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G710:A1001-7518(2008)21-0004-08一、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本文对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设计是以我国“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大扩招的决策为方向,并以扩大规模分析为主线索。由于对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此我们以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依据,从政府宏观调控、资源现状、服务水平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些内容可界定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协调性、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水平、职业教育资源水平(包括教学设备、校舍面积、专任教师数量等)、职业教育管理与办学体制(包括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力度、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包括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水平等)等几个方面,成为我们设计指标体系时重点考虑的主要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原则,一是科学性,即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反映出设计思路的要求。虽然很难构建一个全面反映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关的所有内容的指标体系,但希望至少大致能够基本涵盖《决定》中所特别强调的上述几方面主要内容。二是客观性,主要是指所设计的指标应是可测量的,而不是定性描述的。例如,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可以基本反映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也间接反映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水平;又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水平;再如,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可提供给多少人数享用,既反映了其可服务的能力,也可基本反映出职业教育资源开展非学历培训和富余农民转移培训的能力;等等。尽管这些指标反映上述方面的内容可能是不全面的,但因为其本身是可测量的,因此减少了主观任意性的误差。三是可行性,主要考虑指标体系的设计尽可能简单,以便于操作。从总体上说,反映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至少可以列出20多个,但其中有不少指标相互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与联系性。另外,如果指标设置过多,也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噪音,反而造成干扰而失真。因此,在设计上应尽可能考虑简单易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为此我们全部采用官方发布的数据。其中,教育事业发展数据主要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6)》上的数据,经费数据主要采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上的数据。人口数据则主要采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的数据。由此设计了这样5个指标:1.结构协调水平指标(X1)。采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人数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即“职普比”)来表示。X1i=Zi/Pi(i为省区编号,i=1,2……31,下同)Zi为(i区域)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Pi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这一指标反映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度。它剔除了经济水平对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制约条件,主要反映了政府对于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统筹的努力程度。即使某地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规模不大,但通过地方政府的统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对比例,仍可以使当地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达到较高的协调水平。因此,此指标对衡量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定其权重系数为0.4。2.发展规模水平指标(X2)。采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强度(简称“中职招生强度”)指标来表示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X2i=Zi/SiZi为(i区域)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Si为该年度满足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平均适龄人口数。平常所说的“中职招生比例”主要是以高中学龄段学生作为基数,集中反映出学历教育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力度;而我们所设计的“中职招生强度”则是以适龄人口作为基数,其内涵包括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个部分,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在整个适龄人口中所能供给的“容量”。这一指标作为中职学校的招生强度指标,相当于中职教育招生的“毛入学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地中职教育的普及程度;二是当地政府统筹的力度;三是当地职业教育资源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反映出当地经济对职业教育规模的制约作用。因此,发展规模水平指标是反映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地位仅次于结构协调水平指标,权重系数定为0.2。3.拥有资源水平指标(X3)。该指标的设计综合考虑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固定资产总值、校舍面积和专任教师人数等四个方面的资源拥有量。这一指标综合反映了适龄学生可利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水平,比较客观地描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可利用度。该指标剔除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避免了一些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因招生不足而出现的资源过剩的虚假现象。同时,该指标也考虑了《决定》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要求,即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不仅要为全日制在校生服务,也要为非学历培训服务、为农民转移培训服务的思想。由于该指标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中与发展规模水平指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定其权重系数为0.2。4.财政投入水平指标(X4)。反映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强度。X4i=Y′1i/CiY′1i为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Ci为该区域扣除高等教育后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额。