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新诗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自新诗诞生时开始,现代诗人便注重从城市中汲取文学灵感,在器物和人性两个层面捕捉并呈现城市的风貌人情,将现实之城转化为心灵之城。与此同时,中国新诗与城市文化的诗学联系,也构成了新诗的重要传统。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早期新诗写作者的文化视野日趋开放。他们在传统的乡土田园空间之外,寻觅到城市这一全新的话语资源,并通过诗歌形式展开与城市文明的对话。郭沫若在《笔立山头展望》中盛赞都市物质文明,将轮船喷出的煤烟视作“黑色的牡丹”和“近代文明的严母”。诗人倾力咏叹工业文明,隐含着一代青年对实现国家富强的期待和想象。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诗人看待城市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们既能开掘城市的“力之美”,还能发现“恶之花”,透视物质社会对人性造成的种种压抑。通过对城市文明的拆解与重构,现代诗人形成了复合的城市认知经验。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新诗的城市书写进入繁荣期,诗歌与城市的经验联结在“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笔下得到集中呈现。“现代派”诗人多选取城市符号入诗,尝试建立与城市生活同步的语感,并在诗歌文体内部展开意象、音律、色彩的实验。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的城市书写则更强调诗歌与现实情境的联系。穆旦的《城市的舞》、陈敬容的《冬日黄昏桥上》则将都市体验引入哲思层面,侧重表现生命个体彼此殊异的现代意绪,使城市书写步入意味与艺术并重的成熟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诗的城市书写多被限定在类型化的题材范畴内,表现对工业建设的赞美,模态较为单一。进入新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步伐,中国的城市文化和新诗中的城市书写共同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一部分诗人以城市对“速度”的追求为切入点遥想现代化的未来,如聂鑫森的《地铁》、曲有源的《立体交叉桥》等,洋溢着对城市新面貌及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期盼。还有一部分诗人明确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特别是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第一次出现了以孙晓刚、李彬勇等为代表的“城市诗人”群体。他们宣称要替诗歌在城市环境里制造现代的产床,其文本的原创性品质极强。他们对城市诗歌的尝试和掘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城市作为书写对象。21世纪以来,一些文化中心城市出现了大量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的社团。诗人立足民间视角,借助艺术沙龙和跨媒介传播等形式,解析城市文化肌理,反思人与城市的关系。此外,21世纪诗坛还涌现出一批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如杨克、梁平、赵丽宏等。他们注重微观与宏观的视界融合,探析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空间,试图增强城市诗学的哲理内涵。如赵丽宏的《沧桑之城》和梁平的《重庆书》两部作品,力求从城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细节中,打捞城市的文化记忆,锻造城市的精神品格,为从多角度诠释人与城市的关系创造了可能。(摘编自卢桢《中国新诗城市书写的文学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早期新诗写作者寻觅到除传统的乡土田园空间之外的城市,以此作为全新的话语资源。B.“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侧重表现生命个体彼此殊异的现代意绪,使城市书写步入意味与艺术并重的成熟阶段。C.新诗的城市书写进入繁荣期,主要是因为“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将诗歌与城市的经验相联结。D.以孙晓刚、李彬勇等为代表的“城市诗人”群体,以其极强的文本原创性品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城市作为书写对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中国新诗与城市的诗学联系入手,重点介绍了城市文化对中国新诗生成与发展的影响。B.文章论证严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例举聂鑫森、曲有源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部分诗人以城市对“速度”的追求为切入点遥想现代化的未来的观点。D.文章最后一段从出现了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的社团和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两方面,论述了新诗在21世纪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笔立山头展望》这首诗盛赞都市物质文明,这是郭沫若用诗歌与城市文明的一种对话。B.“现代派”诗人通过在诗歌文体内部展开意象、音律、色彩的实验,建立起与城市生活同步的语感。C.进入新时期,随着思想进一步解放,城市文化和新诗中的城市书写都迎来了发展的契机。D.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注重微观与宏观的视界融合,试图增强城市诗学的哲理内涵。【答案】1.A2.B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B.“‘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错误,原文是“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的城市书写则更强调诗歌与现实情境的联系。穆旦的《城市的舞》、陈敬容的《冬日黄昏桥上》则将都市体验引入哲思层面,侧重表现生命个体彼此殊异的现代意绪,使城市书写步入意味与艺术并重的成熟阶段”,选项偷换对象。C.“主要原因是”错误,原文是“诗歌与城市的经验联结在‘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笔下得到集中呈现”,并未提到主要原因;D.“以其极强的文本原创性品质吸引着”错误,由原文“他们对城市诗歌的尝试和掘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城市作为书写对象”可知,吸引诗人的是“他们对城市诗歌的尝试和掘进”。