神之命,降臨至地上界,並賜給他們豬、鹿、索、烏...等動物。他們在地上界住的第三年,有二個惡神經過他們家,欲向他們要幾隻動物,但kakumolan和valaihav皆不肯,因為那惡神是未經天神同意而擅來地上界的。結果,惡神就去找海鰻母殺了他們,於是,海鰻母製造大水沖走他們家,kakumolan及valaihav皆逃至天上去,而他們的孩子stra和nakau來不及逃,就留在地上界。數年後,這兩兄妹隔著打過洞的山羊皮發生性關係,而有了五個孩子,四男一女。有一次,母親nakau病了很久,覺得耳朵癢,抓了一抓,結果有粟穀冒了出來。孩子們就決定種這顆粟,但父母認為此事必須向天上的父親kakumolan和母親valaihav先報告一番,果然,他們先到海岸時,發現有一座橋,渡橋過去便到了火燒島(綠島)。暫居在此小島上,但因為島小而感到不便,又再渡橋到台灣本島來。最初抵達的地方即為現在的加路蘭社之東,當地至今仍存有祖先的足跡,之後他們又轉向南方Arapanai,呂家附近。這時,各人便分閉,各自覓良地而居,其中一人往璞石閣方向去,另一則沿海岸而來到kolosu,此即我社祖先。那時,現在的都歷社人也一同來到本地。向璞石閣方向而去的人到了花蓮街,看到海洋吃了一驚,於是又向南進,而成為所謂台東阿美族。(羅素玫)來源:《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眉族海岸蕃,佐山融吉著(大正4年);黃文新譯三、射日神話布農族鄒族雅美族泰雅族賽夏族魯凱族從前天上有兩顆太陽,它們不分晝夜輪流照亮大地,使得地面異常酷熱,河流乾涸,農作物無法生長,人民的生活過的非常痛苦。於是族人商議,必得射下一顆太陽,大家才能安居過活。在族人共同推派下,三個勇士揹著嬰兒帶著乾糧出發,他們沒日沒夜的趕路,可是太陽實在太遙遠了,三個勇士已成蒼蒼白髮的老人,並且相繼過世,但這時嬰兒卻也長大成人,於是他們拉起大弓將其中一顆太陽射下,從此大地不再酷熱,而人間也有白畫之分了。至於被射下的太陽,傳說就化身為我們夜裡看到的月亮。四、小矮人傳說據說矮黑人身高雖然不到三尺,可是他們卻力大如牛。他們有著黝黑的皮膚和一頭鬈曲的毛髮,由於動作相當敏捷,常讓人無法清楚捕捉他們的身影。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不但熟諳巫術,法力高強,尤其在狩獵、農耕技術上的精良,更堪稱台灣原住民族群之最,因此頗受人稱道。排灣族過去排灣族長者曾在旭海部落附近發現矮人蹤跡,大致的說法是,有一次某位排灣族人到某個部落,遠遠看到兩個個子很小的人在搗麻糬,以為他們是小孩子,便上前詢問族裏大人的去向。當時矮人便回答他們說:「我們就是大人了!」另外,台東正興部落的長老也曾提起他們看過矮黑人的事情,據說他們非常愛乾淨,而且動作非常迅速,會不定時的遷移,完全是倚靠狩獵為生。山區傳說有小矮人的居住遺址。布農族老一輩人傳說曾見過小矮人。民國七十年時在南投縣仁愛鄉發現「曲冰遺址」,中有48間房屋、100多墓葬,布農族以此為小矮人故鄉。泰雅族而泰雅族部落中流傳的矮黑人故事就更為傳神了。據泰雅族人回憶,矮人常會趁半夜的時候來偷小孩子,因為他們來去自如,神出鬼沒,所以泰雅族人對於矮人總是提心吊膽的,深怕他們突然偷偷奪走小孩。除了以上的傳說,諸如布農、阿美族也都有類似的傳說。但是在眾多的傳說中,最能證明矮人的確曾存在台灣這個島嶼上的族群還是賽夏族。邵族傳說在日月潭石化社附近有小矮人,經常從一個通往海底的地道中出沒,此地道後因故被掩埋了,從此小矮人消失。賽夏族賽夏族流傳的矮人傳說跟其他族群的說法大致差不多,不過較為具體而詳細;而且由於「巴斯達隘」(basi-taai,俗稱矮靈祭)至今仍然定期舉行,更可說明矮黑人確實存在,甚至與賽夏族人有過真實而密切的接觸經驗。傳說四百多年前,教賽夏人織布、農耕等,但後因欺負賽夏族少女,被賽夏族人鋸斷橋樑而摔到山谷死亡。矮靈傳說

從前矮黑人和賽夏族人都住在大霸尖山下,原本兩族居住的地方是屬於同一個山系,但是在溪水的切割下,山巒一分為二,因此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此分屬兩地。雖然兩族位處不同的部落,但其實僅是一河之隔。過去矮黑人常從橫亙於兩族部落間的一棵大樹,越過懸崖到對岸的賽夏族部落,找賽夏族人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兩族就變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由於矮人教賽夏族人如何狩獵,怎樣配合四時節氣去耕種農作物,因此賽夏族人對於矮人傾囊相授的恩情,總是銘記在心,所以每當農作務收割完,賽夏族人一定會宴請矮人同樂,共同慶祝這個美好的時光。由於矮人個子十分嬌小,長久以來,他們都一直想跟身材高脁的女人通婚,以求得更好的下一代。但賽夏族這邊一方面因為部落的組織非常嚴謹,不允許她們跟外族或別的部落通婚;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