这一指标重点反映了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既剔除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剔除了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投入的影响。这是由于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太大,而且高等教育明显具有跨区域服务的特征,因此我们在评价地方政府投入强度时不将其列入考虑范围。该指标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中的权重系数定为0.1。5.资源质量水平指标(X5)。采用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水平,作为评价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的指标。X5i=Bi/Y′4iY′4i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Bi为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数。该指标即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它简单明了,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质量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的质量水平,体现了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原则要求。该指标的权重系数也定为0.1。(二)单指标的测算与区域比较分析1.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协调水平。高中阶段普职分流比例是反映各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协调水平的重要指标。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简称“中职招生比例”)为46%,全国有16个省区的中职招生比例基本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值,这些省区以东部地区为主,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广西、陕西及中部的湖北、江西、河南、山西、河北也在全国平均线以上。按东、中、西分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东部7个省区的中职招生比例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其中江苏、北京、浙江和山东4省区中职招生比例达到或超过了48%,江苏省由于最近几年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措施落实明确,使得中职招生比例位居各省区之首,超过了50%;中部除湖北、江西和海南外的其余省区的中职招生比例集中在40%-48%的区域之间,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上下;西部有三分之二省区的中职招生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藏、内蒙古、甘肃、新疆和青海五省区低于40%。从总体上看,中职招生比例仍然是由东向西呈逐步减少的态势。注:括号内数字为对应省区中职招生比例2.招生强度。2006年度全国平均中职招生强度为0.406,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每10000名适龄人口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为4000余人。全国共有14省区的招生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北京、山东、江苏、天津、上海、浙江、河北、湖北、湖南、辽宁、陕西、福建、江西和河南。按东、中、西部分,东部除广东外的8个省区,其招生强度均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上,其中北京和山东的招生强度已突破0.6,位居各省区的前列,江苏、天津、上海、浙江的中职招生比例也已超过0.5;中部10省区的招生强度除河北外均在0.5以下,其中吉林、山西、黑龙江、安徽和海南5省区的招生强度处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下,而海南省低于0.3;西部除陕西外的其余11省区,其招生强度均处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下,其中低于0.3的省区有7个,占一半多。注:括号内数字为对应省区中职招生强度3.资源强度。北京、上海、浙江和天津4省区在人均可供给校舍面积、人均可供给固定资产值、人均可供给专任教师数和人均可供给预算内经费等4项指标的综合资源拥有量(资源强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位居各省区前列。而江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吉林、山西、内蒙古和重庆9省区的资源强度也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资源强度较弱的中西部省区,其人均可供给的预算内经费并非很低,但往往由于其他指标偏低,使得综合资源强度的排名落在后面,因此这些省区今后发展应更多关注硬件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4.投入水平。2006年全国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除去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为10.4%。最高北京为13.7%,最低西藏仅3.6%。超过10%的省区共14个,依次为:北京、上海、山西、浙江、山东、福建、天津、江苏、河南、吉林、重庆、辽宁、广东和内蒙古。东部9省区的投入比例均基本达到或超过10.4%;中、西部各省区分布的差距比较大,山西、河南和重庆3省区的投入比例都在10.7%以上,而投入比例低于8%的7个省区均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中部占2个,西部占5个。5.学历达标。2006年,上海、北京、浙江、吉林和江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已超过了80%,位居各省的前列。从整体上看,中职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从东到西呈逐步下降的态势,东部有8个省区的学历达标率在全国平均线以上,占东部全部省区的近九成;中部一半省区的学历达标率在全国平均线以上;而西部仅有宁夏高出全国平均线,其中的7个省区达标率在70%以下。(三)发展水平结果排序运用职业教育发展指数计算公式Ii=0.4X1i+0.2X2i+0.2X3i+0.1X4i+0.1X5i,对全国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排序,结果如下:排序结果分为4个区域:第一区域内共有三个省区,属东部地区,其发展指数均在0.50以上;第二区域内共有八个省区,其发展指数均在0.40-0.50之间(第一、二区域内省区的发展指数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之上);第三区域内共有十四个省区,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其发展指数在0.33-0.40之间;第四区域内共有六个省区,以西部地区为主,其发展指数均在0.32以下(第三、四区域内省区的发展指数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下)。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趋势分析(一)规模预测“十一五”期间,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趋势,我国及各省区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化趋势如何?与现有招生规模相比“供”与“需”的平衡度怎样?区域之间的差异情况如何?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我国以及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落实。未来几年,中等职业学校的年招生规模(Μ)取决于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人数(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λ)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比例(β)三个主要因素,具体可用公式表示为:Μ=Ρ·λ·β。1.关于初中毕业生的规模(P)。这是决定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基数,是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基础,也是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从事学历教育部分的主要生源。