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比喻论证”错误,原文并无比喻论证,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建立起与城市生活同步的语感”错误,原文是“尝试建立”,还没有“建立起”;“并在诗歌文体内部展开”说明两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形式与目标的关系。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国家人文历史记者: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一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两个主要方面,而其中旧城改造极受公众关注,那么,旧城到底应该如何来改造?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邓其生:城市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大,城市规模自然要扩大。城市扩大的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破旧城、建新城;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旧城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目前,全世界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大都是按后一种发展模式而保存下来的。纵观世界级的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威尼斯均采用全面严格保护古城的策略,较好地保留了旧城的历史风貌,在旧城外建立完全现代化的新城。古城定位为博物馆、旅游城、购物城,以全面保护为主,开发为次。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旧城保护、改造大多是亏本的,一般都是通过开发旧城外围土地来补贴旧城保护,而不是拿旧城开发来赚钱。“破旧立新”将会对旧城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是旧城“旧貌变新颜”,失去了特征;二是旧城肌理受到破坏,成为破旧的城区,出现生态恶化、治安不好等现象;三是旧城的古遗址、古建筑、历史环境受到破坏。(摘编自《“新陈代谢”式的旧城改造,古建筑该怎么保护?》)材料二: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建筑就是生命的“纹理”,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原因在于,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老街古巷,不仅为城市营造着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就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来说,因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佳话,不仅给后人以心灵启迪,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参观者谦让的品格。可以说,历史建筑的传承,并非只是丰富城市风貌那么简单,还关乎百姓的精神世界。然而,一些城市因为片面追求发展,重物质遗产、轻非物质遗产,重经济价值、轻精神价值,忽视文化的传承,不注重保护历史建筑,以至于出现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过度开发等问题。大同小异的“钢筋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不仅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更让城市的精神气质荡然无存。一位学者曾感慨,“推开窗子一望,几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高楼大厦”。如此,“记住乡愁”“诗意的栖居”从何谈起?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下一番“绣花”功夫,我们才能让城市舒展其生命,让文脉得以传承,让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养。(摘编自《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材料三:老城重组,不是回到过去。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镭曾多次呼吁:“我们放眼世界,首先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这项工程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大栅栏地区保留了上百条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胡同,堪称北京胡同“活化石”。近来,胡同深处出现了一处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微公园——由一处菜市场改建的百花园。留白建绿、拆违还绿,充分挖掘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将休闲空间建设与景观打造、文化传承结合。(摘编自《从“旧城”到“老城”:北京一字之变意味深长》)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新陈代谢”方式就是在旧城外建新城,世界上保留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等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B.保留下来的旧城要有合理的定位,如建博物馆,进行旅游、购物,对旧城要进行全面保护,适度改造,但不能开发旧城从事商业营利活动。C.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如果遭到破坏,那么,此地的宽容忍让的文化气息就会荡然无存。D.我国一些城市旧城改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缺乏保护文化遗存的意识,城市的建设形式单一,缺乏个性,使城市失去特有的精神气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材料一中,记者的提问单刀直入,不蔓不枝,建筑学教授邓其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重点突出,条分缕析,所举事例具有代表性。B.“破旧立新式”是和“新陈代谢式”完全不同的旧城改造方式,即便是“旧貌换新颜”,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必须警惕。C.由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可以推出,当游客来到洞庭湖滨的岳阳楼时,他们一定会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感染。D.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妥善保护,惟其如此,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城市的文脉和精神才得以康续,城市才能舒展其生命活力。6.