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岩石力学课件:地基岩体稳定性分析第一页,共51页。一、各向同性、均质、弹性地基岩体中的附加应力
1.垂直荷载情况§7.1地基岩体中的应力分布特征第二页,共51页。2.水平荷载情况第三页,共51页。3.倾斜荷载情况第四页,共51页。二、层状地基岩体中的附加应力
由于层状岩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因此外荷所引起的附加应力等值线不再为圆形,而是各种不规则形状第五页,共51页。倾斜层状岩体上作用有倾斜荷载R的附加应力第六页,共51页。地基承受荷载的能力称为地基承载力。地基岩体的承载力就是指作为地基的岩体受荷后不会因产生破坏而丧失稳定,其变形量亦不会超过容许值时的承载能力。地基承载力分为极限承载力和容许承载力两种,前者是指地基不致丧失稳定时的最大承载能力,后者是指地基有足够的安全度,其变形量亦控制在容许范围内时的承载力。一、地基岩体承载力的确定
§7.2地基岩体的承载力第七页,共51页。1、由极限平衡理论确定承载力设在半无限体上作用着宽度为b的条形均布荷载q1假设:①破坏面由两个互相直交的平面组成②q1的作用范围很长,两端面的阻力可以忽略③q1作用面上不存在剪力④对于每个破坏楔体可以采用平均的体积力第八页,共51页。将岩基分为楔体x和yx楔体:y楔体作用于x楔体的水平正应力σh为最大主应力;岩体的自重应力σv为最小主应力。y楔体:σh为最小主应力;自重应力σv加q1为最小主应力。岩体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第九页,共51页。q1=岩基的极限承载力qf第十页,共51页。如果x楔体表面作用有q,基岩极限承载力qf承载力系数第十一页,共51页。2、由岩体强度确定极限承载力荷载作用下岩体压碎并向两侧膨胀而诱发裂隙,因此,可分为压碎区A和原岩区B,A区受到B区的约束力ph的作用。第十二页,共51页。均匀、各向同性不连续岩体的极限承载力约等于岩体的三轴抗压强度第十三页,共51页。3、根据岩块抗压强度确定地基承载力
对于微风化或中分化的岩体,可根据岩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其承载力,经验公式如下:
第十四页,共51页。4、根据规范确定地基岩体承载力《建筑地基基础规范》(GB50007-2002)的规定第十五页,共51页。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直接查表第十六页,共51页。5、采用岩体现场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对于浅基础,岩体现场载荷试验多采用直径为30cm的圆形刚性承压板,当岩体埋深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在试验过程中,荷载分级施加,同时量测沉降量s,荷载应增加到不少于设计要求的2倍。根据由试验结果绘制的荷载与沉降关系曲线(p-s)确定比例极限和极限荷载。p-s曲线上起始直线的终点对应的荷载为比例极限,符合终止加荷条件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承载力的取值为两种情况:对于微风化和强风化岩体,承载力取极限荷载除以安全系数(安全系数一般取3.0);对于中等风化岩体,需要根据岩体裂隙发育情况确定,并与比例极限荷载比较,取二者中的小值。第十七页,共51页。6、嵌岩桩的承载力(1)采用静荷载试验确定嵌岩桩极限承载力嵌岩桩静荷载试验的试桩数不得少于3根,当试桩的极限荷载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作为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建筑物为一级建筑物,或为柱下单桩基础,且试桩数为3根时,应取最小值为单桩极限承载力,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查明误差过大的原因,并应增加试桩数量。第十八页,共51页。(2)理论计算确定嵌岩桩极限承载力Rk为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Rsk为桩侧土总摩阻力标准值;Rrk为总嵌固力标准值;Rpk为总端阻力标准值。第十九页,共51页。二、地基岩体基础沉降的确定地基岩体的基础沉降主要是由于岩体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变形而引起的。对于一般的中小型工程来说,由于荷载相对较小所引起的沉降量也较小。但对于重型和巨型建筑物来说,则可能产生较大的变形,尤其是当地基较软弱或破碎时,产生的变形量会更大,沉降量也会较大。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和重型建筑多采用桩基等深基础,把上部荷载传递到下伏基岩上由岩体来承担。在这类深基础设计时,需要考虑由于岩体变形而引起的桩基等的沉陷量。第二十页,共51页。1、浅基础的沉降当半无限体表面上作用有一垂直集中力p时第二十一页,共51页。如果半无限体表面作用荷载p(ξ,η)第二十二页,共51页。(1)圆形基础的沉降圆形柔性基础中心(R=0)处的沉降量W0
圆形柔性基础边缘(R=a)处的沉降量Wa为
圆形刚性基础,当作用有集中荷载p时=常数
第二十三页,共51页。(2)矩形基础的沉降
矩形刚性基础承受中心荷载或均布荷载p时,基础底面上各点沉降量相同,但基底压力不同;矩形柔性基础承受均布荷载p时,基础底面各点沉降量不同,但基底压力相同。当基础底面宽度为b,长度为a时,无论刚性基础还是柔性基础,其基底的沉降量都可按下式计算