从全国的情况看,至2010年将下降至2000万人以下。其中,以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为主的全国近一半省区未来几年初中毕业生生源呈减少态势。与此同时,以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为主的我国11个省区的初中毕业生生源却呈迅猛增长势头。表7至2010年全国及各省区初中毕业生数变化趋势(万人)20022010全国2023.221981.53北京18.228.69天津14.059.32河北135.6479.05山西54.9280.54内蒙古30.9236.63辽宁60.7446.52吉林37.6528.40黑龙江54.6640.70上海18.5910.25江苏104.0583.65浙江69.1158.03安徽98.29128.50福建62.7448.90江西68.9577.41山东181.98107.30河南189.31187.52湖北91.7871.57湖南109.5971.04广东128.69168.74广西75.0581.02海南11.3817.02重庆40.6948.40四川111.92135.25贵州50.1485.42云南56.2476.04西藏1.536.13陕西62.6161.09甘肃37.7266.66青海5.8711.11宁夏8.4014.42新疆31.8036.22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λ)。一方面,从全国的总体情况看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02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为58%,比1999年的50%增加8个百分点,年均增2.7个百分点。据我们的预测,今后几年随着各省区对人口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和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强,我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的增长速度将年均保持在3个百分点左右,至2010年将上升到82%。另一方面,从各省区的情况看,升学率的差距较大。2002年海南、云南、贵州等省区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不到45%,而北京、上海已超过98%。根据过去发展的经验,当升学率较低时,年均增长幅度会较大;反之,升学率愈高,增幅就愈小。具体情况基本符合以下规律: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60%以下,下一年度增加3.5个百分点左右;当年在60%-75%之间,下一年度增加3个百分点左右;当年在75%-90%之间,下一年度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在90%以上,下一年度增加不超过1个百分点。3.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例(β)。这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主要因素:一是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国务院2002年在《决定》中就已提出“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据此,全国今后几年的普职比例总体上将保持在1∶1的水平。这一比例要求将比2003年40.7%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各省区的现状水平。目前全国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差异较大。2003年浙江、北京的比例已超过或接近50%,而青海、西藏尚未超过20%。从发展态势看,由于全国总体比例将有一个大的增加,因此今后几年全国大部分省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比例较低的省区将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三是考虑到各省区非应届生培训、中途辍学生返读、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培训人数。因此,预测今后几年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的具体情况是:达到并有可能突破50%的省区将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和陕西;保持在40%-50%之间的省区有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海南、四川和宁夏;保持在30%-40%之间的省区有内蒙古、吉林、贵州、甘肃和新疆;保持在20%-30%之间的省区有西藏和青海。4.招生规模(M)预测分布。综上所述,我们对2010年全国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可招生人数预测如下:表8至2010年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可招生人数预测(万人)2002年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招生2010年全国440.6822.3北京9.25.6天津5.95.3河北21.629.3山西12.234.6内蒙古6.813.6辽宁14.822.7吉林6.49.3黑龙江9.013.8上海8.46.3江苏31.344.3浙江27.932.4安徽16.146.9福建15.721.9江西13.531.9山东38.548.1河南33.578.5湖北18.027.3湖南25.133.5广东28.973.6广西13.833.5海南1.76.1重庆12.722.8四川22.153.4贵州6.425.3云南10.930.5西藏0.21.9陕西17.230.9甘肃6.420.6青海0.82.9宁夏1.45.7新疆4.09.8(二)趋势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情况看,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呈平稳增长态势,至2010年将超过820万。图1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变化趋势从全国各省区情况看,与2002年的招生情况相比,至2010年,全国各省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大致可分成四种情形:一是生源短缺,即未来几年当地可供生源规模明显小于现有的招生规模。它们是北京、上海和天津。到2010年,这三个直辖市的招生规模均保持在5-7万人以内,其中,北京的预测生源规模为5.6万人,比2002年9.2万的实际招生人数减少近40%,上海和天津也将分别减少25%和10%。今后几年,这三个直辖市在面临生源短缺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逐步扩大对外省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如上海市未来几年每年的本地生源不足5万人,而近2万人的生源主要靠从外地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拓展职业教育功能,加强非学历教育培训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等的探索。另外,从发展趋势看,上海、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已超过2万元。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必然会对当地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职业教育的高移化正是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提升这三个直辖市的职业教育重心,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二是招生人数略有增长,但是不超过目前实际招生人数的一倍,即至2010年增长幅度保持在0%-80%之间。这些省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和重庆市。从具体招生规模看,分布在5万人以上的各个区域内。其中,招生人数在5-15万人之间的省区有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在15-25万人之间的省区有辽宁、福建和重庆;在25-45万人之间的省区有河北、湖南、江苏和浙江;在45万人以上的省区有山东。这些省区大部分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必将给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契机,因此只要调控好普职比例,这些省区今后几年的中等职业教育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福建、山东、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其人均GDP已超过或逼近1.5万元,发展势头强劲。