两位建筑学家邓其生和吴良铺的谈话内容有怎样的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D5.C6.相同点:旧城需要得到切实保护。不同点:邓其生认为可以采取“新陈代谢”的方式,在旧城外建新城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旧城适度开发,按“新陈代谢”的方式发展;吴良镛认为保护旧城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通过一些精巧的设计建设,使旧城更美,让“旧城”变“老城”。【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所谓‘新陈代谢’方式就是在旧城外建新城……”错误,由原文“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旧城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可知“新陈代谢”方式指的是旧城的发展模式,而“旧城外建新城”指的是“城市扩大的模式”的一种,选项将这两个概念弄混了。B项,“不能开发旧城从事商业营利活动”错误,原文“以全面保护为主,开发为次”表明是可以开发旧城的,另外旅游、购物也是商业活动。C项,“……如果遭到破坏,那么,此地的宽容忍让的文化气息就会荡然无存”错误,过于绝对。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他们一定会被范仲淹……”错误,应是“可能会”,历史建筑有文化内涵,参观者也应该具备起码的文化素养,才会产生精神感染。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相同点,材料一,邓其生,“城市发展是必然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大,城市规模自然要扩大。城市扩大的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破旧城、建新城;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材料三,吴良镭,“我们放眼世界,首先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即旧城需要得到切实保护。不同点:材料一,邓其生,“一种是在旧城外建新城,旧城按‘新陈代谢’方式发展。目前,全世界保留较好的历史名城大都是按后一种发展模式而保存下来的”,材料三,“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镭曾多次呼吁”“我们放眼世界,首先要认识到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整治好、发展好,是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中国最大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枢纽工程’。这项工程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即保护旧城不是旧有历史建筑的恢复,而是环境的再设计,通过一些精巧的设计建设,使旧城更美,让“旧城”变“老城”。【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菜园(节选)沈从文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蒲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轻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我想读点书。”“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在这过程中也成长了一些志士英烈,也出现一批新官旧官……于是地方的党部工会成立了……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因为地方小,从北京方面回来的人不多,虽然绅士们的过从仍然缺少,但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轻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好友来奉访了。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轻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轻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主人对花无语,无可记述。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骤然憔悴如七十岁的女主人,每天坐在园里空坪中喂鸡,一面回想一些无用处的旧事。一九二九年夏(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自可体会其中真情。B.“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这句话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暗示人物悲惨的命运。C.小说中乡绅们的儿子来访、教育局请他们开会、年轻人奉访这三件事都从正面写出了“儿子”对当地人的积极影响。D.沈从文在《菜园》中几乎没有一句关于人性的说教,然而人性的善恶、美丑就在故事的叙述中显现出来。8.小说开头“夏夜母子纳凉”场景的营造,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说以“菜园”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分析。【答案】7.C8.①夏夜母子纳凉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自在温馨、幽静诗意的氛围。②体现了玉家母子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③与下文人物的悲剧和“菜园之死”作对比。9.①情节上菜园是玉家人生活的场所,承载了玉家母子美好的回忆。②菜园及周边环境的幽静美好,烘托了玉家母子的优雅淡泊、和谐美好。③菜园被“地方乡绅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这一情节揭示了玉家人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④菜园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人情、人性的坚守。【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这三件事都从正面写出了‘儿子’对当地人的积极影响”分析错误。小说中乡绅们的儿子来访,教育局请他们开会、年轻人奉访这三件事都是从侧面写出了‘儿子’对当地人的积极影响,而不是正面。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结合“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可知,菜园及周边环境的幽静美好,夏夜母子纳凉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自在温馨、幽静诗意的氛围。