第二十四页,共51页。各种基础的沉降系数ω值表基础形状沉降系数(ω)a/b柔性基础中点柔性基础角点柔性基础平均值刚性基础圆形基础-1.000.640.580.79方形基础1.01.120.560.950.88矩形基础1.52.03.04.05.06.07.08.09.010.01.361.531.781.962.102.232.332.422.492.530.680.740.890.981.051.121.171.211.251.271.151.301.531.701.831.962.042.122.192.251.081.221.441.611.72----2.12条形基础30.050.0100.03.233.544.001.621.772.002.883.223.70---第二十五页,共51页。2、嵌岩桩的沉降嵌岩桩基沉降量由下列三部分组成:①桩端压力作用下,桩端的沉降量(Wb)②桩顶压力作用下,桩本身的缩短量(Wp)③考虑沿桩侧由侧壁粘聚力传递荷载而对沉降量的修正值(ΔW)第二十六页,共51页。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可溶性岩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以被水溶解为主的化学溶蚀作用,并伴以机械作用而形成的沟槽、裂隙、洞穴、石芽、暗河,以及由于洞顶塌落而使地表产生陷穴等一系列现象和作用的总称。
对于承载力不足的岩溶地基,可以采取一定的工程处理措施提高其地基承载力,具体措施主要有梁板跨越和换填两大类。
第二十七页,共51页。第二十八页,共51页。一、坝基承受的荷载(1)坝体重力(2)静水压力水平静水压力竖直静水压力§7.3坝基岩体抗滑稳定性分析第二十九页,共51页。(3)泥沙压力
当坝体上游坡面接近竖直面时,作用于单宽坝体的泥沙压力的方向近于水平,并从上游指向坝体,按朗肯土压力理论其大小为第三十页,共51页。(4)坝基扬压力确定定义:在坝基底面和岩体深部滑移面上由于渗流等作用而产生的上抬的水压力,称为扬压力。它包括浮托力与渗透压力两部分。坝基底面上的扬压力坝基下无防渗排水措施第三十一页,共51页。(5)浪压力
当坝体迎水面坡度大于1:1,水深Hw满足hf<Hw<Lw/2时,水深Hw′处浪压力的剩余强度p′作用于单宽坝体上的浪压力为第三十二页,共51页。二、坝基滑动破坏的类型及边界条件的构成滑动面的位置接触面滑动岩体内滑动混合型滑动沿倾向上游软弱结构面滑动沿水平软弱面滑动沿倾向下游软弱结构面滑动沿倾向上下游两个软弱结构面滑动第三十三页,共51页。1、接触面滑动接触面滑动是坝体沿着坝基与岩基接触面发生的滑动。对于一个具体的挡水建筑物来说,是否发生接触面滑动,不单纯取决于岩基质量的好坏,而往往受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当坝基岩体坚硬完整,其剪切强度远大于接触面强度时,最可能发生接触面滑动。第三十四页,共51页。2、岩体内滑动岩体内滑动是坝体连同一部分岩体在倾斜荷载作用下,沿着坝基岩体内的软弱面发生的滑动破坏。该类型滑动破坏主要受坝基岩体中发育的结构面网络所控制,而且只在具备滑动几何边界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第三十五页,共51页。(1)沿水平软弱面滑动当坝基为产状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而大坝基础砌置深度又不大,坝趾部被动压力很小,岩体中又发育有走向与坝轴线垂直或近于垂直的高倾角破裂构造面时,往往会发生沿层面或软弱夹层的滑动第三十六页,共51页。坝基中存在着向上游缓倾的软弱结构面,同时还存在着走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坝轴线方向的高角度破裂面(2)沿倾向上游软弱结构面滑动第三十七页,共51页。(3)沿倾向下游软弱结构面滑动坝基岩体中存在着倾向下游的缓倾角软弱结构面和走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坝轴线方向的高角度破裂面,并在下游存在着切穿可能滑动面的自由面第三十八页,共51页。坝基岩体中发育有分别倾向上游和下游的两个软弱结构面以及走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坝轴线的高角度切割(4)沿倾向上下游两个软弱结构面滑动第三十九页,共51页。(5)沿交线垂直坝轴线的两个软弱结构面滑动坝基岩体中发育有交线垂直或近于垂直坝轴线的两个软弱结构面,且坝趾附近倾向下游的岩基自由面有一定的倾斜度,能切穿可能滑动面的交线第四十页,共51页。3、混合型滑动混合型滑动则是部分沿接触面、部分沿岩体内结构面发生的。它是接触面滑动和岩体内滑动的组合破坏类型。第四十一页,共51页。三、坝基抗滑稳定性计算计算的基础:充分研究岩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并获得必要的计算参数计算方法:刚体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方法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法类比法图解法第四十二页,共51页。1、接触面抗滑稳定性计算坝底接触面多为水平或近于水平第一种计算方法第四十三页,共51页。第二种计算方法第四十四页,共51页。2、坝基岩体内滑动的稳定性计算原则:首先应根据岩体软弱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充分研究可能发生滑动的各种几何边界条件对每一种可能的滑动都确定出稳定性系数然后根据最小的稳定性系数与所规定的安全系数相比较,进行评价。第四十五页,共51页。(1)沿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