另外,这些地区在调整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有步骤地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探索多种办学模式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这些地区要积极探索和做好中、高职并举等的发展工作,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是招生数量增长是目前的一倍左右,即增幅在80%-120%之间。这些省区包括:湖北、山西、四川和陕西。其中湖北、陕西和山西的招生规模将分别达到27.3万人、30.9万人和34.6万人;而四川省的招生规模将突破50万人,跃居全国之首。四是招生增长是目前的一倍以上,即增长幅度在120%以上。这些省区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为主,它们是:安徽、江西、河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除广东外的其余省区均为中、西部省区。其中西部省区7个,占一半以上。从具体规模看,分布于各个区域内:招生规模在5万人以下的省区有西藏和青海;5-15万人之间的省区是海南、宁夏和新疆;15-25万人之间的省区是甘肃;25-45万人之间的省区是江西、广西、贵州和云南;45万人以上的省区有安徽、河南和广东。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未来几年具有丰富的生源基础。因此,一方面要做好当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跨出区域范围,积极探索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生源短缺的京、津、沪等省区具有教学资源、实践条件、地理位置、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优势;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优质生源,因此扩大两者之间的合作,逐步突破职业教育的地区界限,让中、西部地区的优质生源到京、津、沪等省区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实现生源与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各方的互惠互利,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和整体发展。三、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一)第一区域分析第一区域内3个省区按中职发展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浙江。这三个省区依靠经济、人文、地理等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多年来发展职业教育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加上较为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得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协调水平、发展规模水平和拥有资源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各省区的领先位置。从今后几年当地招生的生源情况看,北京和上海将出现负增长,浙江与目前的招生数量基本保持平衡。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利用好现有的优质资源将成为这些省区今后的主要任务。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指数达到0.645,高居各省区之首,高出位居第二的上海近9个百分点。在五项发展水平指标中,有三项指标位居各省区之首,分别是招生强度、可供给资源强度和经费投入。2006年北京市高中阶段中职招生比例基本达到50%,仅次于江苏省和重庆市,已满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协调发展”的要求。今后几年北京市应积极扩大优质生源规模,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有序、健康发展的态势和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上海市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557,与其他省区相比,上海市在专任教师学历达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位居各省区之首,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达到87%,比位居第二的北京市还要高出0.2个百分点。另外,在可供给资源强度、经费投入方面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分别位居各省区的第二位。今后几年,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积极探索吸引外省区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优质生源的渠道和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好可供给的优质资源。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510,比上海低4.7个百分点。近年来,浙江省各项指标均位居各省区的前列,为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均衡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几年,浙江省要在保持高中阶段中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内部环境条件,使之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二)第二区域分析第二区域8个省区中,东部5个,占一半多;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个和1个省区。列前4位的省区依次是:天津、江苏、山东和辽宁,这些省区均为东部省区,其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均在0.42以上,比排列后4位省区的指数要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天津市位居第二区域之首,职业教育发展指数为0.489,比第一区域的浙江省低2.1个百分点。2006年,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强度为58%,仅次于北京、山东和江苏,比上海要高出5个百分点。天津市在可供给资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拥有资源水平为0.48,在北京、上海和浙江之后,位居第四。未来几年,天津市要在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要物资采购合同
- 江西省万载县高中生物 专题2 细胞工程 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练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 2024年三年级品社下册《浓浓乡土情》教案 山东版
- 高考化学 专题二 第8讲 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教案(含解析)
- 2024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
-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 二 比一比第1课时 比长短 比高矮教案 苏教版
- 2024年春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12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文书模板-委托研发合同补充协议
- 年度部门评分表
- 混凝土浇筑课件
- star法则撰写自己成就故事
- GA 1808-2022军工单位反恐怖防范要求
- 网易公司战略分析报告书
- 2023年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7409.1-2008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定义
- GB/T 34279-2017笼式足球场围网设施安全通用要求
- 四川省工伤保险待遇申请表
- 《火力发电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使用指南
- 2023年注册物业管理师考试真题
- 运用PDCA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率课件
- 生而为赢-新东方英语背诵美文3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