结合“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可知,母子对话的场景温馨而美好,对话的内容诗意而雅致,体现了玉家母子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下文“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儿子被杀害,母亲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而玉家菜园也被地方乡绅和新贵霸占,文章开头夏夜母子纳凉的环境描写与下文人物的不幸经历形成对比,突显小说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意蕴的能力。本文中“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菜园”是地点,玉家母子在菜园劳作、纳凉、谈话,菜园可以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所。结合“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可知,“菜园”是人们辛勤劳作并有所收获之地,此处发生的故事往往能够体现人的勤劳质朴以及人们生活的宁静美好;菜园及周边环境的幽静美好,烘托了玉家母子的优雅淡泊、和谐美好。结合“菜园”的主人是玉家母子,玉家菜园是他们生活之地;而“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赏菊、赋诗”“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可知,“花园”的主人名义上是玉氏,实际上是有势力的地方绅士,玉家花园完全是他们的玩乐之所,由“菜园”到“花园”的变化揭示了玉家的不幸经历。以“菜园”为题更能体现作者得到创作意图,即尽管会遭遇不幸,仍然不放弃对美好人性、美好生活追求。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选自《论盛孝章书》,有删改)【注】这是孔融写给曹操请求援救其友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曾为吴郡太守,是汉末名士,却遭到孙氏迫害。孔融和盛孝章交谊深厚,于是写了这封论盛孝章的信给曹操,希望曹操驰书于吴,义救盛孝章。但是曹操的信还没有寄出,盛孝章已为孙权所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B.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C.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D.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稽,古地名。《滕王阁序》中有“目吴会于云间”,一说“会”读kuài,东汉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郡二郡,合称吴会。B.“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与“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C.“昭王筑台以尊郭隗”与“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两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D.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出师表》《陈情表》。不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起笔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接着描述了盛孝章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B.第二段开头作者援引齐桓公的典故,是想以曹操比齐桓公,鼓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C.第三段列举了许多历史典故,目的是让曹操知道营救盛孝章可以让天下人才归附他。D.本文叙述紧凑、文字凝练,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打动对方,措辞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答案】10.D11.B12.B13.(1)他被东吴孙氏困住,妻子儿女都已死去,一个人孤独无助,处境危险,心情愁苦。
(2)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让他)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盛孝章确实是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两句句式结构一致,故应在“命”前面断开,排除C;“复论……”的主语应是“吾祖”,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两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错误。“珠玉无胫而自至者”的意思是:珠玉没有腿,却能够自己到人的身边来。而,连词,表转折。“时矫首而遐观”的意思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而,连词,表承接。C.“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的意思是: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表隗。以,连词,表目的。“奚以知其然也”的意思是: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介词,凭借。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鼓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错误,从文中来看,鼓励曹操“匡复汉室”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曹操招纳任用贤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其人困于孙氏”,被动句;“妻孥”,妻子儿女;“单孑独立”,指只有自己一人、孤单的样子。(2)“诚”,如果、果真;“驰”,赶快派遣;“致”,招致。参考译文:光阴不能停留,像水一祥流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知好友,差不多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被东吴孙氏困住,妻子儿女都已死去,一个人孤独无助、处境危险、心情愁苦。假使忧愁能够伤人,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不能加以救援,齐桓公以这件事为耻。”盛孝章确实是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让他)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想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复兴汉室,使将要覆灭的国家重新安定下来。安定国家的方法,实在是需要得到贤才。珠玉没有腿,却能够自己到人的身边来,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何况贤士们都有腿呢!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究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昭王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凭借奏章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辛弃疾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注]①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于此。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B.“晋宋之间事”指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其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C.“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D.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15.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了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直接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超凡脱俗。【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D.“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错,本词上片赞渊明精神,下片论渊明诗风。并未涉及“世俗生活的烦恼”。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下片意思是:千百年之后,仍有百余篇诗文流传于世,文中更没有一字不清新纯真。倘若东晋王谢两大望族诸郎在,也比不上柴桑道上的尘土高洁。“更无一字不清真”是对陶渊明诗的高度概括,赞其诗作清新淡远,纯朴真挚,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了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直接赞颂陶渊明的诗才。以渊明之清真绝俗,即使是“譬如芝兰玉树”的王谢子弟也是望尘莫及的。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以潇洒儒雅的王、谢诸郎陪衬,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超凡脱俗。(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3)《陈情表》中总写作者命运坎坷,早年不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悟已往之不谏②.知来者之可追③.潦水尽而寒潭清④.烟光凝而暮山紫⑤.臣以险衅⑥.夙遭闵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谏”“潦”“暮”“衅”“闵”。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粽香浓、雄黄烈;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端午节至今已经有25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传承千载而历久弥新,体现着人们精神价值的认知与自然、生命、家国情怀的追求,不断弘扬新的时代光芒。端午节内涵丰富,从其各种别名①。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端阳节……顾名思义,岁时节点、人神祭祀、祈福纳祥、家庭人伦,是构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更让这个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有人极而言之,“没有端午,何以中国”,正是因为端午富含中华文化基因,既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②的文化财富。如今高楼大厦的生活,远离了田野山林,难以采摘艾草、菖蒲;流动时代的人们,虽能买到粽子,却少了一大家子包粽煮粽食粽的③。基于农耕文明而形成的端午节俗,该如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7.①可见一斑;②弥足珍贵;③其乐融融。18.修改为: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生命、家国情怀的认知与精神价值追求,不断闪耀新的时代光芒。19.构成:“粽香浓”对“雄黄烈”;“插艾条、菖蒲辟邪”对“带铜钱、肚兜祈福”。
表达效果:列举了端午节的种种习俗,简洁利落;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音韵美,表达了端午节欢快的气氛。【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端午节内涵丰富,从它的各种别名中就可以看出一些,可填“可见一斑”。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第二空,语境修饰“文化财富”,强调端午富含中华文化基因的珍贵,可填“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第三空,语境修饰“一大家子包粽煮粽食粽”,体现一家人在一起的欢乐,可填“其乐融融”。其乐融融: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应在“自然、生命、家国情怀”前加上介词“对”;语序不当,应先说“自然、生命、家国情怀”,再说“精神价值”;搭配不当,“自然、生命、家国情怀”应搭配“认知”;“精神价值”应搭配“追求”;“弘扬……光芒”应改“闪耀……光芒”。整个句子修改为: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生命、家国情怀的认知与精神价值追求,不断闪耀新的时代光芒。【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先看构成:“粽香浓”“雄黄烈”对仗,都是主谓结构,“粽香”对“雄黄”,“浓”对“烈”。“插艾条、菖蒲辟邪”与“带铜钱、肚兜祈福”对仗,“插艾条、菖蒲”是动宾结构,“带铜钱、肚兜”也是动宾结构;“辟邪”“祈福”。再看效果:“粽香”“雄黄”“插艾条、菖蒲”“带铜钱、肚兜”列举了端午节的种种习俗,“辟邪”“祈福”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些丰富的内涵都集中在简洁的对偶句中,表达利落;对偶句结构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句子简洁,能够体现端午节欢快的气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发布的《全球评估报告》,如今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一千万年的平均速度高出至少几十倍至数百倍,并且仍在加速。自1500年以来,在人类行为驱使下已有至少680种脊椎动物灭绝,且目前正面临着灭绝威胁的物种平均比例达到总数的25%,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尤其受到威胁。当前,灭绝物种的复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回归繁殖,即识别与已灭绝物种有相似特征的现有物种,产生更接近已灭绝物种的后代。例如,①,是所有现代牛的祖先。科学家希望通过选择性繁殖与欧洲野牛基因相似的现代牛,培育出一种与欧洲原始野牛非常相似的物种。二是为人熟知的克隆技术,该技术通过提取包含灭绝动物DNA的细胞核,②。该方法仅适用于濒临灭绝或者刚灭绝不久的物种,因为它需要保存完好的卵核。③。这是基于现代科技的最新技术,然而,通过基因工程“复活”的灭绝动物其实只是现代动物与灭绝动物的杂交体。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21.请以“物种”开头,分别用两个句子概述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35字。【答案】20.①现已灭绝的欧洲野牛;②克隆培育出灭绝动物;③三是基因工程。21.物种特别是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如今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威胁;物种灭绝后的复活途径主要有回归繁殖、克隆、基因工程三种。【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语境所给句式是判断句,所填部分是句子的主语。前文谈论的话题是“灭绝物种”,后文“现代牛的祖先”“欧洲野牛基因相似的现代牛”所谈话题是“欧洲野牛”,所以,此处应填“现已灭绝的欧洲野牛”;第二处,该句谈论的是“灭绝物种的复活”的第二种途径,采用的是“克隆技术”,所填部分为采用该方法后的结果,所以,此处应填“克隆培育出灭绝动物”;第三处,横线后“这是基于现代科技的最新技术”一句是谈论的新的话题,本段是总分的关系,因而最后一部分应是指第三种途径,结合后文“通过基因工程‘复活’的灭绝动物”可知,第三种途径应是“基因工程”,仿照上文句式,所以,此处应填“三是基因工程”。【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然后提取主要信息加以概括,同时注意要以“物种”开头,每句不超过35字。第一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主要讲全球物种灭绝速度比过去高出几十倍至数百倍,并且仍在加速,可提炼关键信息为“全球物种正面临着灭绝威胁”;第二句主要讲目前正面临着灭绝威胁的物种中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尤其受到威胁,可提炼关键信息为“目前,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尤其受到威胁”。
综上分析,第一段主要内容以“物种”开头可概括为:“物种特别是体型大、生长缓慢、生境特化的物种如今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威胁。”第二段共有八句话。第一句主要讲灭绝物种的复活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二至四句主要讲第一种途径“回归繁殖”;第五、六句主要讲第二种途径“克隆技术”;后两句话主要讲第三种途径“基因工程”。综上分析可知,第二段是总分结构,由此可以提炼关键信息为“灭绝物种复活的途径主要有回归繁殖、克隆技术、基因工程三种”。
所以,第二段主要内容以“物种”开头可概括为:“物种灭绝后的复活途径主要有回归繁殖、克隆、基因工程三种。”
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演戏人生,一种是观戏人生,前者“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物在一块玩把戏”,后者“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关照人生的精神,体现了“超世观世”的人生观。朱先生这种鲜明的态度深得沈从文、周作人的共鸣,却引起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强烈反感。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对于这两种人生观,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以身载道,出入合一在这个世界上,出世与入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出世恰似看破红尘,在人生这部大戏面前俨然以旁观者自居。而入世则在更大程度上像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但能够在人生这场戏中积极地实现自我价值。不管出世还是入世,历来都有不少的纷争。有的人自命为儒家卫道士,讲究人伦,高喊着“未知生,焉知死?”也有人孤芳自赏,独自去追求淡泊隐逸、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可是,我并不准备加入到这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难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吗?当然可以!冯友兰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的精神,便是统一出世与入世的问题。既做看戏者,又做演戏者,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这种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植根于中国哲学,它在释、儒、道三教的基础上源远流长。在孔夫子眼中,这种精神就是所谓“内圣外王”,想必指的是能在现实中贯彻其理想的人。这样的人,就其本性,可以成圣,就其社会性,能够为王。对于道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逍遥乐天,归隐山泽的,然而它也有济世救人的一面,请看历史上的诸多起义——汉末的黄巾军、宋元时的全真教——它们都打着道教的旗号。温州的陶公洞,当年就住着华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调安装工程总包
- 矿山扩建延期协议
- 企业信用评级承诺书
- 员工入职承诺书:项目管理篇
- 停车场清洁工聘用协议
- 家电回收物流承诺书模板
- 交通运输参股管理要求
- 果园种植培训租赁协议
- 企业年金管理与资本市场动态
- 服装加工物料提升机租赁合同
- 消毒供应室特种设备管理
- 食品智能化加工技术
- 银行转账截图生成器制作你想要的转账截图
- 2022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24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家长会课件:小学一年级家长会语文老师课件
- 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Caprini、Padua风险评估量表
- 小学团委支部工作计划
- 小班安全我要跟着老师走
- 外事实务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策略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